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在上大学的时候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22
核心读者: 核心读者是一种书籍要竭力争取的稳定读
者对象 , 书籍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特色都要 适应核心读者的实际和需要。书籍的读者 定位主要是明确哪些人是 核心读者 , 争取他 们成为书籍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1-50
23
边缘读者: 这种书虽然不是针对他们编辑出版的 , 他们也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1-50
15
2.高层次读者:一般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程度的学生、干部、教师、科技人员和管 理人员 。他们受过一定的专业教 育 , 有长 期培养形成的阅读习惯 , 有较高的阅读、 鉴赏能力。他们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也 比较稳定 , 主要是根据专业工作需要和自 己的爱好选读书籍。这类读者人数较多 , 他们购买和阅读的书籍在书籍消费总量中 占有很大的比重。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1-50
26
出版社的宣传促销工 作 , 书籍的发行渠道 ,
书店营业员的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 , 对读 者的购买、阅读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编辑人员要重视宣传促销工作 , 采取多样灵 活的方式 , 沟通销售渠道 , 最大限度地促使 潜在读者向现实读者转化。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1-50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1-50
30
第二节
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在书籍出版历史中 , 有两种编辑活动模式。第 一种编辑活动模式是: 作者--编者--读者 第二种 编辑活动模式是 : 读者--编者--作者 --编者--读者。
第十四章 编者和读者、作者 1-50
31
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1.满足读者需要是编辑工作的目的和动力 2.读者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积极参与者 3.编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读者主宰 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判者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编者注”补释

圆园圆园 年 员 月 第 猿苑 卷摇 第 员 期
枣庄学院学报 允韵哉砸晕粤蕴 韵云 在粤韵在匀哉粤晕郧 哉晕陨灾耘砸杂陨栽再
二” 应当念“ 澡佗灶早”,即从右往左数两行,“ 字 题进行陈述。
四” 需要连 篆文 一 起 算 上,从 上 到 下 数 第 四 字
从整个注释的行文来看,首先编者对于明
( 莒篆释义中的字)。
显的错字直接注明“ 某当作某”,而没有考量这
个字是属于错字,还是用字的不同,如第 员 条;
其次,员怨远猿 年 首 版 不 误 而 圆园员猿 年 版 出 错 的 地
员郾 页十,上,左行二,字四;圆郾 页十,上,
铉校注为双行小字,如此则眉目清晰,开卷了 左行二字,四;猿郾 页十,上左,行二,字四。
然。员怨远猿 年,中华书局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重
如下图。第一种断句方式,是把“ 行” 念
新影印,并两页为一页缩印出版,题名《 说文 作动 词 ( 曾侏灶早 ), 第 员园 页 上 版 从 右 往 左 行
查检和利用这 猿园 条注释的时候,却发现其中存
编者注原文竖排,一条注释分索引和校语
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三个方 面:员郾 句 读 不 明, 两部分,如第 员 条① “ 页十上左行二字四,当为
不易读者查检;圆郾 校对不精,存 在 明 显 错 误; "( 芋)”,逗号前是索引,仅仅这条索引就可
猿郾 注释简略,未明校改依据。
方,编者没有说明,容易使读者认为原本就是
如此,如第 员远 条;最后编者所根据的材料只有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作者:贾平凹来源:《视野》2009年第24期1972年4月28日,汽车将一个19岁的孩子拉进西大(西北大学——编者注)校内,这孩子和他的那只破绿皮箱就被搁置在了陌生的地方。
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郁和孤独,使他只能小心地睁眼看世界。
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524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303步。
因为他老是低着头,他发现学校的蚂蚁很多。
当眼前出现各类鞋子时,他就踽踽地走了。
他走路的样子很滑稽,一个极大的书包,使他的一个肩膀低下去,一个肩膀高上来。
他惟有一次上台参加过集体歌咏比赛,其实嘴张着并没有发声。
所以,谁也未注意过他。
这正合他的心意。
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学识上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
