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培育综合技术
草原管理学教学大纲

《草原管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草原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讲授草地生态学理论及草地植物生物学基础,认识草地利用中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学习各类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培育改良技术方法。
本课程既要介绍草地生态生物学基础知识、草地动态演替的基本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也要学习规划设计和培育各类天然草地(包括人工优质高产草地),进行草地合理利用,正确组织草地动物生产,提高草地生产效率、维持草地生态平衡,保持草地生产的可持续性的相关技术与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根据草地生态生物学基础知识、草地动态演替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草地的需求,规划设计、培育各类天然或人工优质高产草地,进行草地合理利用,正确组织草地动物生产,使初级生产有效地转化为次级产品,提高草地生产效率、维持草地生态平衡,达到草地生产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本课程的学习,应在教学点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集中辅导、参加实验、调查研究和作业等教学环节来完成。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知道”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了解”既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问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五、教学学时分配比例本课程为5学分,课内学时90,考试课。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教学时数分配表第二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绪论一、草地与草业二、草地培育学三、草地培育学的发展第一章草地植物的生物学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地植物的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第二节草地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三节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更新和再生第四节多年生牧草贮藏营养物质和营养价值动态第五节多年生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动态第六节草地植物的饲用评价第七节草地植物的经济类群重点:饲用植物的分类;草地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更新与再生;多年生牧草贮藏营养物质和营养价值动态;多年生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动态;草地植物的饲用评价。
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

250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才让卓玛(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林业和草原局,青海久治 814499)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牧草是草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畜牧业得以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还是推动草原生态缓解的良性循环“助力器”,对于草原建设与保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培育牧草新品种等方面均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随着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牧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牧草的生长速度早已不能满足牲畜的日常需要,提高牧草的种植效率与种植规模就极为重要。
本文就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牧草;种植;管理技术1 牧草种植地区的选择首先,牧草种植地区应该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性能好、平坦宽阔的区域,且该区域还要可有效支持牧草多季生长与茂密生长的营养需要。
其次,待确定了牧草种植地区之后,要全面而又彻底地翻修1次土地,这样一来,既便于让土壤内的营养成分更加均匀地分布,又能够让土质更趋于疏松。
2 选用优良牧草种子第一,从目前来看,牧草种子的品种较多,务必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选择适宜品种,以此来满足当前畜牧业养殖的需要,所选用的种子要符合本地肥水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的需要,否则的话,必将会导致牧草的产量下降,而且还有可能会让所生长出来的牧草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
第二,要对牧草种子的选用质量予以严格把关,务必要做到纯净度高、籽粒饱满。
第三,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牧草种子的发芽率,若牧草种子的质量不佳,还可通过热温处理、温水浸种处理、机械性处理等一系列方式来清除杂质、晒种处理。
3 加强田间管理3.1 破除土壤板结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表面水分得到大量的蒸发,但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而导致出现板结层。
处理方法:采用短齿耙类工具来开展耙地工作,并且再结合小水清灌方式来促使牧草幼苗出土成活。
3.2 防除杂草播种之前要全面而又彻底地开展整地工作,出苗至封垄期间是中耕除草的最佳时机,或人工用锄中耕,或拖拉机带短齿耙中耕,这样一来,必然能够将牧区内的杂草进行彻底清除。
几种草原改良建设技术概要

几种草原改良建设技术概要草原改良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改善草原的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的草地覆盖率,促进草原的恢复和发展。
草原改良是现代草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在草原改良建设中,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实现草原的多功能利用,提高草原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下面将对几种草原改良建设技术进行概要介绍。
一、种子播撒技术种子播撒技术是草原改良的基础工作,也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
通过种子播撒可以提高草原的植被覆盖率,增加草原的植被多样性,促进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种子播撒技术包括机械播种和人工播种两种方式,机械播种适用于较大面积的草原改良,人工播种适用于小面积的草原改良。
在种子播撒技术中,选择适合草原生长的草种,合理选址和种植时间,保证草种的萌发和生长,是实现草原改良的关键。
二、草原固沙植树技术草原固沙植树技术是针对草原退化和沙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理方法。
通过在沙漠边缘和荒漠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减轻沙漠化和荒漠扩张,促进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植被的恢复。
草原固沙植树技术通常采用抗风固沙树种,如胡杨、柽柳等,这些树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到固沙、保持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草原固沙植树技术还可以提高草原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增加当地的生态效益。
三、草原水土保持技术草原水土保持技术是为了解决草原水土流失和侵蚀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技术系统。
草原水土保持技术主要包括植被覆盖、坡面保护、沟道治理等多种措施,旨在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减缓坡面侵蚀和河道冲刷的速度,保持和改善当地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水土保持技术的实施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合理选择技术措施和方法,科学规划并逐步实施,以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四、人工草地建设技术人工草地建设技术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的草地改良和建设工作。
草地培育改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

