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5 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七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1.5 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七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1.5 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再塑生命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海
伦·凯勒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二【重点难点预测】
1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三【学法指导】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师生互动解答。

四【自学导航】
自主学习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并注意不要误用。

油然而生: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ài):
冥思遐想:
风云突变: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栏)
交流讨论:
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5.你认为沙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你喜欢她吗?
五【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

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

请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七【我的疑惑、收获、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

我的童年【自研课导学】预习课(课外20分钟):自读自悟《我的童年》,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查找资料,了解季羡林和他的作品。

自主积累:自主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力争做到能认、会写、懂词义。

晨读课(20分钟):目标:1、齐声朗读词语手册中的字词注音部分。

(约2分钟)2、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脉络,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约6分钟)3、导生检查各组朗读情况。

【展示课导学】课题:《我的童年》作者:季羡林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分钟):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2.引导学生通过速度课文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程序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法: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

2.自读课文,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1、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给对方批改;对子间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预时:1分钟2、四人互助组:副组长主持互助组内的互动,重点交流内容①怎样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内容;②文章是怎样合理安排材料的。

预时:5分钟3、八人共同体:①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明确互助成果。

展示前的准备。

②抽签:明确各组的展示任务。

③预演: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优化展示形式,分派展示任务,进行组展示单元一:行文脉络板书归纳出文章的行文脉络。

展示单元二:研读文本使作者“受用不尽”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让作者“受用不尽”?作者在家时把吃白面馒头当作最高享受,离开故乡后,“不但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是否前后矛盾?展示单元三:品析语言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导学案导学案序号:5 课型:新授总课时: 1 分课时: 1—1 主备人:xxx 审核人:xxx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伶仃”“相依为命”“不折不扣”“溺爱”“不以为然”“家徒四壁”“光大门楣”“浑浑噩噩”,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学法指导阅读及重点语句分析法知识准备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他待人十分谦和。

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导入新课一、走近大师,引童年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呈现学习目标用多媒体呈现学习目标:预习检测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我的童年导学案(20201016230037)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我的童年导学案(20201016230037)

1•作者把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形容为“灰黄” ,如果换一个词语来诠释“灰黄”,你会用什 5《我的童年》导学案设计人:盐池一中王娅能 班级:八年级()班 时间:【教学目标】1. 理解、积累“伶仃”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光大门楣” “浑浑噩噩2. 了解作者及语言风格。

3.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2、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季羡林1、速读课文,思考:季羡林老先生是如何形容自己对童年的感觉的?三、诠释童年,小组合作2、 给黑体字注音。

教谕() 琐事() 蹿房() 门楣() 3、 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 【孤苦伶仃】 【家徒四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溺爱()椽子( 关键( )【万象更新】【相依为命】) 孤苦伶仃()么词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我认为:“灰黄”的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童年,我是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出来的。

2.正如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语朴情真是正行。

……,如同野老话家常。

”你能举例谈谈吗?(标记到书上)四.感悟童年。

1.童年留给季老的仅仅是灰黄的记忆外?老先生认为还给了他什么呢?2.即使他的童年很艰苦,不算完满,但他曾经说过:不完满才是人生。

同学们学了本文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悟出了哪些有用的东西?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

(50字以上)五、教师寄语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

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在这明亮教室里的时光。

六.作业布置。

1•做学习之友重点品读第二题和第三题。

2.推荐阅读《季羡林自传》。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我的童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我的童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我的童年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章)第5课(节):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基础目标1、积累“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家徒四壁、浑浑噩噩”等词语能力目标2、学习概括能力,并体会小标题的好处。

重点积累“生疏、溺爱、肃家徒四壁、浑浑噩噩”等词语难点学习概括能力,并体会小标题的好处。

时间分配自学 30分、导课 1 分、交流展示35分、小结 4 分、巩固 00 分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背景资料季羡林出生在一个最穷村庄中最穷的家庭,他眼中的龙肝凤髓不过是白面馒头,他六岁就不得不远赴他乡,饱尝思念的酸楚.七十年后,这个穷孩子早已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成就斐然的散文家,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灰黄色的童年,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我的童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补充材料: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沉浸(jìn)衣冠整齐(guàn)面面厮觑(qù)辛苦恣睢(suī)B.朴刀(pō)恪尽职守(kè)气冲斗牛(dòu)怒不可遏(è)C.拮据(jū)吹毛求疵(cī)媚上欺下(mèi)润如油膏(gāo)D.模样(mó) 味同嚼蜡(jiáo)衣服褴褛(lǚ)妄自菲薄(fěi)2.下列语句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四次为官却也四次辞官,纵使回到他热爱的田园,嗜酒的他却家徒四壁....只能以菊花为伴。

B.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这些英雄的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C.他是一个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选手,这次在奥运会上夺冠,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D.有些人对于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与汽车撞上总会没事的。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B.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江西省信丰县教育局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案

江西省信丰县教育局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我的童年)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案

五、我的童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2、引导学生通过速度课文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重难点】1、感悟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学习课文时可运用复述法,先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材料、小组讨论解决。

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然后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

【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人,国际著名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其著作汇编成《》,共24卷。

2、给黑体字注音。

教谕()腌咸菜()琐事()溺爱()私塾()椽子()伶仃()龙肝凤髓()地无一垄()浑浑噩噩()光大门楣()蹿房越脊()3、自读课文,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合作探究】问题一: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问题二:使作者“受用不尽”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让作者“受用不尽”?问题三:作者在家时把吃白面馒头当作最高享受,离开故乡后,“不但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是否前后矛盾?【练习巩固】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导学案精彩开篇词童年,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楚,让人回味无穷。

童年,就像五彩斑斓的珍宝,串连起无尽的欢快与稚嫩的幻想。

童年,就像放声唱歌的小鸟,带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啊,童年呀童年,你似流水,一刺眼,滚滚向前。

啊,童年呀童年,你似骏马,一刺眼,飞奔千里。

童年的歌,童年的笑,童年的抱负,童年的欢快,--烙印在童年的天幕上。

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却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近季羡林,走进季羡林的童年。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品析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结合的生活历程理解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罗大佑的《童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隐秘,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今日我们就伴随着这首美丽的乐曲,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童年。

(板书课题及)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指导同学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诞(dàn)生教谕(yù)琐(suǒ)事溺(nì)爱椽(chuán)子门楣(méi)间(jiàn)断地无一垄(lǒng)不折(zhé)不扣浑浑噩(è)噩(2)同学结合详细语境理解词义。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厉仰慕的感情。

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着过日子。

泛指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龙肝凤髓:比方极难得的宝贵食品。

不折不扣: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

形容非常贫困,一无全部。

光大门楣: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浑浑噩噩: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常常去做,或某种现象常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我的童年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味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

2.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
⑤离乡的。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

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

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

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明确: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4.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明确:“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巩固提升
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3.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课后反思
读完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