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5)优质课教案
(完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完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知识结构图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定从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千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万以内数加减进位算、退位算3、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4、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5、认识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6、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分数的含义和产生的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7、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不同。
(二)教学难点:1、万以内笔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3、多位数乘一位数,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
4、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5、认识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6、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
三、解读教材,深研教材,改进教法,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2、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3、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两、三位数加减法。
4、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5、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6、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7、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019年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优质课教案

2019年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优质课教案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
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
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
这样编排不仅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导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和严谨设计的教材,它涵盖了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数学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说课稿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该教材。
一、教材内容概述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中,涵盖了数字、运算、图形、时间与长度、容积与重量等多个方面的数学知识。
教材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学生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设计上,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深度评估1. 教材的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涵盖了数字、运算、图形、时间与长度、容积与重量等多个方面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数学学习资源。
2. 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合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实践操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 教材的难度适中,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消化和吸收。
4. 教材的衔接性好,各单元内容之间有机连接,有利于知识点的串联和延伸,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5. 教材的实用性强,多个方面的数学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三、文章总结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的深度评估,我们发现该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覆盖范围广,教学活动设计合理、难度适中以及衔接性好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是一份优秀的教材,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数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一、教学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二、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册)全册教案

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用具电子文稿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游戏一: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出示:
游戏二: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师:同学们已掌握了一些长度单位的换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更大的单位换算,是“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师板书)哪一个同学能告诉老师,1千米是多少米吗?(生回答师板)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5(1).
(1)出示:3千米=()米 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即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引入:热身小游戏二、复习旧知: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35+34= 48+29=230+540= 360+240=三、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
(出示湿地图片)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
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四、新课教学1、教学例1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用竖式计算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算式:271+3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课时齐、每课有教材分析,绝对原创!!!)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课时:7课时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流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2019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

年度第一学期三、四班数学教学进度表主备课人:鲁彦强陈彦明王俊芳陈小鹏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签阅:主备课人:鲁彦强陈彦明王俊芳陈小鹏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签阅:主备课人:鲁彦强陈彦明王俊芳陈小鹏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签阅: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签阅: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签阅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签阅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主备课人:王俊芳教研组长签阅:分管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
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
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
层次不断递进。
例如,每两根为一组把萝卜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
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倍的含义)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练习题ppt
2.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1)提供“画示意图”“列除法算式”解答两种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同时意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画图策略
(3)检验方法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1)画图策略
(2)知道画图方法
(3)检验:通过呈现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情况,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4)数学模型
增加ppt:开放型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
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
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
在教学例2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4红花,2朵黄花.变化6红花、10红花、14红花,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
18朵红花,2朵黄花。
变化:3朵黄花、6朵、9朵,标准量变化,倍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
(高老师课件)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C}{C}{C}首先,可增加“连续量”的比较,丰富学生的图形表征。
例如,涂出给定纸条的长度4倍等。
其次,在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详见“例2的教学建议(2)”。
)
3.重视主体参与,形成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直观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然而成的。
线段图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
在教学中,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
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