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教案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模板下册《机械波的运动》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模板下册《机械波的运动》目标: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的三大关系(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波形图、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波的图象及相关应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机械波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波源(机械振动)传播振动的介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分类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形状举例横波垂直凹凸相间;有波峰、波谷绳波等纵波在同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有密部、疏部弹簧波、声波等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
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1)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
即: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来决定;且其振动频率(周期)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但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2)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而不是质点。
5.机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特别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1)干涉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沪科版物理高一第二学期 第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学案设计(无答案)

机械波的描述【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机械波的图像(2)理解描述波的特征物理量:波速、波长、频率(周期)(3)理解波速、波长、频率(周期)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会应用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升识图、用图的能力,注意比较与振动图像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各个图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波动图像的形式美和对称美。
【学习重点】1.理解波的图像的意义。
2.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根据波的图像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波的分类:横波和纵波1.观察课件:横波与纵波观察点:①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②形状特征。
(1)横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波与纵波的概念横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这样的波叫做横波。
纵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这样的波叫做纵波。
....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平行3.横波与纵波的形状特点(1)横波:波峰与波谷(2)纵波:疏部与密部二、波的传播方向....与各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研究1.波形观察当振源振动起振方向向上.时,依次经过1/4.1/2.3/4.1个周期获得波形分别为:当振源振动起振方向向下.时,依次经过1/4.1/2.3/4.1个周期获得波形分别为:(1)观察两次不同起振方向所形成的波形是不一样...的。
(2)观察起振方向向上,经过各时间段的波形,它们波形前端的形状是一样的,即具有相同的波前。
(3)请特别关注波源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形成的波形,向上起振和向下起振所形成的波形区别:向上起振“波前”是一个波峰,向下起振“波前”是一个波谷。
沪科版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学案设计(无答案)

机械波的描述【学习目标】1.理解机械波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
2.知道横波、纵波的概念。
3.理解机械波的传播特点。
【学习重难点】机械波形成过程及传播特点。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机械波定义:________2.机械波产生的条件:(1)要有_____________;(2)要有传播振动的_____________。
3.机械波分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
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的波叫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跟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的波叫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_____________,质点分布最疏的部分叫_____________。
4.机械波传播的是质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传递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一种方式。
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二、思考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以绳波为例,探究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随波一起传播吗?2.波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频率一样吗?为什么?3.波中各质点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有何规律?4.讨论、交流、体会波的带动性、滞后性、周期性。
(二)合作探究(二)例1.一个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中心,会激起一圈圈波纹向外传播,如果此时水面上有一片树叶,下列对树叶运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树叶慢慢向湖心运动B.树叶慢慢向湖岸漂去C.在原处上下振动D.沿着波纹做圆周运动例2.右图所示是以质点P为波源的机械波沿着一条固定的轻绳刚传播到质点Q点时的波形图,则质点P刚开始振动时的方向为()A.向上B.向下C.向左D.向右例3.《枫桥夜泊》中有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中,当钟声传到客船时,对大钟的撞击早已停止了,但仍感觉“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可能是()A.大钟的回声确B.大钟在继续振动,空气中继续形成声波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达标检测】1.关于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B.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C.参与振动的质点群有相同的频率D.机械波是质点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B.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C.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D.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3.有关机械波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4.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传播开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B.质点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C.质点只是振动而没有迁移D.质点振动的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5.如图所示,为波沿着一条固定的绳子向右刚传播到B点的波形,由图可判断出A点刚开始的振动方向是()A.向左B.向右C.向下D.向上6.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海啸实际上是一种波浪运动,也可称为地震海浪,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波源停止振动时,海啸和地震波的传播立即停止B.地震波和海啸都是由机械振动引起的机械波C.地震波和海啸都只有纵波D.地震波和海啸具有能量,随着传播将愈来愈强7.AB为一弹性绳。
