昆山“大梁王侯”再考

合集下载

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散文家)

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散文家)

《震川文集》书景明万历二十七年刊
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 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记。
听课文录音,正音。
渗漉 垣墙 偃仰 迨 老妪 呱呱 象笏
shènlù yuán yǎn dài yù gū hù
修葺 栏楯 冥然 异爨 先妣 阖门 扃牖
qì shǔn míng cuàn bĭ hé jiōng yŏu
•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 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 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 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 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 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 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 一般的意境。著有《震川文集》,代表作除 《项脊轩志》外,有《先妣事略》、《思子亭 记》、《寒花葬志》。
明•王锡爵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 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 欢愉惨恻之 思,溢于言外。
不---事----雕---琢--- 而自有风味。
语言质朴清淡 饱含真情实感
上 漏 。余 前稍 辟为 四修 窗葺
, 使 不
……

时 栏又

shuĕn


, 亦 遂 增 胜 。
第一段内容理解
• 写项脊轩中可喜之事。
• 对项脊轩环境介绍,修葺前后对照 着写。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书 房概貌。写书房外部环境,更写出 轩中幽静气氛。
• 景物中处处渗透作者感情。写项脊 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 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 间书房的感情反映。
• “借书满架”写的是书房陈设,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写读书之 乐。特别是“庭阶寂寂---姗姗可爱” 几句诗意般的描写,更是情景交融, 流露作者“居于此,多可喜”的感 情。而作者写喜又是为下文写“可 悲”作铺垫。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一(新疆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叶梦得翩跹飞舞半空来。

晓风催。

巧萦回。

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

欲问玉京【注】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

敛浮埃。

照琼瑰。

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

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注】玉京: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催”“巧”二字分别赋予晓风和雪花人的动作和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B.“回望兴悠哉”写词人回望大雪兴致悠然,其中“兴悠”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面对天地之间雪花飞舞的景象,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成仙而去。

D.词的上片主要写雪落的情态,下片则集中描写雪景,同时又寄寓个人情怀于其中。

2.本词尾句“一时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都有“一时”一词,两者在含义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南楼郑起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①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②。

【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促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谢罪。

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

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漂泊他乡的身份及特殊心境。

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

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

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观天下的设想。

4.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

江苏省昆山市下学期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江苏省昆山市下学期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初中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卷本试卷共四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岭外代答》说:“结棚以居,上设茅屋,下豢(huttn喂养)牛豕。

”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些干栏式建筑,最早可以追朔到A.河姆渡人B.半坡人C.黄帝时期 D.尧舜禹时期2.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拿一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

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是因为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B.宋朝交通发展C.造纸术的重大改进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4.下列我国朝代与时代特征的搭配正确的是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②统一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③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明清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5.在谈到1821-1850年在位的某位皇帝,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这里所说的皇帝和“土地”分别是指A.嘉庆澳门B.道光香港岛C.同治台湾岛 D.光绪辽东半岛6.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哪一企业符合上述思想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C.建立近代海军D.创办新式学校7.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8.曾在全国热映的电影《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赤壁赵翼全诗解释

赤壁赵翼全诗解释

赤壁赵翼全诗解释
哎呀呀,赵翼的这首诗啊,那可真是有意思!“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你看啊,这里说赤壁这个地方啊,依旧有着险要的形势能控制荆襄呢,那赤壁山前的旧营垒还长长的呢。

就好像那曹操的势力就像南飞的乌鹊一样没了魏地呀,而那滚滚的大江东去却成就了周郎的威名呀!这不是很形象嘛!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这后面又说什么呢,是说这千秋的人物在那三分天下的时期呀,这一片山河可都是那百战的战场呢!可如今呢,咱今天经过这里都已经是过去的痕迹啦,只有那明亮的月光下渔父在唱着沧浪歌呢!
你想想看呀,这赤壁曾经经历了多少激烈的战斗和风云变幻呀!那可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呀!就像三国时期的那些英雄豪杰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斗智斗勇,留下了多少传奇故事呀!这诗不就是在感慨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嘛!
就好比我们的人生,不也会经历各种起伏和变化嘛!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就像赤壁之战那样激烈,但也会有像周郎那样的英雄时刻呀!我们不能只看到过去的辉煌或者失败,而是要珍惜当下,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呀!
这首诗解释起来就是这样啦,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多彩呀!所以呀,我们要多读这样的好诗,去领略其中的韵味和智慧呀!。

