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付款:对墨西哥的碳林业方案分析
林业碳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4Vol 56No 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收稿日期:2023-09-25作者简介:何家德(1965-)ꎬ男ꎬ汉族ꎬ云南宣威人ꎬ本科ꎬ高级工程师ꎬ主要从事营林工作ꎮ林业碳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何家德(宣威市来宾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ꎬ云南曲靖655000)[摘㊀要]㊀林业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ꎮ该文通过对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ꎬ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ꎬ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ꎬ即健全政策制度㊁提高林区建设质量以及增加政府资金投入等措施ꎬ旨在推动我国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ꎮ[关键词]㊀林业碳汇ꎻ发展现状ꎻ主要问题ꎻ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F32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1-0087-04MainProblemsandCorrespondingStrategiesintheDevelopmentofForestryCarbonSequestrationHeJiade(XuanweiLaibinStreetAgriculturalandRuralComprehensiveServiceCenterꎬQujing655000ꎬYunnanꎬChina)Abstract:Forestrycarbonsequestrationꎬasanimportantmeansofcarbonreductionꎬ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tectingtheecologi ̄calenvironment.Thisarticle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China'sforestrycarbonsequestrationdevelopmentꎬexploresthemainproblemsthatexistꎬandproposesaseriesofresponsestrategiestoaddresstheseissuesꎬincludingimprovingpolicysystemsꎬimprovingthequalityofforestareaconstructionꎬandincreasinggovernmentfundingꎬaiming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sforestrycarbonsequestration.Keywords:Forestrycarbonsinkꎻdevelopmentstatusꎻmainissuesꎻcopingstrategies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ꎬ碳汇作为一种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ꎮ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ꎬ发展林业碳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ꎬ然而ꎬ我国林业碳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ꎬ需要相关部门和组织积极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ꎬ以推动我国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ꎮ1㊀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现状1.1㊀林地面积和碳储量我国地大物博ꎬ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ꎬ林地面积庞大ꎬ潜藏着巨大的碳储量ꎮ根据最新数据显示ꎬ我国林地总面积约为2.2亿hm2ꎬ总碳储量已超过25亿tꎬ这使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碳汇潜力国家之一ꎮ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中的CO2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ꎬ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ꎬ然而ꎬ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碳储量ꎬ实际的碳汇效益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1]ꎮ1.2㊀我国林业碳汇项目数量和分布为了能够实现碳减排ꎬ维护生态平衡ꎬ我国积极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ꎬ截至2017年ꎬ我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累积公示审定的林业碳汇项目一共有2871个ꎬ在这些项目中有234个为实际备案项目ꎬ其中林业碳汇项目有99个[2]ꎮ从该平台的公示结果来看ꎬ在2016年就完成了60.8%的项目ꎬ项目具体分布情况(图1)ꎮ图1㊀林业碳汇项目数量及分布情况㊀㊀从图1可以看出ꎬ各省份的碳汇项目数量有所不同ꎬ主要集中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ꎬ比如ꎬ东北㊁西南和华北地区ꎮ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碳汇潜力和重要性ꎮ同时ꎬ这些项目的分布也反映了我国在碳汇领域的发展趋势ꎬ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碳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ꎮ78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1.3㊀林业碳汇的社会效益林业碳汇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ꎮ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大量的CO2转化成成O2ꎬ因此具有一定的减排作用ꎬ而随着工业的发展ꎬCO2的排放量逐渐增加ꎬ这一过程中ꎬ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吸收其中24%~36%的CO2ꎬ可充分说明林业碳汇具有的生态功能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3]ꎮ②吸收CO2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ꎬ碳存储量在全球生态系统重已经突破了2.48万亿tꎬ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存储量约为1.15万亿tꎮ森林每增加1m3的木材ꎬ就能吸收1.83t的CO2ꎬ同时释放1.62t的O2ꎬ因此加强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ꎬ不仅有利于增加碳汇ꎬ减少CO2ꎬ还能有效应对气候问题ꎬ保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表1)ꎮ表1㊀林业碳汇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体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吸收CO2㊁释放O2ꎻ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量为24%~36%ꎬ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吸收二氧化碳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存储量约为1.15万亿tꎻ每1m3的木材ꎬ可以吸收1.83t的CO2ꎬ并释放1.62t的O2ꎻ有助于减少CO2排放量ꎬ防止空气污染2㊀林业碳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1㊀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支持力度不足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政策和制度支持力度不足ꎮ尽管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ꎬ但我国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尚未完善ꎬ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的作用ꎮ首先ꎬ我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政策体系ꎬ使得碳汇项目的开展充满了不确定性ꎬ即使存在支持碳汇的政策ꎬ也常常在执行中遇到问题ꎬ比如ꎬ一些地方政府未能认真贯彻政策ꎬ监管机制不健全也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4]ꎮ此外ꎬ政府激励机制不够明确和有力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碳汇项目的积极性ꎮ2.2㊀林分质量有待提升我国一些林业碳汇项目在林分管理和维护方面存在问题ꎬ这包括树木的生长情况㊁林地的生态健康以及病虫害的控制等方面ꎮ林分质量的不足导致了碳储量无法最大化释放ꎮ比如ꎬ一些项目可能因缺乏适当的管理措施而导致树木生长受限ꎬ减少了碳储量的积累速度[5]ꎮ此外ꎬ由于林地的生态健康与碳固定密切相关ꎬ所以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也可能对碳汇产生不利影响ꎮ2.3㊀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业碳