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

是他们有聚族而居的群体意识。在共 同的血缘 、 心理 、 文化和精神
的基础 上 , 闽南人喜好依据共 同的地域 、 宗族一起生活 , 共 同面对 困难 , 日久天长 , 就养成 了强烈的群体意识 。 闽南文化具有维系“ 祖根 ” 的意识 。不管是汉人人 闽 , 还是 闽 人 出洋 , 客居他 乡 的闽南 人在饱经 沧桑的离散心境里 , 其“ 祖 根”
机 引入本 土课 程资源 , 创设 情境 , 引起学生 的好奇心和兴趣 点 , 促 成有 效的生活化教学 ,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 的三维 目标 。另一方
面, 闽南文化资源的使用要 贴近教材 的实 际, 服务教育教学 。思想 政 治课肩 负着提高 学生理解 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 本观点 和基本
了陈嘉庚 、 李光前 、 王永庆等华侨领袖 。若以世界华人 富豪榜资产 文化精神特质 的把握也应该在继承 的基础上 加以发展 。例如 , 在 亿美元 以上者统计 , 闽南籍 和来 自闽南文化圈范 围者 约 占三分 必修 3 《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学 习文化的作用时 , 笔者播放 了配乐 之二 。当前 , 在融合 了改革 和发展 的因素后 , 闽南 人这种精 明务实 诗 朗诵 《 乡愁》 , 这首诗 集 中反 映了闽南文化 “ 根” 的意识 , 反 映了 的创 业 精 神 将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发扬 。 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 、 港澳 同胞 以及世界各地 闽南人共 同的精神
表 明 :学生 处在熟悉 的具体场 景或气氛 中可引起 他们 的情感体
验, 可帮助学生迅 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 内容 。因此应 该在恰 当时
闽南文 化具有 聚族而居的群体 意识 、 不 管是在地理恶劣 的故
土, 还 是远涉汪洋 、 迁 徙异 乡的途 中, 闽南人都能 够克服逆境 、 落 地生根 。除了发扬不屈不挠 、 勇于拼搏的精神外 , 很重要的因素就
闽南民俗文化特征的分析

Q I N G G A N D U B E N所谓民俗文化就是一个地域的特定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个地方都说着不同的语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民俗文化解释成一个地方的习惯和风俗,钟敬文认为民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语言层面的文字;第二方面是指信仰层面;第三方面是指行为习俗。
其实所谓民俗就是一个地方的风俗,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一切的民俗文化都要以人的活动为支撑点。
闽南文化经历了悠久历史的演变,主要集中在厦门,漳州,泉州,广东以及部分台湾地区,闽南民俗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记录着从上古时期一直到现在的闽南文化的过往以及未来,闽南民俗文化植根于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地上,绵延不绝。
今天我们就闽南民俗文化的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来详细了解闽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祈福求平安大多数闽南民俗文化的出现都与民众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一点有关。
人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祈福以及自己的民俗文化使自己的生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这种朴素的愿望致使了许多闽南的民俗文化的产生。
1、祈求平安。
闽南民俗文化中有驱逐邪魔的文化内涵,在端午节的时候闽南人习惯将艾草、榕树枝等悬挂在家门口,并且在房子的四周要撒上黄酒,目的是为了驱虫辟邪。
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也寄托了闽南民俗文化当中的驱逐邪魔的文化内涵。
在漳州有这么一句民谣“未吃午月节粽,破棉裘仔不甘放”,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端午节以后,人们就可以将棉被收起来,这其实是闽南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这是他们应对忽冷忽热的节气的一种方法,这句话当中还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经验。
除此之外,在除夕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将自己的房子进行打扫,目的是希望能够除去一整年的晦气,以一个新的姿态迎接新年,渴求在新的一年,自己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家人能够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
在闽南民俗文化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拜妈祖。
原来拜妈祖是那些航海人员需要做的事,在出海之前,他们习惯拜妈祖来保佑自己的平安归来。
闽南文化:丰富文化景观文化向心力

闽南文化:丰富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向心力(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摘要: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产物,加之闽南地区特殊遭遇的历史契机,使闽南文化包容了不同文化的多元交汇,从而塑造了闽南文化这一形态独特和内蕴丰富的文化景观。
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同属于闽南文化圈,闽南文化是维系两岸友好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与影响力——根脉意识与文化向心力,厘清渊源脉络,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可以进一步加快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关键词:闽南文化;台湾文化;文化景观;根脉意识;向心力一、闽南文化:概念的繁复与丰富的文化景观根据著名文化研究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考察,“文化”是英文里最为复杂的三个词之一,它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
在西方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文化最早的意涵是指“在农事方面照料动植物的生长”,其后通过隐喻被延伸为“人类发展的历程”,成为“独立抽象的名词”——用来表示关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人类的特殊生活方式。
[1]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但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众说纷纭,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160 多种。
如此繁多的定义无疑具有某种共性——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各种关系的表现。
同“文化”繁多的定义相似,何为“闽南文化”至今也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关于闽南文化的定义,它的内涵、外延,历来都有不同理解和看法。
闽南文化是在闽南这一特定地域所形成和存在的文化,反映着闽南地区特定的历史发展和生存方式,形成了闽南文化特殊的地域形态和特征。
但也应该注意到:闽南文化的核心文化区在闽南,但它又远远越出闽南,成为一种更广泛的文化。
有学者统计,在大陆有1500万闽南人,在台湾有1700万闽南人,而在海外高达两千万人以上。
这样广泛的人口流动和分布,使闽南人不仅仅只是生活在“闽南”的人,而成为一种带有某些民系特征的更广泛的族群;闽南文化在秉承其生成于闽南的原初形态和特征的同时,也不能不接受其他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在新土成长所带来的某些新质。
