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贺新郎别友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3-11-13contents •背景介绍•深入剖析•诗文鉴赏•诗文评价•结语目录01背景介绍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文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和文学,推崇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化、新文学,反对旧文化、旧文学。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思想。
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代背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和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鲁迅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他的散文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朱自清作者介绍社会环境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革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为现代诗歌散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个人经历鲁迅和朱自清等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02深入剖析主题思想挖掘精神内涵通过深入解读诗歌散文的文本内容,剖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把握时代背景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外部因素,分析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化元素挖掘诗歌散文中的文化元素,解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010302分析诗歌散文中出现的物象,探究其象征意义和隐喻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意象运用。
解读物象寓意通过感受诗歌散文所营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感受意境之美分析多篇诗歌散文中的意象运用,探讨其内在联系和主题的连贯性。
探讨意象的连贯性意象分析1艺术手法23分析诗歌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揭示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修辞手法探讨诗歌散文中的叙事、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对作品意境营造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诗歌散文选

中国近现代诗歌散文选篇一: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一、模块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包含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六个单元。
诗歌每个单元五篇作品,散文每个单元三篇作品。
每个单元有一篇精读作品,其余都是略读作品。
无论是精读作品还是略读作品,都具有“经典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适合教学”的特性。
这些作品中大多是名家名篇,比如,诗歌《天狗》(郭沫若)、散文《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等,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些新人佳作,这批作者在当代文坛已经有一定的声望,这些作品也有比较厚重的分量和新颖独到之处,比如,诗歌《神女峰》(舒婷)、散文《美》(曹明华);选文也注意作品的风格多样化,让同学们多见识一些“有意味的形式”。
本册教材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同学们选修这门课程可以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
选修本模块,要紧紧围绕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这个中心,在阅读和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
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一至必修五所学的现代诗文的内容和形式,促成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要区分精读、略读两种阅读方法,一般而言,精读务求深透,略读则借用精读所得的方法、技巧;提倡写欣赏笔记,鉴赏性写作可以多种多样,如写片段,写整篇文章,写作品分析,写阅读的想像和体验,续写作品,改写作品等等。
此外,还应适当关注知识性内容,如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作家知识等等,及时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全方位地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材特色《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意在引导同学们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所以培养目标确定于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确定于感悟、探究;教材也提供一些知识(如文体知识),主要目的是为同学们的“读”和“想”提示方法、技巧。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云霓 埃菲尔铁塔沉思

云霓 埃菲尔铁塔沉思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丰子恺(1898—1975),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 育家。浙江崇德人。早年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 1921年去日本。回国后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 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五四”运动后创作漫画,早期漫 画多暴露旧中国的黑暗,后期常作古诗词新画,并常以 儿童生活作题材。造型简括,画风朴实,受清画家曾衍 丰 东(七道士)和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任上 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有《丰子恺漫 著有《音乐入门》,译有《西洋画派十二讲》和外国文学作 《源氏物语》《猎人日记》等多种。擅散文和诗词,文笔隽 朗,语淡意深,有《缘缘堂随笔》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作者没有把重点 对游览对象的描写上,而是重点表达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 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 的审美风采。
埃菲尔铁塔,法国巴黎著名建筑,坐落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 的北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 由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负责设计建造,塔名由此而来。1887年 建,1889年竣工。塔为铁结构,重9 000吨,原高300米,1959年装 视天线后为320米。高57米、115米和276米的平台,可供公众 俯视巴黎市容。第四层平台高300米,上设气象站。顶部为巴 视中心。1930年前为世界最高建筑物。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加点字 烟囱. 手腕. 黄发垂髫. 糠粞. 葛覃. 轻飏.
读音 cōnɡ wàn tiáo xī tán yánɡ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春》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象征了对生命旳困惑
“二十岁禁闭旳肉体”:
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旳花 朵充斥希望和 痛苦.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旳组合”:
不论自然界旳光影声色,还是青春觉醒旳肉体, 都因强烈旳敏感, 透明旳渴望而变得赤裸,变 得伸手可及,都在痛苦旳渴求融入其他生命, 都在渴求本身旳扩展和更新.
“绿色旳火焰在草上摇曳”:
象征了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
“对抗着土地”:
象征了渴望摆脱禁锢.
“满园旳欲望”:
象征青春旳欲望犹如花朵一般漂亮 而充斥生机.
“永远旳谜”.