2024年春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春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春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秦妇吟》的作者是()(A)韦庄(B)韦应物(C)温庭筠(D)李商隐2、《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所声讨的人物是()(A)吕后(B)唐睿宗(C)武则天(D)武三思3、下列作品中,引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诗的是()(A)《秋声赋》(B)《前赤壁赋》(C)《朋党论》(D)《答谢民师书》4、《曹子建集》的作者是()(A)曹丕(B)曹彰(C)曹彪(D)曹植5、下列作者中,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防范西夏侵扰的是()(A)梅尧臣(B)张先(C)张元幹(D)范仲淹6、魏良辅改革昆腔后,首创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是()(A)《牡丹亭》(B)《浣纱记》(C)《四声猿》(D)《红线女》7、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作者是()(A)陶渊明(B)鲍照(C)谢灵运(D)谢朓8、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其中“逮”的意思是()(A)他们(B)逮捕(C)到(D)我们9、广泛地描写明代中叶江南城市各行各业人物和社会面貌的散曲集是()(A)《海浮山堂词稿》(B)《王西楼乐府》(C)《石门集)5(D)《滑稽余韵》10、元好问创作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是()(A)诗(B)词(C)曲(D)散文11、“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A)《孟子》(B)《墨子》(C)《老子》(D)《庄子》12、《封丘县》的作者是()(A)李白(B)杜甫(C)王维(D)高适13、成语“雁足传书”出自()(A)《李将军列传》(B)《项羽本纪》(C)《高祖本纪》(D)《苏武传》1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村民眼中的蟠龙戏珠旗是()(A)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B)一面旗狗生双翅(C)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D)一面旗蛇缠葫芦1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陈王”指()(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髦16、汉乐府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A)叙事(B)抒情(C)绘景(D)写人17、《儒林外史》中写马二先生游西湖,见到仁宗皇帝的御书,他所采取的行动是()(A)慌忙朝拜(B)转身便走(C)仔细欣赏(D)吐了一口痰18、《【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自我夸耀的各种技艺中,与戏曲表演直接有关的是()(A)蹴鞠(B)打围(C)插科(D)双陆19、《圆圆曲》中“红颜流落非吾恋”的“吾”是指()(A)吴三桂(B)陈圆圆(C)李自成(D)田弘遇20、《珠玉词》的作者是()(A)晏殊(B)张先(C)柳永(D)范仲淹21、词集《阳春集》的作者是()(A)李煜(B)李贺(C)冯延巳(D)韦庄22、《【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村民眼中的飞虎旗是()(A)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B)一面旗狗生双翅(C)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D)一面旗蛇缠葫芦23、钟惺在《浣花溪记》中缅怀的诗人是()(A)王维(B)杜甫(C)高适(D)孟浩然24、名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出自()(A)《归园田居》(B)《陈情表》(C)《北山移文》(D)《归去来兮辞》25、与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是()(A)鲍照(B)韦应物(C)江淹(D)陶渊明26、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白描(B)映衬(C)铺叙(D)对比27、“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的“廊庙”指()(A)寺庙(B)道观(C)朝廷(D)走廊28、《种树郭橐驼传》的创作地点是()(B)永州(C)洛阳(D)长安29、下列句子,出自马致远《汉宫秋》的是()(A)不思量,自难忘。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歌赋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歌赋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剧中这首诗是诸侯联盟瓦解之后曹操感慨下而作。

前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描述了当时诸侯联盟的目的,关东诸侯为了同心讨伐董卓而结盟。

接下来四句“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则描绘出诸侯们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穿帮“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此时袁术还没有得到玉玺,更加没有称帝。

这一句可谓穿越了。

最后几句描绘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画面: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曹操出征幽州,大坡二袁,二袁投奔辽东。

曹操继续前进,再次大破乌桓,听从郭嘉遗计,等候辽东公孙康的消息。

不久公孙康斩二袁首级来献。

曹操此时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可惜郭嘉再也看不到了。

数年徒守困,蔡瑁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沁园春·梦孚若》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沁园春·梦孚若》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沁园春·梦孚假设》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沁园春·梦孚假设》阅读题答案及赏析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②就,东溟③鲸脍④;圉人⑤呈罢,西极龙媒⑥。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时机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注】①孚假设,即方孚假设,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②斫:为用刀、斧等砍劈。

③东溟:东海。

④鲸脍,指切细切薄的鲸鱼肉,好吃的美味。

⑤圉人:养马之人。

⑥龙媒:骏马。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析。

(3分)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1.例如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上片写梦境,是虚写,梦见和方孚假设一同大展宏图。

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是实写。

例如二:比照手法。

上片写在梦中的理想生活,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前后形成强烈的比照,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更为深刻。

例如三:用典。

上片用了刘备和曹操的历史典故,下片用了李广的历史典故,以此来表达情感,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更为深刻。