他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高谈阔论。
但是,旁人的议论和嘲笑并没有使他惶恐和消沉。
一次,政治考试分数过低,他将试卷贴于床头,让耻辱早晚盯着自己。
他当过宿舍的舍长,当然尽职尽责。
遗憾的是他没有蚊帐,夏日的蚊子轮番向他进攻。
烦躁到极致,他反倒冷静了,心想:小小的蚊子能吃了我吗?这蚊子或许叮过什么更有知识的人,那么,这蚊子也是知识化了的蚊子,它传染给我的也一定是知识吧。
冬天,他的被子太薄,长长的夜里他的膝盖以下总是凉的,他一直蜷着睡。
这虽然影响了他以后继续长高,却练就了他聚集内力的功夫。
他无意于将来成为一个作家,只是什么书都看,看了就做笔记,什么话也不讲。
黄昏时,一个人独行于校内树林里,面对所有杨树上那长疤的地方,认定那是人之眼,是天地神灵之大眼,便充裕而坚定。
他还喜欢长久仰望树上的云朵,总发现那云活活就是一群腾龙跃虎。
他的身体早先还好,虽然打篮球别人因他个子小不给传球而让他从此兴趣殆尽,虽然他跳不过鞍马,虽然打乒乓球尽败给女生,但是,自那次献血活动中被抽去300cc血,又将血费购买了书,不久他就患了一场大病,再未恢复过来。
这下好,他却因此住上了单间,有了不上操、不按时熄灯的方便,创作活动由此开始。
大学英语教材名称及编者

大学英语教材名称及编者《大学英语教材名称及编者》大学英语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教材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不同的学校或者院系会选择不同的教材来进行英语教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学英语教材以及它们的编者,供大家参考。
1. 《大学英语(新视野)》 - 杨争光、徐敏《大学英语(新视野)》是国内大学英语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套教材,主要由杨争光和徐敏两位编者共同完成。
该教材通过多样化的课文、练习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2. 《大学英语(四级·新标准)》 - 程显纯《大学英语(四级·新标准)》是适用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教材,由程显纯编写。
该教材涵盖了四级考试的各个方面,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大学英语(六级·新标准)》 - 王云五《大学英语(六级·新标准)》是适用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教材,由王云五编写。
该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实用的学习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
4. 《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 杨继兴、张青叶《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是一本针对大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教材,由杨继兴和张青叶两位教授编撰。
该教材通过精选的课文和写作范文,引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5. 《大学英语精读教程》 - 刘道玉《大学英语精读教程》是一本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材,由刘道玉编写。
该教材通过选取了大量经典和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起来,大学英语教材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和编者,每本教材都有其特点和目标。
在选择教材时,学校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英语能力。
通过合理使用教材,相信学生们能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语文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24 14:22:11《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大学之道》课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之道》语文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遗失在路上的朋友_怀念乐秀成

㊀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1卷第1期(2024):78-83人物·访谈遗失在路上的朋友怀念乐秀成尹㊀捷摘㊀要㊀乐秀成(1946 1992,浙江人), 走向未来丛书 编委和编译者之一㊂追忆20世纪80年代通过 走向未来丛书 与乐秀成的交往,叙述他赴美攻读,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科学史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学者,纪念那一充满激情与希望的难忘年代㊂关键词㊀乐秀成㊀走向未来丛书㊀科学史博士中图分类号㊀N092文献标识码㊀A收稿日期:2023-12-22作者简介:尹捷,浙江杭州人,北京教育学院英语副教授,曾任专职翻译,出版有‘寻找王曲“‘英语世界奇遇记“等多种著译作品㊂Email:yinjiemails@㊂2013年底,我有一段空闲的日子,于是便去温暖的三亚享受阳光,在那里迎接新年㊂此行我只带了一本封面破旧的英文书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的守望者“)㊂几天后,在读完这本书的夜晚,新年如水的月光中,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腊八节的晚上读完了‘麦田的守望者“,此书28年前飘洋过海到我身边,是朋友秀成在美国从学生宿舍收集到的50本旧书之一,那时中国没有这些原版书㊂此书直到今天才真正读完,而秀成却早已在天国㊂不知如何谢你,或许你愿意让我把它传递给下一位爱读书的人?