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制度

合集下载

皇帝的名位制度名词解释

皇帝的名位制度名词解释

皇帝的名位制度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的名位制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体系,体现了尊重和传承的精神。

这个制度包含了一些独特的名词和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释这些名词的涵义,以及它们在皇帝的名位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1. 皇帝(Emperor)皇帝是帝国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限权力和威望。

他是天地之间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被人们视为上苍的化身。

皇帝的权威不仅来自于他的血统,更源于传统的礼仪、道德和法律。

皇帝负责统治国家,制定政策,掌管军队,以及维持社会秩序。

皇帝的地位是相传自上古传统,是中国古代王权制度的顶峰。

2. 德皇(Emperor of Virtue)德皇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皇帝。

德皇强调的是仁德、忠诚、谦虚、勇敢和谨慎的品质,他的首要责任是以身作则,亲自贯彻这些德行。

德皇在统治过程中注重舆论和道德教育,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塑造社会价值观。

3. 文皇(Emperor of Culture)文皇是指在文化方面有卓越成就的皇帝。

文皇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他鼓励学问、艺术和文学的兴盛。

文皇对教育和社会福利也非常重视,倡导庶民的教育平等。

文皇时期通常是文艺和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

4. 武皇(Emperor of War)武皇是指善于指挥军队、娴熟战术、屡建奇功的皇帝。

武皇在军事上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和战斗力,他们往往是神话般的英雄人物。

武皇通过征战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稳定,保护国家免受外敌入侵。

5. 列祖(Ancestors)列祖是指祖先,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皇帝因血缘合法地继承自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承载着对列祖的崇敬和敬意。

皇帝定期举行祭祀仪式来祭拜列祖,以得到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6. 玉座(Throne)玉座是指皇帝坐以治国的宝座。

玉座通常是用宝贵的瑞石材料制成,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玉座的位置高于其他座位,它是皇帝正式举行重大事务的场所。

皇帝在玉座上接受臣民和鞠躬尽瘁的朝臣们的顶礼膜拜。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和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起源于秦朝。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称“皇帝”,并建立了贵族制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奠定了基础。

皇帝制度随后经历了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其权力范围和制度安排都有所不同。

二、制度特点1. 皇帝的权力统一: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性。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掌握军事、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的最高决策权。

2. 皇帝的世袭制:在古代中国,皇帝的继承一般都是通过世袭制来实现的。

即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皇位,确保了权力的延续和传承。

3.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强调中央集权,各地的统治者必须效忠于皇帝。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垂直管理,以确保皇帝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三、影响1. 统一和稳定: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能够统一各个地区,避免了分裂和内乱的情况。

同时,中央集权的制度也有利于各地资源的调度和开发。

2. 封建等级制度:皇帝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下设王侯、卿大夫、士庶等不同级别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3.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王的仁德和治国理政的道德规范,影响了皇帝的行为准则和治国方略。

同时,皇帝也会维护和推广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其具有权力统一、世袭制、中央集权等特点,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

此外,皇帝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治国理政观念。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皇帝制的历史概念

皇帝制的历史概念

皇帝制的历史概念皇帝制是一种历史上存在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单一统治者即皇帝为核心,掌握政权,具有极高的权利和威望。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制存在了2000多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更迭,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被废除。

皇帝制主要的特点是集权和世袭。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无人能够制约其权威,所有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皇帝的地位是世袭的,由父母传给儿子,这种世袭制度使得皇帝具有神圣性和永恒性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制的产生与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部落和国家逐渐形成,为了维护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往往通过“天命”、“宗法”等形式将自己的权力神圣化。

皇帝称帝即是基于这种权力神圣化的结果。

在中国的皇帝制度中,皇帝被视为人间至尊,其地位高于一切,甚至被认为是神的化身。

皇帝享有最高的荣誉和权力,被奉为“万古圣君”,“天子”等尊号。

皇帝既是政治领袖,又是宗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国家的象征,整个社会都为他效忠。

作为统治者,皇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权力。

在政治方面,皇帝决定国家的政策,制定法律法规,并且对军队和官吏有直接指挥权。

在经济方面,皇帝掌握着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可以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和分配。

同时,皇帝还扮演着宗教的角色,祭祀天地、祖先,保持社会稳定。

然而,皇帝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容易导致皇帝的专制统治。

如果皇帝治理不善或者是暴虐无道,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其次,由于世袭制度的存在,皇帝的继承可能导致能力不足或无才无德的人上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公平。

此外,皇帝制度对民众的控制和限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人无法享受到合理的公平和正义。

总的来说,皇帝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皇帝制度体系

皇帝制度体系

皇帝制度体系引言:皇帝制度是一种统治制度,通常由一个君主来领导国家,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皇帝制度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并且在某些国家持续存在到今天。

