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河流地貌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形成地貌的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理论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沉积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3)小组分享: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河流地貌,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河流地貌的知识。

2.结合所学,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六、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河流,它们不仅仅是水流那么简单,它们还能塑造出独特的地貌。

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地形地貌的吗?生(齐声):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师:当然可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表面的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规律,分析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了解河流地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演变历史,加强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积极、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中的河流地貌进行认识,开启学生的地理双眼,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新课讲解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河流地貌是以河流为主体的地形地貌•主要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剖切谷地、河流峡谷和河流三角洲等几种基本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河流是在地壳中水文环境下形成的,在各种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地貌过程和演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

主要为下面四种:•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在其下游平原区冲积而成的地形类型。

•剖切谷地是河流在其中上游段长期抬升,侵蚀作用比贮存作用强烈的地形类型。

•峡谷是由河流在其中下游段线性地穿切而成的狭长地形类型。

•三角洲是由河流冲积到海、湖、库中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形。

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在实地观察和分析中,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着重解决河流地貌的历史发展和地形条件问题•地形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样本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处理•解决方案:在领队带领下,办好现场调查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建议由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教师组成小组统一组织实地观察行动3.3 总结反思在本节地理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熟悉掌握河流地貌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听说表现;2.学生本节课认知水平的提升;3.学生在实地观察探究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十五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重难点总结与点拨
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

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

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
形态
沙漠地区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
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
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
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沙泥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海滨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
区和高纬度地区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
平原
沉积物颗粒
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
的后沉积,
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普遍
3、河谷的发育过程
4、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5、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6、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7、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