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沈妍岑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肠道手术患者14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两组,每组患者各74例。
综合性护理组患者在胃肠道手术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组则给予患者一般性胃肠道手术术后护理。
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综合性护理组中的7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在接受兼具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综合护理之后,术后2d内胃肠蠕动次数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术后出现腹痛、重置胃管、腹胀恶心呕吐、活动无耐力等症状的发生几率要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患者在接受胃肠道手术后采用具有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病痛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护理干预;胃肠道手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预防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74例展开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患者的预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肠道手术的1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两组,每组患者各74例。
参与本次研究的148例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了各项常规检查,均没有发现恶病质或代谢性疾病[1],肝肾功能正常。
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69例,患者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51.3±4.6)岁。
所有患者中接受上消化道出血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12例(8.1%),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与左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人数分别为43例(29.1%)、58例(39.2%)和31例(20.9%),接受肠坏死行肠切除术患者4例(2.7%)。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应用论文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153-01【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普外科实施胃肠道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胃肠道手术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指标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2h肠蠕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管重置及活动无耐力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胃肠道手术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1)观察记录各项指标: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2)心理护理:胃肠道术后患者会因切口疼痛、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近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疏导、安慰、鼓励和帮助,用乐观开朗的微笑,鼓励性的语言,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3)饮食护理:正确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并保证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保持肠道畅通。
(4)引流管和导尿管护理:放置导管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做好导管的自我防护,在床上翻身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导管脱落、折断或破损,最好采取右侧卧位或半坐卧位,以减少对导管的压迫,防止脱出、打折、扭曲;(5)康复训练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化和肠蠕动,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量及锻炼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胃肠道术患者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胃肠道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对比2组胃肠道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41%与对照组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胃肠道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胃肠道术;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74-02粘连性肠梗阻能够导致患者肠坏死、肠绞窄,是一种普外科较为多发的临床疾病,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等恶性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护理干预主要是对胃肠道术患者展开系统的、全面的护理,遵循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
故此,本文通过(2015年4月-2016年12月)对胃肠道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选择本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普外科接受治疗的胃肠道术患者(108例),随机将所有胃肠道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占有31例,女性患者占有23例,年龄属于24岁~57岁(38.43±2.29)岁,其中消化性溃疡患者占有10例,结直肠癌患者占有7例,胃癌患者占有13例,肠穿孔患者占有15例,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占有9例。
观察组:胃肠道术患者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21例,年龄范围在22岁~56岁(37.28±2.53)岁,按患者病情类型比例为消化性溃疡(12):结直肠癌(5):胃癌(14):肠穿孔(13):消化道溃疡穿孔(10)。
2组胃肠道术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别(P>0.05)。
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分析

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4-21T06:04:28.0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2期作者:符小涛[导读] 目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腹腔镜治疗后,通过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护理治疗符小涛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目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腹腔镜治疗后,通过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护理治疗,对患者获得的护理总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将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护理依据。
方法:本次研究,笔者从我院在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两年时间内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0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将其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每组由50例患者组成,一组患者通过康复外科进行联合治疗,叫做观察组,一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叫做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比较,从而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中护理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提供有效依据。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0%(48/5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0%(40/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1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患者病情复发,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3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泌尿感染,1例发生切口感染,6例患者的病情出现复发情况,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护理治疗,效果显著,护理总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术后并发症概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效果肠梗阻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就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中通常通过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患者不能够获得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造成严重影响,随州的微创手术的流行,腹腔镜治疗已经成为主流,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康复速度快都是微创手术的优点,而术后康复护理对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次研究,笔者通过快速康复外科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展开对照研究,对两种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将前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中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提供有效治疗依据。
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评价

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2-03-10T06:56:02.37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期作者:唐晶[导读] 目的探究胃肠道术后黏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成效。
唐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术后黏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成效。
方法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1年1月落实胃肠道手术的80例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前提下予以针对性预防护理,比较两组病患手术后黏连性肠梗阻出现状况。
结果研究组40例病患中,2例病患发生黏连性肠梗阻,出现率为5%,参照组40例病患中,8例病患发生黏连性肠梗阻,出现率为20%,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予以胃肠道手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病患针对性护理支持,可以充分杜绝黏连性肠梗阻的出现,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术后黏连性肠梗阻护理干预前言:黏连性肠梗阻历史与一种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状,其会对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大概率引起肠绞窄、肠坏死等状况,更有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等,对病患手术后机体痊愈造成巨大影响[1]。
基于此,本文对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手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运用效果开展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1年1月落实胃肠道手术的80例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指标:均具备胃肠道手术指征并落实胃肠道手术,年纪≥18岁,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认可。
排除指标: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病症,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病症,合并严重血液性病症。
将病患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
参照组40例病患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纪20-69岁,平均年纪(48.26±5.33)岁。
研究组40例病患中,男性病患24例,女性病患16例,年纪21-71岁,平均年纪(47.99±5.13)岁。
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目的对胃肠道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其对黏连性阻塞并发症的临床干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对其进行分组,将接受术后常规护理的患者分配到对照组,将接受术后干预护理的患者分配到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观察并且对比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差异P<0.05。
结论对胃肠手术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降低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益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使用的价值。
标签:预防;胃肠道手术;粘连性肠梗阻;护理干预效果患者在行胃肠道手术之后,极易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该并发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呕吐,如果腹痛涉及到背部,则表示肠系膜也受到了牵拉[1]。
为了降低患者在行胃肠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笔者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详细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進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
观察组中男46例,女54例,患者年龄为16~72岁,平均年龄是(43.38±2.26)岁;对照组中,男47例,女53例,患者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是(42.96±3.08)岁;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分析