本文将探讨皇帝制度体系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起源皇帝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视为神圣的统治者,被认为是天命之子,拥有拯救民众和统一国家的使命。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皇帝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并且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特点1.君权至上:在皇帝制度下,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他们决定国家政策,指挥军队,制定法律,并且承担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2.世袭制度:在绝大多数皇帝制度下,皇帝的继承是通过世袭来确定的。

通常,皇帝的儿子或近亲会成为下一位皇帝,以确保统治的连续性。

3.宗教和仪式:在许多皇帝制度下,君主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君主通常担任宗教仪式的主持人,并被认为可以与神灵沟通和交流。

这种宗教和仪式的角色为皇帝制度增添了庄严和神圣的色彩。

三、对社会的影响1.政治稳定:皇帝制度通常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由于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迅速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从而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2.社会等级制度:皇帝制度通常会导致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被赋予特定的社会地位,根据他们的出身和地位来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并且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3.文化发展:在一些皇帝制度下,君主对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视。

皇帝会资助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来创造和保护文化遗产。

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对政治的影响1.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一种非常集权的政治制度。

由于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单方面决定国家政策并实施各种政治改革。

然而,这种集权制度也可能导致滥用权力和权力腐败的问题。

2.君主专制:皇帝制度通常会导致君主专制的现象。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唐高宗李治
在庙号和陵寝方面,唐代以前,帝 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 的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 “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 享有这种“殊荣”。从唐代开始, 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 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在礼仪制度方面,隋文帝时由太常 卿牛弘修定的《五礼》130 篇,唐 太宗时制定的《贞观礼》138 篇。 唐高宗时制定的《显庆礼》130 卷, 唐玄宗时制定的《大唐开元礼》 150 卷。篇目卷秩越来越多,礼规 也越来越细密。诸礼的共同特点就 是集中突出皇帝的威仪
在外戚制度方面,宋代则采取了比 较好的措施。史称“宋三百余年, 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 祸” 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助之贤、 母范之正”,其实,这不外是吸取 汉、唐的教训,大力强化礼制,加 强对后妃思想和活动的约束控制的 结果。宋代对外戚仅赐给一定的身 份荣誉和钱财,不给以实权。按规 定“当时无外姻辅政者”。
刘邦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 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 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 熟时期。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 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 较充分的发展。隋以前的尊号只 有“皇帝”二字,当时认为这已 经充分表达出世俗最高贵尊宠的 内容。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 他上号为“天皇”。意味着比一 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是 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 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 度。
皇帝独尊,王权神化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 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 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 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 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 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 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 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 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 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 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 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皇帝之上除 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 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评述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

评述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

评述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在皇权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国家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都归皇帝所有。

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皇帝的权力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具有绝对的权威。

皇权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形成中央集权。

这种制度经过三个主要时期,分别是完善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秦汉时期的皇帝制度还借鉴了五行相克的学说和儒家的君权神授学说,这也成为了之后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同时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将皇权与神权相结合。

在皇权制度下,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

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举行廷议或集议,都是为了有利于皇帝决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

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

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最终在清朝被废除。

这一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由一系列的规定、仪式和制度构成,统治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周王将天下分封给贵族,贵族治理各自的封地,并向周天子效忠。

这一制度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基础,并逐渐演变为以天子为中心的制度模式。

在汉代,中国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皇帝逐渐成为绝对统治者。

汉朝的皇帝统治者享有至高的权力和威望,他们通过设立中央政府、建立吏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和宋朝的皇帝制度逐渐趋于稳定,并达到巅峰。

唐朝的皇帝统治者以“圣明天子”自居,推行君主集权制度,赋予皇帝极大的权力。

宋朝的皇帝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行宰相执政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

明清时期,中国的皇帝制度进一步演变。

明朝的皇帝树立了更加绝对的统治地位,设立内阁、御史台等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清朝的皇帝则奉行蒙古族传统的政治制度,实行“八旗”和“满洲九部”制度,维护了清朝的政治统一。

二、制度构成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由一系列的规定、仪式和制度构成,它们共同维系着帝国的政治秩序。

1. 封建制度:皇帝将封地赐予贵族,贵族获得封地后,成为皇帝的代理人,负责治理封地。

2. 科举制度:皇帝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以确保政府的运作。

科举制度是中央对地方权力的一种制约,并且为社会中的人才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3. 中央政府:设立中央政府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降服地方官员的权力。

中央政府包括吏部、礼部、兵部等,分工明确,协调工作。

4. 宰相执政制度:宋朝实行了官员推举宰相的制度,宰相通过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5. 社会等级制度:皇帝通过封赏、朝贺等手段来建立和维持不同阶层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特点与影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三讲 皇帝制度