象征了对生命旳困惑
“二十岁禁闭旳肉体”:
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旳花 朵充斥希望和 痛苦.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旳组合”:
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
在40年代,穆旦与郑敏、杜运燮 等青年诗人形成一种引人瞩目旳 诗人群(后人称之为“九叶诗 派”)。为纠正抗战以来形成旳直 白浅露旳诗歌创作倾向,他们力 图用丰富旳诗歌意象来暗示、象 征自己在黑暗现实中感受到旳忧 愤和痛苦,追求知性和感性旳结 合,使思想知觉化、感觉化,穆 旦是此诗派成就最突出旳诗人。
• 难句了解:“绿色旳火焰在草上摇曳”
•
——以火焰体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
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体现了春天旳蓬勃生机,
也暗示青春旳蓬勃气息。
“对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
——倒装旳句式。突出花朵旳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旳谜蛊惑着旳/是我们二十岁旳紧闭
旳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旳鸟旳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
卷曲,缺无处归依”
• ——“永远旳谜”,那是生命旳谜,是青春旳谜,“泥 土做成旳鸟旳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旳组合,
大地的歌吟(《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时间 古迹 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始皇帝
不可测度的深渊 结构力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给人以古老神 秘凝重的感觉
是对狞厉粗犷 的原生力量的 认同
诗人运用这么
多的意象,可以
从各个方面全方
位的展现“河床”
的美,表现青藏
化 石
高原的原始风情。
这些意象是为主
要意象“河床”
服务的。
这些意象丰富多彩,可见诗人的
思绪纷纷扬扬。它们或者是在地域空 间上与“河床”相关,或者是在气质 性格上与“河床”相似,紧紧地围绕
在核心意象“河床”的周围,对于表
现河床的雄悍、粗犷、原始、神秘和 旺盛的生命力起到了一种强化的作用, 使人获得了“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的审美感受。
阅读顾城诗歌《远和近》,完成后面的问题
延伸拓展
远和近 顾城 你
略读作品
作品简介
郑敏(1920— ),福建闽侯 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 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 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 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 学至今。1948年出版《诗集: 1942--1947》,成为“九叶” 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 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 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 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 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 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 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 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 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高中语文-诗歌1【精读】天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识大相径庭:
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
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
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
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一定的生命形态是与诗人人格
人 教
版
波浪上,寒烟像翡翠般绿得发亮。青山映照着斜阳,天空连 语 文
接着江水。萋萋芳草,仿佛无情,一直延伸,简直隐没在那
斜阳照射不到的天外,那就是我看不到的故乡!
思乡情思,黯淡忧郁,羁旅愁苦,纠缠着我。除非夜夜 有好梦,才能使我安睡,不然怎么也睡不着,明月照着高楼, 切莫独自倚楼远望!想借喝酒抒愁,谁知酒入愁肠,竟化作 了相思泪啊!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
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 人
他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
教 版
语
《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文
《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
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
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
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语 文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二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歌——给暖

略读
也许 ——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篇目一 也许——葬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 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 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 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 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其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 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 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 为人父的诗人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 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听 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 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课文主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 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 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 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意分析]
1.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点拨]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 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 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 了 夜炊 时的 声响 (“ 必必 剥剥 的响”)和光 色 (“ 嫣红 的火 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联想到山柴的 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 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 和“青布”颜色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 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现代散文名篇赏析

现代散文名篇赏析散文是一种以散发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不受严格的格律和韵律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
在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将选择几篇代表性的现代散文进行赏析。
一、《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融合了散文、诗歌和戏曲元素的伟大小说。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大家族的兴衰过程,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生的沧桑与无常。
在《红楼梦》的开头,曹雪芹以散文形式刻画了黛玉的情感世界,描述了她的父亲去世后的感受和内心的痛苦。
这一部分散文在形式上倾向于景物描写,但通过描绘黛玉的心情和情感,使得这段散文凝聚着浓厚的情感。
二、《我所理解的生活》——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犀利的分析能力。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鲁迅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触动和批判。
这篇散文以自述的形式展开,鲁迅回忆起自己早期的生活经历,并对生活中的不公与不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指出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们的无知与麻木,通过对一件件真实的事例进行展示,唤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午后》——余华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午后》是余华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和生活的哲理思考。
在《午后》中,余华以一位清洁工的视角来叙述一个个平凡人的故事,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琐事和内心想法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不完美。
他用朴实的语言,打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
四、《北方的云,北方的雪》——杨绛杨绛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妻子,她的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清新淡雅,有着独特的韵味。
《北方的云,北方的雪》是杨绛的一篇代表作,她用温婉的笔触写下了对北方大地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北方的云,北方的雪》中,杨绛以散文的方式描述了北方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通过对云与雪的描绘,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五四时代是提倡白话与新诗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 子认为是传统绊了中国的脚,因此如果要赶超西方必 须从根本上革新。这样一个激进的时代已经不适合用 古诗那种优雅、舒缓、整齐、含蓄的古诗来表现时代 的风貌。郭诗出现在古诗式微、新诗尚未确立的阶段, 其诗歌的主要作用在于承前启后;形式上仍有较为整 齐和相对固定的诗行,采用相对一致的句式和韵;手 法上采用了与古诗大体一致的意象及想象、夸张。但 与古诗的含蓄、内敛、抒情不同的是抒情主体的急剧 膨胀,及诗风变得凌厉、激进,充满力量,张扬着史 无前例的自我色彩。(考试时可适当举例说明,这样 稍嫌抽象)
•新诗鉴赏什么(即命题的角度)
•1.内容上或立意上的新颖,或给人在思想的启迪
•2.形式上,手法或技巧以及体裁对于主题所产生的作 用
•3.局部鉴赏,就某一个段落,甚至是某一个诗句从内 容和形式上作鉴赏
鉴赏的一般套路(谈文章的议论文)
1.提出你的观点
2.就你有发现或有心得的地方分点鉴赏
3.鉴赏过程:展示素材-分析素材的妙处-得出 结论
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 生动、深刻有力。 ㈢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 如: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 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 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川江号子
阅读诗歌,说说诗人如何来表现号子的悲情的?
