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_导学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教学重点:1. “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感动,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2. 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关于“亡人逸事”的文献、案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4.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亡人逸事”的认识。
5. 教师总结,强调从生活中发现感动,并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否有所了解?2. 学生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感动,并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第二章:文学中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写,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文学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写。
2. 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文学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写,展示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亡人逸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中的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教师总结,强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2. 学生是否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亡人逸事的美?第六章:电影中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影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绘,感受电影艺术的表现力。
高中语文414(亡人逸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学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把握生活断片的内容,品味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2、并初步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以点代面,以大见小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在家常话中蕴含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二、重点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2、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和自责,理解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亡人逸事》是孙犁悼念亡妻的一篇文章,他主要是借着回忆了妻子生前的一些“逸事”来表达他对妻子深切的感激、愧疚、思念、深爱之情。
所以,本堂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能够说出本文中细节描写的妙处和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导入新课同学们,这首诗是元稹写给他的亡妻的,我们一起读一遍,想想他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悼亡之情的?(请同学回答)遣悲怀·其二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
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
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
元稹在这首诗中是通过记叙亡妻死后自己生活中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的,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一篇悼亡文,那就是孙犁的《亡人逸事》,他也是通过记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悼亡之情的,但是他所记叙的却是关于妻子生前的不大感伤的一些小事。
那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初读课文,找出“逸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亡人逸事》中都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并用4—8个字加以概括。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2.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亡人逸事”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亡人逸事”的概念,并解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亡人逸事”案例,让学生了解其独特性和趣味性。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体验。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第二章:亡人逸事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发展过程。
2. 探讨“亡人逸事”与宗教、社会风俗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亡人逸事”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亡人逸事”与宗教、社会风俗的关联。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亡人逸事”的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第三章:亡人逸事的故事讲述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亡人逸事”故事。
教学内容:1. 学习并讲述一些经典的“亡人逸事”故事。
2.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亡人逸事”故事,并引导学生进行故事讲述练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倾听和评价彼此的故事讲述。
3.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故事讲述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亡人逸事的艺术表现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参考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参考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一篇名为《亡人逸事》的文学作品。
该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生平和遭遇,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命运。
通过学习这篇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物的生平经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和描写。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和描写。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亡人逸事》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遭遇。
通过分析人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目标分析并描述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2.3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作者的观点。
通过深入探讨主题,学生可以培养对作品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目标识别并解释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探讨作品对读者思想和情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3.3 教学内容引导students to identify and expln the mn themes in the text. Analyze the author's perspective and attitude in the work.Discuss th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impact of the work on the reader.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s andwriting activities.第四章:文学手法分析4.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亡人逸事》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亡人逸事导学案

《亡人逸事》导学案课前预习【预习目标】预习作家作品以及文中重点字词【预习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2、理解作者孙犁: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作品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示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所以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文艺界把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他成了“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3、思考问题,体会情感①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四局部的主要内容,并用4个字给每局部加一个小标题。
②欣赏细节,体会妙处。
(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那些地方用了细节描写,表达了亡妻什么样的品性和感情?课内探究【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实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使用。
2 .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积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哀绝凄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上片悼亡。
首句直接倾诉对亡妻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孤坟远在千里。
无处可诉衷肠。
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既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
\'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
第三句话紧接第二句话的'悲凉',用一假设引出作者当时的境遇。
亡人逸事 导学案

《亡人逸事》导学案一、课程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学习自主化。
二、知识体系梳理————整体把握,系统形象化。
真实、铭心的细节亡人逸事真挚的情感平淡、质朴的语言三、基础知识构建————抓牢主干,知识网络化。
1、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20XX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因自成风格而被誉为“白洋淀派”创始人。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早期作品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1950年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等流传不衰。
2、写作背景孙犁夫妇1929年结婚,妻子是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与孙犁育有两男三女。
他们夫妻生活四十多年,但孙犁在外时间居多,而且也有另找有文化的女性的机会,但孙犁始终对自己的这个糟糠之妻不离不弃,一往情深。
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作者写成《亡人逸事》。
3、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逸.事()机杼.()粜.米()不讳.()唯唯..( ) (2)解释下列词语逸事梢门唯唯自不待言冰连地结人事皆非有所不讳四、重点难点突破————深入探究,过程案例化。
1、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
2、关于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写人物时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
细节都是真实的、外显的、具体可感的。