沪科版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教案设计

机械波的描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波的图像,知道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2.知道什么是波的图像,能在简谐波的图像中读出质点振动的振幅。
3.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像中求出波长。
4.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与质点振动周期的关系。
5.理解决定波的周期的因素,并知道其在波的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6.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1.学会应用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提高识图、用图的能力,注意比较与振动图像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各个图像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波动图像的形式美和对称美。
【教学重点】1.理解波的图像的意义。
2.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据波的图像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机械波和机械振动有何联系与区别?(1)联系:机械波是由机械振动引起的;(2)区别:机械振动研究单个质点的运动,机械波研究的是许多质点的运动。
2.引入:振动物体的振动情况可以用振动图像表示,波的情况也可以用波的图像表示。
二、进行新课(一)波的图像1.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振动图像波的图像图线研究对振动质点连续介质横坐标时间t 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振动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图像振动质点在一段时间内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波在某时刻t的波形反映的物信息①能直接得出振动质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振动的振幅,周期②能间接得出振动质点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回复力、加速度等变化情况。
①能直接得出各质点在时刻t的位移,波的振幅等②由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某个质点的运动方向教师点评:利用波的图像来研究波动,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而波的三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利用波的图像来研究波动的重要依据:一个是同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移情况(可在波的图像上直接看出来),一个是质点的振动方向(可间接求知),一个是波的传播方向。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 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 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四、机械波的常见问题
问题1:弄清波的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和介质的关系:
例题1: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媒质中传播时,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D ) A.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 B.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 C.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点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 长; D.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 的时间越短。
A.向左传播; B.波长为12米; C.周期0.2秒; D.波速为20米/秒。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 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 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同的概念。(带动原理:波跟前)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 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沪教版上海课件物理高一第二学期-第 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 PPT课件分析
三、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1)数量关系 v
T
v f
(2)内在联系:
T(f):由波源决定,与传播的介质无关
v:与介质密切相关 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液体中传播速度〉气体中传 播速度
y/m λ
λ x/m
λ
(2)对波长的理解:
①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两个相邻的振动步调总相同的质 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②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 波长,相邻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③波源振动一次的时间(即1个周期),波传播的距离 为一个波长。波源振动n次的时间(即n个周期),波 传播的距离为n个波长。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四章 D 机械波 教案

第四章 D 机械波一、教学三维目标l、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成机械波的两个条件:波源和介质(2)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3)知道横波和纵波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波、绳波的演示和钟罩实验,建立机械波概念,体会波的产生条件;(2)通过“人浪”实验和横波的多媒体演示,感受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浪”演示,提高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2)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振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机械振动?生:物体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
师:如果作机械振动的质点与周围的质点间有力的作用,那么它的振动对周围质点会有什么影响?【录像】在平静水面上,用竹杆不断敲击水面,观察现象。
生:看到以敲击位置为中心,产生的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演示实验】让一个同学手握住一端静止不动,教师握住另一端让其上下振动,请同学描绘看到的现象。
生:随着手的上下抖动,绳上有凹凸波形向前传播。
师:除了水波和绳波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看到哪些波?学生可能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地震波等,在此老师须指明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今天我们来学习机械波。
