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概述: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是对产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和活性进行检测,旨在确保化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标准,包括采样方法、微生物总数测试、致病微生物测试等内容。

一、采样方法采样是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正确的采样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总体的采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取适当数量和规格的样品,并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2. 使用干净的取样工具,避免污染样品;3. 选择不同生产批次和生产日期的化妆品进行采样,以评估产品的质量稳定性;4. 遵循严格的卫生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采样。

二、微生物总数测试微生物总数测试是对化妆品样品中微生物总数量的测定。

其目的是评估产品的细菌污染程度和是否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

以下是常用的微生物总数测试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通过分离、测定化妆品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从而推断微生物总数;2. 膜过滤法:通过将样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膜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计数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数量;3. 稀释平板计数法:将样品进行系列稀释后,移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并计数菌落数量;4. 流式细胞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样品中微生物进行计数和鉴定。

三、致病微生物测试致病微生物测试是对化妆品样品中致病微生物含量的检测。

该测试主要关注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以下是常用的致病微生物测试方法:1. 酶免疫分析法(ELISA):通过检测样品中致病菌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样品是否存在致病菌;2. PCR技术:通过引物特异性扩增样品中的致病菌DNA,从而检测样品是否受到致病菌污染;3. 快速培养技术:利用快速培养方法,减少培养周期,快速检测致病菌的存在。

四、标准和参考文献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标准和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和国家相关机构发布的标准。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标准: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化妆品质量规范》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相关标准,如ISO 21149:2020 "Cosmetics -- Microbiology -- Enumeration and detection of aerobic mesophilic bacteria"3.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的相关指导文件,如《微生物检验的尺度适应性》总结: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是保证化妆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对产品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设备、试剂瓶和工作台等。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基平板和培养基管等。

2. 样品处理:
-取得待检样品,确保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和要求。

-如果需要,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浓度,以便在培养基上形成可数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和接种: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制备。

-将适量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或管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固化。

-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待检样品,或将待检样品滴于培养基管中。

4. 培养和孵育:
-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监控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条件。

5. 菌落计数和鉴定: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菌落计数和鉴定,根据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确定菌落类型。

6. 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菌落计数和鉴定结果,判断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撰写检测报告,将结果详细记录并汇总,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以上是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执行。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食品中的微生物指的是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引发食物中毒甚至传播疾病。

因此,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原理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食品样品放入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并形成可见的微生物集落,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检测多种微生物,但是存在检测时间长、有可能遗漏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等缺点。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新兴领域。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其中,PCR技术和测序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技术可以放大微生物的DNA片段,并通过比对特定序列来识别微生物。

测序技术则可以进一步对PCR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从而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这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优势,但是在样品处理和设备要求方面相对较高。

三、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1. 工业生产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的筛选和检验、发酵及酿造工艺的控制、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测等方面。

通过及时检测微生物污染,可以避免微生物对生产过程的干扰,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2.食品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必须依靠微生物检测技术来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给出合理的检测结论,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3. 公共卫生监管监管部门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检测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微生物限度检测是指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中,对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行检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执行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一、培养法。

培养法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它通过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分裂和形成可见的典型菌落的特性,来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培养法主要包括菌落计数法、膜过滤法等。

菌落计数法是将样品均匀涂布在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根据菌落的数量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

膜过滤法是将样品过滤到孔径为0.45μm的膜上,然后将膜放置在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培养,根据在膜上形成的菌落数量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

二、生物学法。

生物学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培养微生物或者利用生物学试剂来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生物学法主要包括酶标记法、PCR法等。

酶标记法是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其原理是将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检测微生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然后通过酶反应产生显色物质或荧光物质来进行检测。

PCR法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扩增微生物的特异基因序列来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三、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或者利用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ATP生物发光法、流式细胞术等。

ATP生物发光法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ATP来进行检测,通过测定样品中的ATP含量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

流式细胞术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微生物进行快速、高效的检测和鉴定,通过测定微生物在流式细胞仪中的光散射和荧光信号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综上所述,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检测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执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产品微生物检验报告

产品微生物检验报告

产品微生物检验报告概述本报告对XXX公司生产的产品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确定产品是否含有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用于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本次检验旨在检测产品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并根据相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解读。

方法本次微生物检验采用以下方法:1. 取样:按照产品规格,随机抽取若干样品。

2. 沉淀:将样品加入盐酸蛋白酶液中,在恒温摇床上迅速摇晃混合。

3. 稀释:取沉淀液进行适当稀释,目的是适宜菌落的生长和计数。

4. 接种:将稀释好的样品接种到适宜培养基上,培养潜在的微生物。

5. 培养:将接种过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6. 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成。