有关闽南文化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书籍,它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语言、传统和艺术等方面:
1.《福建潮汕文化探微》(作者:陈道清)
这本书介绍了福建和潮汕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渊源,包括方言、饮食、音乐、戏曲等。
2.《潮州文化志》(作者:蔡俊明)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潮州地区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3.《闽南文化研究论集》(作者:黄楚九)
这本书收录了黄楚九教授的多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涵盖了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学、宗教、建筑等内容。
4.《台湾客家与福建闽南文化交流研究》(作者:张正锋)
这本书以台湾客家和福建闽南两大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共同特点。
5.《闽南文化史》(作者:陈济民)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6.《闽南语与福建文化》(作者:邱鸿雁)
这本书围绕闽南语言展开,深入探讨了闽南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福建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上书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个人兴趣,这些书籍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源。
闽南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闽南茶文化不仅在当地有重要 地位,还对周边地区和海外华 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 响体现在茶道礼仪、茶文化传 承等方面。
尽管闽南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这种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上 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对传统 茶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渐降 低。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深度和广度 有待提高
尽管我们对闽南茶文化有了 初步的了解和研究,但这些 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 性和深度。未来可以进一步 深入研究闽南茶文化的各个 方面,包括历史渊源、文化 内涵、传承方式等。
跨学科合作前景 广阔
闽南茶文化涉及到历史、文 化、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 ,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支持 。未来可以加强不同学科之 间的合作,共同推动闽南茶 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02
闽南茶文化概述
Chapter
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
01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南部,背山面海,地势复杂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02
闽南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茶叶的生长和生产提供了适宜的气候、 土壤和环境。
闽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闽南地区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唐朝和宋朝。
闽南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闽南茶文化概述 • 闽南茶文化的物质层面 • 闽南茶文化的精神层面 • 闽南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Chapter
研究背景和意义
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茶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文化和习 俗在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易逐渐增多。
THANKS
感谢观看
闽南茶文化具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和文化传播力,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 展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关于福建的特色介绍

关于福建的特色介绍简介福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福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文化和旅游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福建省的各个方面特色,包括文化、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美食等方面。
文化特色1. 闽南文化的代表福建省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闽南文化是华南地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
它包含了闽南语、闽南音乐、闽南建筑等多个方面的特色。
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普遍使用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和词汇,而闽南音乐则是以悠扬的曲调和婉转的歌词闻名。
此外,闽南建筑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其以红砖、白墙、大厝等为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2. 炎黄子孙的发源地福建是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的地区,也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之一。
传说中,中国的始祖黄帝是在福建的炎帝故里建宁出生的。
福建不仅有着与黄帝相关的历史遗迹,还有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
这使得福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寻根溯源。
自然景观1. 厦门环岛路厦门环岛路是中国最美丽的海滨马路之一,总长约12公里。
马路沿着厦门的海岸线蜿蜒而行,一侧是蓝天白云和湛蓝的大海,另一侧是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海景,感受海风的拂面,还可以在路边的公园休息或品尝当地的小吃。
2. 武夷山景区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中国武夷山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这里有险峻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以及许多独特的动植物。
武夷山还是茶叶的故乡,这里产出的武夷岩茶享有盛名。
来到武夷山,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参观茶园,品尝正宗的武夷岩茶。
历史遗迹1. 鼓浪屿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小岛,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这里保存有大量的殖民地建筑,如西方风格的别墅、教堂和校舍,展现了过去的风貌。
