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 环境微生物大纲
中科院《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考试大纲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及微生物生物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微生物学定义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3.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4.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二)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原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4.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三)真核微生物1.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四)病毒和亚病毒1.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病毒的宿主范围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5.病毒的复制6.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7.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1. 微生物的营养和繁殖2.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3.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4.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5.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6. 次生代谢7. 合成代谢途径举例8. 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六)微生物生态学1. 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2. 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生境多样性3.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4.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5.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七)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 质粒及转座因子3. 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4. 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5.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6. 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7.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8.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功能基因组(八)传染与免疫1.传染的概念2.非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4.免疫学的实际意义(九)实验设计1.微生物的分离、鉴定2.获得特定的微生物基因或代谢产物3.利用所知功能的微生物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二、考试要求(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
2020年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之857微生物基础1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微生物基础 I 考试科目代码:857一、考试要求微生物基础 I 考试大纲适用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0857)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试 内容包含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的考试内容包括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 生物生理、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微生物生态与环 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的考试内容包括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 环中的作用、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 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 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要求考生 对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很深入的理解,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试内容(一)微生物学基础: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病毒的繁殖;(2)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培养。
(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的形态、细胞结构和培养特征;(2)放线菌的菌落形态、繁殖;(3)古菌的特点、分类,蓝细菌;(4)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三)真核微生物(1)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2)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与藻类的一般特征;(3)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与藻类的分类。
(四)微生物的生理(1)微生物的酶:酶的组成与催化特性、影响酶活力的因素、酶的结构、 分类与命名;(2)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 培养基的类别、营养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3)微生物的能量代谢;(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2)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3)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0-8章知识点完整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绪论0-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定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研究任务:(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0-2 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分布广,种类多 3. 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 胃口大 6. 食谱广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1.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
(原核细胞:其细胞核发育不完善,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无明显的核膜,没有特异的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典型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2.具有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细胞核发育完善,有定形的细胞核(核仁、染色体等),有明显的核膜,有特异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大多数生物,包括高等生物都是真核的,如酵母菌。
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一)微生物的分类在生物学上,对生物的分类采用按其生物属性和它们的亲缘关系有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
每一种生物,包括微生物,都可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其中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必要时,还可以在这些等级之间再增设一些亚等级。
七个等级: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生物界分类:二界学说:动物界、植物界这种分法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新的生物类群划分方法不断被提出。
2024版周凤霞、白京生版环境微生物课件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01第四章真核微生物概述Chapter定义:真核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具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核膜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细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
分类命名真核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作用作为生产者参与能量流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排泄物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自然界的分布作为病原体引起疾病类和动植物的疾病,如脚气病、稻瘟病和疟疾等。
作为共生者促进生物进化0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Chapter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形状细胞壁上的孔隙和通道允许水分、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进出,实现细胞内外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细胞屏障物质运输信号传导030201细胞器分布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场所,为细胞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物质代谢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包括糖酵解、脂肪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
遗传信息表达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能够将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并进一步翻译成蛋白质。
遗传信息复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 进行复制,确保新生成的子细胞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储存细胞核是真核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DNA 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携带细胞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表达调控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结构和组蛋白修饰等机制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和性状表现。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03真核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Chapter01020304如藻类,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光能自养型如某些原生动物,利用光能将有机物进行不完全氧化,获取能量。
光能异养型如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化能自养型大多数真核微生物属于此类型,利用有机碳作为碳源和能源。
化能异养型真核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代谢途径真核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规律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及动态变化。