汇项目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ꎬ包括用于树木种植㊁林地管理㊁监测设备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费用ꎮ然而ꎬ由于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较为落后ꎬ再加上当前资金投入不足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的规模和效益ꎬ特别是在项目初期ꎬ资金短缺可能导致项目的启动和发展受到阻碍ꎬ使得林业碳汇的开发难度加大ꎬ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碳汇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6]ꎮ3㊀林业碳汇的发展应对策略3.1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为了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健康发展ꎬ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制定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ꎮ首先ꎬ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ꎬ以确保碳汇项目拥有稳定的政策支持ꎬ这包括明确碳汇项目的优惠政策㊁支持措施和碳交易机制ꎬ以鼓励企业和投资者积极参与ꎮ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ꎬ因此政府需要确保政策的一贯性和可预测性ꎮ其次ꎬ政府还应该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管ꎬ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ꎬ比如ꎬ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ꎬ负责监督碳汇项目的执行情况[7]ꎮ同时ꎬ监管机构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ꎬ能够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审查和监督ꎻ而政府应该建立违规行为的追责机制ꎬ对于那些不遵守政策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ꎬ以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度ꎮ最后ꎬ政府可以引入激励机制ꎬ以增加碳汇项目的吸引力ꎬ这一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为参与项目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ꎬ鼓励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合理分配碳排放权ꎮ这些激励措施可以降低项目的经济成本ꎬ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碳汇项目ꎬ从而推动项目的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ꎮ总之ꎬ制定健全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是确保林业碳汇项目成功发展的关键ꎮ政府需要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力度ꎬ同时采取激励措施ꎬ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参与者ꎮ只有通过这些措施ꎬ才能为碳汇项目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ꎬ推动其在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ꎮ882024Vol 56No 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3.2㊀提高林区建设质量为解决林业碳汇发展中的问题ꎬ提高林区建设质量至关重要ꎮ在进行林区建设ꎬ提升林分质量的过程中ꎬ应做好以下工作ꎮ①需要加强林分的管理和维护ꎮ在对林分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巡视和监测ꎬ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林地的病虫害和火灾等自然灾害的侵害ꎮ在此过程中ꎬ不仅要定期修剪和修正树木ꎬ以确保林分健康生长ꎬ还要确保林地的水资源管理得当ꎬ以便能够维持林分的生态平衡[8]ꎮ②培训林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ꎬ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ꎮ专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监督林区的建设和维护工作ꎬ确保按照最佳实践进行管理ꎬ同时还要通过培训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ꎬ以减少不当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ꎮ③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设备来提高林区建设质量ꎬ比如ꎬ使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准确地监测林地的健康状况ꎬ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ꎮ④做好林区规划和管理计划也可以提高林区质量ꎮ在制定合理的林区规划和管理计划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和生态系统的特点ꎬ这样才能保证制定的管理策略能够促进林分的可持续发展ꎬ并能使其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ꎮ通过这些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林区建设质量ꎬ确保碳储量得以最大化释放ꎬ从而增强林业碳汇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性ꎬ同时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碳汇项目的社会接受度[9]ꎮ3.3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ꎬ加强资金投入要促进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ꎬ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ꎬ加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资金投入ꎬ使其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ꎮ首先ꎬ政府应明确碳汇项目的战略地位ꎬ将其纳入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ꎬ这需要政府明确碳汇在减缓气候变化㊁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ꎬ并将其纳入相关政策和规划中ꎮ其次ꎬ政府应建立资金支持机制ꎬ确保碳汇项目有稳定的资金来源ꎮ比如ꎬ设立碳汇基金用于资助项目的启动㊁建设和维护ꎬ或者提供税收激励㊁补贴和贷款等金融工具ꎬ降低碳汇项目的经济成本ꎬ吸引更多的企业去为林业碳汇项目投资ꎮ最后ꎬ政府需要强化监管和审计机制ꎬ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10]ꎮ这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和报告机制ꎬ对项目的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和审查ꎬ防止滥用和浪费资金ꎮ政府还可以鼓励公私合作ꎬ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ꎬ比如ꎬ通过建立合适的合作模式ꎬ包括碳交易市场㊁碳金融产品等ꎬ以吸引企业参与碳汇项目ꎬ同时为其提供可行的商业模式ꎮ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可以为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ꎬ推动其在减缓气候变化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ꎬ便于我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ꎬ保护生态环境ꎬ实现碳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ꎮ4㊀结语综上所述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背景下ꎬ林业碳汇项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ꎮ然而ꎬ通过对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发现林业碳汇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ꎬ但是在新时代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ꎬ其中包括政策和制度问题㊁林区建设质量问题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ꎬ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和举措ꎬ以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健康发展ꎬ为减缓气候变化ꎬ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ꎮ参考文献[1]朱明英.林业碳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山西林业科技ꎬ2023ꎬ52(S1):62-63.[2]陈思宇.福建省林业碳汇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前瞻[J].福州党校学报ꎬ2023(4):69-73.[3]周迎.湘西州林业碳汇建设思考[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3ꎬ55(3):43-45.[4]胡志.有效发挥林业碳汇价值[J].中国金融ꎬ2023(14):101. [5]张威伦.双碳目标下森林碳汇发展路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3ꎬ55(1):101-103.[6]赵文程.林业碳汇市场发展趋势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3ꎬ55(1):127-129.[7]谭鑫ꎬ杨怡.云南生态产业化的林业碳汇发展路径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ꎬ2022ꎬ6(6):5-10. [8]辛疆.碳汇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ꎬ2022(14):114-116.[9]杨静. 双碳 目标下林业碳汇的发展机遇及实施路径探讨[J].南方农业ꎬ2022ꎬ16(13):201-204.[10]马亮.临夏州林业碳汇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甘肃林业ꎬ2022(1):28-29.98。