7. 计数:对菌落进行计数,统计微生物数量。

8. 鉴定:对菌落进行鉴定,确定出现的微生物种类。

结果通过对样品的微生物检验,得出以下结果:组别总菌落计数(CFU/g)大肠菌群(MPN/g)沙门氏菌(CFU/g)金黄色葡萄球菌(CFU/g)-样品1 120 5 0 0样品2 80 3 0 1样品3 150 6 2 0样品4 90 2 0 2结果解读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产品微生物检验结果应满足以下要求:1. 总菌落计数:标准要求每克不超过500CFU/g,本次检验的样品均低于标准要求,符合要求。

2. 大肠菌群:标准要求每克不得检出,即MPN/g应为0,本次检验的样品均低于标准要求,符合要求。

3. 沙门氏菌:标准要求每克不得检出,即CFU/g应为0,样品3中沙门氏菌数量为2CFU/g,不符合要求。

4.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要求每克不得检出,即CFU/g应为0,样品2和样品4中检测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样品1符合相关微生物检验标准,样品2、样品3和样品4在某些微生物检测上不符合标准要求。

结论本次微生物检验结果表明,样品1的微生物水平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但样品2、样品3和样品4在某些微生物检测项目上不符合标准。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琼脂平板培养法:因培养基不同,琼脂平板法分为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法和显色培养基检测法。

选择性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抑制剂来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生长;显色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以菌落颜色区分目的菌落与非目的菌落。

2.显微镜镜检法:将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富集后,于油镜下直接计数。

显微镜镜检法通常与琼脂平板培养法结合使用,通过琼脂平板培养法对菌落进行定性分析,再用显微镜进行定量计数。

3.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一般情况下,微生物测试片由印有网格的聚丙烯薄膜和覆盖有培养基和显色物质的聚乙烯薄膜组成。

待测样品经过处理后可直接接种在微生物测试片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使固定在测试片上的显色物质与待检微生物生长产生的特异性酶发生显色反应,形成有颜色的菌落,通过对这些菌落进行计数便可实现检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查。

三、检查设备和试剂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指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培养基、Mannitol盐琼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等。

2. 培养皿:使用符合规定的试验培养皿。

3. 培养箱:保证培养条件的恒温培养箱。

4. 其他常用实验用具:包括无菌采样容器、吸管、移液器、无菌培养皿等。

四、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从产品中采集适量样品,保持无菌状态。

2. 制备稀释液: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稀释液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符合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和统计: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统计出微生物的数量。

5.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训练,并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具。

2. 培养基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培养基带有细菌污染。

3. 检查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查和校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外界的污染和干扰。

六、结果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规定的限度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标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具体的检测结果数据。

七、总结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制的用于药品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权威性文献。

其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是对药物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评估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中国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检测项目:微生物限度检查主要关注细菌、真菌和酵母菌
的存在与数量。

通常会检测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霉
菌和酵母菌等常见微生物。

2.样品准备:样品准备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要求制备适当稀
释的样品溶液。

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可能需要使
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预处理。

3.检测方法:中国药典中提供了一系列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
法,包括涂片法、水洗法、滤膜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
不同的样品类型和特性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

4.培养和观察:按照检测方法的要求,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
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观察一定时间。

观察期间,需要注
意各种细菌、真菌和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5.计数和判定: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微生物数量的计数,并
与规定的限度标准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样品是
否符合微生物限度标准。

通过微生物限度检查,可以评估药物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确保其在接受者使用时的安全性。

中国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的规定
将留存的复 检样品依前 面操作复测2 次
四、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4.1 操作步骤
不产酸也不产气 取样液5ml接种50ml 乳糖胆盐发酵管,置 35℃±2℃培养24h
大肠菌群阴性
产酸产气
划线接种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置于35℃±2℃培养 18~24h
取疑似菌落1~2个作革兰氏 染色镜检,同时接种乳糖发 酵管,置35℃±2℃培养 24h,观察产气情况。
4.2 结果报告