1.描写号子本身的特点。第1句写出号子的“碎裂人 心”,第2句写出号子的来源,第4、5句写出号子的去 向,第6、7句用比喻写出“凶猛”特点。总体体现出 号子后面的坚强
2.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出号子的坚强和悲。环境越恶 劣,号子越坚强,其中所蕴含的悲情就越浓厚。如万 丈断崖、悬岩、漩涡、绝壁上的云、树等。
3.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化吆喝为浪潮,化坚定的眼 神为闪电,化汗珠为雨点,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又含 蓄地表现舟子的艰难和坚定。末尾情景交融,让绝壁 上的云、树、庙来倾听号子,最大的悲情在于无人倾 听,而这种悲情延续了千年。
也许
结合诗歌,说说诗人如何来表现其深沉的父爱的? 1.把女儿之“死”说成“睡”,把死后的世界营造为 一个美丽的世界。不直说“死”而是认为女儿太累了, 要睡一下,这无疑更体现出对女儿的爱之深。正如把 马克思的逝世说成是永远睡着了。想象女儿在地下要 听蚯蚓翻泥,听小草吸水。 2.通过直接与间接交替来体现父爱。第一节是直接和 间接综合,第三小节是间接,是对女儿的行为的一种 猜测,第二、四节是直接抒发对女儿的爱,不许外界 去打扰女儿。 3. 情景交融 黄土轻轻盖,纸钱儿缓缓飞,两个修饰 词充分表现出诗人的一种悲痛,这种悲痛永远地寄寓 在了那一揪揪的黄士中,寄寓在了那一张张飞扬的纸 钱中了。黄土本无情,纸钱亦无情,但是诗中的黄土 和纸钱却永远在女儿的坟墓上飞扬和飘飞。
5.意象与意境 古诗追求意象的统一,意境的浑然一体; 新诗不过分追求意象的统一,而是更多地追求意象的 独立,意境未必一体。在意象与意象之间,古诗的意 象往往是相联系的,容易理解,新诗的意象往往是跳 跃的,其情感的脉络更难把握,因此其注重的是意象 的内在联系或相似性,情感有起有伏,而多数古诗尤 其是绝句则很难做到情感的起伏。
现实的写照:青春渴望实现理想,而事实上这也正是 诗人的写照。他要追求理想,要摆脱大地的束缚,不 管有欢乐还是烦恼。
激励的手段:追求理想必会遭遇挫折,此时推开窗子, 看看这满园的欲望就会从自然之春中获得无尽的力量。
诗人表达了心灵觉醒后不甘寂寞,追求理想,在遭遇 挫折后陷入痛苦又渴望光明,寻求突破的思想状态。 这种感受是每一个热血青年必然会经历的一种状态, 因此它既是个人的,也是大众的和普遍的,既是时代 的,也是永恒的。
4.论点就是关于文章或诗歌的总体印象;论据就 是来自于诗文本身,如有必要可作一些比较 (包括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论证,摆事实 和讲道理,具体可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
天狗
涵咏本诗,完成以下两个题目 1.请对“新我”的内涵作出分析,并说说“新我”所 带来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2.说说郭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或就郭诗而言, 请与古诗作比较,谈谈两者的异同点
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 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 《琐忆》)
“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 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㈡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如:
诗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1.美的意象上,这个美包含了阴柔 美、阳刚美,激烈美,舒缓美等
2.美的意境上
3.有节奏感的句式中
4.更体现在诗歌留下的广阔的想象 空间上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 乙事物。
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 海的早晨》)
火焰 红色
象征意义 活力、激情 热情、活力
花朵 美丽 理想
1.请你谈谈“春”这个意象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诗人的感 受,但也是无数人的感受,请分析。
3.请你就诗歌的结构特点作一些赏析
1.“春”这一意象在诗中主要起三种作用:理想的象征、 现实的写照、激励的手段
理想的象征:绿色的火焰象征着青春的激情,花朵象 征着理想,青春渴望实现理想,这是任何一个青年人 的梦想。
根据这首诗,谈谈同一基调的意象与不同基调的意象 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1.同一基调的意象主要起营造气氛、烘托主体的作用。 如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等都是明亮的意象,这几 人意象都展示了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给人一种积极、 愉快、舒畅的感觉,主要用来表现奋斗后的世界。
2.不同基调的意象如果不是诗的主体,它一定是起反 衬或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展示与主体相对的一面, 或用来从反面衬托主体精神。如暴风雪是阴冷的意象, 给人一种恐惧感,象征着艰苦的革命或巨大的困难考 验。它与天青等意象是对立的,但这正是这种对立才 展现出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及崇高。
坠入灰暗,又从灰暗中回到明朗,使诗萦绕在一种喜 忧参半的复杂情感之中。
无题
根据这首诗,谈谈诗歌中意象如何体现诗人思想?