浅析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思路与方法

浅析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思路与方法林业碳汇项目指的是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吸收和储存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气候变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
这些项目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碳汇资源,可以作为碳市场交易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从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进行浅析。
一、思路1.项目识别:首先需要确定可供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
这需要考察森林资源的状况、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及潜在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储存能力。
根据需求和目标,可以选择通过森林保护、森林恢复或者人工造林等方式来开展项目。
2.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将项目中涉及的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进行清单编制,明确各项指标,包括排放量和吸收量。
这是对项目的基础性认定,也是后续计算和交易的依据。
3.监测与估算:通过现场监测和模拟估算等手段,对项目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储存量进行量化。
同时,也需要监测和估算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
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遥感技术、生态系统模型等,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4.认证与验证:将项目的数据和结果进行认证和验证,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这是对项目的第三方评估,可以通过国际机构的认证和验证来获取认可,进而参与碳市场交易。
二、方法1.碳市场交易平台:选择一个合适的碳市场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这可以是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也可以是国际的碳市场。
选择合适的平台要考虑交易的规模、交易机制以及规范性等因素。
2.碳配额分配:根据项目的认证和验证结果,获取相应的碳配额。
这可以通过招标、竞价或者其他方式来分配。
碳配额是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项目的核心资产。
3.碳交易定价:根据碳市场的价格和行情,确定碳交易的定价。
这需要考虑市场供求关系、碳配额的稀缺性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因素。
可以参考过往的交易记录和价格波动情况,对交易价格进行基准定价和合理预测。
4.碳市场交易:在选择的交易平台上进行碳市场交易。
可以选择自主交易或者委托代理等方式进行。
林业生态补偿的国际案例与经验

林业生态补偿的国际案例与经验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各国纷纷致力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在这一进程中,林业生态补偿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于鼓励林业企业和社会个体采取可持续的林业经营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的林业生态补偿案例,并总结其中的经验。
一、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巴西是世界上拥有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国家之一。
为了保护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巴西政府实施了林业生态补偿政策。
根据该政策,砍伐雨林的企业需要向政府支付补偿费用,用于支持雨林保护和恢复工作。
这些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开展重新植树和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确保亚马逊雨林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护当地生态系统。
这一经验表明,政府在实施林业生态补偿政策时应具备明确的保护目标,并将补偿资金用于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项目上。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补偿资金的使用完全符合规定,并定期对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二、德国林地生态修复德国是欧洲林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在近年来面临林地过度开垦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积极推动林地生态修复,并通过林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私人林地的保护和恢复。
根据德国的政策,林地的所有者可以选择将其林地用于生态修复项目,例如树木更新、湿地恢复等。
政府将向这些林地所有者提供经济补偿,以弥补其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
这种方式鼓励了林地所有者积极参与林业生态补偿,促进了林地的持续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德国的这一经验表明,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应该灵活、多样化,并根据当地情况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以增加个人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林地监管力度,确保林地的生态恢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对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三、加拿大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资源,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拿大政府积极推动林业生态补偿政策。
在加拿大,林业企业需要遵循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并对其砍伐活动进行生态修复。
我国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进路统筹

第32卷㊀第1期太㊀㊀平㊀㊀洋㊀㊀学㊀㊀报Vol 32,No 12024年1月PACIFICJOURNALJanuary2024DOI:10.14015/j.cnki.1004-8049.2024.01.006曹兴国: 我国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进路统筹 ,‘太平洋学报“,2024年第1期,第72-85页㊂CAOXingguo, CoordinationofApproachestotheConstructionofMarket-BasedMechanismofMaritimeCarbonEmissionsinChina ,PacificJour⁃nal,Vol.32,No.1,2024,pp.72-85.我国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进路统筹曹兴国1(1.