(二)新课教学1、机械波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师:平静的水面如果不用竹竿敲击,水面会不会形成水波?生:不会.师:如果手拿绳子的一端不抖动,会不会出现绳波?生:不会.师:(可见要产生水波,就必须给水施加振动,要产生绳波,就必须手拿绳子的一端上下振动。
)这说明要产生机械波需要什么?生:波源(振源)(ppt)产生条件:(1)波源(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体师:产生机械波除了需要波源外,还需要什么呢?【演示实验】(钟罩实验)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声波的传播需要空气。
沪教版物理高一第二期-E机械波的描述课件[]PPT课件
![沪教版物理高一第二期-E机械波的描述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815b05ce2f0066f4332265.png)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四、机械波的常见问题
问题1:弄清波的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和介质的关系:
例题1: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媒质中传播时,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D ) A.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 B.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 C.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点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 长; D.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 的时间越短。
中的传播速度。 ②同一类机械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
定值。波速的大小完全由介质来决定,和波的频率无关。 ③注意区别:波的传播速度与波源的振动速度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带动原理:波跟前)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的时间。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s。
y/m x/m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T (3)频率和周期的关系及理解: 1 f
①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各质点都做受迫振 动,其振动是由波源的振动引起的,故各质点 的振动频率都决定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即介质 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 期和频率相同。 ②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频 率不变。 ③重复性:相隔时间为整数倍周期的两个时刻 的波形图是相同的。
短?(设空气的声波是340m/s,水中的声速是1500m/s)
沪教版物理高一第二期-E机械波的描述课件下载

的位移
横坐标轴 时间
1.各时刻的位移2.振 幅3.周期4.各时刻的 运动方向
1.某一时刻各质点的位 移2.振幅..........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下 载(完 整版PPT )
机械波的描述
一、用图像描述 机械波
v=s/t 3.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在均匀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
波长、周期(或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下 载(完 整版PPT )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下 载(完 整版PPT )
机械波的描述
周期(T)、频率(f)
三、课堂总结 1.巩固训练 2.总结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下 载(完 整版PPT )
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的区别
振动图像
波动图像
图像
研究对象 一个质点的振动
介质中各个质点
物理意义
一个质点相对于平衡 x轴上所有质点在某一时
位置的位移随时间的 刻相对于平衡位置振动
变化关系
1.振动图像和 波的图像的区别
2.质点振动方 向的判断方法
二、波长、频率 和波速
1.波长(λ) 2.周期(T)
频率(f) 3.波速(v)
三、课堂总结 1.巩固训练 2.总结
质点振动方向的判断方法
(1)带动法 (2)上下坡法
(3)微平移法 (4)同侧法
案例、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BD )
[名师课堂教学]沪教版物理高一第 二期-E 机械波 的描述 课件下 载(完 整版PP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E 机械波的描述(第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波的描述(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机械波的产生以及用图像描述机械波以后,对机械波的传播的进一步学习。
学习机械波的描述需要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的图像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有关“波”的录像揭示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出如何描述波的课题。
联系机械振动,通过多媒体课件与电子白板相辅助,从分析、比较波形图中波形的分布和重复,归纳得出波速、波长、频率等概念;根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联系匀速直线运动的的规律,得出波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的关系:v =λf。
通过课内学习训练巩固对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和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振幅、波速、波长、频率和周期。
(2)理解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波形图的观察和探究过程建立波长、频率、周期等概念,明白正确的观察在建立概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探究过程,感受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绳波模拟程序的观察、探索,并由此得出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感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而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自觉进行物理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机械波的图像理解波长的概念以及周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电子白板。
2、课件:绳波模拟课件、横波的图像。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演示为基础,通过观察机械波的图像,从分析、比较波形图中波形的分布和重复,归纳得出波速、波长、频率等概念;根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联系匀速直线运动的的规律,得出波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的关系:v =λf。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绳波的产生过程,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速、波长、频率,然后让学生通过定义式推导探究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再运用图像法等处理数据的手段归纳出波速、波长、频率的定量关系。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描述机械波的各个物理量的理解。
方法是:通过模拟绳波产生的多媒体课件对机械波产生过程的动态过程和瞬态的模拟展示,并利用电子白板的实时批注功能可以在课件上直接作图,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和分析、比较,建立各个物理量的概念。
