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故事
国清寺智者大师故事

国清寺智者大师故事摘要:一、国清寺简介二、智者大师生平事迹三、智者大师与国清寺的渊源四、国清寺的文化价值五、总结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寺庙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这篇文章将带您了解国清寺的智者大师故事,感受这座寺庙的深厚文化内涵。
智者大师,原名智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他出生于公元538年,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致力于佛教研究,创立了天台宗。
智者大师一生弘扬佛法,建寺无数,而与国清寺的渊源颇深。
据史书记载,智者大师在公元598年来到天台山,开始创建国清寺。
他在这里翻译经典、传授佛法,使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的发源地之一。
智者大师在此地弘法长达二十多年,直至公元606年圆寂。
国清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宏伟壮观。
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等,这些经典对于研究佛教历史和天台宗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国清寺还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著称。
寺庙周围山峦叠翠,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是游客们领略古刹魅力的绝佳之地。
国清寺作为智者大师的道场,承载了大师一生的事业和智慧。
它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庄严祥和,领略到佛教文化的深邃魅力。
总之,国清寺智者大师故事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座寺庙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大师风范_名人故事

大师风范
马季是相声界的大师,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马季表演的单口相声《一个推销员》成为经典,内容主要是对虚假广告给予讽刺,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晚会直播结束时,大家都卸了妆,上了门口的客车,准备一起去饭店庆功。
出发前,清点人数时,发现唯独少了马季。
导演黄一鹤便进去找人,却发现马季还在里面一边打着电话,一边还拿着话筒说相声,导演一时看不明白,不知道马季的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事后才明白,原来是马季在跟一个热线观众互动,这个观众自称是首钢的工人,马季在春晚台上说相声的那段时间,他正在高炉的岗位上值班,后来听同事讲马季表演真精彩,所以这位工人就急忙打了热线电话,晚会结束后,热线工作人员早就离开了,由于是大过年的,马
季不想让人家失望,便多起事来接了电话,首钢工人听出是马季的声音,便恳求马季再说一遍春晚时说的相声,马季一点也没有推辞,于是就出现了黄一鹤看到的那一幕。
这个电话马季接了十多分钟,那时马季在春晚集主持与表演于一身,他又接近耳顺之年,再加上身体肥胖,春晚结束后,马季早已精疲力尽。
可他为了一个陌生观众在新年里的小小愿望,又强撑身体,对着话筒重新表演。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马季就是用行动一步一步走上成功的舞台,他用行动诠释了大师的修为,当之无愧为一代相声界泰斗。
大师的心中始终有他人,始终拥有一颗善良、宽容、豁达的心,如果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多多学习大师,相信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永明延寿大师放生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放生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五代丹阳人,后迁居到浙江余杭。
大师年轻时读诵《法华经》。
钱文穆王时,大师做税务官员,自己见了鱼虾飞禽后,就买了去放生,自己的工资花完后,又挪用公款买来继续放生。
后来被人告发,判了死罪,押到刑场准备处斩。
当时的吴越王,赏识大师的才华与人品,便对监斩官说:“他若赴刑惧怕,杀!反之,赦免。
”大师临刑法场,镇定自若。
监斩官问他是否后悔,大师坦然:“用我一条生命换回千万条生命,值!”。
大师因此获特赦。
永明延寿大师获释后,遂了平日的心愿,出家为僧。
白天辛苦劳作,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裹腹。
大师修行非常用功,有一次,习修禅定连续数月,出定后,发现鸟儿在自己的衣角筑了一只巢,可见其禅定功夫了得。
一次,永明延寿大师在用功时,无意听到薪柴落地“啪”的一声,顿时豁然开悟,他写道:“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
大师的童年故事

大师的童年故事篇1:大师的童年故事列宁小时候的故事列宁在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父亲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
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
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
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
”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
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是回信。
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老师又篇2:霍金的童年故事霍金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全身瘫痪却依然热爱科学研究,为人类的科学几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却很少人知道,他小时候并不是很出众,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傻子。
在霍金12岁时,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善导大师的故事