第三讲 皇帝制度

2.、 社会角色
①皇帝可以祭祀天、地,行封禅礼;因为 皇帝是天子,可以与天对话,一般人不行。北 京城里有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都是 为皇帝建的。 ②太庙,全国最高等级的家族祭祀场所。 ③名义上享有军国大政、司法等事务的最 高决策权、最高裁决权和最高指挥权,其言论 具有法律效力,有人事任免方面的最高权力, 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也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④皇帝的衣食住行等一切行动都有专门的 礼节(仪注)、服饰等等,规格与众不同,以显 示其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
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 陛下。 另一类是第三人称单数,如今上、 大家、官家、圣人、县官(如《汉书· 霍光 传》: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国家 (《陈汤传》:国家与公卿议大策。)天子。 还有车驾、乘舆、大行(指已故者)等代称。 最后,与皇帝称号相关的有一整套 名号,如太上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 皇后、妃嫔、皇子、皇太子、皇孙、
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顺治、 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还有一类为尊号,是表彰当今皇 帝的功勋业绩品德的,这里自然都是对 皇帝的歌颂。比如李隆基,曾加尊号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为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 加“应道”二字,称“开元天宝圣文神 武应道皇帝”,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 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再改为“开元天 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第三讲 皇帝制度
一、皇帝、皇位和皇权特点及作用 影响 二、 皇位继承制度 三、后宫制度 四、宫省服御礼乐制度 五、宗室制度
一、皇帝、皇位和皇权特 点及作用影响

