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ESC心包疾病临床指南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解读—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的全面保护2004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了针对β受体阻滞剂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充分表明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该共识全面介绍了β受体阻滞剂在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和梗死后二级预防、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血管迷走性晕厥、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以及非心脏手术预防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应用。
近25年来,β受体阻滞剂最重要的临床研究进展是在慢性心力衰竭,从传统的禁忌证转变为适应证。
β受体阻滞剂在猝死预防方面的作用和成就超出任何其他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的作用。
一、作用机制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
拮抗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为其主导作用。
其他作用机制包括:(1)抗高血压作用。
伴有心排血量减少,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II生成,阻断突触前α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从交感神经末端释放),和降低中枢血管运动活性。
(2)抗缺血作用。
通过降低心率、心脏收缩力和收缩压,降低心肌耗氧量。
并且,心率减慢使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
(3)通过阻断肾小球旁细胞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肾素释放和减少血管紧张素II与醛固酮的生成。
(4)改善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使扩大的左心室变小和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其改善心功能的机制包括•i•减慢心率;(ii)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游离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iii)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iv)减少心肌氧化负荷。
(5)抗心律失常作用。
直接的心电生理作用(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搏点的自发放电,减慢传导,延长房室结不应期),抑制交感兴奋,减少心肌缺血,改善压力感受器功能和预防儿茶酚胺诱导的低血钾。
上述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并且这类中的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有很大不同。
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这些差别,而不宜片面强调这一大类药物的“类作用”(classeffect),主要应根据随机临床试验(RCT)积累的证据来评估每一种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drugeffect)。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会热点报告(医学PPT课件)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ncet.2004,364:937-952
INTERHEART——多重危险因素 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危险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ncet.2004,364:937-952
INTERHEART——多种危险因素 与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发生率 试验组(%)
对照组(%)
危险比(据年龄、 人群归因 性别、吸烟校正) 危险度(%)
危险比(据其它 危险因素校正)
人群归因 危险度(%)
现在吸烟
26.76
45.17
2.95
-
2.87
-
现在和以往吸烟 48.12
65.19
2.27
36.4
The Seven Countries Study—— 胆固醇与冠心病
Verschuren et al. JAMA 1995; 274: 131–136
INTERHEART
全球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对照研 究
西方国家冠心病死亡率近年来 有所下降
治疗 42%
吸烟 危险因素控制58%
血压 胆固醇
其它
MONICA——吸烟与冠心病
Dobson A, et al. Am J Epidemiol 1996; 143:1025–34
The Seven Countries Study—— 吸烟与冠心病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 )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 )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
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是为内科及相关医师对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管理制定。
以下为ESC/ESA非心脏手术CVD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指南对治疗的建议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建议分类: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已证实和(或)—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I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的观点;Ha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Hb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级推荐已经证实和(或)—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
证据级别:A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大型非随机化研究。
C级证据专家共识和/或小型硏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硏究。
一、新指南简介:ESC/ESA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取决于患者术前的状况、合并症的情况、外科手术的紧迫性、手术大小、类型及持续时间。
更具体地说,下列患者心脏并发症的风险升高: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VHD)、心律失常,以及既往经历较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及心脏负荷异常状态外科手术患者。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著。
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并发症的评估指标。
二、术前评估为了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风险,手术前询问患者疾病史并进行心脏评估必不可少。
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包疾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

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包疾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佚名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急性心包炎的治疗推荐1推荐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联合胃保护药物作为治疗急性心包炎一线药物(Ⅰ类推荐,A级证据)。
