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 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 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 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 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 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例: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 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 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 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 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 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 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 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 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 祖荫。 (2004广东卷) 依据上面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 荫”这句话?(4分) 第一层是字面意义:天坛和太庙所依傍的树荫来自祖宗留 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 第二层是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
修辞作用题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 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 结合句子语境。
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 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 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 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 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 的情操。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概括类、鉴赏类、深层含义类 .下面我就语文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解析。

一、概括类☆具体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题技巧: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具体题型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排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排版)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1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2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答题模板一、整体感知内容问题:1.请概选文的主要内容2.请以“xx”为线索,从某角度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xx”写了哪些内容?答题思路:1.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取主舍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段意。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归纳要素。

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二、概括事件方法知识点一:概括事件【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事件的概括方法,应该按照事件的概括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人物:两个母亲两个儿子(祖孙三代)。

地点:田野。

事件:散步,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答案】本文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三、分析文章标题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1】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2】文章标题拟得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人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故事情节(一)情节作用: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 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二)安排方式:倒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常见考查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注意四个角度)(2)写景法。

如《故乡》的开头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渲染出阴沉、萧索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凸显小说主题。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注意读者感受)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方法(实用完整版)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方法(实用完整版)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其方法一、概括情节1.简介概括主要内容:提取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常规格式:谁+干什么+结果(有时候过程里包含结果)。

其他要素,如果重要也要放进去。

2.围绕某个人写了什么事/概括关于某个人的事:主语便要是“某个人”。

例如:关于儿子的事——儿子负债后,在父亲卖房的帮助下走出困境。

3.结合示例,补充情节:参照示例格式,比如都是四字短语,那么回答的时候也要用四个字。

4.有时候补充类题目,也会让补充心情、感受等: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圈画,结合提示,锁定区间,从文中找答案,文中没有再自己归结。

二、标题1.标题的含义:手法(常见有一语双关,既指,又指;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表现..,表达..;拟人,把..当人来写,表现..,表达..等)+表层:即字面意思,一般对应文章内容。

例如:“爸爸是一盏灯”字面意思即“爸爸用善意的谎言引领儿子走出森林”+深层:即比喻义或结合主旨谈。

表现了……特点、形象,表达了…情感2.标题的作用:内容:手法(一语双关,比喻,拟人等)+表层: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了写作对象,交代了写作顺序,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等+深层:表现了……特点,形象,表达了……情感,揭示主旨。

)结构:线索艺术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引发读者的思考;化用或引用诗句,有诗意;有画面感;……三、句段的作用题目看到“作用”,基本都是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思考。

1.开头作用:内容:(有时候有手法,例如对比,或与下文的…形成对比,也要答出)写了……,表现了……,表达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主旨。

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写……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艺术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有时开头写景,那么结合环境描写来作答)2.结尾作用:内容:(有时候有手法,例如对比,也要答出)写了……,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主旨,深化或升华主旨,结构: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的…,总结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表现手法类(术语同诗词鉴赏)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常见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类别与答题术语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