2.思念的友人之情;思念中原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的信念;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伤时忧国的爱国情感。

作者刘克庄(1187-1269)南宋家。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莆田(今属福建)人。

以荫入仕,公元1246年(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

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

均擅,风格豪迈激越,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

词集有《后村别调》。

·梦孚假设,南宋刘克庄所作。

载于《后村别调》。

以梦境写思念的友人,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首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梦境写思念的友人,将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方孚假设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在韩侂胄伐金失败以后,曾奉命使金,谈判媾和条件,驳回金人的苛刻要求,“自春至秋,使金三往反,以口舌折强敌”(《宋史》本传)。

梁辰鱼和“大梁王侯”交游考

梁辰鱼和“大梁王侯”交游考

梁辰鱼和“大梁王侯”交游考∗庄吉【摘要】明代曲家张大复《梅花草堂集》记载的剧作家梁辰鱼和大梁王侯饮酒决赌之事,长期引为昆曲史掌故,但是关于大梁王侯的身份却皆不详其所指。

通过对地方史料的逐字解读,结合梁氏本人诗文,最终解开了“大梁王侯”身份之迷,初步理清了梁辰鱼和王用章交游的脉络,为梁辰鱼研究排除一大障碍。

%The Anthology of Plum Cottage is the famous works of Zhang Dafu, which records the playwright Liang Chenyu drinking and betting with the nobility of Liang. This case was often cited for a long time, but who the nobility of Liang is cannot be confirm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local histories word by word as well as Liang’ s poetry, the mystery of the identity of the nobility of Liang is uncovered. This discovery is useful to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friendship between Liang Chenyu and Wang Yongzhang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n Liang Chenyu.【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4)002【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昆曲;梁辰鱼;大梁王侯;身份;交游【作者】庄吉【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政协昆山2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3对梁辰鱼的研究一直是昆曲史的重要课题,数十年来,专家们对梁氏的家族生平几乎梳理得一清二楚,鲜有不为人知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1期 Vol.35 No.1 2018年2月 Feb., 2018昆山“大梁王侯”再考庄 吉(昆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 昆山 215300)晚明江南曲家张大复所撰《梅花草堂笔谈》等笔记小说流传至今,其记载的晚明人物小故事颇为可爱,尤其涉及昆曲人物方面的文字,如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等曲坛天王级人物,弥足珍贵。

拙文《梁辰鱼和“大梁王侯”交游考》[1]就是以张大复记载的梁辰鱼生平故事作为出发点,结合地方志和梁氏诗文,解开了“大梁王侯”身份之谜,即“大梁王侯”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昆山县令王用章(1532年出生,卒年不详)。

谜团虽然解开了,但是对这位风雅有趣的昆曲县令,我们仍然知之不多,如果想要全方位了解此人,似乎还得回到张大复的笔记文字,从中挖掘出更多有关“大梁王侯”的故事。

本文尝试从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梅花草堂集》等著作入手,来追索“大梁王侯”的行踪,从而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

关于“大梁王侯”的生平传略,在清初《康熙昆山县志稿•名宦》卷第十二“王用章”中有具体记载,此不赘述。

当然,张大复早就做过相同的工作,在《梅花草堂集》中亦有详细记录。

尽管王县令治理昆山政绩卓著,尤其疏浚吴淞江有功等,然而本文重点探讨的主题在其政绩之外,主要是挖掘他与江南文人、曲家乃至伶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曲家张大复本人是否亲眼见过“大梁王侯”?昆山的乡绅百姓如何纪念“大梁王侯”?除梁辰鱼外,“大梁王侯”又接触过哪些曲家或伶工?“大梁王侯”对昆山地方习俗乃至江南戏曲文化做了哪些建设性工作?等等。

一、张大复亲眼所见之“大梁王侯”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十载:“王用章,字汝平,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

以嘉靖乙丑进士选知昆山。

”[2]37B 考《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之《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可知,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范应期榜,“王用章,贯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民籍。

浙摘 要: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梅花草堂集》中详尽记载了与昆山和昆曲有着不解之缘的昆山县令“大梁王侯”—王用章—的故事。

从张氏的视角来追寻“大梁王侯”的行踪,可以看到在昆腔昆曲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大梁王侯”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张大复;“大梁王侯”;昆曲;昆山;《梅花草堂笔谈》;《梅花草堂集》;梁辰鱼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8)01-0033-06收稿日期:2017-10-11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JD008)作者简介:庄 吉(1969—),男,江苏昆山人,昆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昆曲史、文艺评论、地方志等。

引文格式:庄吉.昆山“大梁王侯”再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5(1):33-38.DOI :10.16217/ki.szxbsk.2018.01.004第35卷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江衢州府龙游县人。

