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应用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施

合集下载

PLC控制系统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PLC控制系统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 改 的研 究 方 法 三 教
文教学法” 为宏观教学法 , 综合运用“ 目 项 教学法” 、 “ 现代四阶段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 、问题导向教 学法”“ 、演示与讲解教学法” “ 、任务驱动教学法” 等
行动 导向教 学法 , 培养学生 的职业 能力。 二 、 p c控 制 系统分 析 与 实践 》 习领 域 ( (L ( 学 课程 )
基 项目 号 长 航 棼 学 院 重 课 《 电 控 与P 技 课程 教 学 做 一 化 学 式的 索 实 》 金 : ( 编 沙 空 查 院 级 点 题 < 气 制 L 术> “ 、 、 ” 体 教 模 探 与 践 C
: B 9 5 阶段性研究成果 。 Y 00 ) ‘‘

1 ・ 7
为 引导学 习到 自主 学习完成项 目的过 程 。
图 1行动导 向教学模式教学 活动 图

通过 4个子领 域 ,2个教 学情 境 的实 施 , 1 完全
1 ・ 8
第 4期
—————————— —— ———— — —
罗 文 , :L 等 P C控制系统分析与实践课 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 式的实践与探索
者学 、 做合一, 理论知识得到 了最大程度的巩 固。 项 目载体 的任务驱 动式教学使 学 习更 加 系统化 , 学
习者 的知识 应用 能力 更强 , 技术 服 务 能力 , 学研 产
能力 大大 提 高 。5在 资讯 一计 划 一决 策 一实施 一 _ 考 核五步 骤 的学 习情境教 学组织 中 , 也逐 步培养 了
体现 了 P C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是完全采用工程 L
实例, 目载体 即是现场工程项 目, 项 做到 了工学结 合; 二是个性化 、 开放性教学特色, 学生可以根据 自