1.意象必须有所指,即象征着某种现实或某种态度。 如暴风雪比喻困难和考验,血在雪地融化比喻生命升 华,天青等象征着未来的生活。
2.用意象的叠加来体现作者的表达重点。如大树、小 草等组合起来象征着各个阶层或是祖国,而天青等的 叠加则体现了奋斗后所创造起来的新生活。
2.材料选择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无一不围绕农村生 活的闲适、宁静来选取,与此无关的一律不选。这些 材料分别表现出农妇的贤惠、朴素,农夫的勤劳、温 和和情趣(戏狗)和自足(看牛)、懂得享受(饮 酒),小孩的纯真可爱。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农 村的贫穷,只看到了农村的可爱美丽的一面,是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理想生活写照。
3.形式 古诗整齐,现代诗整齐与错落结合,非常整 齐的现代诗少见。形式的自由也指向抒发情感的多元、 变化
4.技巧 古诗所运用的一般就是情景结合,在情景结合 之中运用常规的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衬 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还有托物言志等。 而现代诗并不专事写景,就修辞格而言更多地运用反 复、夸张、比拟等常见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还是沿用的。
2.①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静默、孤独的意境氛围。
②象征手法把主体在客观环境中的一种真实的心态表 现得极为真实,扩大了诗歌想象空间。
春
读新诗要十分注重意象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读懂, 新诗往往采用象征手法使新诗的所指与能指发生分离, 面对同一意象读者往往往往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理解 和感受。
意象
绿色
一般特点 生命
第1节侧重于塑造一个春的意象,意象既是现实之景, 也是心灵写照。第1节是第二节的铺垫,诗人把春描绘 得美丽富有诗意,令人向往。正因为此,第2节诗人遭 遇挫折后才会痛苦,而痛苦却又不甘于此,仍然要寻 求突破,第2节侧重表现诗人的心路历程。整体上看, 第1节的春意象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感,调子明朗。 第2节通过肉体、泥土、赤裸表达一种复杂感受,调子 趋向于灰暗。两节连起来读,就会让读者反复从明朗
井
1.说说你对“井”这一形象的理解 2.象征手法在诗歌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1.井,静默、澄澈,有草有叶就是它的完整世界。它 寂寞、孤独,但它满足于孤独,但它满足于孤独,因 为孤独带给它清醒,清醒并不痛苦,因为它与自然为 伍,与宇宙相联,它有它的世界。即使别人用垃圾来 沾污它,它也会自己用清凉的井水洗涤,让它重新恢 复自己的清澈。它生活着、坚守着;坚守着,痛苦着; 痛苦着,也快乐着。
一个小农家的暮
结合诗歌,说说诗人如何来表现小农家的生活的?
1. 选取不同人物的活动。诗人分别选取了农妇做饭、 农夫晚归与戏狗、孩子数星星,使读者从不同侧面 感受到小农家生活清静与闲适、平和的特点。
2. 从不同时间来描写。从黄昏的做饭到晚归,到月上 树尖,再到星星满天,不同时间段展现出农家生 活。让读者感受到灶火的跳跃、想象暮色下田园的 朦胧、晚饭时的满足、饭后乘凉时的寂静与清凉。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现代诗与古代诗的不同
1.写作内容 古诗多为言志抒怀,即使写国家,也与 个人的遭遇脱不了干系;现代诗除以上内容外,更多 关注心灵、个性、自由、爱情等,内容更为广博,受 到西方诗歌的显著影响。
2.抒情风格 古诗含蓄,但不朦胧;现代诗风格多样 化,含蓄与奔放、冷静与热烈兼有,直接与间接并重。 有些现代诗歌诗句本身并不含蓄,但其整体却比较难 懂。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