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 (1)

合集下载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

中国茶道闽南文化

中国茶道闽南文化

中国茶道闽南文化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闽南地区的茶道文化独具一格,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茶道闽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茶道则主要流行于京津一带,而闽南地区的茶道则在宋代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闽南地区以福建为代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著名茶叶生产地之一。

因地处南方,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种植。

闽南地区的茶道文化吸收了福建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茶道。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闽南地区讲究“精心制茶、精心品茗”的传统,而这正是闽南茶道的核心理念。

二、闽南茶道的特点1.注重制茶工艺制茶是茶道的重要环节,闽南茶道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制茶工艺的精细。

福建的茶叶品种繁多,如乌龙茶、白茶、红茶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特点。

闽南茶道追求将茶叶制作成色香味俱佳的优质茶品,通过精细的加工和独特的工艺,使茶叶的品质更加出众。

2.强调茶艺表演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门艺术。

闽南茶道注重茶艺表演,通过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将茶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变得更加美妙和有趣。

闽南地区的茶道师傅擅长茶艺表演,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手法和仪态,使茶道过程中充满了灵动和艺术的魅力。

3.强调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闽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闽南茶道强调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茶艺表演、茶叶制作和茶具收藏等形式,将茶文化的内涵传达给更多的人群,使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闽南茶道文化的现状和展望闽南茶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茶道协会的成立和茶道培训机构的兴起为闽南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闽南茶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茶文化的商业化和泛滥成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道的纯粹性,为了保护和传承茶道文化,应该加强对茶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内涵: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戏曲 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 南音
Company Logo

闽南商业精神的历史文化解读 闽南商人重商、务实逐利精神; 冒险进取、“敢拼爱赢”的风格; 兼容和开放的气质; 家族经营、爱打侨牌的经营特点。
Company Logo

4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十 一五”期间,我国要确定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继闽南、徽州和热贡之后,我 国的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08年11月14日,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仪式,并向四川省、陕西省授羌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牌。

Company Logo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羌族历史悠久,羌族文化从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 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均与羌族人民的 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 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指示精神,文化部与四川省、陕西省积 极配合,商讨地震灾区包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方案,组织专 家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确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即羌族主要聚居区茂县、汶 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松潘县、平武县、黑水县, 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部分相关地区。
Company Logo

闽南文化内涵 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 狭义中包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完整版)《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