2推荐秋水仙碱作为辅助阿司匹林/NSAIDs治疗急性心包炎的一线药物(Ⅰ类推荐,A级证据)。
3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可指导制定治疗疗程及评估治疗效果(Ⅱa 类推荐,C级证据)。
4对于存在阿司匹林/NSAIDs和秋水仙碱禁忌证或治疗失败的急性心包炎患者,在排除感染或存在特殊适应证(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总页数】1页(P41-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5指南:肺动脉高压诊疗要点 [J], 丁香园
2.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更新要点 [J], 谢烨卿;陈瑞珍
3.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治疗指南更新 [J],
4.标准·方案·指南——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新发布三大指南更新要点 [J],
5.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四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四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等多种重要而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十分广泛,已成为上述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
相比之下,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相对滞后,因而造成临床医生对其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受到了束缚和限制。
本文将结合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中有关心律失常的专题内容,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特殊机制、应用适应证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剖析及讨论。
一、治疗心律失常的独特机制有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国内专业书籍中的介绍多数笼统、简单,大大影响了临床医生主动和积极地应用。
实际上,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十分独特。
1、 广泛的离子通道作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根据其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可分成4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做为Ⅰ类、Ⅲ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是特异性的,是“专业”抗心律失常药物。
而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竞争性、可逆性地拮抗β肾上腺素的作用,进而产生广泛的离子通道作用。
当机体受外源性或内源性儿茶酚胺刺激时,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可增加100~1000倍,表现为交感兴奋、交感过度兴奋、交感风暴(注:交感风暴是指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或室颤,通常需要电转复的积极治疗)等不同状态。
儿茶酚胺与心肌细胞的β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的酶促作用,发生连锁的瀑布反应,最终导致Ca 2+和Na +向细胞内的内流增加,K +向细胞外的外流增多。
交感神经兴奋后,这一广泛的离子通道作用可引起:①4相自动化除极速率加快,促使各种异常自律机制(包括触发活动)的形成,心室/心房肌的自律性增强;②不应期缩短、传导性改变等使折返性心律失常容易发生;③室颤阈值降低。
2004 ESC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摘要

2004 ESC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摘要Eur Heart J 作者:昊成摘2004-9-17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证明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长期口服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制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非巴肽.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试验证据●治疗新近心肌梗死患者,噻氯匹定与氯吡格雷都与阿司匹林做过比较试验,但在降低严重血管事件发生率 包括少数血管性死亡方面均未得出优于阿司匹林的结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50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后,阿司匹林治疗(75 mg/d)显著降低主要终点(心梗或猝死)发生率达34%,并保持在整个随访期间.●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随机试验中,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都能降低心梗和死亡的发生率近50%.在4项不同安慰剂对照试验中,阿司匹林的有效剂量范围为75~1300 mg/d.●与阿司匹林单药相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治疗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获益更多,能够使首次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或卒中)的危险降低20%,这一作用维持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这种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无定论.但在一项临床研究中,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发病24小时内给予162.5 mg)降低主要终点(血管性死亡)23%并且降低非致死性血管事件50%.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建议阿司匹林●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效益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现有证据支持阿司匹林75~100 mg/d长期治疗以预防高危患者(如危险性≥每年3%)发生严重血管事件.●在需要即刻抗栓治疗的情况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需要给予160 mg的负荷量以确保迅速彻底地抑制TXA2依赖型血小板聚集.●尚无测量血小板功能以评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建议.●质子泵抑制剂或血管保护剂不建议常规用于每日75~100 mg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因为缺乏随机试验证实这种保护性治疗策略在该人群中的有效性.●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疗效尚未明确,因此 当医生处方这些药物治疗既往有血管并发症的关节炎患者时,不应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由于传统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可能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所以当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需要应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时,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会有益于治疗. 噻氯匹定●噻氯匹定在当前治疗中的地位尚不确定.但噻氯匹定在许多国家都属于容易获得的普通药物,而且与氯吡格雷相比价格较低,可用于费用受限的患者.