中职学校《PLC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PLC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P L C是一种 以计算 机为核心 , 综 合 了计 算 机 技 术 、 通信 技 术 、 自动 控 制 技 术 等 现 代 科 技 发 展 起 来 的新 型 的工 业 自动 化 控 制 装 置 。目前 , P L C技 术 与 机 器 人 技 术 、 C AD , C A M 技术 并 称 为 现 代 工 业 生 产 自动 化 的 三 大 支 柱 。 为 了与经济社 会发展 接轨 , 很 多职业 学校都 把/ ( , P L C技 术应用》 列 为 机 电类 的重 要 课 程 。然 而 , 再 课 程 实 施 过 程 中却 存在实验设备缺乏、 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科特 点、 教 学 方 式 陈 旧 等严重制约 P L C课 程 教 学 目标 实 现 的 问题 , 这 导 致 教 学 效 果 不理想 , 学生 的学习兴趣不 高、 技 能水平低 , 工 作 后 难 以胜 任 现场控制工作。 因此 , { P L C技 术 应 用 》 课 程 的 教 学 改革 迫 在 眉
【 摘要】 ( ( P L C技 术应 用》 是 中职学校机 电专业的一 门重要课程。传统的” 知识 本位 ” 的学科 中心课程模 式与职教 特 色相 背 离。 经 过 大 胆 改 进 和 创 新 课 程 的 教 学方 法 , 实施 ” 以能 力 为 本 位” 下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一体 ” 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教 学 实效得 以提 升 。 【 关键 词】 { P L C技术应 用》 课程 中职教 学改革 【 中图分类号 】 G 7 1 9 .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O 8 9 ( 2 0 1 3 ) 0 8 一 o 0 0 1 一 O 2
睫。
P L C课 程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存 在 的弊 端 1 、 重理论轻实践 , 技能水平难提升 。 该课程 与生产 实际联 系紧密 , 实践性 强 , 知识点 多、 杂、 难、 抽象 , 是 一 门 较 难 掌 握 的 专 业 课 。 传 统 的 教 学 安 排 使 理 论 知识 的 学 习 和 实 践 技 能 训 练 相脱 节 , 理 论 课 比例 较 大 。 理 论 课 上多数是 照本宣科 , 缺少实 物和实验验证 , 教师讲 授难度 大 , 学生理解不透 , 这 就 影 响 了实 训 效 果 , 多 数 学 生 只 能 按 照 现 成 的 实 验 步 骤 完 成 验 证 实 验 ,由 于 验 证 实 验 缺 乏 实 际 性 、兴 趣 性、 探索和挑战性 , 难 以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主动 性 、 积极 性 。 2 、 评 价 方 式 单 一 传统 的” 只停 留在试卷 上” 的 考 核 检 测 方 式 不 能 客 观 真 实 地 评 价 学 生 理 论 知识 的 掌握 程 度及 技 能 应 用 能 力 水 平 。 P L C课 程 的 改革 思 路 P L C课 程 的改 革 我 从 以下 几 点 着 手 : ( 一) 教 学 场 所 优化教学过程 , 告别教室 , 走进实训室 , 在 讲 学 岛 上 进 行 理论讲授 。 在实 训设备上实践操 作 , 从 硬 件 上 保 证 了 推行 ” 在 做 中学 、 在学 中做” 教 学 方 法 的可 行 性 , 摒弃 了” 黑 板 上 开 机 器” 的 不 良教 学 方 法 。 ( 二) 课 程 教 学 安 排 将 本 课 程 的教 学 安 排 调 整 为 集 中 学 习 9 6课 时 。 即每 周 2 4课 时 ( 其余课 时安排基 础文化课 , 该 课 程 结 业 后 再 集 中 学 习其他专业 课 ) , 该 课 程 学 习 周 期 为 4周 , 这 样 保 证 了课 程 的 完整性和持续性 , 强 化 了学 生 实 践 操 作 能 力 的形 成 , 提 升 了专 业课 教 学 质 量 。 ( 三) 实 训 设 备 及 教 材 实 验 设 备 保 证 每生 一 台 。 根 据 实 训 设 备 、 学 生 情 况 以及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编写 P L C校 本 教 材 和 实 训 指 导 书 。教 材编排十五个实训任务 , 实 训 内容 和 生 产 过 程 联 系 紧 密 。 将 理 论 知 识 和 技 能 训 练 任 务 融 于 任务 中 。 以任 务 为导 向 。 在 完 成 任 务 过 程 中掌 握 知 识 、 形成技能 。 ( 四) 教 学 形 式 打破大班教学 , 每 月 分 组 轮 训 完 成 预定 教 学 任 务 。每 组 1 6 — 1 8名 学 生 , 由两 名 教 师 承 担 教 学任 务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分 层 教学 , 针 对 学 生 实 际 因材 施 教 保 证 教 学 目标 的 实 现 。 将 学 生 根 据学习水准 、 技 能水 平 、 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 。 分成小 组 。 每 组 3 - 4人 指 定 组 长 组 织 小 组 的 交 流 讨论 。 ( 五) 教 学 方 法 将{ P L C技 术 应 用 》 定位为理实一体化 课程 , 即 打 破 理 论 课、 实验 ( 训) 课的界 限 , 理论教 学与实训教学相 融合 、 交 叉 进 行 。 教 学 方 法 主 要 推 行 任 务 驱 动 教学 法 。 任 务 驱 动 教 学 法 是 一 种 建 立 在 建 构 主 义 教 学 理 论 基 础 上 的 教 学 法 。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是 国 内 外 学 校 深 化 教 学 改 革 的指 导思想 , 即 以学 生 为 中心 , 强 调 学 生 对 知 识 的主 动 探 索 、 主 动 发现和对所学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f 而不是像 传统教学那 样 .

《PLC应用》一体化实施分析

《PLC应用》一体化实施分析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 1 年第6期 01 C m u e DS f w r n p l c t o s op trC o ta ea dA p ia in 计算机教学 与教育信息化
(L P C应用 》一体化实施分析
张丽萍 ,张立瑞 (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 学院,新疆克拉玛依
8 30 3 6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 《 L P C应用》这门课程实施理 实一体化教 学,采用项 目导向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最近 几 学期 的 实施 过程 ,分析 了 P C课 程 理 实一体化 教 学的 资源 、 实施 方案 、实施 效果 以及存 在 的 问题 等 方面 。 L 关键 词 :P C课程 ;理 实一体化教 学 ;项 目导 向一任 务 驱动 L 中图分类号 :T 2 3 文献标识码:A P7 文章编号 :10 — 59( 0 1 0- 15 0 07 99 2 1 ) 6 09 — 2
Ab t a tT i p p r t L A p ia i n c u s mp e n ain o ne r t n ta hn ft e r n r ciet e u e o sr c : hg a e o P C p l t o re i l c o me tt n itg ai e c i g o o y a d p a t , s f o o h c h
Kew r s L o ssnert n ec i f h o d rcc;r et r ne s-r e y od: CC u e; t ai ahn o T er a at e o c o et t kdi n P r I g oT g y n P i P j -i d a v
poet r n dt kdie ah gmo e o ie i eet e s ro epoesipe na o, l n t no e r c o et s- vnt ci d, mb dwt rcn met fh rcs m l j ・i e a r e n c n h s e t metinmpe ti fh t i mea o t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西门子PLC)(理实一体化项目教程)》大纲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西门子PLC)(理实一体化项目教程)》大纲

