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柳永《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柳永(宋代)红板桥头秋光暮。
淡月映烟方煦。
寒溪蘸碧,绕垂杨路。
重分飞,携纤手、泪如雨。
波急隋堤远,片帆举。
倏忽年华改,向期阻。
时觉春残,渐渐飘花絮。
好夕良天长孤负。
洞房闲掩,小屏空、无心觑。
指归云,仙乡杳、在何处。
遥夜香衾暖,算谁与。
知他深深约,记得否。
译文红板桥头秋天的夜晚。
月色映着淡淡的雾气。
堤边垂柳映照在水中,显出一片碧色。
重新回忆起当初分别时的情景,拉起妻子的手,泪水不停的流下来。
水中波浪很急隋堤很远,船帆举起来。
时光过得很快,怎奈归期被阻隔。
现在春天快过去了,渐渐的飘起了柳絮。
美好的光景总是无心欣赏。
房门虚掩,空有小屏,却无心去看。
归心似箭,但恋人在何处呢?漫漫长夜香被很暖,但谁能与共呢?与他深切的约定,他还记得吗?注释迷神引: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中吕调”。
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三句六仄韵。
红板桥:有泛指和专指,泛指谓红色栏杆之桥,专指则谓汴京顺天门外之板桥。
从词中所写,知其为专指。
秋光暮:秋天的夜晚。
烟:雾气。
煦(xù):温暖;暖和。
寒溪蘸碧:寒冷的溪水如同蘸了染料一样清澈。
寒:微微的秋寒。
垂杨:即垂柳,古人将杨柳混称,故云。
重(chóng)分飞:重新回忆起当初分别时的情景。
分飞,分别。
隋堤:汴河大堤,因筑于隋代,故名。
倏忽:忽然,时间过得很快。
向期阻:怎奈归期却被阻隔。
向,怎向。
花絮:柳絮。
孤负:辜负。
孤,古同“辜”。
小屏:即小屏风,室内陈设物,亦有置于炕头者,谓之炕屏,能映人影。
仙乡:仙人所居处,借称所爱者的居处。
遥夜:长夜。
创作背景柳永秋季离开汴京者只有两次:一次是少年远游时,一次是庆历四年自苏州赴成都经汴京时。
但庆历四年为西行,而词中谓“波急隋堤远”显然为南行之证,据此,知此词写于柳永少年远游江浙时的第二年春天。
赏析这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词,与《乐章集》中同类题材不同的是,它从秋日的水边分别写到春日的洞房遥念,以时间的推移为线,时间的跨度相当大。
古诗更漏子·旧欢娱翻译赏析

古诗更漏子·旧欢娱翻译赏析
《更漏子·旧欢娱》作者为唐朝诗人顾敻。
其古诗全文如下:旧欢娱,新怅望,拥鼻含颦楼上。
浓柳翠,晚霞微,江鸥接翼飞。
帘半卷,屏斜掩,远岫参差迷眼。
歌满耳,酒盈樽,前非不要论。
【前言】《更漏子·旧欢娱》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顾敻的作品。
此词抒发愁怀。
上片叙事写景,做好铺垫;下片续写环境并抒怀。
【注释】⑴拥鼻含颦:掩鼻皱眉,表示心酸难过的愁苦之状。
⑵岫(xiù秀):山谷。
这里指山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参差:形容山高低不齐。
⑶“前非”句:以前的是非就不要去谈论了。
【翻译】无。
【赏析】这是一首抒怀之作。
上片头三句,写旧日的欢娱却变成了眼前的怅望,因而时时带着愁苦而徘徊于楼上。
“浓柳翠”三句,绘出了一幅绝妙自由开阔的风景画。
比翼翱翔的江鸥与怀愁独处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后面的抒怀作了铺垫。
下片头二句,写室内的陈设。
“远岫”句,写帘外所呈现的远山景象,参差不齐,云雾茫茫,使眼迷胡看不清。
结尾三句,聊以抒怀自慰。
本来是“旧欢”“新愁”,但见了大自然的开阔景象,聊慰心怀,听歌酌酒,大有人生短促,何必自苦之感,故有“前非不要论”之说。
《栩庄漫记》评:“五代十国乱靡有定,割据一方之主,尚才振拔有为者。
其学士大臣亦复流连光景,极意闺帷,故《花间集》中不少颓废自放之词。
于顾氏又何怪焉。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红窗迥·小园东》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大全

《红窗迥·小园东》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大全第一篇:《红窗迥·小园东》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大全《红窗迥·小园东》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红窗迥·小园东》由柳永创作。
这首词写春景。
上阕起笔点出地点,紧接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
“引将”三句借蜂、蝶、燕、莺,渲染春景之绚丽。
下阕开头具体写蝶戏花。
“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
“蜂儿”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
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
作品原文红窗迥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
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①,忙忙走②。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③。
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释译文①成阵价:成群成片地。
②忙忙走:飞来飞去。