●虽然这两种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没有大型的直接比较研究,非直接的比较高度提示,与噻氯匹定相比,氯吡格雷具有较低的骨髓毒性.●与氯吡格雷不同,新近心肌梗死不是噻氯匹定的适应证.氯吡格雷●虽然氯吡格雷的作用可能略优于阿司匹林,但统计学上并不具有确定性,且调整后的权威指南并未认同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患有心,脑血管或外周动脉疾病的高危患者,如果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禁忌,氯吡格雷75 mg/d是比较合适的替代治疗药物.●CURE试验的结果促使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成为氯吡格雷新的适应证.这种临床情况应先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随后每日75 mg治疗.现有指南的修订需要专家们就PCI的治疗时机,氯吡格雷治疗时长以及是否合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达成一致共识.双嘧达莫●虽然,缓释双嘧达莫(200 mg bid)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合用可以用于治疗非心源性血栓引起的脑缺血事件,但是不建议这种联合治疗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和替罗非班●对于未准备照例进行早期血管重建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效益风险比尚不确定.●相反,对于行PCI治疗的患者,加入静脉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利于降低手术相关的栓塞并发症.结论●许多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预防心梗,卒中和血管性死亡.重要的是确保阿司匹林在那些已知会获益的人群中得到广泛,适宜的应用.近期的调查显示,许多可能会获益的患者并没有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为纠正这种状况,我们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对于已经开始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高危患者,根据情况加用其他抗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疗效.虽然一些随机研究的证据支持这种应用,但仍需要更多研究证实.●选用一种抗栓药物替代另外一种同类(或相似)的抗栓药物并不能显著提高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因为这两种药物之间的实质区别可能很有限.。
ESC+2015+心包疾病管理指南(翻译)

ESC 2015 心包疾病管理指南:有所为,有所不为医脉通2015-08-31医脉通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新版“心包疾病诊断和管理管理指南”。
一、重要更新心包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往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心包综合征包括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填塞、缩窄性心包炎与心包包块,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多为off-lable。
自2004年来此类疾病的治疗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步,新指南推荐秋水仙素作为急性心包炎首发或复发的一线用药,辅助阿司匹林或NSAID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并减少其复发。
指南推荐复发性心包炎女性患者应在疾病稳定期计划怀孕,而且给出了女性患者怀孕期间(20周之前与之后)及产后哺乳期的具体用药建议,例如患者怀孕前20周首选阿司匹林,但在20周之后及哺乳期应避免使用此药;即使家族性地中海热女性使用秋水仙素时无不良反应,也不应在怀孕及哺乳期间使用秋水仙素。
指南还更新了急性心包炎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两种症状者即可确诊:心包炎胸痛、心包摩擦音、心电图新发广泛的ST段抬高或PR段压低或心包积液(新发或恶化)。
急性心包炎首次发病症状消失后4-6周再次发作即可视为心包炎复发。
指南引入了心包炎与心包积液患者分诊的新策略,推荐多模态成像技术作为诊断评估的必备手段。
图1 心包炎分诊流程图2 急性和复发性心包炎治疗流程图3 心包积液诊断和管理简化流程虽然在过去十年中已有大量的研究数据,但很多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反复性心包炎病理生理学及风险因素、秋水仙素无效时如何预防心包炎、孤立性心包积液的管理等。
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To do and not to do messages from the guidelines)• CMR=心脏核磁共振;CRP=C反应蛋白;CT=计算机断层扫描;ECG=心电图;ESR=红细胞沉降率;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TB=肺结核;WBC=白细胞* 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高危:高热(>38°C),亚急性病程无明确的急性发作、大量心包积液(如,舒张期无回声区>20 mm),心脏填塞,NSAID治疗无反应,心肌心包炎,免疫抑制,外伤或口服抗凝药治疗。
ESC主动脉疾病处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ESC主动脉疾病处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主动脉疾病是除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之外的一大类高死亡率的血管疾病。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1990-2010年的20年间,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AD)的死亡率从2.49/100000上升至2.78/100000,高龄及男性患者的死亡率更高[1, 2]。
与其它动脉疾病类似,主动脉疾病具有亚临床阶段长、易漏诊、发病急的特点,尤其大部分患者都是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发病,快速诊断和快速决策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发布了全球首部主动脉夹层诊疗指南[3],但主动脉疾病涵盖了不同病因、病变及位置特点以及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等情况,这一领域仍期待一部系统的临床指南。
过去的几年中,主动脉领域已有较大进步,包括影像学检查手段和腔内修复术的快速发展。
2014年,ESC发布了《2014 ESC主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4],这是首个将主动脉作为一个整体器官,系统总结整个主动脉疾病的指南。
指南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到慢性主动脉疾病进行了全面阐述,囊括了学界在主动脉疾病的自然病程、不同成像方式的诊断性能以及急慢性主动脉疾病治疗和随访等多方面的新进展和新认识。
本文将就该指南要点做相关说明和总结。
一、影像学评估主动脉解剖结构复杂,多种影像学检查都有助于了解主动脉的形状和大小,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OE)、CT、MRI和主动脉造影,且各有优缺点(表1)。
尽管由于诊断局限性,TTE不能完整评估整个主动脉的形态结构,但TTE仍然是一项适用于主动脉根部直径连续测量、主动脉瓣反流评估及胸主动脉瘤择期手术时机选择的影像学方法[5]。
此外,主动脉扩张一般主要位于升主动脉,TTE易于使用,能够满足筛查的需要[5]。
CT易于使用、诊断迅速可靠,是疑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6]。
无论何种影像学方法,如果条件允许,新指南都推荐于已知的解剖标志处垂直主动脉纵轴测量其直径(Ⅰ,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4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 • Class I: evidence and/or general agreement that a given procedure or treatment is useful and effective. Class II: conflicting evidence and/or a divergence of opinion about the usefulness/efficacy of a procedure or treatment.