开封府学生。

治《易经》。

字汝平,行二,年三十四,七月十五日生。

……会试第二百六十七名”[3]95B。

据清初《康熙昆山县志稿》卷第十二“王用章”条:“三年入计,考上上,民皆诣阙请留。

海公疏请,迁为常州府同知,仍管县事。

前后凡七年,召入为主客郎,竟不赴。

”[4]217王用章治理昆山三年,政绩卓越,考核评定为“上上”等,本当异地提拔任职,昆山百姓感恩,再三恳求其继续留任,此事惊动了清官海瑞,考虑到昆山百姓的热切期待,海瑞即上疏建议提拔王用章为常州同知,仍然领昆山县令之职,这样王用章从1565年至1571年在昆任职长达七年之久。

后来朝廷要召王用章入京任主客郎,他竟然没去。

那么,此时张大复有多大年纪呢?是否有可能亲眼见到这位“大梁王侯”呢?张大复(1554—1630),字元长,昆山人,家住昆山县城南街片玉坊。

诸生,中年放弃科举,常与曲家文人唱和往来。

后来不幸失明,仍专心著作,由其义子代为记录成书。

松江陈继儒评价其人其文:“元长贫而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买书而好读异书,老不能徇世而好经世,盖古者狷侠之流,读其书可以知其人也。

”[5]有《梅花草堂集》《梅花草堂笔谈》等传世。

由此推算,“大梁王侯”主政昆山的七年,张大复的年龄正好是从12岁长至18岁,他应该有机会见过这位王县令。

梳理张作,发现果然如此—场合一:县学童子试。

《梅花草堂笔谈》“卷四”有“王公子”一则,提及他们相见的场合:故侯王松筠先生去昆五十年,吏民几无在者,闻其即至,争雨汗观之,咨嗟载道。

……先生辱与先君善,而某亦以童子就试,得当于先生。

仅能随诸父老咨嗟惋叹而已,可不哀哉![6]290文中可解读出许多信息:一是“大梁王侯”王用章,字汝平,而号“松筠”为县志所不载;二是张大复的父亲太学生张维翰与王用章相善,这是张大复引以为豪的;三是张大复青少年时多次参加全县童子试,得到了王县令的接见,即所谓“得当于先生”;四是王用章离开昆山时,张大复曾随同长辈们一起长亭相送,并惋叹不已。

场合二:上元乡饮礼。

《梅花草堂笔谈》卷一中“张灯”一则所记:“予家居片玉坊中,犹记嘉靖丙寅、丁卯之间大梁王公为宰,上元行学举乡饮礼。

”[6]68张大复记得小时候嘉靖丙寅、丁卯之间,也就是1566年、1567年之间,“大梁王侯”于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今元宵节),在昆山县的孔庙举行过“乡饮礼”,王县令亲自宴请当时地方耆绅宿儒,表示对长辈们的尊敬和爱戴。

张大复当时是十三四岁的县学童生,自然也参加了在县学举办的“乡饮礼”。

可知,张大复之所以对“大梁王侯”念念不忘确有来历。

二、乡绅百姓对“大梁王侯”的纪念《梅花草堂笔谈》卷九中“是母是子”一则记载了母子赠百钱谢恩“大梁王侯”的故事,张大复对王用章的清廉感慨不已:故侯王松筠先生之二子,偶来省祠,寓西林僧舍。

有结髦者,持百钱跪以进。

……若夫侯之德,在民间如此者可胜道哉!吾乡十万户,五十年来谁非休养生息于侯?子之子孙之孙,应若而人使尽如是母是子,则亦非王侯父子之意矣。

侯居官不肯以手捉钱,而五十年后,能以百钱遗其二子亦荣矣哉![7]张氏称“吾乡十万户,五十年来谁非休养生息于侯”,又说“侯居官不肯以手捉钱”,足见百姓对“大梁王侯”的感恩之情。

五十年后,由昆山乡绅和百姓自发捐资在至和塘与新阳江口的白塔之左,建造了一座祠堂,专门纪念这位清廉好官。

此事在《梅花草堂集》卷十中2018年第1期庄 吉:昆山“大梁王侯”再考也有提及:“时侯去昆已五十年,侯祠在玉柱塔左,邑人支可大、徐应聘等建。

”[2]39B这里提到了带头出资建设祠堂的两位乡绅:一位支可大,一位徐应聘。

支可大(生卒不详),字有功,昆山人,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

万历间官礼部主事,清介自守,品格清高,权相张居正欲引为铨曹,辞不受,累官湖广巡抚,寻告归。

徐应聘(生卒不详),昆山人,万历十一年(1583),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受诋毁辞官。