机械工业出版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西门子PLC)》(理实一体化项目教程)目录(大纲)模块一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测试及安装1.1知识链接1.1.1低压电器的分类与作用1.1.2接触器1.1.3 继电器1.1.4刀开关与低压断路器1.1.5熔断器1.1.6主令电器1.2 实训项目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拆装及测试思考练习题模块二常用低压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2.1知识链接2.1.1电气控制系统图概述2.1.2 电气控制系统图的绘制2.1.3电气原理图的识读2.1.4 几种典型的电气控制系统2.1.5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2.2 实训项目2.2.1项目1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和自锁控制2.2.2 项目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2.2.3 项目3工作台自动往返循环控制2.2.4 项目4 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2.2.5 项目5 CA6140型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分析、调试与维修2.2.6 项目6 Z3050型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系统分析、调试与维修2.2.7 项目7 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分析、调试与维修2.2.8 项目8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系统分析、调试与维修思考练习题模块三 PLC的认识和初步应用3.1 知识链接3.1.1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发展及定义3.1.2 PLC的特点与应用领域3.1.3 PLC的分类3.1.4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3.1.5 初识S7-200 CPU3.1.6 CPU模块的技术指标及接线3.1.7 S7-200 扩展模块的技术指标及接线3.1.8 S7-200供电和接线3.1.9 可编程控制器的软件3.1.10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方式3.1.11 PLC的性能指标3.1.12 PLC的发展趋势3.1.13 S7-200系列PLC数据存储区及元件功能3.1.14 STEP 7-Micro/WIN编程软件的使用3.1.15 S7-200仿真软件的使用3.2 实训项目3.2.1 项目1 电动机正反转的PLC控制3.2.2 项目2 工作台的自动往返PLC控制3.2.3 项目3 密码锁的PLC控制思考练习题模块四 PLC控制系统基本指令的编程和应用4.1知识链接4.1.1梯形图绘制规则4.1.2 S7-200 PLC的指令系统4.1.3定时器指令4.1.4计数器指令4.1.5典型基本梯形图经验设计方法4.1.6 定时器的扩展应用4.2 实训项目4.2.1 项目1 传送带顺序启停PLC控制系统的设计4.2.2 实训项目2 液体混合装置的PLC控制控制系统的设计4.2.3 实训项目3 十字路口交通灯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考练习题模块五 PLC控制系统顺序控制法的编程和应用5.1知识链接5.1.1 顺序控制设计法概述5.1.2 顺序控制设计法的设计步骤5.1.3 顺序功能图的绘制5.1.4顺序控制设计法中梯形图的编程方式5.2 实训项目5.2.1 项目1 自动送料装车控制系统的设计5.2.2 项目2 大小球的分拣控制系统的设计5.2.3 项目3 全自动洗衣机PLC控制系统的设计5.2.4 项目4 机械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考练习题模块六 PLC控制系统功能指令的编程和应用6.1知识链接6.1.1数据传送指令6.1.2 字节交换、字节立即读写指令6.1.3 移位指令及应用举例6.1.4 数据转换指令6.1.5 算术运算指令6.1.6 逻辑运算指令6.1.7 递增、递减指令6.1.8 表功能指令6.1.9比较指令6.2 实训项目6.2.1 项目1模拟喷泉的控制系统的设计6.2.2 项目2 智能停车场显示系统的控制思考练习题模块七PLC控制系统特殊功能指令的编程和应用7.1 知识链接7.1.1 立即类指令7.1.2 中断指令7.1.3 高速计数器与高速脉冲输出7.1.4高速计数器的工作模式7.1.5高速脉冲输出7.1.6 PID控制7.1.7 PID控制功能的应用7.1.8 时钟指令7.2 实训项目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模块八PLC的通信及综合应用8.1知识链接8.1.1 S7-200系列PLC的自由端口通信8.1.2 S7-200系列PLC的网络通信8.1.3 PLC与变频器之间的通讯8.2 实训项目8.2.1 实训项目1 两台PLC的主从通信系统的设计8.2.2 基于USS协议的PLC与变频器的通信思考练习题附录A S7-200系列PLC CPU技术规范附录B S7-200 特殊内存(SM)位。