(完整版)《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
“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中有“阿母谓阿女”“阿女含泪 答”“阿兄得闻之”等诗句 《木兰辞》中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等诗句
闽南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能在古书上考证的至少在250个以上。
例如:
鼎(锅) 走(跑) 莫(不要) 暗暝(夜晚) 姊(姐) 裳裤(衣服) 郎(人)
闽南建筑居住习俗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 人引为自豪的建筑 形式,是福建民居 中的瑰宝。同时又 揉进了人文因素, 堪称“天、地、人 ”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 同住一楼,反映客 家人聚族而居、和 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以 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笋冻
土笋冻
做“土笋冻”方法: 先把土笋泡在水里, 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 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 ,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 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 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 三分钟就成。经过泡、 压、煮三道工序,最后 ,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备 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
泡水中的沙虫
芋包
相传,祖籍福建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军,他解甲归田后回 到故乡,讲究饮食,把槟榔芋头去皮挖心,填入作料,放在蒸笼炊熟,趁 热蘸些调味就食。据说这是芋包的前身。
(二)惠安女风情
(三)惠安女婚俗
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 旷裤”,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 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 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 研究价值。
闽南饮食习俗
• 闽南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台湾省各地 ,不仅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还蕴涵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闽 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筑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 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 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 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 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 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 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 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 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 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舒婷的诗歌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 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 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 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 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 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 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安溪的茶道精 华,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 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 “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 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 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 假如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 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 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 合、人伦、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 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 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舒婷的散文叙述轻灵而富有诗意,语言风格机敏、俏皮。
余光中评价:“舒婷长期一个人生活在鼓浪屿是得天独厚上的多妻 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 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 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 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 《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敲 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 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
有一天,泉州的陈三要去广 东找依做官的兄长,听说五娘真水, 骑白马,特意取道毛穴广,从五娘 楼经过,五娘看见陈三真圆投,顿 起爱心,用手帕包荔枝抛给陈三。 陈三接着手帕,扌举 头一看五娘, “哇”一声,果然飘撇,两一见钟 情,但又无法相见。陈三想出假磨 镜的计智,在毛穴广叫磨镜,五娘 即刻唤野春叫磨镜人。陈三为了能 与五娘接触,故意将镜打破,黄九 能责令陈三赔还宝镜,但陈三无钱 赔偿,只得认做长工三年,而达到 与王娘接触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 移,陈三与五娘慢慢建立了感情, 却被黄九能发觉,坚决不依陈三甲 五娘的婚事,陈三甲无法结成夫妻, 最后私奔。
写 作 特 点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 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其《逍遥游》 散文集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窥其一二。 “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 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 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 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 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 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 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只要看看, 像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单调而僵硬 的句法中。跳怪凄凉的八佾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 就应猛悟散文早该革命了。”
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自古就有“闽南茶都”的美誉。 安溪产茶几乎与置县同时,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盛产的乌龙茶早在 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 桂的发源地。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制作之巧、质量之高、 茶艺之精、饮茶之盛堪称华夏一绝。随着茶业的发展,安溪逐步形成了 独特的茶文化。全国6大类74种旅游资源,安溪就拥有6大类41种。近年 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安溪文化(茶歌、茶舞、茶艺、 茶餐、高甲戏等)和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呼之欲出,成为安 溪新的经济热点。安溪还被誉为“茶树良种的宝库”,茶农素有“茶师 摇篮”之称。安溪县现有茶园25万亩,既是福建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也 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现年产茶叶1.5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产 量的1/4,福建省乌龙茶产量的1/3,是全国产茶大县。质量上,安溪 “风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18年保持国家金质奖荣誉,并成为“国茶”、 “贡品茶”。
泉州南音又称 南曲、南乐、南管、 弦管,是保存我国 古代音乐文化最丰 富和最完整的一大 乐种,是两汉、晋 唐和两宋等朝代一 批批入闽的中原移 民,把中原音乐文 化带入泉州,与当 地民间音乐相结合 而形成的,体现了 不同时期中华古乐 南移的历史积存。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 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代相和歌的“丝竹 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其工尺谱记法以 “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 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是隋唐以前 的遗存;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 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南音曲目有器 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涵了晋清商乐、唐大曲、 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 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曲牌中保留诸多古调、古 牌名;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 中原古汉语的音韵。因此,南音被海内外专家誉为 “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 石” 。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 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 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 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 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 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 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 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 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 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 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天 烏 烏
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 掘呀掘,掘呀掘,掘到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 真正趣味。 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 掘呀掘,掘呀掘,掘到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 真正趣味。 阿公仔欲煮鹹,阿媽欲煮淡,倆人相打弄 破鼎,依呀嘿都隆咚叱咚槍哇哈哈! 阿公仔欲煮鹹,阿媽欲煮淡,阿公仔欲煮 鹹,阿媽欲煮淡,倆人相打弄破鼎,依呀嘿都 隆咚叱咚槍哇哈哈! 弄破鼎,弄破鼎,依呀嘿都隆咚叱咚槍哇 哈哈!哇哈哈!哇哈哈!
2009年10月,被誉为“中国音乐史 上的活化石”的泉州南音凭借其独特魅力 和优势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黄九能的女儿黄五娘,生做真水。 有一天,黄五娘与随从到海沧游玩遇 到洪厝的洪野春,两人平平生做真水, 称姐妹。后来,洪厝人讲野春巧水五 娘,毛穴广人讲五娘巧水野春。两人 随即打赌:“那讲野春巧水五娘,五 娘赵做野春的女间 婢”。因此,野春 走前,五娘走后,在海沧街评水,海 沧人都评议五娘巧水野春,那野春就 做了五娘的女间 婢了,五娘的水也就 传遍了闽南地区。
为闽南非物质文化的渊远流长
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
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 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 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 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 “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 庆日中尤为活跃。 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 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本)、 妈祖(林默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 清水祖师(陈普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