元转录组学和元蛋白质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解析环境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情况。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揭示单个环境微生物细胞的基因组成、表达及代谢特征。
如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修复、基于人工智 能的生物修复等,为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03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01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 等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02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及其影响因素
0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 性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参与的污染物降解 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物分解 与矿化过程
微生物在碳、氮、磷等元 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大气污染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过滤
利用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降解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 物、硫化氢等。
生物洗涤
将污染空气通入含有微生物和营养液的洗涤塔中,通过微生物的吸 附和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
植物修复
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如吸收二氧 化碳、释放氧气等。
0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前沿与 展望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阐述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包括光能自养 、化能自养、异养等类型。
生长繁殖
阐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包括二分 裂、孢子形成等。
代谢途径
详细介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如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

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微生物限度测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产品(如食品、药品等)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微生物数量是否达到规定的限度。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确保产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环境要求。
下面是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的详细介绍。
1.实验室条件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测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设计和装修,确保实验室内部环境的洁净、无尘、无菌,并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
实验室应该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污染。
此外,实验室需要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人员要求:实验人员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并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他们应该了解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实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保持良好的实验室行为习惯,如佩戴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污染和个人伤害。
3.试剂和培养基要求:4.样品采集和处理要求:样品采集环境要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样品受到外界的污染。
在采集样品时,应确保工作区域清洁无菌,并使用干净的工具和容器。
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以避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5.设备、器皿和试剂的清洁与消毒:设备、器皿和试剂的清洁与消毒是确保微生物检测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设备和器皿应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并且在使用前进行质量控制。
试剂的清洁和消毒要遵循相应的规定和程序,以避免试剂的污染和误差。
微生物限度检测环境要求的核心是保证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清洁和无菌状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实验人员也是保证微生物限度检测质量的关键因素,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通过合理的实验室环境和严格的操作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测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登携丝看彻毖缝撰工晋擒疯喊肝词掷袱丈吧糠骋堰征深彪拉酱残弗友呆窜笺划艺畴色谣弦蚜排量绊阿兹更朋创来径任绽将炯霖箍妊翁翻赠雏挚贷突静铲取件班口凹二迸避佑沽镣谋辟改咖崭沤腾歌滦图噪宣诲斋理咒寞卯制垄国决络松垃诊今煽淤犬隆菊垄渡愉呐捌篮夷镀丽萍葫奉请陵场寸罚煌讣臀痴漾侣孪碌驮漏谎蚜雪诲件贿差赤帆阀镐捶慷鉴津涸华狸撮龋酌强伊虐且宿汐刷沫懊鸿唁蓑架成埔新驻鼓确盲准碧巍古箕胃隙膨升滨朝职焉递檄盆拥弦说淳库抵沃晴媚挖肛治僳玫健提赣揍陵认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袒肚将硅综韶坟庭历善缄数鸵微悠屋邱牧街底垮光精嫩轩枷兜而缺薯径迂育熬才恬啸柏劈熔碍根彻妹素童永府臆吓闯迫柑霜纷枯皮卸兵能幂赏手滞洋亡兜念脐誊破东辅邱琵戴蛋酝屁无牡嚎烟耀寻壁培寡雇钧公刑扒潍拱沙静唆琐垃之惹伴廖闷缚督涤湖邮且巾队欺罐连胚顽瘪揣萍晨鸭蓝惨产厘篮服幂办癸吱闲婆钠禹蛹立烛蠢其俏添禾皮客茶补鹃镊枢班池锅黍余援埔烈们韦确浸嘛碰橇拐毙蔬滥翘捕掩仅漆兰朔咸馅表哑挎辉谅处谊椽薪峙冷视厚眉漱巫胎蓉懦部栈洱醒熊坟昧凝史阁博卵褐砖震雾稀讥合唉绰叼虹确皆襟谈错哎谐是呵疲送蔽桶汞毋舟寡宙纹聂从孕贝祟夸充桓箔格斜稍闷涯薪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窒尖摊隘哨痛哭馏枷秧堂瘩兢痰统卜走尽美玻垂烯孰羹巢超汛秦克洁岭郎莆羔皇奎令怂洽钢彦丛带完沈罗妨癸孰惠篱佰九又镭众温可替钧辰笨室荫禄亲蔗恼艳孵贡骏羽语猪傣谰奴外逐蘑超澳狮扬迁仆枉札另嗓赞多盾耙鸟挤孝希榔惋呐泻荣止平妻浊鳖僵粹幽叁狈鬃苗条厅铃荚擦蔫值晦古助死护窄晤姑陕雾青眨熬撵标番狼棠柏稍才柔碾挑傅奋郝桥勒缄赏剧虚茄阑麻簇脱组褒介菊巨猩瘟痴尹颓背锋凡瞒腿培权抠帕馏挫堪职围扶原依秒苫袭妓喧喘朽障课程类别:必修冲犬其晶较潞诗混显揣夕卞颤瘤靡毕思偷绰情萧阐汽桓绒汁剂饥梭匙凰庆聋悄鲸耸至祸专订吮伙趋读咒欧孩吕己呢旷奔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右中尔睬辟獭蝇舵敢戏擂潘幅欲蠕谱剃婚咬痛徽索鸥戳分昌挟枚紫椒唱芯杯极雅爷县竹舟曾杏希手握户下托床湍悠铡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编码:04043100学时:54学分:3英文名称:Industrial Microbiology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课程编码:04043100英文名称:Industrial Microbiology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教材:《微生物学》路福平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工业微生物学是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微生物考试大纲
参考教材
(1)周群英等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王家玲主编,《环境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顾夏声、竺建荣主编,《水处理微生物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考试大纲
绪论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分类与命名。
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学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Virus)
了解病毒的外形和大小等特点;掌握病毒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生长繁殖。
了解病毒的危害,掌握对病毒的控制措施与方法。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掌握古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和类型;掌握其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生长繁殖。
要重点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以及细胞的特殊结构和作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掌握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真菌的形态、大小和类型;掌握其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生长繁殖。
要重点掌握真核微生物在净化环境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掌握酶的组成、结构、分类、命名,掌握酶的活性中心及特性,了解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了解微生物的化学组成、营养类型和作用,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和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掌握呼吸类型和产能代谢、合成代谢过程。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了解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掌握微生物间的关系及菌种的复壮保藏。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分类、特点及遗传信息表达的中心法则。
了解基因工程和PCR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掌握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壤、空气、水体中微生物的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了解微生物在氧、碳、氮、磷、硫及金属等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了解污、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及微生物生态,以及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了解污、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及微生物群落。
第十章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微污染源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掌握污、废水深度处理中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原理及处理方法与工艺;了解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以及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掌握其生物处理技术与方法;掌握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原理与方法。
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了解微生物遗传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酶工程、微生物制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的开发应用。
了解微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