产教融合背景下PLC应用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PLC应用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PLC应用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实践摘要:长时间受传统固化育人理念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未得到广泛而又深入的开展,主要因为超前技术发展观念的匮乏、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有待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了解片面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针对这些病垢,职业院校应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以技术发展为牵引促进PLC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努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背景;PLC应用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引言技术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为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类课程实践课时占比均在50%以上,技术知识点的全面,学生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但是也逐渐显现出课程的一些的弊端,比如课程内容未能反映当前技术热点,与企业需求不够吻合,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学生缺乏综合的项目训练,拿到项目无从着手等。

因此,此类课程很有必要从企业生产中提取典型项目案例,将知识和技能细化。

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一、产教融合概述产教融合,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我校地处南京市六合区,该区主要产业有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群和现代农业产业群。

我校积极响应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号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积极开展产教融合项目。

我校产教融合合作单位有国轩电池、江苏建康汽车、博西华、江苏金五谷生态农业、天纬农业、污水处理厂、江苏领跑梦毛勒智造等一批优秀企业。

我校电类专业教师经常走访各个企业,了解现代企业对电气类人才的需求。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PLC应用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的重要作用第一,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摘要】根据我校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强化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以及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电气与plc控制技术;项目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开设《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这门课程,但课程实施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社会对电气与plc控制技术人才的要求,原因在与学生只懂理论、指令,不会独立完成工业现场的简单的控制要求,更不用提程序的优化和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

因此开展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开展模块化的项目式教学我们知道,目前多数用于教学的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教材,编者都是按照结构严谨性进行编书,教师实施教学时,则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而开展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是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再学习基本应用,基本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

这样,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不深刻,容易混淆,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效率不高。

所有理论学习完后,才进行基本操作,不能互得益障,教学效果很不好。

我们以工程项目为教学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工程项目,巧妙地将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融于各个项目之中,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循序渐进编排。

我们要合理地改革教材,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

及时编制了适合本校学生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采用“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完成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课堂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两者互相渗透、无缝连接,发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运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困难多数来自学生对客观现象缺乏实际感受,由于感性知识太少,很难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概念的飞跃。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PLC“二合一”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教育文档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PLC“二合一”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教育文档

与探索 一体化教学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以下简称“电拖”) 与《 PLC 应用技术》(以下简称“ PLC )是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 装与维修专业的两门核心课程, 也是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掌握 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核心内容。

笔者针对技校生与两课程的特点,对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地对 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现状与课程特点不少学生在初中时就有严重的厌学情绪。

他们到技校来读书, 主 要是想学一项技术, 同时希望在学习时摆脱初中时枯燥无味的理 论课堂,能多动手操作。

电力拖动是利用电动机拖动生产机械的工作机构使之运转 的一种方法, 由于各种生产机械的工作性质和加工工艺不同, 对 电动机的控制要求也不同。

要使电动机按照生产机械的要求正 常、安全、高效、节能地运转,必须配备由一定低压电器构成的 控制 ?路。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 PLC “二合 体化教学实践教材进行改编, 通过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技校生生源主要为初中段后半段的学生, 这类学生主要是学 习习惯较差、理科类基础较差, 接受能力差,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与一体的课程。

而PLC是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它应用软件编程取代了硬连线逻辑,在改变机械动作时,只需改变程序而无须重新配线,大大简化了电气控制系统。

1.两门课程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理论系统性强,前后连贯紧密,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性强,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非常适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项目性强,非常适合开展项目教学的课程。

2.两课程的内在联系PLC采用的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构成人们惯用的继电器模型,形成的一套独具风格的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

