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一历史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答案】B2.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答案】D3.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答案】C4.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C.小农经济的瓦解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5.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答案】A6.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解析版】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本资料包括18道选择题和7道非选择题,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及部分重点学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综合素质检测、模拟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解析详细,排版工整,是2016年高考考前50天练习的辅助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提高答题的技能。
一、选择题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5)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体现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材料中没有出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介绍了三则棉花种植面积超过粮食的例子,棉花属于经济作物,且根据“获利大”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农民种植棉花是为了投入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来小农经济的衰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市镇经济的概况,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通州摸底·9)中国在18世纪中叶以前取得成就不包括()A.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B.基于实验的科学革命C.繁华的城市、众多的人口D.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在统一的中央集权保障下,经济规模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基本来自于生产活动中应用经验的积累,16至17世纪的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伴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增多,人口在增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催生了同样领先世界的应用技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历史2自我小测: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含答案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措施被史学界称为“初税亩”。
“初税亩"的含义是()A.最先改变了按亩纳税的惯例B.最先实行按亩纳税的办法C.是古代中国征收土地税的开端D.是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开端2.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的是(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3.宋代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商大贾争相挑登第士子做女婿,其情景近乎是抢,这说明()A.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科举制度庸俗化4.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这反映出当时()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D.商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封建官府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的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6.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7.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当然,从中亦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8.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一、单选题1.《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材料表明()A. 重农抑商政策利于国泰民安B. 该思想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 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D. 商业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2.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借机垄断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
汉武帝时期,颁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政策,将盐铁经营和市场物资供应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之下。
材料说明汉武帝()A. 有效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B. 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C. 有效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D. 积极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3.唐中叶以后,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陆贽主张“劝农”“固本业”,同时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把“通商务农”看成立国和治国的基本措施。
白居易也强调“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
这反映出当时A. 农业立国指导思想根本动摇B.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C. 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D. 商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4.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这表明唐代()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5.“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
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
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6.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内容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
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阶级属性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1、重农抑商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的原则。
“重农抑商”强调发展,限制和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
⑵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
⑶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受到压抑,而新的和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⑴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政策,有时会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使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
⑵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秦始皇时代反秦力量主要活动于,应当看到,秦王朝的失败,是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⑶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及少数重镇,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
3、工商业的管理⑴秦王朝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的原则。
⑵对于的管理,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的方式加以控制。
⑶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发展缓慢,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也被政策扼杀。
4、禁奢侈⑴抑制,提倡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禁奢侈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的辅助政策,也是的具体步骤。
⑵《明史••舆服志一》中说,要讲究,如果不,则不能。
四、知识结构:㈠重农抑商1、含义:2、原因:3、表现:4、评价:㈡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秦朝: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关东政策的失败2、西汉:关中享有特殊地位3、东汉:“帝乡”和“帝城”受到优待4、东南地区民众经济压力沉重5、影响㈢工商业的管理1、秦朝:统一度量衡;《均工律》2、汉朝:抑商和“市”的管理;盐铁官营3、王莽:对经济活动实行管制4、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加重赋税征收5、海禁政策:㈣禁奢侈1、历史价值和意义:2、奢侈之风的危害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和原因: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五、典型例题:下列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分析导思: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正确理解。
高三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1.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言,我之言也。
名,我所称之名也。
今人作述,必袭古人之文,官爵郡县,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他一生“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
”材料可以看出他主张A.冲破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禁锢B.提倡人权和言论自由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今人作述,必袭古人之文,官爵郡县,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说明唐甄主张不要因循守旧,沿袭前人所作而无创新之念,同时“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说明其敢于坚持原则和为文要真实袒露心声的观念,所以其主张对冲破明末清初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有积极影响,故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令、刘宋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都是把土地视为国有,法律注重保护土地国有权,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社会背景是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并非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排除A;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不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问题,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D错误。
3.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学派(儒家一派)的代表人物叶适主张:“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假)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倘)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材料表明A.重本抑末思想存在弊端B.儒家崇尚工商业的传统C.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D.义利兼顾成为主流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完整版)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习题[新人教版]
![(完整版)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习题[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008c8d03d8ce2f0166231c.png)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审分》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井田制瓦解B.工商食官制度形成C.分封制破坏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已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3.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4.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宫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5.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
宋人韦骧评述道:“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
……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
”禁榷制度A.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B.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C.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政策6.圣历三年(700年),官员崔融上奏曰:“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莫不挥以鸾刀烹之鹤鼎,所以充庖厨”,“今若禁屠宰……恐违圣人之达训,紊明主之善经。
且如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
一朝禁止,百姓劳弊,富者未革,贫者难堪”。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扣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出现在唐宋之后。
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答案 A2.(2015·开封模拟)《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还,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还,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商贸发展,D为正确理解。
A“政府重视”材料无法体现,B不符合唐朝史实,同时材料也未体现,C对材料理解片面,“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
故A、B、C排除。
答案 D3.(2015·湛江调研)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这是由于 ( )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非因为农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D,选择C。
答案 C4.(2015·潍坊高三期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北京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1: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轻视手工业的发展3:“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
”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闭关锁国、海禁B、抑商、海禁C、重农、限制造船业发展技术D、税收沉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5:明朝中后期,商人王某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A、扩大手工作坊规模B、放高利贷C、买田置地D、娶妻纳妾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
后增到二十余。
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二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三中的“末”和“本”各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3)在对外贸易方面,明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4)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看待这一种人?7: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
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回答: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
(9分)②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宋)范成大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三: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材料四: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
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
材料五: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2006 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这句诗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2分)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4)依据材料三,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4分)(5)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
(2分)9: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材料二(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4分)(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6分)(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3分)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万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
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田,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5分)(2)材料二、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6分)11:阅读下列材料: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
日取分金为饕餮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请回答:(1)“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2)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3)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12:中国古代农商政策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穷人若想致富,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而在家刺绣又不如在市集买卖。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富商大贾是用‘末’来发财,用‘本’来守财。
”——司马迁《史记》问题:(7分)(1)概括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观念。
(1分)(2)材料二中司马迁所提及的“末”、“本”分别指什么?(2分)(3)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念与汉代的农商政策有什么不同?(1分)(4)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有何地位?其所编撰的《史记》有什么价值?(3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14分)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住尊。
民农则重。
重则少私艾,少私义则套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彼,重徒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奉而事末则不夸。
不夸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柬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惠,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
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材料三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史料一作者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说明该作者的理由。
(4分)史料二指出了清政府怎样的工商业政策?(2分)史料三反映出当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4分)史料一、二与史料三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黔县商人的运销执照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黔县商人的运销执照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
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2分)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2分)(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6分)(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
(2分)15: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5分)材料二:(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琦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