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故事
国清寺智者大师故事

国清寺智者大师故事摘要:一、国清寺简介二、智者大师生平事迹三、智者大师与国清寺的渊源四、国清寺的文化价值五、总结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寺庙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这篇文章将带您了解国清寺的智者大师故事,感受这座寺庙的深厚文化内涵。
智者大师,原名智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他出生于公元538年,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致力于佛教研究,创立了天台宗。
智者大师一生弘扬佛法,建寺无数,而与国清寺的渊源颇深。
据史书记载,智者大师在公元598年来到天台山,开始创建国清寺。
他在这里翻译经典、传授佛法,使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的发源地之一。
智者大师在此地弘法长达二十多年,直至公元606年圆寂。
国清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宏伟壮观。
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等,这些经典对于研究佛教历史和天台宗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国清寺还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著称。
寺庙周围山峦叠翠,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是游客们领略古刹魅力的绝佳之地。
国清寺作为智者大师的道场,承载了大师一生的事业和智慧。
它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庄严祥和,领略到佛教文化的深邃魅力。
总之,国清寺智者大师故事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座寺庙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永明延寿大师放生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放生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五代丹阳人,后迁居到浙江余杭。
大师年轻时读诵《法华经》。
钱文穆王时,大师做税务官员,自己见了鱼虾飞禽后,就买了去放生,自己的工资花完后,又挪用公款买来继续放生。
后来被人告发,判了死罪,押到刑场准备处斩。
当时的吴越王,赏识大师的才华与人品,便对监斩官说:“他若赴刑惧怕,杀!反之,赦免。
”大师临刑法场,镇定自若。
监斩官问他是否后悔,大师坦然:“用我一条生命换回千万条生命,值!”。
大师因此获特赦。
永明延寿大师获释后,遂了平日的心愿,出家为僧。
白天辛苦劳作,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裹腹。
大师修行非常用功,有一次,习修禅定连续数月,出定后,发现鸟儿在自己的衣角筑了一只巢,可见其禅定功夫了得。
一次,永明延寿大师在用功时,无意听到薪柴落地“啪”的一声,顿时豁然开悟,他写道:“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
大师的童年故事

大师的童年故事篇1:大师的童年故事列宁小时候的故事列宁在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父亲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
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
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
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
”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
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是回信。
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老师又篇2:霍金的童年故事霍金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全身瘫痪却依然热爱科学研究,为人类的科学几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却很少人知道,他小时候并不是很出众,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傻子。
在霍金12岁时,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善导大师的故事

善导大师的故事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有一位被尊称为善导大师的智者。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慈悲心著称,深受人们的崇敬和尊重。
善导大师以自己的言行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榜样,他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据传,善导大师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是一位非凡的哲学家和学者。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只在象牙塔中研究思考,他渴望将自己的智慧和洞见传播给更多的人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善导大师以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愿意与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
无论是贫寒的农民、失意的商人、还是迷茫的学生,只要他们寻求他的帮助,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倾听并给予指导。
善导大师的崇高教诲贯穿了他与人们的互动中,他总是充满耐心地倾听对方的问题,并提供睿智而贴切的答案。
他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析复杂的情况,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个尊敬善导大师的村庄中,有一对年轻夫妇遇到了一场严重的争执。
他们的感情岌岌可危,无法达成妥协。
听闻善导大师的声望,他们决定寻求他的帮助。
夫妻们去见善导大师时,发现他正坐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
他们执意要为善导大师提供更好的环境,但大师却温和地拒绝了。
他解释说,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变得傲慢和物质欲望。
他更喜欢以简朴的方式与人交流,这样可以更贴近人们的内心。
善导大师聆听并分析了夫妻们的问题,他给予他们深刻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他鼓励他们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注重自我改进,为双方谋求更好的未来。
夫妻们被善导大师的智慧和仁慈所感动。
他们意识到,问题并不是彼此,而是缺乏正确的沟通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重新建立了信任和感情,最终走出了困境。
善导大师并不满足于只帮助一对夫妇解决问题,他对所有来求助的人都一视同仁。
他用自己的故事和智慧启发了无数人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
善导大师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人们将他视为智慧和善行的象征。
他的一生证明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启发了无数人去关爱他人、改善自我,并在生命中寻求最高层次的和谐与成长。
大师成才的故事5篇