皇帝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 的专称;皇位是以突出在位皇帝崇 高权威为主要内容的名位规定;皇 权则是以皇帝实际行使最高统治权 的政治概括。
央,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权力层 层下放。而中国较早就走向专制政体, 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多数成员的分散 状态的基础上,这是耐人寻味的。 ②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的关系 首先,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 吏来行使政治权力,各级机构对皇帝负 责,各级官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世袭的, 即便是贵族,要想加入到权力系统中来 就要出来做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武帝——“中大同” 王莽——“始建国” 宋太宗——“太平兴国” 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 宋代以前,一帝多号情况较普遍。明清两代一 般一帝一号,故年号就相当于帝号。 明——洪武 永乐 万历 崇祯 清——康熙 乾隆 道光 咸丰 某某元年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帝死 八月一日 光宗(朱常洛)即位 “泰昌” 九月一日 光宗死 “一月天子” 朱由校 “天启”(熹宗) 1621年 泰昌元年 天启元年
孝慈神圣纯皇帝——纯皇帝 唐以前皇帝谥号都较简单,故常用来作皇帝称号
谥法——根据生平功过而确定给予什么样的谥号 的规定
《逸周书谥法解》 “经天纬地曰文” “刚强直理曰武” 隋炀帝——“炀” 《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 天虐民曰炀。” “暴慢无礼曰厉,愎狠遂过曰厉” 陈叔宝(陈后主) 604年 “炀”
——黄宗羲:《原君》
“选”“卖”——“抢” “夺” 中国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 君主的权力是至上的,没有任何有效的、有程 序的制衡力量,君主的权力是终生的和世袭的。
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久的, 在空间上是无边的,六合之内,万事万物,都 是君权的支配对象。
一切权力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或派出机构 君主的权力是全能的,统天、地、人为一体, 所谓大一统也。
“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 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 皇帝与朝臣共议政事,注意发挥官僚机构的作 用
唐太宗:“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 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 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 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 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 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 月,乃至累月,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第一讲 皇帝制度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
马克思在说到法国中世纪的特点时,曾说过这样 一句话:“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 “王权” “皇权”、“君权”、“封建君主专 制” 皇位继承制度、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宗室制度 外戚制度 宫省制度、服御制度、陵寝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1、先秦时代的王权 部落联盟——军事首长
美谥——一个人一生为善或建有功勋 如:文、武、昭、敬、恭、庄、襄、烈
恶谥——一个人的行为违背礼义 如:幽、厉、灵、炀、暴
平谥——一个人登位夭折或志向未申 如:悼、哀、怀、愍、隐
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朱元璋——“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 孝高皇帝”——高皇帝 乾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 明
“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垂劝戒, 使一字褒宠,逾绂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朝 之刑,此邦家之礼典,而陛下权惩之大柄。”
——【唐】王彦威
彭宇商:《谥法探源》 《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汪受宽:《谥法的产生和谥号的种类》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三集) 中华书局 1997年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 中华书局 1997年
庙号 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与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 某祖某宗
昭穆之制——将先祖按照辈次排列左右二列,始 祖居中,左昭右穆,左奇右偶。 “祖有功而宗有德” 第一代称祖,第二代至第五代称宗 汉魏六朝——谥号 唐宋——庙号 元朝——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管子 》 “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管子 》 体制设置行废权 官制 人事 行政区划 立法 财政 民事 军事 凡政令财务人事诸权“此人主所以独擅也”
——《韩非子主道》 2、皇权的运作方式 躬亲庶务 秦始皇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衡石量书”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依办于上”
隋文帝、周世宗、宋太祖、明太祖、康熙
三、皇帝的权力及其运作方式 1、皇帝的权力 政权 族权 神权 神权政治(政教合一) 政教分离 教指导政 政指导教 “借得帝王力,送我上青天” “凯撒的归凯撒管,上帝的归上帝管” “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篇》)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前21世纪 禹——启 世袭制——禅让制 公天下——家天下
“五帝”——“三王”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三皇
伏羲 神农 黄帝 伏羲 神农 祝融 伏羲 女娲 神农 伏羲 神农 遂人
伏羲(太昊) 神农(炎帝) 黄帝 尧 舜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少昊 颛顼(高阳)高辛 尧 舜
夏——“后” “王” 商——“余一人”
king
傅永聚《“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创造的吗?》 《历史教学》82年 第 12期
皇权(名号 名位 权力) 皇位和皇族(后宫 内侍省 宫殿 宗庙 陵寝) 1、正名分 2、明职分 3、立太子 4、建后宫 5、兴礼乐 王超:《论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
《学术月刊》1980年第1期
二、皇帝的名号制度 1、皇帝的名号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叔孙通 长乐宫 《汉书叔孙通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 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 卫官,设兵,张旗帜。传曰:“趋”。殿下郎中 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 次
目的: 一是“别尊卑”,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以讳事神者,周道也。周人卒哭而讳,将葬而 谥。有讳则有谥,无讳则谥不立。盖名不可名矣, 则后王之语前王,后代之及前代,所以为昭穆之 次者,将何以别哉?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 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
——《通志谥略序论》 “以谥易名” 二是“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
景泰帝迁陵于西山
明成祖——长陵 明神宗(万历)——定陵 清西陵——北京西南的河北易县
雍正(泰陵) 嘉庆(冒陵)
道光(慕陵) 光绪(崇陵)
清东陵——北京东南的遵化县
顺治(孝陵) 康熙(景陵) 乾隆(裕陵) 咸丰(东陵) 慈禧 (定东陵) 同治(惠陵) 2、皇帝称谓种种 天子——早于皇帝制度产生。君天下者以天子
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 “上”,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 “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 印曰:“玺”
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
生前——尊号、年号 死后——谥号、庙号、陵寝号 尊号
“尊号起于唐,中宗称天神龙皇帝,后明皇称开 元神武皇帝,自后率如之。”
削光宗年号泰昌 去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年号 1620年为泰昌元年 1621年为泰昌元年 1622年为天启元年 1620年8月前为万历四十八年 8月后为泰昌元年 年表纪年——公元纪年、年号纪年、干支纪年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 1973年) “25乙酉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
“25”——公元25年 “乙酉”——干支纪年 “建武元年”——年号纪年 “汉光武帝刘秀”
特点: 1、在帝、后在世时由臣下所上的。死后还可以 追加或追改。 2、为了尊崇而加的一片颂谀之词,有褒无贬, 基本上没有加以评价的性质。一方面,可以一 而再,再而三地颂谀,字数也就可以愈来愈多; 另一方面,帝、后或出于谦恭,或出于厌烦, 也可以拒绝接受,或宣布作废。 唐文宗 唐肃宗 唐德宗
年号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 “改元” 汉武帝 “建元”(前140年) 在位54年 11年号 元狩 元鼎 元封 “祥瑞之兆” 武则天 在位15年 14年号 武则天——“天授”、“如意”、长寿“”、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696年 封嵩山 阳城县——登封县
“天”——超人间的支配力量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唯天子受命于天” “王者,天之所予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 露》
皇帝的权力: 君主拥有政治权力的独占权 “主之所以尊者,权也”——《韩非子有度》 孔子:“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周——“天子” 商——“帝”“上帝” 西周——“天”“昊天上帝” 2、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确立 “圣人”——能牢固掌握统治权的君主 慎到:“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天皇 地皇 泰皇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令丞相、 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 庙 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曰: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 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 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 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 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左传成公二年》 “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 “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管子》 君主拥有最高行政权(决断权) 参政、议政、决断、监督
“明主,兼听独断”——《管子》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 纪》
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全部支配权 制订、执行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最高军事统辖权 “君之所以尊卑,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
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 向。……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
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御史执法, 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 者。” “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 蔡邕《独断》: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 ” 臣民
康熙元年是“壬寅”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清圣祖玄烨壬寅”
谥号 谥号——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 褒贬给予的称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