岛上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如日光岩、曾厝垵等,这些地方都值得一游。
鼓浪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闽南审美文化专题

闽南审美文化专题
伴随着时代发展,审美风尚不仅在时尚界,更是遍布各行各业的审美指南,其中闽南审美文化也是如此。
闽南审美文化以古籍《儒林外史闽西》、《儒林外史闽东》以及《宋史闽东》等的传说故事为基础,以民间传说、歌曲、诗歌、艺术、雕塑等作为表达媒介,形成了古朴、浓郁的审美文化。
其中最出色的一项就是闽南传统文化主题“闽南审美文化”。
在古老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闽南审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精致而古雅”的气质。
不论是诗词的语言还是歌曲的曲调,都有一种淡雅的审美感,而且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学作品极其相似,这也正是闽南审美文化在当今时代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此外,闽南审美文化在艺术视觉方面也充满特色。
比如很多闽南民间雕塑画,通常以蔬果画像传统文化人物,像是一个绿色的水果就表现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这种把鲜艳绚丽的水果色彩用于传统文化人物之中,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在传统文化节庆中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
当然,闽南审美文化也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表达方式,它以简短而朴实的口头表达,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语言搭配着闽南式的乐器,乐曲传递着一种悠扬而婉转的情义,而这种对审美文化的表达使其在当地的文化口号中更加鲜明且广为人知。
以上就是闽南审美文化的特征介绍,它在古老的传统文学作品、艺术视觉和语言文化等多方面体现,而这些特点使得它在特定的文化
背景下无可替代。
它不仅仅是文化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也是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获得意象及文化教育,应该说闽南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闽南文化 ——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 刘登翰 一、作为讨论前提的几点认识 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闽南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下位文化,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其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 因此,在进一步探讨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之前,有必要就闽南文化的形成提出几点认识,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和基础。鉴于这些认识大都已为学界所多次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而不作展开。 1.闽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代福建是南方百越族之一支——闽越的活动地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福建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在把闽越族及其文化融入其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随同移民携带而来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成为福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随着中原移民由闽北逐渐进入闽南,也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闽南社会和文化,还是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社会和文化。对闽南和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这一性质的认定,是我们认识和分析闽南文化的历史出发点。 2.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中原移民入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达到饱和。800年间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隋、唐和两宋,出现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代初期的陈元光入闽,唐末五代的王审之治闽和靖康之难的宋室南渡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地沉积在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文 2
化之中。这也就是说,闽南文化不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原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这从闽方言及其各个次方言与中原古语关系的追溯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原移民在从晋末到南宋长达8个世纪的持续性迁徙,赋予了闽南文化贮存和承传中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另一方面,闽南文化又是闽南社会发展的结果。南宋以后,福建作为中原汉族的移民社会,已进入了成熟的定居社会阶段,有着一千多年的自身发展历史。特别在明清及近代以来,福建——尤其是闽南,处于外来殖民势力挟带的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冲击,和封建王朝为抗御外来侵扰而坚持文化守成的反复“禁海”与“开海”中。来自内外的两股压力,既唤醒了闽南社会的民族意识,也激活了闽南文化的海洋人文精神。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不是静态地接受中原文化的移入,而且是动态地经历着自己的特殊发展。概而言之,闽南文化是渊源于汉晋,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在近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涵化和发扬海洋人文精神,从而逐渐形成的区域性文化。 3.闽南文化是一种本土性的文化。大凡移民社会都有两种同时发生的过程:一是移民社会向中心社会看齐的文治化(或曰内地化)进程;一是中心文化与移入地的文化因素互相融合和涵化的本土化进程。所谓“文治化”,是以移出地的中心文化作为移入地社会建构的基础,以使移民社会与中心社会同质和同步发展;而所谓“本土化”,是随着移民后裔的逐渐土著化,移出地的中心文化受到移入地的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而呈现出新的本土形态。影响中原文化移入闽南之后发生本土化变异的因素主要是:⑴闽南迥异于中原的海洋地理环境;⑵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闽越土著文化的遗留;⑶闽南地区涉海的历史发展与遭遇。三者共同指向了闽南的海洋文化精神。因此,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闽南社会的建构,使闽南文化纳入在汉民族文化的中心体系之中,这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共性;而另一方面,融入在来自中原汉文化之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突出了闽南文化的本土性特征,形成了闽南文化的个性。 以上三点应当成为我们深入讨论闽南文化的认识前提。 3