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摘要:海运碳减排需要统筹运用包括市场机制在内的多种措施㊂欧盟推进单边海运碳排放交易机制虽然对市场机制在海运领域的运用具有正向推进价值,但基于其制度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忽视等原因,与我国的航运利益并不相符㊂我国应当联合其他非欧盟国家反对欧盟的单边措施,并积极推进国际海事组织(IMO)层面多边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推动海运碳排放真正实现公正公平的过渡㊂同时,在国内层面,基于国际国内统筹推进的整体要求,我国需要厘定基于国内立法的海运碳排放市场措施及其实施路径,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㊂关键词: 双碳 目标;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非更优惠待遇原则中图分类号:D920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8049(2024)01-0072-14收稿日期:2023⁃07⁃27;修订日期:2023⁃09⁃20㊂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海运碳减排市场机制构建的制度协同研究 (L22CFX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曹兴国(1989 ),男,浙江绍兴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海商法㊁国际法㊂∗作者感谢‘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感谢孙爱迪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协助,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㊂①㊀2018年4月通过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中提出的减排目标为:以2008年碳排放为基准,到2030年将海运业碳排放强度降低40%,到205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70%(碳排放总量降低50%)㊂㊀㊀随着我国 双碳 目标的确立,碳排放治理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㊂海运业同样需要承担减排任务,并已在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的推进下取得积极进展㊂2022年,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6次会议(MEPC76)通过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公约)附则VI 关于降低国际航运碳强度 的修正案,通过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碳强度指标(CII)评级机制对船舶的最低能效标准和营运的碳强度作出限制和评价,旨在从技术和运营两个方面提高船舶能效,降低碳强度水平㊂同时,2023年7月,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次会议通过重新修订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 ,进一步明确了以2008年为参照,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到2030年至少降低20%,并力争降低30%;到2040年降低70%,并力争降低80%的减排新目标㊂①上述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一系列的减排措施,包括碳排放市场机制㊂所谓碳排放第1期㊀曹兴国:我国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进路统筹市场机制,亦可称为碳定价机制,其理念在于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资源并对其定价,通过构建市场化机制解决碳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从而实现减排目标㊂在过去,海运业因其显著的国际性和机制适用的复杂性,大多被排除在各国的碳排放市场机制之外㊂但2023年5月,欧盟通过2023/959号指令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指令进行修订,正式将海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㊂同时,在重新修订的IMO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 中,也明确要求包括市场机制在内的一揽子中期减排措施应当在2025年确定并通过㊂①显然,在欧盟和IMO的推动下,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将大大提速,并引发单边及多边层面的连锁反应㊂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不仅关乎所有海运参与主体的利益,而且机制构建中的规则话语权争夺更关乎各国在海运相关产业的切实利益,影响未来的海运竞争格局㊂尤其在欧盟通过内部立法单边推动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实施的背景下,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 裹挟 ,其推进势在必行㊂因此,无论是主动引领还是被动参与,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是各国㊁各利益方都需要谋划和应对的重要议题㊂对我国而言,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重要又复杂的议题,面临诸多挑战㊂首先,欧盟的单边海运碳排放交易机制将对我国航运业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如何开展有效应对亟需回应㊂其次,IMO主导下的多边市场机制构建仍面临不少分歧 选择何种市场机制方案,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通过何种方式实施等都有待细化讨论㊂此外,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不仅是国际层面的应对,我国也应当在国内层面以国际国内统筹推进为指引,统筹国内机制的构建㊂因此,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需要多个层面的进路统筹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在双边㊁多边以及国内三个层面应对㊁参与㊁构建海运碳排放机制的需求和立场,探讨我国的应对策略和制度路径㊂一㊁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单边进路应对㊀㊀海运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㊂理想状态下,应当通过多边协调来推进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构建,但因多边层面协商进度不及预期,以欧盟为代表的单边行动已经着手推进海运碳排放机制的构建㊂1.1 以欧盟为代表的单边市场机制推进欧盟是碳排放市场机制的忠实推动者,其构建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被视为欧盟最主要的气候政策工具㊂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以2003年的‘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指令“为基础法律架构,后经多次修正㊂当前,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行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即以欧盟委员会在2021年7月发布的一系列气候计划与提案(Fitfor55)为依托,大幅提升碳市场的减排目标,并扩大覆盖的行业领域㊂海运业就属于此阶段扩大覆盖的行业领域范围之列㊂根据欧盟2023/959号指令,主管机关②将对5000总吨以上船舶在欧盟内部的港口之间整个航程100%的排放量,以及欧盟与非欧盟港口之间航程50%的排放量③收取排放配额㊂负责配额缴纳的责任主体为船公司,包括船东或从船东处承担船舶运营责任㊁并同意承担‘国际船舶安全运营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规定的所有职责和责任的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例如船舶管理人㊁光船承租人)㊂为了给机制的适用提37①②③IMO, 2023IMOStrategyonReductionofGHGEmissionsfromShips ,ResolutionMEPC.377(80),July7,2023,https://ww⁃wcdn.imo.org/localresources/en/OurWork/Environment/Documents/annex/2023%20IMO%20Strategy%20on%20Reduction%20of%20GHG%20Emissions%20from%20Ships.pdf,para.6.对于欧盟注册的船公司,其主管机关为船公司注册地所在的成员国;非欧盟注册的船公司,其主管机关为最近4个监测年度内停靠港口次数最多的成员国;而对于非欧盟注册且最近4个监测年度内也没有停靠过欧盟港口的公司,则其主管机关为该公司旗下船舶在欧盟境内抵达或开始其首个航程的成员国㊂纳入排放量计算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㊁甲烷和一氧化二氮㊂其中,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将于2024年后纳入欧盟2015/757号条例,从2026年起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㊂太平洋学报㊀第32卷供一定的缓冲空间,指令规定了两年的过渡期:2024年和2025年分别纳入40%和70%的航运排放量,到2026年将纳入100%的航运排放量㊂同时,为防止班轮集装箱船舶利用挂靠港口的安排来规避机制的适用,该指令将建立一份位于欧盟以外,但距离某一成员国管辖港口不到300海里的相邻集装箱转运港口名单㊂船舶在名单中的港口进行的转运将不被计为与上一个非名单中转运港之间航程的中断㊂对于未能在每年9月30日前缴纳前一年排放配额的船公司,将面临每个未缴纳的排放配额(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100欧元的罚款㊂1.2 单边进路的辩证评估欧盟是当前世界三大海运市场之一,其海运碳排放政策措施将产生重大影响㊂这种影响,最直接地体现为航运公司的费用增加 