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发现带来的专利创新思维
什么是引力波它有什么重要发现

什么是引力波它有什么重要发现关键信息1、引力波的定义2、引力波的产生机制3、引力波探测的方法4、已有的重要发现及成果5、引力波发现的科学意义6、未来引力波研究的展望1、引力波的定义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时空涟漪。
它是由加速运动的质量所产生的,类似于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所产生的涟漪。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携带了有关其源的信息,如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剧烈的天体物理过程。
11 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质和能量会弯曲时空,而当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时,这种弯曲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引力波的振幅非常小,在地球上通常极其微弱,因此探测它们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111 引力波的特征引力波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例如它们是横波,即其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
它们也具有两种极化模式,分别称为“+”极化和“×”极化。
2、引力波的产生机制引力波的产生通常源于一些极其剧烈和高能的天体物理过程。
21 黑洞合并当两个黑洞相互绕转并最终合并时,会产生强烈的引力波。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211 中子星碰撞中子星的碰撞也是引力波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种碰撞不仅会产生引力波,还可能引发剧烈的爆炸和电磁辐射。
212 超新星爆发某些类型的超新星爆发也可能产生引力波,但相对较弱。
3、引力波探测的方法为了探测引力波,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1 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如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Virgo 等,利用激光干涉的原理来测量引力波引起的微小长度变化。
311 空间引力波探测器未来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如 LISA(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将在太空中运行,能够探测更低频率的引力波。
4、已有的重要发现及成果自引力波被首次直接探测到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41 首次探测2015 年 9 月 14 日,LIGO 首次直接探测到了来自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事件,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物理学中的创新与发明能力

机遇:物理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为创新与发明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挑战:物理学的研究需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需要创新与发明能力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机遇:物理学的研究需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为创新与发明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创新与发明共同发展:创新和发明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与发明能力的区别
创新与发明的关系:创新是发明的基础,发明是创新的结果。创新需要发明的支持,发明需要创新的推动。
创新:指在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想法、方法或产品,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指通过研究和实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或方法,具有首创性和实用性。
培养发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观察和思考: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其原理和规律
创新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不断创新和实践
创新与发明能力的关系
3
创新与发明能力的联系
创新与发明相互促进:创新可以推动发明,发明也可以促进创新
创新是发明的基础:创新思维可以激发新的发明创造
发明是创新的体现:发明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和实现
培养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锻炼创新与发明能力
创新与发明能力的培养实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接受现有知识,敢于质疑和挑战
培养好奇心: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尝试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知识和经验
培养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锻炼创新与发明能力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现引力波——科学大突破

发现引力波——科学大突破——科学大突破一、发现引力波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场方程,建立广义相对论。
一年之后,史瓦西解释其中的黑洞。
1963年,克尔提出旋转黑洞。
1974年发现脉冲双星,证实致密双星系统引力辐射,完全与广义相对论预言一致。
一百年来,广义相对论不断发展,时空弯曲产生奇异事物,比如黑洞、引力波、奇点、虫洞、甚至时间机器。
但不少物理学家,对其强烈怀疑,连爱因斯坦本人直到逝世前,也怀疑黑洞存在。
漫长岁月里,几代物理学家付出无数努力,而引力波却一直没有被发现。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分别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与华盛顿州汉福德的两个探测器,同时观测到引力波。
,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记者会,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人类从此打开一扇观测宇宙的全新窗口。
二、该波是什么引力波是时空涟漪,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
黑洞、中子星等天体,碰撞过程中可能产生引力波。
这次发现的引力波,是由黑洞合并产生的时间极短的引力波信号,持续不到1秒。
它经过13亿年漫长旅行,于抵达地球,被LIGO两个探测器以7毫秒时间差先后捕捉。
两个黑洞合并前质量分别相当于36个和29个太阳质量,合并后总质量是62个太阳质量,另外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形式,在不到1秒时间内向外释放,释放的峰值能量非常大,比整个可见宇宙释放能量还要高出10倍以上。
大质量天体剧烈运动扰动周围时空,扭曲时空的波动,以光速向外传播。
因此引力波的本质,就是时空曲率的波动。
三、爱翁未料到爱因斯坦当初认为,引力波太过微弱而无法探测,并且他从未相信过黑洞的存在。
但是,他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进动,都获得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视线”之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观测双星系统过程中,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并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波的发现与应用