善导大师的故事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有一位被尊称为善导大师的智者。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慈悲心著称,深受人们的崇敬和尊重。
善导大师以自己的言行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榜样,他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据传,善导大师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是一位非凡的哲学家和学者。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只在象牙塔中研究思考,他渴望将自己的智慧和洞见传播给更多的人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善导大师以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愿意与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
无论是贫寒的农民、失意的商人、还是迷茫的学生,只要他们寻求他的帮助,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倾听并给予指导。
善导大师的崇高教诲贯穿了他与人们的互动中,他总是充满耐心地倾听对方的问题,并提供睿智而贴切的答案。
他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析复杂的情况,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个尊敬善导大师的村庄中,有一对年轻夫妇遇到了一场严重的争执。
他们的感情岌岌可危,无法达成妥协。
听闻善导大师的声望,他们决定寻求他的帮助。
夫妻们去见善导大师时,发现他正坐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
他们执意要为善导大师提供更好的环境,但大师却温和地拒绝了。
他解释说,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变得傲慢和物质欲望。
他更喜欢以简朴的方式与人交流,这样可以更贴近人们的内心。
善导大师聆听并分析了夫妻们的问题,他给予他们深刻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他鼓励他们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注重自我改进,为双方谋求更好的未来。
夫妻们被善导大师的智慧和仁慈所感动。
他们意识到,问题并不是彼此,而是缺乏正确的沟通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重新建立了信任和感情,最终走出了困境。
善导大师并不满足于只帮助一对夫妇解决问题,他对所有来求助的人都一视同仁。
他用自己的故事和智慧启发了无数人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
善导大师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人们将他视为智慧和善行的象征。
他的一生证明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启发了无数人去关爱他人、改善自我,并在生命中寻求最高层次的和谐与成长。
大师成才的故事5篇

