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持股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
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

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发布时间】2002-5-28内容提要:本文将根据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将融资因素引进公司的投资模型,研究不同股权控制类型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探寻各种控股股东的投资决策行为差异的背后动机。
对于国有控股股东而言,他们的投资对现金存在显著的依赖性,但它们的主导动机是来自机会主义行为。
对于法人控股公司,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43%-73%之间时,与公司价值存在正向关系,此类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存在显著性关系,但其主导因素是源于“融资约束”,当法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小于43%,或大于73%,存在利益侵害行为,但其投资对现金流的影响不显著。
对于股权分散的公司而言,他们具有较高的公司价值和投资机会,他们的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也主要源于“融资约束”的存在,并且不存在股东共谋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把融资因素引入公司投资的决策模型,是西方最近二十年来的热门话题。
由于新古典投资理论和托宾Q投资理论在测定相对持续的投资模型中,忽略了融资因素产生的影响,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受到了怀疑。
在宏观和微观需求的推动下,人们不再孤立地研究投资问题和融资问题。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不再互相替代,相对于外部融资而言,公司将偏好于内部融资。
企业外部融资信息成本的高低反映了融资约束程度的高低,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可能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
若“融资约束”问题变得很重要,那么,一个面临良好投资机会的公司对现金流将非常敏感。
为检验信息不对称假说和融资约束的存在,Fazzari et al(1988)根据股息支付高低来估计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实证结果表明低股息支付比率的公司,投资和现金流呈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
从此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用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来检验融资约束的存在。
但是他们的结论也受到了另一些学者的批评和反对。
部分反对者认为低股息公司的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并不能完全得出融资约束的结论。
股权重新分配方案

股权重新分配方案股权重新分配方案一、引言股权重新分配是指公司内部发生重大变动时,股东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分配公司的股权。
股权的重新分配通常是由公司发生重大变动,如股务调整、增减资、合并收购等,或者是由于股东之间发生分歧,需要重新分配股权来解决纠纷。
股权的重新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公司董事会、股东和管理团队充分协商,制定出一套合理公正的分配方案。
本文将探讨股权重新分配方案的原则、程序和具体操作,为公司管理层和股东提供指导。
二、股权重新分配的原则1. 公平合理原则:股权重新分配应遵循公平合理原则,即按照各方的贡献、风险和决策权来分配股权。
对于已经对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股东,应予以适当的回报,同时对于未来对公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股东,也应给予相应的股权奖励。
2. 系统完整原则:股权重新分配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分配体系,包括分配的方式、标准和程序。
分配体系应该具备可操作性、透明度和公开度,确保分配结果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3. 长期稳定原则:股权重新分配考虑到公司发展的长远稳定,不能只追求短期的效益。
分配方案应考虑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鼓励股东以长远的眼光投入资金和资源,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三、股权重新分配的程序1. 评估公司价值:在进行股权重新分配之前,需要对公司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公司的价值。
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现金流折现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等,以确定公司的公允价值。
2. 制定分配方案: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制定股权重新分配方案。
方案应考虑到各股东的权益、公司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潜力等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学、公正的分配模式。
3. 协商达成一致:在方案制定完成后,将方案提交给公司董事会、股东和管理团队进行协商。
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达成一致,并形成正式的协议。
4. 分配执行和签订协议:在协商达成一致后,将分配方案付诸实施,并签订正式的协议。
协议应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分配的公平和稳定。
四、股权重新分配的具体操作1. 股东投资额调整:根据分配方案,调整各股东的投资额。
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能反映企业融资约束吗

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能反映企业融资约束吗[内容摘要]本文以2007-2011期间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了该行业在“经济周期”及“行业调控”双重压力下,其投资-现金流敏感度(ICFS)的显著性特征。
本文扩展了传统的检验方程,将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作为微观主体应对融资约束的机制)及滞后一期的固定投资引入模型,构建了附加企业能动性的动态检验模型,重新考察了该行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
实证结果表明:即使引入投资惯性及企业平滑行为的影响作用,ICFS依然具有显著性,且敏感度的大小与融资约束程度正相关。
[关键词]融资约束;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营运资本管理一、文献综述融资约束源于非完美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因自有资金不足以实施意愿投资,转而寻求外部融资时所面临的摩擦,其本质是资金供需矛盾(Whited和Wu,2006;Hennessy和Whited,2007)。
Fazzari等(1988)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非完美市场下,企业的投资行为,对内部现金流水平呈现出正的敏感度,并将这一敏感性作为检验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证据。
然而,FHP将上述敏感性归因于融资约束的思想,受到了包括新古典在内的多方批判。
批判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来自新古典的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家对“敏感性”能否作为衡量融资约束存在性的证据提出了质疑。
因为:一方面,敏感性可能存在于无摩擦的完美市场。
Alti(2003)构建了一个无融资摩擦情况下的公司增长与投资模型,证明了即使在控制托宾Q值后,投资对现金流依然敏感;另一方面,敏感性很可能是由遗漏的投资机会或对不确定性的忽视所造成。