我第一次见到乐秀成是在1985年的夏天,一群朋友聚会完毕,秀成邀我们去他的住处聊聊㊂在夜晚宽阔的大街上,我们比赛谁的自行车骑得快,大家铆足了劲儿往前冲,也许是浙江同乡的缘故,我和秀成之间完全没有初次见面的87陌生感㊂这时他刚得到一笔奖学金,正在准备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读学位,此前他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的研究人员,是‘走向未来丛书“的编委 20世纪80年代青年学子都以读此丛书自豪㊂秀成有才也有情,他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总想出国读书,等着他在美国落下脚来,再想办法去相聚㊂那时候,留学潮刚开始不久,胸中揣着理想,口袋里却没有美元的中青年人遥望着西岸的 自由女神 像充满渴望㊂生于1946年的秀成是 文革 前北大最后的一批大学生,本科主修放射化学,到1978年又返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修应用数学,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㊂此时他已是中年,却要去做青年时没能做成的事㊂有些人不能理解他的选择,觉得放弃好好的工作机会,去一个陌生的世界从头开始,有点乌托邦㊂然而如果知道1984年第一批推出的12本 走向未来丛书 中,有秀成以 灌耕 的笔名编译出版的美国作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物理学之道 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1975,按秀成译本实为1983年11月出版,图1左),以及秀成编译并自署名的美国学者道格拉斯㊃霍夫施塔特(Douglas R Hof-stadter)的‘GEB:一条永恒的金带“(G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1979,中译本1984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图1右),大约可以了解他何以在这样的年纪选择出国之路㊂图1.‘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GEB 一条永恒的金带“书影97尹㊀捷㊀遗失在路上的朋友㊀08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1卷第1期(2024)1984年已经过去很久了,尽管当年的 走向未来丛书 在当下许多中老年知识分子的记忆中依然像一面旗帜在飘扬,但它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秀成几十年前引进中国的这两部书,如今已经名满天下,就像充满生机的秧苗渐渐长成参天大树㊂卡普拉的‘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至今至少已有23种语言的40多个版本,2012年这部书的第四版也由中央编译局出了㊂另一部霍夫斯塔特的GEB更被读者们奉为 神书 ,当年35岁的作者在书中居然预测了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来思考,因此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把作者和人工智能先驱联系在一起,尽管他本人在2018年接受中国人采访时否认了这一说法㊂他自己认为这只是一部关于大脑和哲学的书,不过是把数学家哥德尔㊁版画家爱舍尔和音乐家巴赫放在一起介绍了数理逻辑㊁人工智能㊁语言学㊁遗传学㊁音乐㊁绘画等理论,73岁的他很谦逊,因为初通中文,他欣然地使用中文名 侯世达 ㊂2023年夏天(7月)霍夫斯塔特居然让ChatGPT-4写了一篇‘我为什么要写GEB?“,而后把结果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㊂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个快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聊天机器人无法取代一个有思想㊁活生生的人类真实而反思的声音㊂ 霍夫斯塔特当年凭此 处女作 获得了美国最有名的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从而奠定了一生的学术地位㊂秀成的工作是将此书大意摘译编写出来,与逐字翻译有很大不同㊂据有心人估算,秀成摘译本约占原书篇幅的1/5㊂秀成当年编译的书㊁作者的原著,我都没有读过;然而查阅到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全译本,译者近十人(也包括了原作者本人),耗时十年才完成,其原因仅从后来的书名副标题 集异璧之大成 便可窥得一二㊂ 集异璧 正是哥德尔㊁艾舍尔㊁巴赫三人姓氏首母GEB的谐音,而 大成 则取自于东方的佛教哲学㊂全书文字充满了类似的双关语,据说这是作者本人提出来的 移译 方式,因此增加了翻译的难度㊂1984年正值 文革 