大师成才的故事5篇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就我所能回忆的来说,其间对我未来产生好的影响的是,我有强烈的和多样的兴趣,非常热爱使我感兴趣的东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师成才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大师成才的故事1这个寒假,我读了《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这本书。
看见里面介绍了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我就津津有味的读起了这本书书里面都介绍了用王者风范创造世界的千古帝王,用睿智思想征服世界的思想巨人,用雄才伟略改写时代的政治领袖,用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技骄子,用生花妙笔书写人间百态的文坛巨匠,用至善至美美化生活的艺苑名流,用理论积累人类的财富的经济大师,用勤奋、智慧创造财富神话的商业巨子,用更高、更快、更远挑战人类极限的体育精英。
其中令我最佩服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阿里,他影响世界的理由是“尽管他已经退出拳坛多年,尽管他已经是一个患有帕金森症的老人,但从来没有人怀疑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
”他天生就有一身的正义感,一次,阿里看不惯“大块头”科基的霸道行为,就和他打架,两回合下来,科基就逃跑了。
他一生蝉联9次拳王和10次拳王。
海明威曾经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在拳王阿里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伟大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他在拳击上取得的成就。
我们也应该学习阿里那不怕困难,坚持向病魔抗争的毅力。
大师成才的故事2莎拉波娃赢了!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落下帷幕,俄罗斯美女莎拉波娃首次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捧起苏珊-朗格郎杯,夺得其职业生涯中首个法网冠军,也实现了女子网坛多年来无人能成就的“全满贯”伟业。
从04年温网第一次拿到大满贯冠军开始,这条路,她走了8年,期间几经沉浮。
海宁退了,小克当妈了,威廉姆斯姐妹渐渐衰落了,在这个乱世,莎娃再度崛起在红土封后或许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北京时间6月9日,法网女单决赛,莎拉波娃以6比3、6比2完胜黑马埃拉尼。
赢得“全满贯点”的瞬间,莎娃倾情一跪,喜极而泣,拥抱红土,拥抱胜利!在让她感觉像“冰上母牛”的法网赛场,拿到了从未“染指”过的苏珊一朗格朗杯,自2008年6月后首度重返世界第一后座。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引言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活动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他以开悟的智慧和卓越的教导能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导对人们的影响。
虚云大师的早年生活虚云大师的本名叫杨温,他于1839年生于中国江苏省。
在年幼时,他丧失了双亲,被亲戚扶养长大。
杨温从小聪慧好学,渴望寻找人生的真谛。
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事业。
初识禅宗杨温在20岁时,遇见一位禅师,他的生命因此发生了转折。
禅师教导他禅宗的基本教义,即通过打破妄念、专注于当下来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被禅宗的智慧深深吸引,决定拜禅师为师,投入禅宗的修行。
禅宗的严苛修行禅宗修行注重静坐冥想,以观察自心为主要方法。
虚云大师每天需要进行多个小时的坐禅修行,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想和反省。
多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慢慢地,他逐渐领悟到禅宗的核心智慧。
开悟的关键时刻有一天,虚云大师正在坐禅修行,他突然觉悟到自我的空无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破了思维的边界,体验到了无限的宇宙智慧。
这一体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修行方法。
马祖的教诲虚云大师的开悟之后,他前往拜访禅宗祖师马祖。
马祖指导他深化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并鼓励他将智慧传授给更多的修行者。
虚云大师回到禅宗寺庙,开始传授禅修法门,并帮助众多修行者在人生中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的教导虚云大师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平易近人的方式在禅宗界享有盛名。
他强调人们要通过觉察当下,超越执著和欲望,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
观念的束缚虚云大师教导人们要觉察到观念的束缚,警惕自我陷入无谓的欲望和执著之中。
他指出,只有超越观念的限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心无所住虚云大师提倡“心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他鼓励修行者时刻注意观察自心,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思维中。
只有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奇迹和自我解脱。
慈悲与智慧虚云大师强调慈悲和智慧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与不知道
从前,有一位大师,充满智慧,远近闻名。
这位大师讲道十分精彩,一个村子就请他去讲道。
他接受了邀请。
到村子时,早已有好几百人等在那儿了。
隆重的迎接仪式过后,大师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话,台下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大师说:“亲爱的兄弟姐妹!我很荣幸今天能到这儿和大家在一起学习。
但我想问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你们知道吗?”
全体听众都大喊着回答:“知道!我们知道!”大师停下来,看着大家笑了,说道:“嗯,既然你们都知道了,我就不用讲了,对吧?”于是他一声没吭,下台走了。
村里的人都很失望。
他们决定再请他一次。
大师也答应了。
这天到了,大师受到了传统仪式的迎接。
即将开始时,他又问了和上次同样的问题。
这次,大家都准备好了。
所以当大师一问:“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们知道吗?”台下所有的人就一起喊道:“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大师停下来,脸上带着一丝调皮的微笑,说:“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们什么也不知道,我讲了也白讲,是吧?”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走了。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他们都以为“不知道”就是大师想听的答案。
但大家都拒绝放弃。
他们问自己:“如果大师的问题既不能回答‘知道’,也不能回答‘不知道’,那到底答案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师的智慧呢?”于是,村里开了个会讨论。
他们集体商量好该怎么办,都觉得这回是胜券在握了。
他们又一次邀请了大师。
日子到了,大家又紧张又兴奋。
同样,大师这次又问道:“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们知道吗?”大家毫不犹豫,一半人喊:“知道!”另一半人喊:“不知道!”然后,大家就等着大师的反应。
大师说:“嗯,那让那些知道的人教那些不知道的人吧!”这给了在场的每个人当头一击。
还没等大家缓过来,大师就静静地离去了。
这下该怎么办?村里的人还是不死心。
他们决定再试一回。
大师来了,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这次谁也没说话。
台下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
在一片寂静中,大师最终开口了,他智慧的话语流淌到了大家的心田。
大师说道:“只有在寂静中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智慧的声音。
”
第一次,当大师问村里的人是否知道他要讲的话题,他们说:“知道!我们知道!”这是骄傲的自我。
当一个人脑子里充满信息时,什么也装不进去。
就像一个盛满水快要溢出来的杯子,一滴水也添不进去。
第二次,大家回答说:“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消极的回答。
一个关闭、消极的脑子也接受不了最高的智慧。
这就好像把杯子底儿朝上倒过来,再怎么倒水也没用。
第三次,大家既说“知道”又说“不知道”,这反映出大脑怀疑、左右摇摆的两面性。
一个不稳定、充满疑虑的脑子是无法吸收真知的。
这就好像杯子装的水掺了泥。
水已经不纯了,再往里加的水也同样会被污染。
只有当脑子静下来,不胡思乱想了,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
沉默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可以装入和容纳真知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