家居十余年,又起用为行人司副。

迁尚宝司丞,再升任太仆少卿,卒于任。

目前尚未发现支可大与“大梁王侯”的往来记载,而徐应聘与“大梁王侯”倒有过一面之交,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集》卷十中有记载:徐应聘,字伯衡,十二应童子科,大梁王侯抚其顶曰:“玉堂金马之器,特不即名而名即之,焉用早计为?”[2]18A就是说,“大梁王侯”见到年仅十二岁就参加童子试的徐应聘,特别喜欢,摸着孩子的头说:“早晚是玉堂中人,何必小小年纪就参加考试拼成绩呀?”其事亦记录于《康熙昆山县志稿》卷第十五“徐应聘”传略中:“应聘生而端敏,十二岁应童子试,大梁王侯一见叹异,许以‘玉堂中人’。

”[4]268而正是这位徐应聘,日后与昆曲大师汤显祖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昆山徐应聘长期以来被学界视为昆曲的“局外人”,其实他与汤氏同年进士、同朝为官,又有着几乎相同的仕途命运,两人关系能走近是必然的。

关系一: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之万历十一年(1583)登科录:江西临川县汤显祖考中第六十五名进士[3]28B,南直隶昆山县徐应聘则为第三百五名进士。

[8]两人同年进士,之后同朝为官,自然关系就近了。

关系二:徐应聘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弃官回籍闲居十余年,汤显祖则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辞官。

文史专家陈兆弘考证: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一度作客徐应聘家[9]。

其文章引用的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出处,原文是这样的:太史第。

太仆寺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有拂石轩。

注: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癸未科,显祖客拂石轩中,作《牡丹亭》传奇。

国朝张潜之诗:梦影双描倩女魂,撒将红豆种情根。

争传玉茗填词地,幻出三生拂石轩。

①其中诗人张潜之的一句“争传玉茗填词地,幻出三生拂石轩”已经说得不能再直白了,足见明清之时,江南许多文人知道汤氏住徐氏拂石轩创作《牡丹亭》的故事。

三、“大梁王侯”接触过的昆曲伶工“大梁王侯”与梁辰鱼饮酒决赌的故事已然众所周知,不妨重温一下《梅花草堂集》卷八:公性善酒,饮可一石。

大梁王侯请与决赌,左右列巨觥各数十,引满,轰饮之,侯几八斗而醉,公尽一石弗动。

时有梨园数辈,更互奏杂调,公倚而和之,其音②若丝,无不尽态。

侯大笑,乐谓:“伯龙之技,如香象搏兔。

”具见全力如此。

[10]张氏文笔生动细腻,梁辰鱼和“大梁王侯”的形象栩栩如生,难怪汤显祖称赞张氏文字“出入元长指吻间,而天地古今人理物情之度几尽”[11],历来昆曲研究者亦决不会放过这么精彩的段子。

至于“大梁王侯”的其他戏曲活动则鲜有关注,而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三中“王先生召张伯华吹箫”一则记之颇详,同样精彩:①《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三之“第宅园池”,光绪刻本。

②《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十二之“杂纪”,光绪刻本。

第35卷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大梁王松筠先生治昆山,酌泉茹冰,风流自赏,至今人犹思之,立祠江干,口碑载道。

先生尝闻部民张伯华善吹箫,使人召之,诫不得辞。

伯华窘甚,着布帽,衣青衣,偻行而前。

先生揖之入,命□设酒脯慰劳,谈言欢谑。

令奏新声,伯华殚技驰骋,先生倚歌和之,有白金纯棉之赐。

明旦,伯华移家,匿吴门,聚徒授书,竟先生之任不归,先生亦不复问。

[6]200“大梁王侯”听说曲部伶工张伯华擅长吹箫,让手下皂隶召他前来,告诫张氏不得推辞。

伯华应召入衙门,心中忐忑不安,头上戴个布帽子,身上穿着青布衣裳,低头弓背地来到县衙官邸,一副窘态。

可是王县令却很恭敬地行了礼,请伯华屋里坐,又让人摆好宴席,好酒好菜款待伯华,把酒言谈甚欢。

饭后,就让张伯华吹奏当时最流行的昆腔新声,张氏使出浑身解数吹奏新曲,先生则倚歌拍曲相和。

演奏完毕,王县令还赏赐了伯华一些银子和布料。

谁料第二天一大早伯华就搬家了,隐匿在苏州一个地方,开了个私塾教人读书,在“大梁王侯”以后的任期内一直没回过昆山,对此“大梁王侯”也没有追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