GOME(2001)的研究证明,对基本面(如盈利能力)的不正确度量及对“基本面冲击”的忽视,可能得出错误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关系;第二,来自财务视角的批判:Pratap和Rendon(1998)构建了基于财务视角的动态投资模型,证明了财务变量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通过整合利润最大化问题的解进入最大似然程序,他们实现了对模型结构化参数的估计,并将基本面因素与财务因素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有效分离。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综述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综述作者:杨倩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年第04期摘要:自由现金流量理论在资本市场和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由现金流的涵义,介绍了与自由现金流量相关的理论,探讨了研究自由现金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企业价值;绩效评价1.自由现金流量概述1.1自由现金流量的提出及定义自由现金流量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詹森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指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现金流量。
詹森的定义更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量,他关心的是如何支配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税收、必要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增加后能够支付给所有清偿权者的现金流量。
所谓“自由”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所有的索偿权持有人,包括短期、长期债权人以及股权持有人等。
1.2与自由现金流量相关的概念1.2.1现金根据会计准则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并指出没有特殊说明,现金一般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1.2.2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
在会计上,按其来源、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2.3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现金净流入量与净流出量的差额。
现金净流量是公司财务资金运转最直接的表现过程,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1.2.4净自由现金流量净自由现金流量等于自由现金流量减去利息、其他融资成本以及税费。
1.2.5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及其两个推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将由现金资源支配权引起的代理问题称作自由现金流量代理问题。
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国家 ,中国上市公 司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更严重 ,这
使 得 过 度 投 资融 资规 模 为 20 19 P 2 .7亿 元 ,增 发和 配股 再 融 资 规模 高达 3 13 2 0 . 9亿 元 ”
那么如何有 效 的减 少 过度 投 资 ,其 办法 之 一 便是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 ,研 究表明 ,提高上市公 司 的信息 披露 程 度会 降 低信 息 不对 称 程 度。那 么 除 了出台硬性 的信 息 披露 指 标 ,应 该 如何 提 高上
本 文研究结 果 显示 中国上 市 公 司存 在 过度 投 资问题 ,而信 息披 露评 级 能 有效 减轻 信 息 不对 称 情况从 而对 过度 投 资行 为 产 生约 束作 用 ,机构 投 资者持 股也 能减 轻 信息 不 对 称 ,进 而一 定 程度 抑 制过度 投资 。而信 息披 露 评 级与 机构 投 资 者持 股 对过度 投资的影响作用是替代 的。
中 图分 类 号 :F 3 . 1 8 0 9 文 献标 识 码 :B
20 0 9年 6月 , 中 国 IO 暂 停 了 8个 月 后 再 次 P
控 制权 的 经 理 人 是 ‘ 级 代 理 人 ’ 次 。在 这 种 逐 级 委
重启 ,新一轮的公 司股权融资又拉开 帷幕。 0 9年 20
作者简介 :宋常 (96一) 16 ,男,安徽舒城人 ,中国人 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博 士生导师 ,研 究方 向:财务与 金融理论与政策、审计与会计理论与 实务 ;刘司慧 ( 94一) 18 ,女 ,山 东烟 台人 ,中国人 民大学
摘 要 :在 研 究我 国上 市公 司过 度 投 资 问 题 以及 其 制 约 效 应 ,20 0 3年 到 20 0 9年 间 中 国上 市公 司面 板 数 据 ,对 企 业 过 度 投 资 问题 在 我 国 的 状 况 进 行 分 析 ,发 现 投 资 对 现 金 流 具 有敏 感 性 ,并 且 这 种敏 感 性 是 由投 资过 度 来 解释 的 , 即我 国 上 市 公 司存 在 过 度 投 资 行 为 。 我 们 考 察 了信 息 披 露 评 级 和 机 构投 资 者 持 股 两个 制 约 变 量 ,分 析 其 对 投 资 的 影 响 , 结 果 发 现 信 息 披 露 评 级 和 机 构 投 资 者持 股 在 特 定 的 样 本 环 境 下 能抑 制 过 度 投 资 行 为 。 并 且 发 现 ,信 息 披 露 评 级 与 机 构 投 资 者 持 股 对过 度投 资 的 两 种 制 约 作 用是 替 代 的 ,在 信 息 披 露 评 级 低 的 公 司 中 ,机 构 投 资 者 持 股 对 过 度 投 资 的 制 约作 用越 明 显 ;在 机 构 投 资者 持 股 比例 低 的公 司 ,信 息披 露评 级 的 制 约 作 用 越 明显 。 关 键 词 :信 息披 露 ;机 构投 资 者 ;过 度 投 资
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

专题二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一、起源从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由于股权高度分散而导致的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近年来,关于股权结构研究的最新证据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股权结构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
由于企业股权主要集中在控股大股东手中,控股大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并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各种决策来为其谋取私利。
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控股大股东代理问题”,也有人称之为“第二类代理问题”。
基于我国现实情况而言,中国企业上市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导致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并高度集中的特征。
同时也使中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既有“父爱主义”积极的一面,又有“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消极一面。
二、定义从Shleifer和Vishny(1997)的著名论述开始,有关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后LLSV等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Johnson,La Poorta,Lopez-De-Silanesand Shleifer(2000)首次用“Tunneling”一词来形容控股股东从通过隐蔽的渠道从上市公司攫取私人利益,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即掏空行为。
他们指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公司资源,包括合法的资产出售、转让和非法的欺诈等;另一种是采用摊薄股东权益、内部交易等不用转移公司资产的方式,实现公司利益向控股股东的转移。
三、产生机理(一)表现形式1.股权分置改革前控股大股东的利益侵占方式在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地设置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两部分。
由于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非流通股股东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股价的涨跌也不会给非流通股股东造成任何直接的影响。
财务管理学(第五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式中