草地培育改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
草地培育改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与草地培育改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草地的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以及草地培育、改良、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2.科学思维:学生应具备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分析草地培育改良中的问题,能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3.实践与应用:学生应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草地培育改良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4.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学生应具备对草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草地培育改良的任务。
5.学习与发展: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草地培育改良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草地培育改良技术课程的核心能力框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草地培育学原理

为了维持草地的生态平衡,需要保护 和恢复草地植被,控制不合理的人类 活动,如过度放牧、开垦等。
草地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定义
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 域内草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
分布的均匀程度。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草地的生态平 衡、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等方 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水管理的方法
水管理的方法包括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应根据草地 类型、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措施。
草地的养分管理
养分管理定义
草地的养分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施肥、有机废弃物利用等,来补充和提高草地土 壤的养分含量,促进草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养分管理的必要性
养分是草地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养分管理能够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可 持续性。
05
草地培育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 减少和草地退化等问题。
适应气候变化是草地培育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如培育耐逆性强的草种、优化草地管理措施等,以减缓气 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当前,草地培育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们更加深入 地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探索合理的草地培育和管理方法。同 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 加剧,草地培育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 越重要。
未来展望
未来,草地培育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 用,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促进可持 续发展做出贡献。未来的研究将更加 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探索更加 科学和有效的草地培育和管理方法。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草地 培育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将不断更新和 完善。
几种草原改良建设技术概要

几种草原改良建设技术概要草原改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活动。
草原改良是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草原改良的实践中,有多种技术可以被应用,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草原改良建设技术。
一、人工草原改良技术1. 混播技术混播技术是将不同种类的牧草籽粒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混播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技术手段。
通过混播技术可以使牧草种类更为丰富,不同种类的牧草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生长,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在实际应用中,混播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牧草种类进行混播,以达到提高草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 输水改良技术输水改良技术是利用管道输水或者打井引水,将水资源引入草原地区,解决草原地区缺水的问题,从而改善草原植被生长环境。
输水改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草原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草原植被的生长,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畜牧业养殖条件,对于草原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投药改良技术是利用化学药物或者生物制剂对土壤进行改良,以促进牧草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手段。
通过投药改良技术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改善草原地区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牧草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投药改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草原地区的土壤质量,提高草原植被的生长条件,增加牧草产量,对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牧草种植技术是通过人工手段在草原地区进行牧草的有计划的种植,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牧草进行种植。
通过牧草种植技术,可以使草原地区的牧草种类更加丰富,提高牧草的品质和产量,改善牧草资源利用的结构,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牧草种植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草原改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草原地区的牧草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 放牧管理技术放牧管理技术是通过对草原地区的放牧行为进行科学管理,包括放牧的时间、强度、区域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以保护牧草资源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草种原种繁育项目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草种的选育、培育和繁殖,可以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需要进行对不同草种的筛选和选择。
我们需要根据草地的生态环境和需要,选择适合的草种进行繁育。
这要求我们对不同草种的生长习性、适应性和营养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观察和实验,筛选出生长快、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良草种作为原种。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需要进行草种的培育和繁殖工作。
这包括草种的栽培、育苗和繁殖技术等方面。
为了提高草种的繁殖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人工授粉、器官培养和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草种的繁殖率和质量。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还需要进行草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对草地的定期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延长草地的寿命。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对于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育和繁殖优良草种,可以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
同时,草地的保护和管理也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草种原种繁育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对草种的选择、培育和繁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饲料资源。
同时,草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可以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与管理