(1)请从记忆中选取一个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本文哪些细节最打动你?你从细节当中读到了什么?细节品读点妻子的形象3、从细节描写当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4、比较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特色请比较原文与修改后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导学案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导学案《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导学案(简案)班级姓名【重点与难点】●学习两文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写法。
【预习与质疑】1.知人论世汪曾祺(1920---2019 ),当代作家,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
其代表作也是其获奖小说是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其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精致。
兼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心韭,秋末晚松,滋味近似。
”文中始终贯注着互融相济的儒道文化思想,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士大夫”。
金岳霖(1895-1984.10.19),哲学家、逻辑学家。
浙江人,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一生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和教学。
“西南联大”: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在昆明成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杰出人物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有2人为双院士。
西南联大学生中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等6人。
孙犁(1913~2019),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
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
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
2.初步感知:①找出《金岳霖先生》一文中能够统领全文的一句话,并抄写在下面。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2. 分享一些有趣的“亡人逸事”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亡人逸事”的概念,解释它是指关于已故人士的一些有趣、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趣事。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知道的“亡人逸事”,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或听说过的故事。
3. 分享一些典型的“亡人逸事”案例,如名人的趣事、历史人物的趣闻等,以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第二章:文学作品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亡人逸事。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亡人逸事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亡人逸事。
2. 分析亡人逸事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1. 引导学生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如小说或戏剧,并注意其中涉及的亡人逸事。
2. 讨论亡人逸事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如增加故事的趣味性、突出人物性格等。
3. 分析具体案例,如某部文学作品中一个角色的亡人逸事如何影响故事情节和该角色的形象。
第三章:历史人物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中的亡人逸事。
2. 分析历史人物中的亡人逸事对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历史人物中的亡人逸事。
2. 分析亡人逸事对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研究一位历史人物,关注其生平中的亡人逸事。
2. 讨论亡人逸事对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的影响,如改变历史进程、影响个人命运等。
3. 分析具体案例,如某位历史人物的亡人逸事如何改变历史事件的发展或影响其个人命运。
第四章:文化背景下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亡人逸事。
2. 分析文化背景对亡人逸事的影响和意义。
1. 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亡人逸事。
2. 分析文化背景对亡人逸事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亡人逸事,如不同国家的传统、宗教信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人逸事》导学案一、课程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学习自主化。
二、知识体系梳理————整体把握,系统形象化。
真实、铭心的细节亡人逸事真挚的情感平淡、质朴的语言三、基础知识构建————抓牢主干,知识网络化。
1、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因自成风格而被誉为“白洋淀派”创始人。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早期作品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1950年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等流传不衰。
2、写作背景孙犁夫妇1929年结婚,妻子是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与孙犁育有两男三女。
他们夫妻生活四十多年,但孙犁在外时间居多,而且也有另找有文化的女性的机会,但孙犁始终对自己的这个糟糠之妻不离不弃,一往情深。
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作者写成《亡人逸事》。
3、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逸.事()机杼.()粜.米()不讳.()唯唯..( ) (2)解释下列词语逸事梢门唯唯自不待言冰连地结人事皆非有所不讳四、重点难点突破————深入探究,过程案例化。
1、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
2、关于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写人物时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
细节都是真实的、外显的、具体可感的。
(1)请从记忆中选取一个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本文哪些细节最打动你?你从细节当中读到了什么?细节品读点妻子的形象3、从细节描写当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4、比较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特色请比较原文与修改后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修改片段一: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
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修改片段二:临终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吃力地)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强忍住悲痛,哽咽着)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心中念挂的居然是这样一件于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这让我再也不能抑制悲伤,泪水噙满了眼眶。
)五、情感态度升华————联系生活,教育人本化。
拓展阅读,品味细节与语言。
归有光《项脊轩志》(节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
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六、课程达标检测————分层巩固,能力具体化。
清名梁晓声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的徐阿婆。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
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
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
她的丈夫嗓子也好。
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
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
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重要。
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
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
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
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还不待我再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腰板。
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
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83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腰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仅此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2010年19期《青年文摘》,有删节1、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徐阿婆“腰板挺直”这个特写?(4分)2、徐阿婆的“清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
(4分)3、徐阿婆言行举止“使我顿时又失语了”,请探究徐阿婆身上折射出的美好思想品质。
(6分)《亡人逸事》学案【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
3.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设计】解题:亡人逸事(1)亡人:死去的人,此处指作者的妻子。
(2)逸事:世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一、基础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梢门()喜联横批 ( ) 机杼 ( ) 粜卖 ( ) 籴米( ) 瞑目( ) 忌讳()抛掷()2.形近字辨析:剑鞘()悲怆( ) 粜卖 ( )眉梢()仓促 ( ) 籴米()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一、()二、()三、()四、()三、精读研究:(欣赏细节,体味妙处。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德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
)1.作者用那些细节体现了亡妻贤妻良母这一美德?各属于什么描写?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2.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亡妻是一个怎样的人?3.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四、欣赏细节,拓展阅读1、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朱自清【课堂练习】1.注音。
相( )媳妇机杼( ) 粜( )卖孤处( ) 暝( )目场( )院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偶然淋湿般配竟然 B.婚姻娇惯习惯贯注C.哭诉遗憾抛掷变故 D.仓促感伤断片源泉3.填在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了我一眼,从板凳上下来,到照棚外面,进了一辆轿车。
A.看跳跑钻 B.盯跳走钻C.盯走跳走 D.看走跑走4.下列各项中,虚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尔的。
B.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
C.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D.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
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
阅读课文第三节文字,完成5~10题。
5.以上节选部分作者写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
6.妻子为何要向父亲哭诉?(1)(2)7.作者在写“背瓜遭遇”时,哪些动词用得好?刻画了妻子怎样的形象?融入作者怎样的情感?8.“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在刻画妻子的形象中起什么作用?9.“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这一细节体现了什么?10.作者对妻子的极高评价是哪句话?读第四节“我唯唯”至结尾的文字,完成11~15题。
11.“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为什么?1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妻子呢?13.“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怎样理解?14.作者哪句写了自己的愧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