&!!" "
为
投
资
组
合
的
预
期
收
益
率
%!!" ’
为单只证券的预期收益率&证券组合中
有& 项证券&$’ 为第’ 只证券在其中所占的权重’
0"答题要点!
" # "!#&&#’( 表示第’ 只股票的收益与市场组合收益的相关系数%!’ 表示第’ 只股票 收益的标准差%!( 表示市场组合收益的标准差’
间的委托*代理冲突&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制约公司规模的扩大’
%"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企业的控制权产生一定影响&只有当企业以 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增加企业的整体财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会得到有效 满足%反之&利益相关者则会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控股股东施加影响&从而可能 导致企业的控制权发生变更’
预期收益率的计算
市场 需求类型
"!#
旺盛 正常 低迷 合计
各类需求 发生概率
"##
*+$ *+% *+$ !+*
西京公司
各类需求下 的收益率 "$#
乘积 "##/"$#
("%#
!**, !&,
-.*,
$*, ’, -#!,
!"
! (!&,
"$#计算标准差&据此来衡量风险大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接上例! 西京公司的标准差为!
!!),()* )",!!)$*!-)* ")",#!)$*#-)* ")#)",& !)$*& -)* "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

2021年09期 (3月下旬)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高佳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摘要:我国近年来致力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力求对外开放在制度层面迈出的关键一步。
本文着重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与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沪港通”制度将会增加企业投资-股价敏感程度。
并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程度较高、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企业与管理层持股比较高的企业。
关键词:资本市场开放;股票市场开放;PSM-DID模型;企业投资;“沪港通”一、前言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对外开放是力求经济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我国资本市场始终保持着较为保守的开放速度,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低下。
我国在2014年宣布实施“沪港通”,这将会促进境外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双向沟通与双向开放,不仅为境内外多方投资者提供更为多样的投资方式。
沪港通政策的落地已超过6年时间,但其实施效果尚不可知。
资本市场开放是否能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要求和预期效果?是否能对代表资源配置效率的上市公司投资水平产生正面影响?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这些均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话题。
因此,本文将基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对“沪港通”政策带来的实际经济后果进行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一)外部投资者影响“用手”或“用脚”投票是外部投资者影响企业行为的两种方式,“用手投票”可能存在“搭便车”等行为,将削弱投资者公司治理动力。
“沪港通”这一重要的资本市场开放机制会削弱境外投资者实现前一种方式,但会带来交易平台的增加和交易方式的便捷,对我国企业的产生积极作用。
(二)“信息优势观”与“信息劣势观”已有研究表明,外资具有较强的优质股识别能力,其投资主要集中于大盘蓝筹股等优质股票,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趋势逐渐由投机转向投资。
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为获取更多投资资金的关注,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层持股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
【摘要】文章选取我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与2006年数据,对管理层持股与投资——现金流问题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有助于上市公司改善投资效率。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不存在相关性,没有得出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主导动因。
【关键词】投资;现金流量;管理层持股
一、引言
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度研究是公司内部现金流(内源融资存量)与企业投资支出的关系问题。
这也是近20 年来现代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Lamont 等,2001)。
西方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如FHP(Fazzari等,1988),Hoshi(1991),Carpenter (1993)以及Himmelberg和Peterson(1994)都发现了企业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支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与现金流量存在显著性,如冯巍(1999)、何金耿和丁加华(2001)以及全林等(2004)。
但是在公司治理框架内研究投资——现金流问题的还很少,基于此,本文研究管理层持股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问题的影响,以期为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假设
关于投资与现金流之间存在的敏感性,一般通过以下两种理论进行解释: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企业内外部对于企业信息的占有程度不同,导致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高于企业内部融资成本,使企业偏好内部融资,导致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投资与现金流存在的敏感性反映了企业的一种投资不足现象;另一种委托代理理论则认为由于代理问题,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者利用多余的现金去从事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而且经理人有在职消费、不断做大公司规模以提高个人声誉的愿望。
这些经理人与股东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会导致公司的过度投资。
两种理论解释均认为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实际上反映了公司的一种低效投资问题。
而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减轻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同时缓解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
因此,管理层持股对于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问题应该存在影响。
管理层持股后,由于管理层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管理者可能会更强烈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而不仅仅是企业的成长性。
基于此,管理层会改善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同时,管理层持股会促使管理层积极改善融资市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企业融资状况,减轻企业投资不足的情况。
无论哪种情况,均会改善上市公司的投资情况,减弱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因此建立假设1:管理层持股组样本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低于管理层非持股组样本。