浅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与管理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与管理是现代城市绿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营造绿色美丽的城市环境,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与管理方面,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术要点。
本文将就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与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人工草地建植技术1.土壤准备:在进行人工草地建植之前,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
土壤应该破碎、松软,去除杂草和杂质,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如果土壤太硬或者密实,可以使用翻耕机或者松土机进行翻耕和松土的工作。
2.草种选择:在进行人工草地建植时,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草种。
常见的草种有梯草、狗牙根草、狗牙根等。
在选择草种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园林设计师或者种植专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播种方式:播种是人工草地建植的重要环节。
一般采用直播或者育苗后移栽的方式进行。
直播是指将草种直接撒播在准备好的土壤上,然后轻轻覆盖一层泥土。
育苗后移栽则是先将草种播在苗床上,待苗长到一定高度后再移植到人工草地上。
4.养护管理:人工草地建植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养护管理工作,包括及时浇水、施肥、除草等。
特别是在草坪刚建成的时候,需要加强对草坪的管理,保持草坪的整洁和美观。
二、人工草地管理1.定期修剪:人工草坪需要定期修剪,以保持草坪整洁和美观。
修剪可以促进草坪密度和茂密度,预防杂草生长,同时也有利于草坪的通风透光。
2.及时浇水:草坪在夏季高温干燥的时候需要及时浇水,以确保草坪的生长和发育。
浇水的时候要均匀细致,不能有积水和渗漏,以免对草坪造成不利影响。
3.施肥管理:草坪在生长期需要定期施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施肥的量和时间需要根据草坪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4.防治病虫害:在草坪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旦发现病虫害,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免对草坪造成损害。
5.修补和更新:草坪在长期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坏和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培育综合技术
天然草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能为畜牧业持续不断地提供各种牧草,这种自然生产的优势是它独具的特点。
但是,天然草地在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生产不稳定,这是劣势的一面。
所谓草地的综合培育,就是把草地的合理利用,科学的经营管理与草地的改良结合起来。
所谓治标改良,是在原有天然草群的基础上,加强培育和管理措施,如地面整理,改善和调节土壤水、肥、气,清除毒害草、草地封育等草群的复壮改良和延迟利用,补播等草群的更新改良等丰富和复壮草群的措施,保护和提高草地的生产力。
所谓治本改良是对严重退化的草地进行耕翻,建立新的植被,变天然草群为人工草群,是草群的重建改良。
第一节草地封育
一、封育的意义
草地封育也就是封滩育草或称划管草原。
所谓封滩育草,就是把草地暂时封闭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不进行放牧或割草,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
草地围栏封育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具有以下优越性
(1)有利于固定草场使用权,特别是在目前国家新一轮土地承
包生产责任制中,保持草地使用权30年不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无人管理、只利用不建设、草地“三滥”泛滥的不良局面。
(2)便于有计划地科学管理草地,有效控制草地放牧程度,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载畜能力,最大限度挖掘草地生产潜力。
(3)有利于退化草地、沙化草地的休养生息与自然更新。
(4)有利于采取松土补播、草地耕翻、施肥、灌溉等培育、改良措施,种植适宜的优良牧草,建立人工草地,提高草地生产力。
同时,还可以采用粮草轮作方式,建立高产饲草料基地,弥补冬春季节天然草地饲草之不足。
(5)便于草地家畜的饲养管理和有计划放牧,便于实施草地划区轮牧。
同时,可合理控制采食量,保证家畜不同季节、不同生育时期的营养需要,从而达到草地畜牧业的优质、高产、低成本。
(6)可节约劳动力,减轻牧民劳动强度,使放牧家畜在围栏内昼夜采食,既延长采食时间,又避免家畜体能的无谓消耗,保证了家畜的增膘。
封滩育草为培育天然草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普遍为国内外采用。
原因是它比较简单易行而又经济,不需要很多投资;另一方面,封滩育草在短期内就可以收到明显效果。
在国外,采用封滩育草改良草地比较普遍。
美国在计划放牧中,均安排休闲草地和延迟放牧。
前苏联在放牧地轮换中都包含有草地休闲的内容。
近年来,草地封育作为一种草地培育措施,已在我国各地普遍采用。