据测算,如果按照每个碳排放配限额(EUA)90欧元的市价计算,预计海运业在2024年㊁2025年㊁2026年可能要分别承担高达31亿欧元㊁57亿欧元和84亿欧元的费用㊂①而在这些费用之外,欧盟单边进路的其他影响同样显著㊂(1)对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正向推动欧盟之所以决定率先将海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欧盟认为IMO层面的市场机制谈判虽有进展,但仍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㊂因此,欧盟的单边立法固然有其实现自身减排战略的考虑,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希望籍此反推和倒逼多边进程㊂IMO在随后通过经修订的减排战略,并明确将市场机制作为一揽子中期措施的一部分,也不无欧盟立法进程的影响㊂正如学者所言,相比于多边层面的谈判,打补丁式的单边路径(patchworkapproach)有时更有效,因为它可以破解多边协同的困境㊂而且,通过部分国家或者地区先行的政策探索和行业反馈,可以为多边层面更大规模的政策应用提供数据和证据支撑㊂②同时,依托在碳排放交易领域的实践经验,欧盟所构建的海运碳排放交易制度也确有其可取之处㊂首先,欧盟在制度方案上考虑了未来与IMO多边机制的协调问题㊂根据指令,如果未来IMO通过了多边市场机制,欧盟将根据IMO市场机制的内容㊁效果以及与欧盟机制的一致性等对本指令的内容重新进行评估,尽量避免对船公司的双重负担;如果IMO在2028年仍未采取全球市场措施,欧盟委员会应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提交一份报告,审查对欧盟港口与非欧盟港口之间航程超过50%部分的排放量是否需要实施配额分配和交易㊂其次,欧盟在将海运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时,吸收了当初将航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失败教训,③在此次针对海运的方案设计中做了不少调整㊂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仅将进出欧盟港口的国际航程的50%排放量纳入,而非此前航空领域的全部排放量,试图以此缓和其他国家的抵制㊂最后,从制度的完整性上,欧盟的海运碳排放交易制度在既有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细化的补充,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㊁具有可操作性的海运碳排放市场制度㊂例如为保障制度的执行,指令明确规定欧盟成员国可以拒绝不履行义务的船公司的船舶进入其港口,同时作为船旗国的欧盟成员国可以对当事船舶进行扣押㊂④因此,无论是否采取与欧盟一样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欧盟海运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制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能对IMO和其他国家构建多边或者单边的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带来参考价值㊂47①②③④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生效后2024年航运业将承担30多亿欧元费用 ,新浪财经网,2023年7月7日,https://finance.sina.com.cn/esg/2023-07-07/doc-imyzwcer8222804.shtml㊂ZhengWan,etal., DecarbonizingtheInternationalShippingIndustry:SolutionsandPolicyRecommendations ,MarinePollutionBulletin,Vol.126,2018,p.433.欧盟曾在2008年通过2008/101/EU号指令,计划自2012年起将抵达或离开欧盟成员国境内机场的所有航班的碳排放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但该计划因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抵制而最终搁浅㊂Directive(EU)2023/959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of10May2023 ,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Union,May16,2023,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2023L0959,para.34.第1期㊀曹兴国:我国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进路统筹(2)对制度话语权的争夺在肯定欧盟单边进路积极价值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认识到欧盟单边举措的政治意图,即对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话语权争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理念输出㊂事实上,提升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形象㊁维护欧盟的国际地位㊁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一直是欧盟推行积极的国际气候政策的根本目的㊂①具体而言,欧盟在海运领域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话语权导向最显著地体现在其对非更优惠待遇原则(NoMoreFavourableTreatment,NMFT)的贯彻上㊂非更优惠待遇原则强调所有的措施应当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国家的船舶,这显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领域所主张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CommonButDifferenti⁃atedResponsibility,CBDR)存在根本分歧,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多边层面海运碳排放治理中一直争论㊁并阻碍减排共识达成的重要问题㊂②作为发达国家集团的代表,欧盟在其海运碳排放交易的制度方案中充分体现了其立场,将非更优惠待遇原则作为制度基础,未对发展中国家做任何特殊安排㊂非更优惠待遇原则是此前IMO公约普遍遵循的原则,主张其在碳减排领域适用的主要理由在于 方便旗 船屡见不鲜,船东的国籍可能与船舶的船旗国并不相同,船舶加油㊁运营和航行海域也可能分属不同国家,因而船旗国㊁燃料出售国㊁始发港㊁目的港或中转港所在国㊁货物生产国或消费国等都可以认为参与了温室气体排放,难以区别不同国家设定不同的减排标准㊂同时,鉴于国际海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部分发生在主权国家领土以外即公海上,按不同类型国家分别对海运碳减排以不同标准进行调整也是不合适的㊂③然而,严格强调该原则无疑也将忽视发达国家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历史责任,忽视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海运大国,其海运碳排放更多是 生存和发展性排放 的事实㊂此外,欧盟在海运领域适用碳排放交易制度,也会将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本身追求国际话语权的一些内容带到海运领域㊂例如,通过倡导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连接,欧盟不仅可以运用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影响其他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的制定,也可以随着连接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其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的国际化程度,最终从事实上上升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㊂④1.3 我国应对单边市场机制的立场与措施欧盟雄心勃勃的海运碳排放交易制度与我国的海运利益并不相符㊂这种不相符性主要表现为欧盟的制度方案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忽视与我国的一贯主张不符,也与我国海运业的发展利益不符㊂从运量的角度来看,海运中心东移已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对海运碳排放的控制主要限制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海运业的未来发展空间㊂如果不顾历史事实和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苛求发展中国家在海运碳减排上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㊂碳排放权是一种新的发展权,尤其在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制定中应当考虑发展需求㊁人口数量㊁历史责任㊁公平正义原则等因素㊂⑤因此,我国历来主张碳减排遵循人际公平原则应贯穿历史和未来,既强调代内公平,也强调代际公平,各国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应受到其历史排放水平和人口数量的影响㊂⑥同时,我国海运业虽然在规模上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现阶段凭既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积累的行业优势很容易被新的技术和政策要求所57①②③④⑤⑥巩潇泫: 多层治理视角下欧盟气候政策决策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第52页㊂YubingShiandWarwickGullett, InternationalRegulationonLow-CarbonShippingforClimateChangeMitigation:Development,Challenges,andProspects ,OceanDevelopment&InternationalLaw,Vol.49,No.2,2018,p.145.Jae-GonLee, InternationalRegulationsof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InternationalShipping ,Asia-PacificJournalofOceanLawandPolicy,Vol.4,No.1,2019,pp.53-78.