P LC内部各类等效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的图形符号,其等效继电器的动作原理与常规继电器控制中的动作原理完全一致。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的作用。具体实施如下 。 首先 , 课程授课地点安排在一体化教室 ( 实训室) , 教学实施全 部由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学历教师担任。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采 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授课方式 , 教学中分设契合国家职业标 准要求的理论和技能要求 的知识领域和学习情境设计 。 其次 , 开发和使用 多能力本 位的教学方法 ; 引入基于多元智 能理论体 系的多元评价体 系 , 从认 知( 硬件 和软件) 、 操作( 接线及 程序输入) 、 推理( 编写程序) 、 语言( 表述任务 、 系统操 作讲解) 、 综合 素质 、 自我评价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 。 第三 , 教师在现场讲解具体 项 目的技术要求及背景理论知识 后, 给学生安 排任务 。部分项 目, 学生 要按照“ 六 步法 ” ( 资讯 、 决 策、 计划 、 实施 、 检查 、 评估) 分组实施 , 遵循“ 理论一 实践一 再理 论 再实践” 的原则 , 真正达 到能够学 以致用的 目的。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0 8 级至 1 1 级4 届近 1 7 0 0 名学生均 开展 了本 门课 程的一体化教学 。这种 授课 方式在课堂 中营造 了 种正面 的、 积极 的、 甚至是激情澎湃的学习浪潮 。学 生们认为 , 在学 习中操作 、 在 操作之余总结 , 在不断的项 目演练 中找 到了 自 程序的区别处理。 信; 提高了 自己的学 习能力 、 动 手能力 、 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第三 ,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扬和培养 。传统 的课堂填鸭 力 ; 与其他 同学在合作 中建立 了深厚 的友谊 , 明白了一个 人的力 团结协作 才能够强 大的道理 ; 在专 业上 , 学生们 表 式教育 , 缺乏实 践具 有的直观易懂 的特 点 , 学生在被动学 习的接 量 是薄弱 的 , 受过程 中易受打击 。 “ 兴趣是 学习之母” , 只有具有 良好 的学习兴 示 , 这种授课方式使得 自己对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 电气控制技术 趣在先 , 才能保持学生 的创造性和学习的延续性 。 的关注度大为提高 , 希望 自己将来能够在这 个领域走下去 , 做出 3 “ 教、 学、 做” 理 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指导思想 番 成就 。 “ 教学做 ” 一体化式教学模 式 , 内涵是打破传统 的学科体 系教 5 对 其 他 学 科 和 课 程 的示 范 意 义 从某种 意义上说 , 高等教育 的改革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 的转 学模 式 , 根据 职业教育培养 目标来 重新 整合教学资源 , 体现能力 本位 的特 点 。一体化体 现在几个 方面 , 如教 师一体化 , 即专业 变和教学模式 的革新 。谁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 , 谁就抢 占了现代 理论 教师与实 习指导教 师构成一体 ; 教材一体化 , 即理论教材与 教学改革 的制 高点 。教学改革是 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任务 , 只有 建设科学的 、 完整 的课程体系 , 才 实习教材构成一体 ; 教室一体化 , 即理论教室 、 实 习车 间、 实训基 不断积极 地探索新 的教学模式 , 地构成一体 ; 学习主客体一体化 , 即充 分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 , 学 能适应培养高素质 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需要 。因而 , 无论从 出 发点还是从实 际效 果来 讲 , 本 门课 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案 , 都对其 生成 为学 习的主体 。具体而言 , 教、 学、 做 的含义如下。 第一 , “ 教” : 教师要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 逐步转变以课 堂教学 他专业课程的教改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为主 、 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 积极 改变教学设计 , 尝试 多种教 学方法 ,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 自主学习精神 , 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 参考 文 献 : 意识 ,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 的能力 。 【 1 】 顾 力平. 高职 院校 实践教 学体 系构 建研 究 U J . 中国高教研 究, 第二 , “ 学” : 培养 学生好学 、 乐学 的优 良学风 和学习主体 意 2 0 0 5 , ( 1 1 ) . 2 1 谢红 亮. 电工一体化教学模 式的探讨卟 职业教 学研究, 2 0 0 5 , ( 3 ) . 识, 不断完善学生 的 自主学习环境 , 使 学生的学习途径逐渐 多元 f 【 3 ] 顾 玉娟. P L C课 程教 学方法探 索与 实践U 】 _ 考试周刊, 2 0 0 9 , ( 9 ) . 化。 第三 , “ 做” : 以实用为原则 , 以良好 的实训环 境 、 企业实 习环 『 4 1 吴中俊 , 项倩 雯, 吉敬华, 杨 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 P L C课 程 境为依托 , 延伸课 内实践教学环节 , 开放专业实训室 , 使学生在接 教学改革【 1 1 . 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 究版) , 2 0 0 6 , 2 8 ( I ) . 受理论 内容学习的同时 , 实时动手 , 从而提高学生实践 、 创新和创 『 5 1 王达光, 刘满元, 周培春 应 用现代教 育技 术推进教 育教 学改革 I 1 1 . 高教 论 坛 , 2 0 0 4 , ( 4 ) : 1 5 5 — 1 5 8 . 业能力 。 4 实施方案、 措 施 和效 果 宋飞燕 ( 1 9 7 7 一) , 女, 满族 , 内蒙 古赤峰 人 , 硕士研 究 ( P L C控制技术》 课 程特 点是 职业性 、 实用性很强 。可编程控 作者简 介 : 讲师 , 主要 研 究方 向为控 制 理论 与控 制 工程 , 包 头轻 工职 业 技 制器 ( P L C ) 技术是现代生产企业 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技术 , 掌握这 生 , 门技 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 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起着 至关重要 术学院 ,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C应用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施
【摘要】在《PLC应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怎样教授给学生一种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本文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PLC应用技术;教学探索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技工院校,应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缓解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状况,加速培养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农业的高技能紧缺人才。