本设计通过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演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I复习,引入
复习上两课时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活动I课件演示
通过课件演示机械波的产生过程,并实时的在课件上进行批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演示的机械波的图像对各个物理量有形象、深入的认识。
教学时注意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观察给予激励性评价。
活动II公式推导
请同学利用波速的定义公式进行推导,并在白板上进行书写,在此基础上引入机械波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v =λf。
活动III学习训练
通过课内学习训练巩固对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的的理解。
情景II随堂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
本本设计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复习导入,建立通过波的图像探究描述波的物理量的学习方式。
第二环节,根据电子白板辅助多媒体演示,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建立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进而导出三者之间的的关系。
第三环节,通过学习训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四环节,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七、教案示例(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点评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前两次的课中,同学们学习了机械波的产生,以及
如何用图像来描述机械波,今天我们学习描述机械波的各个物理
量。
板书1:振幅
二、课件演示
在电子白板上演示一列绳波
(使用课件“绳波.jar”说明)
先拖动波源处的把手,让学生观察到一列绳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对该课件有一定的了解,试着改变把手处振动的振幅,并引导学生观察后分析波的振幅与波源的振幅之间此处可以相当程度的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情景II
课后小结
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
活动III 学习训练
情景I
复习引入
活动I 课件演示
活动II 公式推导描述机械
波的物理
量
振幅、波
长、频率周
期和波速
的关系
定义:波上各个质点做机械振动的振幅就是波的振幅,在不考虑阻尼时,波的振幅由波源决定
练习在波形图中读出波的振
幅
板书2:波长
(使用课件“绳波.jar”说明)
产生一列不间断的振荡绳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绳波上绿色的点在振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出波长的定义,并强调“振动总是情况相同”和“相邻”两个理解上的重点定义:在一列波中,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和速度(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用符号λ表示,波长的单位是m。
练习在波的图像中读出波长
三、随堂练习
1、关于波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长等于一个周期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
B、波长等于一个周期内振动质点通过的距离
C、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D、同一时刻两个波峰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板书3:频率和周期
频率:波的频率是介质中任一质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次数,用符号f表示。
频率的单位是Hz
周期:波的周期是介质中任一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需要的时间,用符号T表示。
周期的单位是s。
机械波的频率和周期是由波源决定的,这列波上所有质点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周期就是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周期。
(使用课件“横波图像.swf”说明)
使用慢放按键产生一列横波,引导学生观察波源振动一个周期的过程中,波向外传播的距离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波的图像可以知道,波源振动一个周期,波向外传播的距离就是一个波长。
周期体现的是波动过程时间上的周期性,波长体现的是波动过程空间上的周期性。
该课件演示过程中各个质点的振动过程显示的相当清晰,在频率取到50Hz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绿色的点之间的距离恰为半个波长,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容易混淆的“相邻”以及“振动情况总是相同”两个概念
学生在图中自己寻找能够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该课件中,通过慢放的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加仔细的观察到质点的振动和波形的传播之间的关系
板书四:波速
定义:单位时间内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也就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波速(而不是质点振动速度),用符号v表示,波速的单位是m/s。
波速的大小可以通过波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之比来求得。
即:v=s/t。
机械波的波速大小由介质决定,在同种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如不管何种声音在空气中的波速都约为340m/s,而在水中的波速都约为1500m/s。
随堂练习
2、一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
如图所示,此时波恰传到A点,
波的传播方向向右,当t=15s
时,该波传到B点,求:
(1)该波的波速;(2)B点第
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
(使用白板图像拖动进行说明)
通过在白板上对波形进行拖动操作,理解波的传播其实是波形向外平移的过程,并初步学会通过波形平移的思路解决波的传播的实际问题
板书五: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通过波速的定义式进行推导得到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v=λ/T或v=λf
根据波速和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波速、波长和周期三者的关系可知一列波的频率或周期由波源的振动频率或周期决定,波速由所在介质决定,而其波长则由波源和介质决定。
因此,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其频率或周期不变,波速改变,波长也随之改变。
随堂练习
3、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
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
线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是水中声波的波形图
B、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图
C、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是水中声波的波形图
D、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图
四、小结:
一、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有
1、振幅——描述振动强弱
2、波长——一个周期振动传播的距离
3、频率和周期——描述振动快慢
4、波速——波传播的速度
二、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之间的关系:v=λ/T 或v=λf
五、作业:
学案后回家作业,其中16、17为提高选做让习题中的波形图动起来,帮助同学解决波形传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