参见赵骏㊁孟令浩: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规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基于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互动的视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26页㊂参见杨泽伟: 碳排放权:一种新的发展权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40-47页㊂参见王文军㊁庄贵阳: 碳排放权分配与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气候公平诉求 ,‘外交评论“,2012年第1期,第80页㊂太平洋学报㊀第32卷稀释甚至抹杀㊂例如我国传统造船业较为发达,而绿色低碳等新技术领域的造船仍有较大欠缺,结构性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㊂①这意味着过去我们在传统造船领域的优势很可能将因为碳减排的新要求而遭到削弱㊂因此,与发达国家一样无差别地承担碳减排任务对我国海运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㊂而且我国与欧盟在碳排放市场机制建设上的理念和阶段差异,包括总量控制㊁配额分配方式㊁运行和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不可能跟随欧盟海运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步伐㊂例如,欧盟的碳价在2023年2月曾一度突破100欧元/吨,而目前中国碳市场的碳价仅约为60元/吨,两者在现阶段显然不具备对接的基础㊂此外,虽然有学者认为欧盟当前的海运碳排放交易制度符合国际海洋法和国际气候立法,②但其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依然值得质疑㊂就合法性而言,虽然赋予一国国内环境保护法规以域外效力是当前及今后环境保护法规效力范围的发展趋势,也是多边环境保护条约的基本要求及制定目标,③但欧盟单方面将欧盟港口与非欧盟港口间航程的50%碳排放量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缺乏足够的依据,因为在欧盟管辖海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未必达到了50%,欧盟很可能将船舶在其他国家和公海的航程所产生的碳排放纳入了自己的交易系统,涉嫌对自身管辖权的扩张和对其他国家排他性管辖权的侵犯㊂就有效性而言,单边路径不利于国际社会形成统一的减排规划和执行监督体系,甚至可能带来重复治理㊁管辖冲突等负面问题㊂而且欧盟单边行动很可能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海运公司为减少在欧盟境内的碳排放,在进出欧盟的航线上投入更高技术标准的较新型船舶,而将旧船舶投入到其他航线,最终结果仅是改变了碳排放的地区分布,而非真正的碳减排㊂因此,可以参考当初国际社会抵制欧盟在航空领域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做法,对欧盟单边海运碳交易机制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在通过双边对话表达我国反对立场的基础上,参考国际民航组织(ICAO)非欧盟成员国签署‘莫斯科宣言“共同反对欧盟单方面将国际航空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做法,④联合IMO的非欧盟成员国,要求欧盟停止单边行动,形成对欧盟的国际压力㊂事实上,早在欧盟提出将碳排放交易体系扩展到海运业的立法提案时,国际航运公会(ICS)就曾对此提出异议,并通过影响分析向欧盟提出谨慎考虑实施区域性海运碳交易制度的提议㊂⑤第二,尝试推动IMO通过决议,对欧盟单边措施与国际共识的违背性予以认定并敦促其放弃单边措施㊂值得参考的是,国际民航组织第194届理事会曾通过决议,认为欧盟单边行为违反了‘芝加哥公约“第一条列出的国家主权原则,同时也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相关原则和规定,敦促欧盟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航空排放问题㊂⑥此外,考虑到欧盟单边进路的重要原因是多边机制的谈判进度缓慢,因此通过积极推动IMO层面多边碳排放市场机制进程,使欧盟的单边进路不再具有必要性,可能是促使欧盟放弃单边措施的最有效理由㊂二㊁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多边进路统筹㊀㊀IMO是国际上协调各国海上航行安全和防67①②③④⑤⑥廖兵兵: 双碳 目标下我国航运实现碳中和路径研究 ,‘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12期,第94页㊂ManolisKotzampasakis, IntercontinentalShippingintheEuropeanUnionEmissionsTradingSystem:A Fifty-Fifty AlignmentwiththeLawoftheSeaandInternationalClimateLaw? RECIEL,Vol.32,No.1,2023,pp.29-43.胡晓红: 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制度及其启示 ,‘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第147页㊂我国签署 莫斯科宣言 反对欧盟单边征收航空碳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2月23日,https://www.gov.cn/govweb/gzdt/2012-02/23/content_2075064.htm㊂ICS, InceptionImpactAssessmentfortheProposedAmend⁃mentoftheEUEmissionsTradingSystem(Directive2003/87/EC) ,November26,2020,https://www.ics-shipping.org/wp-content/up⁃loads/2020/11/Inception-Impact-Assessment-for-the-proposed-A⁃mendment-of-the-EU-Emissions-Trading-System-Directive-2003-87-EC.pdf.国际民航组织明确抗议欧盟航空征碳税计划受挫 ,中新网,2011年11月4日,https://www.chinanews.com/cj/2011/11-04/3437766.shtml㊂第1期㊀曹兴国:我国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构建的进路统筹止船舶污染政策和制度的主要平台,有关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多边讨论也主要在IMO层面展开㊂2.1㊀IMO主导下的多边市场机制进程IMO有关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的谈判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㊂在2006年召开的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55次会议通过的工作计划中,基于市场的措施被列为应考虑的减排措施之一,海运碳排放市场机制在IMO层面开始得到关注㊂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缺乏共识等因素,此后成员国和相关组织提出的多种方案都未经深入讨论和评估,直至2013年的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5次会议宣布暂停有关市场机制内容的进一步讨论㊂中断的市场机制讨论在2018年重新获得重视 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2次会议通过的‘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在中长期措施中明确提出考虑市场机制,并提出拟在2023年至2030年之间商定候选中期措施㊂此后,市场机制重新进入成员方视野,多国重启市场机制的讨论㊂在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9次会议期间,普遍形成的共识是将技术措施与经济措施相结合,特别是设计一揽子将温室气体燃料标准与经济措施(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措施,可以促进实现初始战略的目标,并筹集足够和可预测的收入,以刺激公正和公平的过渡㊂①此种共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国对碳排放市场机制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和其他领域的经验积累,尤其是低碳㊁零碳燃料在短期内欠缺商业竞争力的情况下,各方意识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正向激励的必要性㊂目前,IMO层面有关市场机制的讨论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相关成员国和组织也在不断提出和完善各自的方案㊂2.2㊀多边市场机制的方案选择当前提交至IMO的候选方案都采用技术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㊂(1)欧盟的温室气体燃料标准(GFS)+碳税(levy)方案温室气体燃料标准要求船舶在合规期内使燃料的温室气体强度(GFI)等于或低于某一限值㊂在过渡阶段,为避免低/零排放燃料供应不均产生的影响,将以自愿参加的灵活合规机制(FCM)为船方提供其他遵守温室气体燃料标准的方式:当船舶使用温室气体强度低于要求的燃料时将获得灵活合规单位(FCU),灵活合规单位可以交易给使用超过温室气体强度要求燃料的船舶以抵销其超标的排量㊂另外,温室气体燃料标准登记处以一定的价格提供温室气体补救单位(GHGRemedialUnits,GRU)以抵销超额排放,温室气体补救单位的价格应反映船用燃料价值链中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并增加劝阻因素,以确保灵活合规单位是替代合规的首选手段㊂与温室气体燃料标准相结合,碳税为其市场机制部分,由IMO气候转型基金负责费用的征收与使用㊂温室气体燃料标准和征税都适用于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Well-to-Wake)㊂②(2)中国㊁国际航运公会㊁日本的基金与奖励(FundandReward)机制中国提议建立国际海运可持续基金与奖励(InternationalMaritimeSustainableFundandRe⁃ward,IMSF&R)机制㊂在最初方案中,中国等建77①②MEPC, Reportofthe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Com⁃mitteeonItsSeventy-NinthSession ,TheSeventy-NinthSessionofthe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Committee,16to20May2022,MEPC79/15,paras.7,14,54.Austria,etal., CombinationofTechnicalandMarketBasedMid-TermMeasuresIllustratedbyCombiningtheGHGFuelStandardandaLevy ,The13thSessionoftheIntersessionalWorkingGrouponReductionofGHGEmissionsfromShips,5to9December2022,ISWG-GHG13/4/8;Austria,etal., ElaborationontheProposalofCombiningtheGHGFuelStandardandaLevy ,The15thSessionoftheIntersessionalWorkingGrouponReductionofGHGEmissionsfromShips,26to30June2023,ISWG-GHG15/3/2.关于温室气体燃料标准制度的解释,SeeAustria,etal., ProposalforaGHGFuelStandard ,The12thSessionoftheIntersessionalWorkingGrouponReductionofGHGEmissionsfromShips,16to20May2022,ISWG-GHG12/3/3;Austria,etal., FurtherDevelopmentoftheProposalforaGHGFuelStandard ,The13thSessionoftheIntersessionalWorkingGrouponReductionofGHGEmissionsfromShips,5to9De⁃cember2022,ISWG-GHG13/4/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趋势_赵金龙

“森林生态服务” 图1 以 为主题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数量( 2003 —2011 ) Fig. 1 Number of papers using the term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in Web of Science search
*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204101 ) 资助。 mail: hanhr@ bjfu. edu. cn **通讯作者 E0104 0515 收稿日期: 2013接受日期: 2013-
2230
生态学杂志
第 32 卷
第8 期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全球 生态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生态环境日 人类深刻认识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 , 从而使 益恶化, 森林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 的研究迅速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图 1 是以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 为主题, 检索到 2003 年以来 全球发表 SCI 文章篇数排名前 10 的国家。 可以看 “生态系统服务 ” 出, 以 为主题的文章篇数逐 年 增 加, 表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至今仍是热 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 国外在森林生态系统作用机 制及过程、 生态服务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目前则趋于使用相关生态模型结合 3S 技术 从景观尺度来评估其潜在的产品及服务 ( Egoh et al. , 2008 ; Nelson et al. , 2009 ; Burkhard et al. , 2009 , 2012 ) 。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对森 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性地评估 , 虽然起步较晚, 但成果丰硕。特别是王兵等 ( 2008 ) 制定了《森林生 2008 ) 》 态系统 服 务 功 能 评 估 规 范 ( LY / T 1721标 准, 并利用全国森林生态站实测数据 , 结合全国第五 次、 第六次、 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采用分布式 算法, 分树种、 龄级、 起源等实现了森林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价值的动态评估。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概念、 研
林业机械化林业碳汇与碳交易考核试卷

B.转化
C.积累
D.排放
5.下列哪种类型的林业机械化设备适用于低海拔地区?()
A.悬崖式采伐机
B.轮式伐木机械
C.直升飞机伐木设备
D.水上伐木机械
6.关于林业碳汇项目,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B.可以促进生态平衡
C.与碳交易市场无关
D.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7.以下哪项不属于林业机械化的负面影响?()
14. ABC
15. ABCD
16. ABCD
17. ABCD
18. ABC
19. ABC
20. ABCD
三、填空题
1.劳动
2.碳固定
3.温室气体排放
4.碳汇能力
5.轮式和履带式
6.吨
7.国际认可
8.经济
9.能源消耗
10.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3.碳交易市场允许企业通过买卖碳排放权来控制排放总量,促进全球碳减排。它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排放,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4.平衡森林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碳汇旅游等多元化经营方式。例如,实施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既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D.提供投机机会
4.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林业碳汇的估算?()
A.森林类型
B.气候条件
C.地形地貌
D.人类活动
5.下列哪些设备属于林业机械化设备?()
A.植树机
B.割草机
C.铲车
D.油锯
6.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减少林业机械化作业的碳排放?()
国外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借鉴10500字

国外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借鉴10500字就碳汇林建设融资制度而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正尝试着寻找不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选择机制。
发达国家财政实力雄厚,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强。
虽然发达国家碳汇林项目融资具有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但其制度设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具有前瞻性。
处于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建设领跑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设计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可采用的融资渠道等可能与中国更相似,因此,本文将分析处于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构建领先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制度设计经验,为中国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构建和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1 发展中国家碳汇林项目融资制度借鉴1.1 哥斯达黎加1.1.1 制度实践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为52%,在GDP增长水平不变的情况下,2021年该国碳排放预期达到峰值,其在能耗未减少的情况下能够改善碳排放的原因之一是政府不断完善碳汇林项目融资机制,保障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哥斯达黎加颁布第四部《森林法》,明确了对森林提供碳抵消、水文改善等4种服务进行补偿,对林地所有者造林、保护和管理森林的行为进行补偿,这标志着国家森林生态服务补偿计划(PES)机制的形成,即通过立法创建了森林环境服务需求,确立了森林环境服务付费的国家市场。
同时根据1996年《森林法》第46条哥斯达黎加成立了国家林业基金组织( FON-AFIFO)参与PES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FON-AFIFO 是一个具有政府背景的独立法人资格机构,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负责PES的资金筹集、资金管理与分配[1]。