大师成才的故事5篇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就我所能回忆的来说,其间对我未来产生好的影响的是,我有强烈的和多样的兴趣,非常热爱使我感兴趣的东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师成才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大师成才的故事1这个寒假,我读了《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这本书。
看见里面介绍了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我就津津有味的读起了这本书书里面都介绍了用王者风范创造世界的千古帝王,用睿智思想征服世界的思想巨人,用雄才伟略改写时代的政治领袖,用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技骄子,用生花妙笔书写人间百态的文坛巨匠,用至善至美美化生活的艺苑名流,用理论积累人类的财富的经济大师,用勤奋、智慧创造财富神话的商业巨子,用更高、更快、更远挑战人类极限的体育精英。
其中令我最佩服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阿里,他影响世界的理由是“尽管他已经退出拳坛多年,尽管他已经是一个患有帕金森症的老人,但从来没有人怀疑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
”他天生就有一身的正义感,一次,阿里看不惯“大块头”科基的霸道行为,就和他打架,两回合下来,科基就逃跑了。
他一生蝉联9次拳王和10次拳王。
海明威曾经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在拳王阿里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伟大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他在拳击上取得的成就。
我们也应该学习阿里那不怕困难,坚持向病魔抗争的毅力。
大师成才的故事2莎拉波娃赢了!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落下帷幕,俄罗斯美女莎拉波娃首次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捧起苏珊-朗格郎杯,夺得其职业生涯中首个法网冠军,也实现了女子网坛多年来无人能成就的“全满贯”伟业。
从04年温网第一次拿到大满贯冠军开始,这条路,她走了8年,期间几经沉浮。
海宁退了,小克当妈了,威廉姆斯姐妹渐渐衰落了,在这个乱世,莎娃再度崛起在红土封后或许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北京时间6月9日,法网女单决赛,莎拉波娃以6比3、6比2完胜黑马埃拉尼。
赢得“全满贯点”的瞬间,莎娃倾情一跪,喜极而泣,拥抱红土,拥抱胜利!在让她感觉像“冰上母牛”的法网赛场,拿到了从未“染指”过的苏珊一朗格朗杯,自2008年6月后首度重返世界第一后座。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道士,他能用心灵洞察一切,有曾经
说他是一位“外史内论”的先生。
他说有两种开悟:一种叫内在开悟,就是从心灵中理解世间存在、消逝和流动;另一种叫外在开悟,就是
不断研习佛法、理解宇宙之灵……这就是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回忆得更久之前,虚云大师便已开始他的求道之路,在深山湖泊
游玩,在乡间小道上行走,他想找到一些答案来解释自己身边的一切,自然界中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很
多对事物懂得更多的人,与他们交流切磋,领悟各种智慧,从中收获
良多。
慢慢地,虚云大师发现其实道家思想中有不少和他得心意的内容,他仔细研究这些思想,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深入到佛法
的深处虚云大师也逐渐明白自己的视角变得更加清晰,他开始奋力寻
求真理,学习无穷的道德智慧,感悟太虚大道的真谛,慢慢地,他的
心灵也开始觉醒。
虚云大师将自己的心灵开悟凝练成一种思想,叫做“道心通达”。
他认为,只有将人的意志和宇宙间的真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
正的道德修行,这样才能彻底把握人生,圆满旷世。
从此,虚云大师把“道心通达”精神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人们
领悟道理的指南,引领人们把握人生,体悟真理的宝贵财富,让人们
生活在宇宙之中,共同谱写人间佛道的美丽乐章。
你所敬佩的行业大师的故事分享。

你所敬佩的行业大师的故事分享。
我敬佩的行业大师——王义均,在王义均60年的厨艺生涯中,拥有一系列殊荣,“中国十大名厨”、“中国烹饪大师”、“国宝级烹饪大师”等等。
山东烟台福山是鲁菜三大发祥地之一,王义均先生小时候他从家乡福山步行来到烟台,坐上日本人经管的“小来兴号”火轮船,越过汹涌的黄海,穿过浩瀚的渤海,到达天津;又由天津乘火车,终于到达北京。
13岁时,亲戚把他介绍进了当时京城著名的“八大楼”之一的致美楼饭庄,目的只有一个“找饭吃”。
不久,做苦工的王义均因为生病被致美楼辞退。
半年之后王义均转入丰泽园饭庄当学徒,丰泽园饭庄创办于1930年,是北京久负盛名的经营正宗山东风味的老字号饭庄。
丰泽园饭庄技术力量较高,有以中国十大名厨之一的王义均老师傅为代表的一大批特级技师主厨料理,经营正宗山东菜,同时兼营北京烤鸭,擅长烹制各种山珍海味菜肴,素以清淡味浓、醇厚不腻见长,注重清、香、鲜、嫩、脆,拿手名菜有一品官燕、通天鱼翅、葱烧海参、沙锅鱼肚、清炖裙边、烩乌鱼蛋等。
据丰泽园的史料记载,建国初期,北京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现代化的酒店遍布全城,因而,当时的丰泽园饭庄以优质的鲁菜和周到的服务,成为中外名流聚餐的重要场所。
王义均学徒期间清楚地记得,有一位首长来到丰泽园饭庄,见到王世珍师傅,亲切地拉着家常,他问王师傅,“你带了多少徒弟呀?你们可别忘了带好徒弟呀……”王世珍师傅指了指身边的王义均说:“他就是我的徒弟之一,叫王义均,菜做得很好,又干净利落,很有出息。
”首长笑呵呵地对王义均说:“小王同志,王世珍师傅可是咱们鲁菜高手,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呀!”当时的王义均激动不知说什么好,只顾着不停地点头,许多记者都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幕,可惜当时没有要照片的意识,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代表着中国鲁菜的未来,可要好好向老师傅学习。
在1983年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上,王义均凭借葱烧海参一鸣惊人,成为当年的热菜、冷拼双料冠军。
他,被誉为鲁菜泰斗,他做的菜,连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也赞不绝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鲁民】大师上课的开场白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
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还是有一点哦。
”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其自负
由此可见一斑。
这且不说,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很是生气,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好在沈从文脾气好,不与他一般见识。
不过,平心而论,虽然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差一点得诺贝尔奖,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
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
”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喝堂彩。
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也有人不仅文学成就大,课也讲得精彩,譬如大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上课时,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
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所以,他讲课时,每次都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上课。
启功先生的开场白也很有意思。
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平时爱开玩笑,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
”引起笑声一片。
他的老本家,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也偶尔到大学客串讲课,开场白就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
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
”在看似轻松的玩笑中,介绍了自己的成就和职业,十分巧妙而幽默。
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
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
”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果然名不虚传。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则非章太炎先生莫属。
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
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
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
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老头的学问也真
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
听大师上课,如醍醐灌顶,是一种美妙享受;光是那一句非同凡响的开场白,就能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