③拖逗:宋元时口语,惹引、勾引。
吃:被。
作品鉴赏这首词写春景。
上阕第一句“小园东”起笔就直接点出地点,紧接着“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
“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忙忙走”这三句借蜂、蝶、燕、莺,渲染出了春景之绚丽。
这首词的下阕起首一句“花心偏向蜂儿有”具体描写了蝶戏花。
“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
“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这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
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
词牌简介红窗迥,词牌名之一,亦名“红窗影”。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红窗迥》,其词创自宋·周邦彦,词云:‘不知道窗外,乱红已深半指。
《霓裳中序第一》全词翻译赏析

《霓裳中序第一》全词翻译赏析《霓裳中序第一》全词翻译赏析“思前事、莺期燕约,寂寞向谁说?”出自应法孙《霓裳中序第一》霓裳中序第一①愁云翠万叠,露柳残蝉空抱叶。
帘卷流苏宝结,②乍庭户嫩凉,栏干微月。
玉纤胜雪,委素纨、尘锁香箧。
③思前事、莺期燕约,寂寞向谁说?悲切,漏签声咽。
渐寒灺、兰未灭。
④良宵长是闲别。
恨酒凝红绡,粉涴瑶玦。
⑤镜盟鸾影缺,⑥吹笛西风数阕。
无言久,和衣成梦,睡损缕金蝶。
⑦【注释】①霓裳中序第一:这是一首闺怨词。
这是一首采用赋体写法填作的词,于咏秋景中表现词中女子的离愁别恨。
②流苏:帘幕、帐幕上的垂饰,以丝线制成的穗子。
③素纨:团扇。
尘锁香箧:将秋天不用的扇子锁进箱中。
汉乐府《怨歌行》中有“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句。
④灺(xiè):蜡烛的余烬。
兰:灯。
⑤红绡:红丝巾。
涴(wò):玷污。
玦(jué):玉器,环形,有缺口。
类今之镯子。
⑥鸾影缺:孤鸾照影,形容孤单。
鸾成双,常相伴,一只亡另一只亦不久存。
传一鸾亡,另一鸾镜中照其影,窥知其单,遂长鸣数声而亡。
⑦缕金蝶:女子头上的首饰。
【参考译文】天上愁云涌动,地上绿草翠木层层叠叠,沾着露水的`柳树上老蝉死死地抱着枝叶。
门帘卷起悬挂的流苏纠缠成结,刚出屋门轻轻的寒气便扑上台阶,我倚着栏杆看那空中一轮朦胧的秋月。
纤纤玉手胜似白雪,早将团扇锁箱内,不怕恩情中道绝。
想起前事心中不悦,你背弃了我们美好的约定不来,孤独寂寞的感觉我向谁倾诉?悲切,滴漏的响声像是人在呜咽。
灯灰都凉了灯火还没灭,原来两人相爱恋如今倒成了一头热。
良宵美好给我的却常是离别。
酒后每每恨泪洒满丝巾,泪冲粉脂如泥,玷污了我腕上的玉玦。
我们在镜前发誓成双,可镜子里鸾影却单缺,愁苦无处发泄,西风中我将怨恨的笛曲吹奏几节。
不想多说了,和衣躺下做梦安歇,却睡坏了我头发上的缕金蝴蝶。
【赏析】又是一个“寂寞向谁说”的闺中思妇。
上片写其于日暮卷起绣帘所见之景,愁云万叠,枯蝉抱叶,淡月高挂,秋季的萧瑟正衬出了思妇内心的苦闷无聊。
《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译文及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译文及赏析《满庭芳·碧水惊秋》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词作。
此词融情入景,通过对秋日萧瑟的描写,表达了词人伤离怀旧的心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宋代:秦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满庭芳·碧水惊秋》翻译碧清的水面放出冷冷的秋光使人心惊,黄云在暮色中凝聚,台阶上到处是零乱破败的落叶。
室内悄无人声,月光斜斜地照进来,照着他独自徘徊。
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到处是催人的砧杵声。
西窗下,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宦海的风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非常脆弱;而仕途上的是非往往是无事生非,谁又能说得清楚。
问问篱边的黄菊,不知是为谁而开?不要随便说什么愁总是跟酒在一起,酒能留住愁;其实,酒还没有醒,愁就已经先回来了。
凭栏沉思了很久,月亮渐渐西沉,苍苔上已生出点点白露。
《满庭芳·碧水惊秋》赏析此词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
明董其冒《评注便读草堂诗馀》谓此词:“因观景物而思故人,伤往事且词调洒落,托意高远,佳制也。
”开头三句:“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寒气袭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速;又有几片黄云在逐渐凝聚,掩没了微弱的阳光,大地呈现出苍茫的暮色,台阶上堆积着零乱的黄叶。
浓重的衰飒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
“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加重了所写景物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的凄苦心情。