FONAFIFO融资渠道有4类:第一,生态税收的转移支付。
早期通过财政部将征收的化石燃料税和天然气税按一定比例分配PES项目。
第二,水资源使用者的支付。
从2006年开始,将全国水费总收入的25%转移给FONAFIFO。
这标志着对水资源使用者的支付由自愿付费向强制性付费转变。
第三,碳汇交易。
FONAFIFO创立的可交易碳信用(CTO)成为全球碳市场早期的进入者之一,在FONAFIFO进行的碳汇交易运作具有政府寡头垄断的特点。
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系列简介

林业碳汇系统简介林业碳汇系统第一部分:林业碳汇的定位1为什么林业碳汇在“碳中和”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森林对实现“碳中和”承诺的意义早在《京都议定书》之时便达成了共识。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20年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碳中和”框架历尽艰辛,逐步走向完善。
2021年4月22日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出席会议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呼吁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更大的决心和行动,切实履行气候变化融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由此可见,碳中和承诺的实现涉及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资源分配等多维度的博弈。
相较拟定碳中和框架的艰难历程,森林对碳循环的意义在会议之初便达成共识,并随着对气候问题了解的不断深化,森林对“碳中和”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愈发重视。
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针对发达国家缔约方的,关于制定“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做法、造林和再造林”政策和措施的要求,2015年巴黎协定将森林及其相关内容作为单独的条款纳入其中,森林在对抗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历届气候主题大会对森林的重要性提出了强调:扌用珞胃事坤灼才曉岀『廿先逍理出也.抵池走--乱遵-走却“市吨枕*在性<■轉姑於5?J ft"* 2007巴H t<屮匡乍爲专?H申如苗恥,吒占工吩.%Jj■诂阳叮.鼻上福■轨庞幕■糞和農屮曜k—FJft痔来曲整谖抵妁走点・齐田农吕评*辻“劭”I査片鼻咏堆蓟粗2009*-:*追淀〕.真崔国耳沁化萤疋蛉皆抚朋恥琮舟蓟畫冷母札杞*机族艷耳菽祥肯栄値护*H拆』HE訊兀"戒P发星牢四*、去杯是化却此呑夙恠保护、町対维世詰、握応聆共颐肚¥竹溫立权釈和出實.卅辿”“EtJAO*«I.邑总轲!I]一也肚釣用贬乜駁上4"tLULt>cf>的沔风史冬応泣应丸护逓v,悴上“乜盘汽巴議判皐J*r址吒谊畔旌*4«1■■一第是于上世钥卅,土总啊用±陀*椁臺魂為的扶宅;二2山1库摊心丈会毫关于戍夕寛黑沖国當盟越埒頁辛肝苛滋啦比;!.就割圮羈的夬好:Jt<于应V总星辭国帘昊魅楡事曼灯地楓萤挝也才迭謬昱峻廉JC*^*….就猶越*丈曲敌岸屮国察斗少魅钛風廂権遇僱尹理曲祷歳*A#^ff.44^r^4tt*20134石席和味fl量甘渤(阳殆l;ED0*甘殆}说馬通过丁十風于出覚.虎再.牌蛊如震同箍許虚管讼明所左齐出G瓷E工嵐也丄持"*:>RE»E-H压锂扳恂技円迁幼勺单脏亲豊」巾ug巴臭顷定1)碳汇应作为与碳减排互补的措施贡献“碳中和”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nt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analysis of forest
management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农业2010-08-23 07:11:20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Plant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analysis of forest management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Volume 12, Issue 3, March 2010, Pages 223-230
Zhang Ying, LIoyd Irland, Xiaohong Zhou, Y ajie Song, Y ali Wen, Junchang Liu, We imin Song, Y ang Qiu
人工林的发展:森林管理的经济分析福建省中国
林业政策与经济学,第12卷第3期,2010年3月,
页223-230
张鹰,安德鲁罗依爱尔兰,晓红周,雅洁宋,雅礼文,
刘俊昌刘,宋为民,羊丘
Learning trajectory in offshore OEM cooperation: Transaction value for local suppliers in the emerging economies
援外投资2010-08-20 11:08:03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Learning trajectory in offshore OEM cooperation: Transaction value for local suppliers in the emerg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ume 28, Issue 3, May 2010, Pages 269-282
Yuan Li, Peter Ping Li, Yi Liu, Dong Yang
OEM合作:交易价值在新兴经济体的本地供应商
业务管理杂志,28卷,第3期,2010年5月,页269-282
李渊彼得李平,易硫东阳
我们专注于境外的OEM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本地供应商学习的机会,合作的独特作用。
特别是,我们在概念上和经验上证实说意图之间的联系学习,能力增强,治理模式,从中国在海外的OEM合作,在本地供应商的角度和整体创新,以及当地的商业文化在这些环节的影响。
我们解决两个问题:(1)离岸OEM 合作的强烈意向可与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和外国买家为本地供应商独特的机会(二)信托的调节作用,作为两个不同的治理方式的接触。
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提出两个具体的贡献,对企业间的合作研究,这两者
往往从被忽略的交易价值理论推导镜头。
我们一般的贡献在于对交易价值的角度通过指定公司间合作的专业化和共享,为企业间合作的中心主题,相信其双重原则,以补充和扩展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也对国际米兰的研究脉络公司之间合作的不同合作伙伴的角度而言,以及不同的治理模式。
Constructionism and culture in research: Understandings of the fourth Buddhist Festival, Wutaishan, China
文化产业2010-08-20 11:10:51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Constructionism and culture in research: Understandings of the fourth Buddhist Festival, Wutaishan,
China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31, Issue 2, April 2010, Pages 167-178
Chris Ryan, Huimin Gu
建构主义与文化研究:第四届佛教艺术节,五台山,中国认识
旅游管理,31卷,第2期,2010年4月,页167-178
克里斯瑞安,谷慧敏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n analysis of Mexico's carbon forestry programme
医疗改革2010-08-18 09:22:28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体制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付款:对墨西哥的碳林业方案分析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ume 68, Issue 3, 15 January 2009, Pages 743-761
Esteve Corbera, Carmen González Soberanis, Katrina Brown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water affairs management reform in
China: Affecting factors
医疗改革2010-08-18 09:25:11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water affairs management reform in China: Affecting factor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Volume 33, Issue 5, 2008, Pages 364-375
Dajun Shen, Bin Liu
体制的演变往往是由一些因素引起的。
本文拟在综合分析城市和农村水事务的管理在中国改革的影响因素。
集成的城市和农村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由水务重组决策局或重新设计现有水资源局职能纳入部分或所有功能的资源管理,服务管理和环境管理形式的政府在水资源管理的组织设置在水的问题。
选择一些自然的分析和社会经济因素。
研究结果指出,综合城市和农村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因素引起的制度变迁。
推进这项改革的因素包括偶然的干旱事件,中央水投资的比例较高,但是从城市部门的数据不提供支
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