后经考试进入大学的几届大学生们刚毕业不久,多数人对于国际上新近的科学发展茫然未知,而秀成就在这一年将在美国出版没几年的两部书引入国内,为年轻学子打开了眼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㊂这也包括了秀成自己,一个具备继续学习能力㊁又对未来充满热情的中年人㊂在1985年秋天北京阳光正好的时候,年近四十的秀成启程赴彼岸,他或许没有想过在这样的年纪,未来是否可以以专业立足美国,纵横学界,说起来秀成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乐观情绪要远远超过很多比他年轻的人㊂秀成是个细心的人,他知道我是学英文的,到了美国不久就专门来信问我有什么需要,他非常明白我们这些学英语的人最大的愿望是去英美学校历练一下自己㊂但是那时我和越光①分居杭州㊁北京两地,心中唯一的念头是赶快调到北京,我是个喜欢孩子的人,我要让孩子诞生的时候父母都在身边㊂于是我就对越光说,请秀成帮我寄一些原版读物来吧,中国买不到㊂很快秀成便来信说寄出了一箱大约五十本书,都是从学生宿舍 搜刮 来的㊂这一箱书在海上漂了好几个月才到北京㊂我至今留着30多年前秀成寄来的信件,上面有关于获得与邮寄这些书的记录,不难想象他从学生宿舍出来进去商量索书的情景,不知道他是否还为此花过钱㊂以后秀成和我们在地球的两边各自忙着,偶尔他会来信告知近况,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得到了科学史的博士学位㊂秀成去世得早,在科学史的建树上几乎很难看到他的踪影,为写此篇纪念文字,也为了确定证实乐秀成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位留美科学史博士学位获得者,我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㊁科学史家刘钝教授请教㊂经刘教授与在美国从事科学史研究的王作跃教授联系,后者查到了乐秀成在1989年完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论文,题为 为自主而奋斗 中国工程学的职业化 (The Struggle for Autonomy from the Stat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in China)㊂此论文共分六章,长达400页,内容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工程史㊂由于刘钝教授和王作跃教授的鼎力相助,我对于秀成这段历史的追寻终于可以划上句号了,我十分感激他们㊂有人说,很多时候博士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此话在秀成身上确实当真㊂秀成博士毕业后四处找工作,他在美国不顺利,去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又不得不回到美国㊂我们在香港的朋友来信说看着秀成拖着箱子离港回美,一脸的孤寂,心中很是凄凉㊂1992年2月秀成来信和越光商询回国工作的可能性,信中似乎充满无力感㊂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进入全民经商的时代,属于 秀成们 的机会并不多,越光总想为他找一份最适合的事做,因此就拖了下来㊂不意一个月后的清晨,我们共同的浙江朋友胡英从美国打来电话,告知秀成在纽约中毒身亡㊂原来冬日里他开车送人进屋稍息,忘了关闭汽车引擎,车库通着室内,秀成在汽车尾气内循环中丢了命㊂写到这里,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听到噩耗时痛哭失声,我失去理智地对着越光大喊,责怪他没有尽早地帮助秀成在故土找到一份工作㊂秀成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至18尹㊀捷㊀遗失在路上的朋友㊀①即陈越光,曾任 走向未来丛书 副主编㊂今没有人说得很清楚,曾经和他甜甜蜜蜜的太太早已与之分道扬镳,胡英在美国为他料理了后事,彼岸从此没有了一位亲密朋友㊂㊀图2.乐秀成照片㊀秀成去世后,我开始翻译他寄来的书中的一部㊂那时我的孩子还小,每天工作紧张,回来还要和儿子周旋片刻,往往翻开书时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㊂疲惫中我勉力逐字逐句推敲,经常看错了行,有时干脆就伏在桌上睡着了,考大学时的节奏仿佛又回来了㊂当时母亲和我一起住,夜半看到我的灯光总是催促我睡觉,她觉得我太辛苦了㊂那些难忘的深夜里,我常感受着自己生命的流逝,灯光下有时恍惚觉得秀成就在不远处的黑暗中,心中竟然有了一丝安定,老友还未走远㊂用了整整两年的夜晚,我完成了这部书的翻译,共26万字,译完后再逐字誊抄一遍,那时还没有电脑可用㊂此书在出版前突然发生了问题,版权提上了出版社的日程,此前则没有这种概念,严格说来各家出版社的译著都是盗版㊂当年联系美国的出版社和作者很不方便,寄出的信如石沉大海,于是那摞翻译手稿就一直静静地栖身在书柜一隅㊂有一阵我忿忿不平,觉得自己时运不佳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每当我凝神盯着那摞书稿,回忆起那一个个耗神的夜晚,就越来越释然,心中很安宁㊂我相信一切都有因缘,译稿能否出版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一个朋友用这样消耗生命的方式与秀成对话,用 秉烛夜读 偿还他当年的好意,秀成在尘世间饱受折磨的心灵在天国会感受到一丝凡间飘来的温暖吧㊂‘麦田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现实社会四处碰壁的困顿中对妹妹说,将来要当一名 麦田里的守望者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㊂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㊂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㊂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㊂ 