但是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两种动因导致的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程度的变化程度是不同的。
在代理问题占主导的情况下,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的公司会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会导致敏感性的下降;而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管理层持股比例高会导致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内部人持股比例下降,敏感性也会下降。
因此建立假设2: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存在相关性,并且如果两者表现出正相关性,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主导动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反之为代理问题。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
为了分清管理层持股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将总体样本划分为管理层持股组与管理层非持股组两个子样本,考察不同组别的样本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差别。
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层持股比例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基本实证研究模型如下:
其中I为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额与期初固定资产净值之比;CF为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期初固定资产净值之比;Cash为公司现金存量与固定资产净值之比;Q为公司的托宾Q值,为公司权益市场账面价值与债务市场账面价值之和除以公司总资产的账面价值来近似表示;Sale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固定资产净值之比;Lev为企业债务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ε为随机误差项。
为考察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问题的影响,本文在模型⑴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现金流的交叉项(Ln(M)×CF)来检验管理层持股比例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见模型(2)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5—2006年度为数据窗口,以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消除行业影响,本文选用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内部人持股比例不同的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剔除异常样本对结论的影响。
剔除以下样本:一是在2004年尚未上市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刚上市,用固定资产增加值估算资本支出有较大的误差。
二是ST 、PT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者财务异常,或者已连续亏损2年以上。
三是数据异常或数据缺失的公司。
最终得到样本公司321家,所有数据均来源自WIND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管理层是否持股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问题的影响
依据上述实证研究方程,以我国沪市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计算,
结果见表1。
由表1中模型1、2和3报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三组样本中,投资与现金流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总体样本组0.243,管理层持股样本组0.213,管理层非持股组0.312,并且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管理层持股样本组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低于管理层非持股样本组,而管理层非持股样本组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高于总体样本组的投资——现金流敏感。
由结果可知管理层持股后对于上市公司提高投资效率确实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的假设1得到证实。
(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关系
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加入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现金流量的交叉项来考察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
实证结果如表1模型4所示。
从模型4可以看出,加入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现金流的交叉项后,上市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
然而,实证模型的交叉项系数为-0.122,但并不显著,与本文的假设不一致。
出现此结果的可能性为投资——现金流存在敏感性的主导动因,分别为信息不对称与管理机会主义学说,并且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一方面会提高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另一方面会减弱代理问题引起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两者相抵后使总体的实证结果没有表现出显著性。
五、研究结论与本文局限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存在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低于不存在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表明管理层持股对于上市公司提高投资效率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并没有表现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不存在线性关系,没有得出投资与现金流量敏感性存在的主导动因。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只考虑了制造业上市公司,没有考虑其他行业样本;二是考虑了管理层总体持股比例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没有具体考虑董事长、总经理等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三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可能对结果产生一些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巍. 内部现金流量和企业投资——来自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证据. 经济科学, 1999,(1).
[2] 何金耿,丁加华. 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 证券市场导报,
2001,(9).
[3] 全林,姜秀珍,陈俊芳. 不同公司规模下现金流量对投资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3).
[4] Lamont, O.,C. Polk and J. Saa-Requejo. 2001.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Stock Return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2):529-554.
[5] Fazzari, S.,G.Hubbard and B.Peterson. 1988.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14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