FOLLOW-UP FOLLOW-UP ECHOCARDIOGRAPHY PERCUTANEOUS BALLOON PERICARDIOTOMY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RECURRENT PERICARDITIS
EFFUSIVE –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ATHETERISATION PERICARDIECTOMY
ACUTE PERICARDITIS
Diagnostic pathway and sequence of performance
(level of evidence B for all procedures) (level of evidence B for all procedures)
Technique Obligatory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 Level of evidence A: Multiple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or meta-analyses. • Level of evidence B: A single randomised trial or non-randomised studies. • Level of evidence C: Consensus opinion of the experts.
PERICARDIOSCOPY AND PERICARDIAL/EPICARDIAL BIOPSY
NO TAMPONADE PE 10 – 20 ml in diastole
NO TAMPONADE PE <10 ml in diastole
Symptomatic management Hospitalisation and exercise restriction management
5
ACUTE PERICARDITIS
ECHOCARDIOGRAPHY TAMPONADE or PE>20 ml in diastole Suspected purulent, TBC or neoplastic effusion PERICARDIOCENTESIS PERICARDIOCENTESI PERICARDIAL DRAINAGE 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Chairperson: Bernhard Maisch, Marburg, Germany Yehuda Adler, Tel Hashomer, Israel; Raimund Erbel, Essen, Germany; Reiner Rienmüller, Graz, Austria; Arsen D. Ristic, Belgrade, Serbia and Montenegro; Petar M. Seferovic, Belgrade, Serbia and Montenegro; Gaetano Thiene, Padua, Italy; Witold Z. Tomkowski, Warsaw, Poland; Magdi H. Yacoub, Harrefield, UK.
– Class IIa: Weight of evidence/opinion is in favour usefulness/efficacy. – Class IIb: Usefulness/efficacy is less well established by evidence/opinion.
MAIN TOPICS
• • • • • • • Acute pericarditis 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cardiac tamponade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Viral pericarditis Bacterial pericarditis Pericarditis in renal failure Autoreactive pericarditis and pericardial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 • • • • • • •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ostinfarction pericarditis Traumatic pericardial effusion Haemopericardium in aortic dissection Neoplastic pericarditis Pericardial effusion in pregnancy Drug- and toxin-related pericardial disease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3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7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ACUTE PERICARDITIS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6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Diagnostic pathway and sequence of performance
•
Class III: evidence and/or general agreement that the procedure/treatment is not useful/effective and in some cases may be harmful.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Executive summary: 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March 2004 Full text guidelines: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SUBXIPHOID PERICARDIOTOMY AND DRAINAGE Pain management - Ibuprofen, 300-800 mg tid or qid tidor - Colchicine, 0.5 mg bid
INTRAPERICARDIAL THERAPY CHRONIC PERICARDIAL EFFUSION If symptomatic for >2 years
! !
Auscultation ECG Echocardiography Blood analyses Chest X-ray
! !
! !
! !
! !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 2004
2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1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