凡乳糖胆盐发酵管产酸产 气,乳糖发酵管产酸产气, 在伊红美蓝平板上有典型 大肠菌落,革兰氏染色为 阴性无芽胞杆菌,可报告 被检样品检出大肠杆菌。
典型的大肠菌落为黑紫色或红紫色,圆形,边 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常具有金属光泽,也 有的呈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或粉红 色,中心较深的菌落。
2.1 操作步骤
取样
待上述生理盐水样液自 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 落计数
接种
共接种5个平皿,每个平 皿中加入1ml样液,然后 用冷却至45℃左右的熔 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15~20ml倒入每个平皿 内混合均匀。
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 置于35±2℃培养48h后, 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2.2 结果报告
绿脓杆菌在此 培养基上生长 良好,菌落扁 平,边缘不整, 菌落周围培养 基略带粉红色, 其他菌不长。
取可疑菌落涂片作革兰氏 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 菌者应进行下列试验
氧化酶试验
• 取一小块洁净的白色滤纸片放在灭菌平皿内,用无菌玻棒挑取可疑菌落涂在滤纸片 上,然后在其上滴加一滴新配制的1%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30s内出现粉红色或 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
微生物检测方法
江西华清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夏翔
一、产品采集与样品处理
1.1 采样比例

于同一批号的三个运输 包装中至少抽取12个最 小销售包装样品,1/4 样品用于检测,1/4样 品用于留样,另1/2样 品(可就地封存)必要 时用于复检。
采样比例
[类别名称] [值]
[类别名称] [值]
[类别名称] [值]
特征性检验
42 ℃生长 试验
绿脓菌素 试验
硝酸盐还原 产气试验
明胶液化 试验
接菌,37 ℃ 24h +氯仿 移出+盐酸
接菌 37 ℃ 24h
接菌 37 ℃ 24h
接菌 42 ℃ 24h
紫红色(+) 不变色(-)
有气体(+) 无气体(-)
溶解成液状(+) 生长(+) 未溶解(-) 不生长(-)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6.1 操作步骤
取样液5ml,加入到 50ml SCDLP 培养液中, 充分混匀,置 35℃±2℃培养24h 自上述增菌液中取1~2 接种环,划线接种在血 琼脂培养基上,置 35℃±2℃培养 24~48h。
在血琼脂平板上 该菌菌落呈金黄 色,大而突起, 圆形,不透明, 表面光滑,周围 有溶血圈。
镜检符合上述情况,应 进行甘露醇发酵试验及 血浆凝固酶试验
谢 欣
谢 赏
江西华清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七、溶血性链球菌检测方法
7.1 操作步骤
• 取样液5ml加入到50ml葡萄糖肉汤,35℃±2℃培养24h 取液
接种
• 将培养物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35℃±2℃培养24h观察菌落特征 • 溶血性链球菌在血平板上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针尖状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无色透明溶血圈
• 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排列的球菌
真菌菌落总数检测 沙氏琼脂 15~25ml 25±2℃ 7天 分别于3、5、7天观察,计算 平板上的菌落数,发现菌落蔓 延,以前一次的菌落计数为准 小于等于100cfu/g
规定标准
小于等于200cfu/g
3.3 结果报告

3.4 复检方法
• 有任何1次结 果平均值超过 本标准规定
不合格
将留存的 复检样品 合格 依前面操 •次 2次结果平均 作复测2 值都达到本标
挑取典型菌落,涂片作 革兰氏染色镜检,金黄 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 性球菌,排列成葡萄状, 无芽胞与荚膜
6.1 操作步骤

血浆凝固酶试验:
5min如血浆内 出现团块或颗 粒状凝块,而 盐水滴仍呈均 匀混浊无凝固
取清洁干燥载 玻片,一端滴 加一滴生理盐 水,另一端滴 加一滴兔血浆
阳性

甘露醇发酵试 验:取上述菌落 接种甘露醇培养 液,置 35℃±2℃培养 24h,发酵甘露 醇产酸者为阳 性。
镜检
• 吸取草酸钾血浆0.2ml(0.01g草酸钾加5ML兔血浆混匀,经离心沉淀,吸取上清液),加入0.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后再加入待检菌 24h肉汤培养物0.5ml和0.25%氯化钙0.25ml,混匀,放35℃±2℃水浴中,2min观察一次(一般10min内可凝固),待血浆凝固后继 链激酶试 续观察并记录溶化时间。如2h内不溶化,继续放置24h观察,如凝块全部溶化为阳性,24h仍不溶化为阴性 验
五、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5.1 操作步骤
如有绿脓杆菌 生长,培养液 表面呈现一层 薄菌膜,培养 液常呈黄绿色 或蓝绿色。
取样液5ml,加入到50ml SCDLP 培养液中,充分 混匀,置35℃±2℃培养 18~24h。
从培养液的薄菌膜处挑取 培养物,划线接种十六烷 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 置于35℃±2℃培养 18~24h,观察菌落特征。