二、关于闽南文化的类型 闽南文化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文化?论者纷纭,然却缺乏深入讨论。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意见 1.闽南社会是源之于中原的移民社会,闽南文化在本质上是随同移民携带而南播的中原文化。中原移民不仅成为闽南社会的人口主体,中原文化还成为闽南社会建构的基础和发展的主导。因此,无论从文化的本体还是文化的功能上看,闽南文化应和中原文化一样,属于大陆性的文化。 2.闽南为濒海地区,中原移民到来之前是海洋民族闽越族活动的区域。闽越族虽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融入于汉族,但其在固有区域上遗留下的海洋文化传统,仍深刻影响着闽南地区的发展。宋元以后闽南迅疾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贸易大港和海外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便是对这一海洋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播入闽南后出现的本土化形态,主要也体现在对海洋文化的涵化,其迥异于中原的海洋环境所形成的海洋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特有的品质。因此,闽南文化应当是海洋性的文化。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各有其理。但是在辨析上述两种意见时,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清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两个概念从何而来?所指为何?论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我在《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①一文中曾经说过: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之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在该书“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一、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二、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三、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 4
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进行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当他进一步以这三种地理类分来“观察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三大洲”时,这一倾向更暴露无遗。他认为:“阿非利加洲是以高地作为它的主要的、古典的特色,亚细亚洲是和高地相对的大江流域,欧罗巴洲则是这几种区别的综合。”然而,“非洲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到自觉的历史的光明”,因此“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和发现可以表现”;而亚洲,虽然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精神文明从亚洲升起”,但世界历史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亚洲是绝对的“东方”,而欧洲是绝对的“西方”,亚洲“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联系,完全只是由于其他民族把他们寻找和研究出来”。唯有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央和终极”,“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② 黑格尔的世界体系明显地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偏见。因此,建立在黑格尔历史哲学基础之上的以大陆文化(黄色文明)和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来区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认为大陆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竞争的,便是基于这种偏见的言说。尽管黑格尔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在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区别不同的文明类型上有着合理的内核,但其历史偏见的片面性和内在逻辑的悖论则常为学界所质疑。因此,当我们为了说明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而沿用黑格尔关于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概念时,许多学者都倾向于只在人地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上,把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作为区分文化类型的概念来使用,而不先验地赋予这两种文化带有黑格尔偏见的价值判断。 讨论闽南文化所涉及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概念,亦应作如是观。 著名历史学者杨国桢在论及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时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过农业部族和海洋部族争胜融合的过程,中华古文明包含了 5
向海洋发展的传统。在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王朝体系形成以后,沿海地区仍然继承了海洋发展的地方特色。在汉族中原移民开发南方的过程中,强盛的农业文明,吸收涵化了当地海洋发展的传统,创造了与北方传统社会有所差异的文化形式。南中国的沿海地区,长期处于中央王朝权力控制的边缘区,民间社会以海为田、经商异域的小传统,孕育了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基因。”③这一段论述恰好说明了闽南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由移民携带来自中原的大陆文化,与闽南当地的海洋文化因素互相涵化的过程,也就是闽南社会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闽南从中原移民南来之前的蛮荒之地,走向与内地一体的社会建构,其文治化的实质是中原化。因此,中原文化对闽南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但同时,中原文化进入闽南之后必然出现的本土化转变,其核心是对闽南海洋文化因素的吸收。这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涵化的过程,在这里,闽南文化不仅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种因素,而且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这种现象恰如内陆河流奔向大海而在大陆与海洋交界的出海口所形成的三角洲。因此,我们可否用闽南文化是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来予以概括。 所谓“海口”,本来是一个地理学的名词,它通常用来说明内陆河流与大洋交汇的地方。在海口的周围,从内陆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往往是土地最为肥沃、物种最为繁富,也是人口最为稠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以“海口”来说明闽南文化的类型,一方面是对闽南地理环境所作的概括。闽南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濒海地区,是晋江、九龙江的出海口,面对台湾海峡这一沟通北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黄金海道,北上可抵日韩,南下直达东南亚诸国,以此与世界发生广泛联系,是典型的“海口型”的地理区位。另一方面,闽南地理环境的海口型,也带来了闽南文化的“海口性”。 所谓闽南文化的“海口性”,其涵义有二:一、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