自动化设备调试与维修专业教学担负着培养从事现代电气设备运行与维修任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PLC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讲解根据控制要求分析执行设备控制原理,设计接线图、梯形图。

使学生掌握PLC对各种设备及控制要求的编程方法及编程技巧,PLC在逻辑控制编程具有很高灵活性。

1.PLC应用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1.1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由于这门课程包含PLC工作原理、PLC基本指令及编程方法等专业知识,特别是PLC工作原理及基本指令的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开始接触难于理解。

技工院校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基础差,大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遇到听不懂的就不再去听,课余花时间看书的学生又极少,从而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项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知识探索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所学的内容,分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对各个项目理论和实训的学习活动,养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

在《PLC应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情况与企业需求,制定模拟企业生产一线真实情况的教学项目;在课堂上,利用生产现场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展示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在实训时,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一个老师现场指导一个小组学生的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2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1.2.1教学场所要求
实现理实一体化要有软、硬件设备及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外部环境。

如多媒体设备、PLC实物、PLC实训外围设备及工具等。

因此,实现PLC应用技术理论教学需要在实训教室安装投影仪,并配备相应的实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是在实训室完成,配备PLC实训台、三相电动机、气缸传动组件、计算机以及各种检测和拆装工具等。

1.2.2教学时间安排
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到一起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听老师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上完后,可以马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学生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问题。

教师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地支配每节课的时间,合理安排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知识当时就理解渗透,并且应用于实践。

1.2.3教学实例
《电动机的正反转的PLC控制》教学方案:在讲解电动机的控制要求时,我们会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关于小车手动往返的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其设计方案,并绘制主回路与控制回路电路图,电动机正反转电路的组成,理解PLC电气控制系统工作原理以及整个系统各部分的作用让各组学员动手团结协作实现本任务的控制功能,。

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顺利,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PLC应用技能。

2.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成绩是学生、学校、及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评价指标,成绩的评定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

特别是项目教学法它所追求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成绩的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2.1平时成绩
是以各个项目操作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及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构成,占总成绩的50%,是成绩考核的核心。

其目的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工作项目中,学生只要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成绩可以由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再将其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2.2理论成绩
学生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根据期中、期末试卷成绩来作为评价的依据,该成绩具备突击性,容易提高,掌握的牢固性差,所以理论成绩占总成
绩的20%。

大多数是靠平时提问及参与讨论的过程来体现。

2.3实践成绩
实践成绩是给定一个项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过程与结果构成,占总成绩的30%。

如: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检测、鉴定、总结等等。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不失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成绩评定。

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也能心知肚明,心服口服,在下个项目活动时学生就会有新的动力。

3.理实一体化教学带来的变化
3.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学生们都积极地表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在一些内容学习上,我们采用竞赛法,例如在安装PLC控制系统时采用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3.2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培养
学生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如果这些知识得不到应用,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中,它们往往会被遗忘。

整个一体化学习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于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3.3让学生感受到分享和合作的快乐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机会,通过小组组员之间共同学习、共享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3.4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解决生产企业中实际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操作水平的技术工人。

3.5理实一体化教学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实现培养技术工人的这一目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实际技能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有实际技能的学生。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到专业技能并得以提高,并成为社会上的一名技术工人,更要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

这是当今专业课教师的职责。

[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