读到这一段,我泪如雨下,我想起乐秀成,想到在尘世的烟云中,在一个个十字路口,我们逐渐告别自己真诚的理想和热情㊂我曾经一千次地幻想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守望28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1卷第1期(2024)者,和好朋友们一起白头,晚年时可以坐在夕阳下共同回忆过去的事㊂上天终究没有赐予我一双万能的手,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各自的命运席卷而去,消失在暗流涌动的岁月之河里,无可奈何㊂命运有时十分诡异,就在我为修改上述文字,了解㊁查证‘GEB:一条永恒的金带“的作者道格拉斯㊃霍夫斯塔特的生平爱好时,吃惊地发现他最喜爱的小说居然就是‘麦田的守望者“㊂他说从15岁开始,每隔10年,他就会重读一遍这本书㊂他评价此书是一个关于挣扎中的男孩的故事,一个诚实的人在世界上看到处处是虚假,而麦田里的那些孩子们是纯真的,因而要相信纯真的力量㊂算起来1945年出生的霍夫斯塔特已经读过此书6遍了㊂我不知道比他晚一年出生的秀成是否读过此书,我想也许哪一天我也会再捧起这本书,想象秀成坐在我身旁,我读给他听㊂A Friend Lost on the RoadCherish the memory of Le Xiucheng YIN JieAbstract :As a tribute to the unforgettable 1980s,an era so filled with hope and high spirits,this article sketches the author s encounter with Le Xiucheng during those days through work on the Towards Future book series and gives an account of his subse-quent trip to the United States,where,as the first scholar from mainland China,he earned a doctorate in history of scie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iod.Keywords :Le Xiucheng, Towards Future book series,doctorate in history of sci-ence 38尹㊀捷㊀遗失在路上的朋友㊀。
大学之道课件40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5

亲 民 、 新 民?
亲民:即亲近爱抚民众。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
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 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 境界。
凸显儒家博大宽厚的仁爱情怀。
亲 民 、 新 民?
新民:即革除民众的旧思想。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
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 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 修身在八条目的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基础
治国
平天下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 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治国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 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 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 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 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 在齐其家。
• 新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 无所不用其极。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蓝田县田家炳中学大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
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
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
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煌。
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
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
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
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
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材料二: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说,人是慢慢用旧的过程,从新鲜婴儿,逐渐变老变旧,一切机能被用坏了,被磨损做旧了,灵魂就会汩汩流出。
在公交上,在地铁里,在拥堵的私家车里,在办公室里,在餐馆里,在Live House里,内心的欲望驱使着我们的皮囊不断前进,而灵魂不断被日常生活的轮子撕拉碾压。
欲望是无止境的啊,它早晚会把我们吃干抹净,连骨头都不剩,可是我们仍然心甘情愿地成为欲望的奴隶,咬牙切齿、铿锵有力地活下去。
刘汀看完蔡崇达的《皮囊》后感慨,就是灵魂在折腾我们的肉体啊!