2.3 复检方法
合格
将留存的 复检样品 依前面操 作复测2次
• 2次结果平均 值都达到本标 准的规定
不合 格
• 有任何1次结 果平均值超过 本标准规定
三、真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
3.1 操作步骤
取样
• 待上述生理盐水样 液自然沉降后取上 清液作真菌计数
接种
• 共接种5个平皿, 每个平皿中加入 1ml样液,然后用 冷却至45℃左右的 熔化的沙氏琼脂培 养基15~25ml倒 入每个平皿内混合 均匀
杆菌肽敏 感试验
• 将被检菌菌液涂于血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取每片含0.04单位杆菌肽的纸片放在平板表面上,同时以已知阳性菌株作对照,在35℃±2℃ 下放置18~24h,有抑菌带者为阳性。
7.2 结果报告

镜检革兰氏阳性链状排列球菌,血平板上呈现溶血圈,链 激酶和杆菌肽试验阳性,可报告被检样品检出溶血性链球 菌。
挑取菌落分别 与生理盐水和 血浆混合
两者均无凝固
阴性
盐水滴与血浆 滴均有凝固现 象
进行试管凝固 酶试验
吸取1:4新鲜 血浆0.5ml, 放灭菌小试管 中,加入等量 待检菌24h肉 汤培养物 0.5ml
放35℃±2℃ 温箱或水浴中, 每半小时观察 一次,24h之内 呈现凝块
阳性
6.2 结果报告

凡在琼脂平板上有可疑菌落生长,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葡萄 球菌,并能发酵甘露醇产酸,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者,可 报告被检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
• 挑取被检菌落纯培养物接种在硝酸盐胨水培养基中,置35℃±2℃ 培养24h,培养基小倒管中有气者即为阳性。
明胶液化试验
• 取可疑菌落纯培养物,穿刺接种在明胶培养基内,置35℃±2℃培 养24h取出放于4~10℃,如仍呈液态为阳性,凝固者为阴性。
42℃生长试验
• 取可疑培养物,接种在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置42℃培养 24~48h,有绿脓杆菌生长为阳性。
培养
•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 平皿置于25±2℃ 培养培养7天
计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分别于3、5、7天 观察,计算平板上 的菌落数,如果发 现菌落蔓延,以前 一次的菌落计数为 准
3.2 与细菌菌落总数检测的差别
细菌菌落总数检测 培养基类型 培养基容量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计数方式 营养琼脂 15~20ml 35±2℃ 48h 直接计数
• 取2~3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在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斜面,35℃±2℃培养24h,加入三氯甲 烷3~5ml,充分振荡使培养物中可能存在的绿脓菌素溶解,待三氯甲烷呈蓝色时,用吸管移到另 一试管中并加入1mol/L的盐酸1ml,振荡后静置片刻。如上层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即为阳性, 表示有绿脓菌素存在。
绿脓菌素试验
*相关拓展——革兰染色法
1、涂片

接种环,挑取菌落, 生理盐水一滴,涂匀
2、热固定

通过火焰若干次
3、初染

结晶紫一滴, 1min,水洗
4、媒染

卢戈碘液一滴,1min, 水洗
5、脱色

95%乙醇,30s或至 无色为止
6、复染

复红一滴,30s
7、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阴性
革兰氏染色阳性
5.2 结果报告

被检样品经增菌分离培养后, 证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 酶及绿脓杆菌试验均为阳性者, 氧化酶 试验 即可报告被检品中检出绿脓杆 菌。如绿脓菌素试验阴性而液 取菌+ 1滴 化明胶、硝酸盐还原产气和 二甲基对 42℃生长试验三者皆为阳性时, 苯二胺 仍可报告被检样品中检出绿脓 紫红色(+) 杆菌。 不变色(-)
1.3 注意事项


抽样的最小销售包装不应有破裂,检验前不得启开。 检验应在100级净化条件采用无菌方法 如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 液时,稀释液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到能吸出足够测 试用样液。 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应调整稀释度。
二、细菌菌落总数与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
1.2 样品处理
取样
• 打开用于检测的至少3个包装 • 准确称取10±1g样品
样液制备
• 剪碎后加入到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液体产品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 充分混匀,得到一个生理盐水样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