“黄云”一句,语本于李义山诗“秋风动地黄云暮”,而着一“凝”字,就比原句显得沉着有力。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一篇词作。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柳永《八声甘州》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宋词《多丽·咏白菊》译文鉴赏及赏析

宋词《多丽·咏白菊》译文鉴赏及赏析《多丽·咏白菊》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多丽·咏白菊》的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多丽·咏白菊》宋朝:李清照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多丽·咏白菊》古诗简介《多丽·咏白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咏白菊,先渲染了赏菊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后从自身爱菊收束,以旷达之语道出作者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
全词委婉雅致,含意深远,通篇用典,不着一个“菊”字,而以白菊隐喻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在咏物词中卓尔不群、创意出奇的艺术追求。
《多丽·咏白菊》翻译/译文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
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多丽·咏白菊》注释⑴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
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1作品介绍《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58首。
原文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作者:唐·白居易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注释①东林寺:在庐山。
寺有白莲,晋慧远等十八人结成白莲社。
见《莲社高贤传》。
②清飘:清风。
③银囊:指花房。
④玉盘:指莲叶。
⑤垢:全诗校:“一作埃。
”⑥敷:开。
⑦房:全诗校:“一作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
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繁体对照卷424_58尋陽三題·東林寺白蓮白居易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
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宴清都·秋感》
万里关河眼。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
吟鞭又指孤店。
对玉露金风送晚。
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吴王故苑。
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
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
区区去程何限。
倩片纸、丁宁过雁。
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1全文赏析据词中意,此词应作于苏妾即将离他而去,而词人尚在淮地出
差之时。
“万里”三句。
言词人身处广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
在愁闷中
凝视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
“天低”三句。
“断江”、“淮甸”,即指词人身处的江淮平原。
因淮水出海口被黄河故道所夺,故淮河也称“断江”。
“甸”,即淀。
系淮河各处淤积成的湖泊,所以也叫“淮甸”。
“天低”句,
系孟浩然“野旷天低树”句的脱胎换骨。
此言词人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
得异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
回延伸。
“吟鞭”两句。
言词人的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说是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可在那里迎着习习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
“恨自古”
两句,承上作结。
言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才子佳人,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
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
这正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祖之处。
“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