《皮囊》是一本写人事的书,也是一本写人世的书,所谓人,也就是作者的亲人和朋友,所谓事,也就是这些普通人如何度过自己的平凡岁月。
书里的阿太、父亲、母亲、张美丽、厚朴,各有自己的独特,但放在芸芸众生里,也不过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们。
平凡岁月落到每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是平凡的,从来就注定有许多病痛、离别和无奈,如何与这生活的龌龊和平相处,正是我们活着的最大任务之一。
阿太,蔡崇达的外婆的母亲,一个讲话文绉绉神婆,一个似乎对一切都看得明白想
得开的人,她始终以一种倔强而轻盈的姿态面对所有生活的苦难:白发人送黑发人,她
狠狠地摔那只没有杀死的鸡;切菜把自己的手指头切断,她冷静若他人受伤。
而她这一
切行为的根本解释是,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从不惯着自己的肉体,因
而有着强大的灵魂。
在中国的农村,其实不乏这种精神力超强的老人,因为经过了太多
的磨难过后,他们反而对任何不幸都欣然坦然了。
蔡崇达短短几个片段,就写活也写足
了阿太九十多年的人生。
这些描述总是看得我心有戚戚,在我生活的周围,多是这样的父亲和母亲、阿太,多是
那些跟自己的皮囊较劲而最后输掉或妥协的人。
蔡崇达写出了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
无奈之下种种不甘的抗争,以及这种抗争最后如何变成日常的一部分。
因此他的文字,
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特别是那些人到中年,越来越知晓生活之本相的人。
你很容易
就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或许不是全部,可这些故事里总有一段跟你的人生恰好
重叠。
原因一如他在后记中所写:“也才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从自己和自
己在乎的部分写起: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己我一次,他书写期
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他不惮于暴露自己童年时的隐秘心里、家人的
困窘和悲戚,以及活着的卑微。
他们的故事中有难得的真诚,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本书
持续地获得它的读者,持续地给许多人感动和鼓励。
他还说:“那些因为提过在乎、太过
珍贵,而被自己可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拓’出来。
”很多时候
确实如此,对我们生命力最核心的人和情感,写下才存在,写下才确认,写下才接受。
也可以说,蔡崇达以他的叙述,为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文学上的父亲、母亲、阿太形象,也影影绰绰地描绘了我们自己的形象:一个努力读书,从农村考上大学,漂泊在城市的人;一个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对父母病痛甚至故去的人;一个和童年玩伴甚至大学同学初心虽在但渐行渐远的人;一个不再口称理想和信念而是执着于日常生活的人。
有许多年,我们都陷入迷惘而不自知,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看清自己和脚下的道路。
其实,这种相似性在我们如今有关乡土的文章里比比皆是,也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超越近百年前鲁迅写作《故乡》时的姿态和视角,不但没有超越,甚至还往后退了许多。
在《故乡》的结尾,鲁迅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毕竟留下了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以及一条只要有人去走就存在的道路。
而我们这些现代的子孙们,并未比先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张美丽自己在祠堂的墙上撞死了,厚朴因为病痛自杀了,香港的阿小只能住在天水围,大陆的阿小似乎得到了平凡的幸福,那也是付出了一次几乎丢掉性命的车祸代价。
分裂的《皮囊》,也就是分裂的蔡崇达,还是分裂的我们。
我们不仅和自己的皮囊分裂,我们的内部也是分裂的。
这本书早早地占据了一个让人嫉妒的题目,皮囊,再没有其他两个字能这样把人的肉体穷形尽相了。
皮,那种纹理,那种褶皱,那种触手的粗糙感,那种被剥离的撕裂感;囊,意味着空和无,意味着随意填充,意味着干瘪和丰盈。
这就是皮囊,但它同时是一个和自身二律背反的词语,任何一个人写下它之时,说的其实都是与它相对事物,或者就用那个最简便而无用的词吧——灵魂,人的灵魂。
因此,虽然名为皮囊,这却是一本试图写灵魂的书。
通篇里,都是生病的肉体、美丽的肉体、残缺的肉体在折腾它灵魂,但最终,它走向了自己无法明确抵达的反面。
因为我们还需要知道,伟大的福柯老师说,灵魂是肉体的监狱,或者换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是灵魂在囚禁我们的肉体,而不是相反。
所有的肉体都想自由生长,但是灵魂不愿意,灵魂希望它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美好,健康,完整。
一旦肉体不符合规范,灵魂就会千方百计地去修整它。
是的,当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的肉体沉重、皮囊庸俗而灵魂高贵自由时,这种观念就是灵魂抛给肉体的紧箍咒,每多念一遍,你的身体就多一道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