据统计,到1987年止,全国封育草地面积达447万hm2,这些封育的草地已在牧区贮草
备荒,抗灾保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封育的效益
各地封滩育草的实践已证明,退化草地经过封育一个时期后,草地植物的生长发育,植被的种类成分和草地的生境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草地生产力有很大提高。
获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草地封育所以能取得这样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在于:草地封育后防止了随意抢牧、滥牧的无计划放牧,牧草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植物生长茂盛,覆盖度增大,草地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植被盖度和土壤表面有机物的增加,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使土壤免遭风蚀和水蚀。
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得到较好的生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渗水性能。
草地封育后,由于消除了家畜过牧的不利因素,植物就有一个正常生长发育的机会。
它们能贮藏足够的营养物质,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特别是优良牧草,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恢复生长迅速,加强了它们与杂草竞争的能力。
不但能提高草地产草量,并能改进草地的质量。
三、草地封育的方法
1、选择什么样的草地进行封育这要根据利用目的、植被类型和草场的退化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为了培育打草场,应选择地势平坦、植被生长较好,而且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草场;若为培育退化草地,应选择退化严重的草地进行封育;为了固沙,可选择流动沙丘或半固定沙丘草地。
草地封育时间,一般应根据当地草地面积状况及草地退化的程度进行逐年逐决轮流封育。
如全年封育;夏秋季封育;冬季利用,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段封闭;留作夏季和冬季利用。
草地封闭后,牧草的生产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应选择适当时期,进行轻度放牧或割草,以免牧草生长过老,草质变劣,降低适口性。
2、封育草地的保护措施是为了防止家畜进入封育的草地。
封育草地应设置保护围栏,围栏应因地制宜,以简便易行、牢固耐用为原则。
若草地面积不大时,可就地取材,采用垒石墙、围篱笆等防护措施。
若封育大面积草地,则宜采用围栏方法
四、封育期内应采取的其他措施
单一的草地封育措施虽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若与其他培育措施相结合,其效果会更为显著。
单纯的封育措施只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机会,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能力还受到土壤透气性、供肥能力、供水能力的限制。
因此,要全面地恢复草地的生产力,最好在草地封育期内结合采用综合培育改良措施,如松耙、补播、施肥和灌溉等,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水分状况,个别退化严重的草地还应进行草地补播。
此外,有些类型的草地封育以后牧草生长很快,应及时进行刈割,以免植物变粗老,营养价值降低。
当前我国围栏建设水平还是比较低,但在生产实践中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固定草原使用权,改变过去那种只利用,不培育,不建设,无人负责的现象。
使草原的建设、管理、利用统一起来,作到谁建设,谁管理,谁利用。
(2)建设围栏等于贮备了大量冬春饲草,对抗灾保畜、使草原畜牧业稳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由草地围起来后,因产草量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载畜量。
(3)有利于定居游牧政策的落实,对于牧区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更好地结合起来。
(4)天然草地围建后,出现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封育后的草地草群的密度和高度普遍增大,产草量显著提高,草群组成得到改善,土壤的养分和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形成了适宜的小气候条件,调节了水热状况。
第二节草地土壤改良
一、划破草皮
1、划破草皮的作用
所谓划破草皮是在不破坏天然草地植被的情况下,对草皮进行划缝的一种草地培育措施。
通过划破草皮可以改善草地土壤的通气条件,提高土壤的透水性,改进土壤肥力,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划破草皮能使根茎型、根茎疏丛型优良牧草大量繁殖,生长旺盛;划破草皮还有助于牧草的天然播种,有利于草地的自然复壮。
除上述明显好处外,划破草皮还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和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
这是因为土壤通气条件的改善,抑制了厌气微生物,而使好气微生物活跃起来。
二、耙地
耙地是改善草地表层土壤空气状况的常用措施,是草地进行营养更新、补播改良和更新复壮的基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