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01T07:02:12.37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8期作者:郑琴月[导读]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郑琴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
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肠道术患者中,选取80例行胃肠道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行胃肠道术患者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
结果: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情况方面,实验组总发生率2.50%,对照组总发生率1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度97.50%,对照组满意度8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行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关键词】胃肠道术;粘连性肠梗阻;护理干预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医学中主要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患者腹腔内出现肠粘连,从而引发肠道内的肠内容物无法顺利的运行、通过[1]。
而粘连性肠梗阻,一般是由于腹腔异物、出血、损伤、腹腔炎症等因素造成的,通常易出现在腹腔炎症后或者腹部手术后。
而肠梗阻的主要病因就是由于腹部手术后的粘连导致的[2]。
本文通过探讨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分析其临床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肠道术患者中,选取80例行胃肠道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行胃肠道术患者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
其中,在对照组的行胃肠道术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56.74±6.25)岁;在实验组的行胃肠道术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7.03±6.02)岁。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有效应用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有效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使用护理干预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5~2016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名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每组30人,观察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观察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进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明显快于观察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少于观察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二者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使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行预防,能有效降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明显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预防;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165-02患者在进行胃肠道手术后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就是其中的一种。
为了降低患者在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预后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2016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临床干预试验,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间我院60名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每组30人。
其中男性30人,女性30人,年龄25~65岁,所有患者没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观察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沈妍岑
发表时间:2018-08-24T15:28:53.4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作者:沈妍岑
[导读] 探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71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早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0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排便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排便与排气恢复时间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胃肠道手术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排便排气尽快恢复,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临床上应用很有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术;粘连性肠梗阻;综合护理干预;预防
粘连性肠梗阻是为胃肠道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与患者肠管浆膜层与腹腔单层间皮细胞损伤关系较大,指的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腹腔中肠黏连引起肠内容物通行受阻的病症。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与停止排气排便,多会引起患者肠坏死、感染性或低血量性休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必须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1]。
今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早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00例,以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该类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早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00例。
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免疫性疾病患者、肝肾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血液疾病患者。
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3至76岁,平均年龄为(48.9±3.8)岁,原发性结直肠癌、胃癌、消化性溃疡穿孔、肠穿孔及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分别有15例、12例、11例、8例与4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23至77岁,平均年龄为(48.8±3.9)岁,原发性结直肠癌、胃癌、消化性溃疡穿孔、肠穿孔及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分别有14例、13例、10例、9例与4例。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病类等均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是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与出院指导等。
对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亲切交流与热情沟通,向患者介绍胃肠道手术的相关流程与疾病的的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评估与心理疏导。
术后告知患者相关要求、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保证患者的积极配合。
②胃肠道减压护理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胃肠道减压的意义。
保证患者胃肠道通畅,消除胃胀气,降低肠腔内部压力,促进患者肠道排毒。
护理时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插管的深度与固定程度,并做好口腔护理,以防患者口腔感染。
③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术后绝对禁食,待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按照艺术给予流质食物,待患者肠道可耐受后,方可给予半流质饮食或普通饮食,保证饮食清淡,做到少食多餐。
④运动指导干预术后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运动,嘱咐患者每日进行合理的刺激性低量运动。
在床上运动时,要保证循序渐进,增加翻身次数,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
当患者机体有效恢复后,可进行床边运动直到离床运动。
⑤中医护理,给予患者双侧内关、三阴交与足三里穴位贴敷,每日更换。
给予患者耳穴埋籽(脾胃、大小肠),每天按压三次穴位,每次1min,三日更换一次。
给予患者芒硝与金黄膏外敷,每两日更换。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排便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
②患者出院时给予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特应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卡方检验,若p<0.05,即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排便与排气恢复时间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各指标对比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胃肠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患者肠管出现折叠与扭曲情况,肠腔空间极大缩小,肠内蠕动困难。
若在此时患者剧烈运动或者肠蠕动过快,就会发生粘连性肠梗阻[2]。
患者发病后会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术后预后康复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做好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性护理非常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排便与排气恢复时间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常规护理下,护理人员按照医嘱为患者服用药物,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无法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综合性护理干预充分贯彻了人本主义,它以患者为中心,将粘连性肠梗阻作为主要目的,极大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3]。
首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能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其次给予患者胃肠减压与口腔护理,能够保证患者胃管通畅并预防口腔感染。
再次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与健康指导,能够促进患者胃肠蠕动。
最后给予患者中医护理,无论是贴敷还是耳穴埋籽都能促进患者胃肠部血液循环,加快胃肠蠕动,确保患者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胃肠道手术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排便排气尽快恢复,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临床上应用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禹璐.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08):175-176.
[2]赵燕萍.护理干预应用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0):88.
[3]彭丽,郝华.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