引力波的发现与应用引言:自从人类以来,我们一直试图理解宇宙的奥秘,并揭示宇宙诸多现象背后的力量和原理。
而最近几十年来,引力波的发现无疑是科学界的重大突破之一。
引力波是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波动,它是宇宙中质量重大物体产生的重力场波动。
本文将介绍引力波的发现历程,并探讨它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第一部分:引力波的发现引力波的发现是世纪之发现,为此,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
首次成功探测引力波是在2015年,由美国爱因斯坦重力波天文台(LIGO)的科学家团队宣布的。
LIGO由两个相隔3000多公里的激光干涉仪组成,通过观测光的干涉来探测通过空间传播的引力波。
在2015年的实验中,LIGO成功探测到了来自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第二部分:引力波的应用引力波的发现不仅对宇宙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还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应用。
1. 宇宙研究:引力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测宇宙中的事件。
传统的天文观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电磁波,而宇宙中许多重要事件,如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并不产生明显的电磁辐射。
利用引力波观测宇宙,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性质和演化规律。
2.时空探测:引力波的探测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时空结构。
通过监测引力波的传播和干涉模式,我们可以精确测量出空间的形状、变形以及引力场的强弱,对于进一步研究时空的特性和宇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天体物理学:引力波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天体物理学中极端现象的新方法。
例如,通过观测超大质量黑洞的引力波辐射,可以验证黑洞理论的一些重要预言,并为黑洞的形成和生命周期提供更多证据。
4.科学教育:引力波的发现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引力波的原理和探测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的奥秘。
第三部分:引力波的未来应用前景引力波的发现开启了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
TRIZ理论_创新思维

45%
16% 3% <1%
行业内知识
跨行业知识 跨学科知识
10~100
100~1000 1000~10000
最新产生的 10000~1000000 知识
9
发明级别划分的练习 五级发明
晶体管:使制造体积更小、结构更为紧凑的计算机成为可能, 成就了“信息化”的基础 因特网:连接了千万计算机,实现了全球用户信息的交换 冰箱:作为制冷设备进行食物保鲜 书:作为传播媒体,将知识与文化代代相传 收音机:借助电磁波,实现远距离广播节目的传送 锉刀:金属加工的工具 杯子:实现盛水功能
5
4
4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304 582 495 440 414 355 251 146
6
17
尹钟龙:价值创新计划 VIP(Value Innovation Program) 解决三星专家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对三星公司的产 品进行进化预测;进行专利对抗;构建创新的企业文化。 27
功能模型:物-场模型
功能分解为两种物质及一种场。技术系统功能的实现指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功能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物质相互作用使用的能量 F S1 受控物质 S2 控制工具或物质
17
TRIZ的核心思想
Altshuller :技术系统进化过程不是随机的,是有
客观规律可以遵循,这种规律在不同领域反复出现。
1.
2.
3.
在解决发明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以及相应 的解决方案总是反复出现的; 用来彻底而不是折中解决技术矛盾的创新原理与方法,其 数是并不多,一般科技人员都可以学习和掌握; 解决本领域技术问题的最有效的原理与方法,往往来自其 他领域的科学知识。
引力波的探测技术进展及重大科学成果分析

引力波的探测技术进展及重大科学成果分析引力波是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测的一种天体物理现象,它是由星体或其他具有引力的物体运动引发的时空扰动,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引力波的探测对于理解宇宙的演化、黑洞的形成与合并等重要的天文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引力波探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利用激光干涉仪探测引力波的LIGO和欧洲引力波望远镜(Virgo)等。
LIGO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是当前最著名的引力波探测项目之一,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加州理工学院共同支持。
LIGO的探测原理是利用激光干涉仪来检测引力波。
激光经过一个特殊的光路,将被探测的引力波与参考光束干涉,从而测量出引力波通过时空的影响。
LIGO的两个观测站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它们的引力波观测数据相互独立,通过数据交叉验证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自从LIGO在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引力波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科学成果。
首先,LIGO的观测结果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对于引力波的正确预测,进一步巩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
其次,引力波的观测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来研究星体的运动和黑洞的形成与演化。
通过引力波的探测,科学家们成功观测到了两个质量巨大的黑洞的合并事件,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黑洞合并的存在,也为黑洞物理学和宇宙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除了LIGO,欧洲引力波望远镜(Virgo)也是一项重要的引力波探测项目。
Virgo是一个位于意大利的引力波探测装置,它与LIGO有着类似的探测原理,通过与LIGO数据的联合分析,提高了引力波信号的探测灵敏度。
Virgo的加入使得引力波探测的结果更加可靠,同时也扩大了引力波天文学的研究范围。
引力波的探测技术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有着巨大的潜力。
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力波探测器的灵敏度将不断提高,这将使得更多微弱的引力波信号能够被探测到。
引力波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引力波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引力波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其广义相对论中首次预测的现象,它是由大质量天体(如黑洞、中子星等)运动产生的时空涟漪。
自2015年首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全球的引力波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将详细探讨引力波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探测器的性能提升、数据分析方法的创新、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
一、引力波探测器的发展历程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始于2015年,当时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检测到了来自于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
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不仅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测,也为天文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1. LIGO和VIRGOLIGO是专门为探测引力波而设计的大型激光干涉仪,拥有两个分开运行的观测点位于美国。
其中一个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另一个则在华盛顿州。
VIRGO是位于意大利的一台类似设备。
通过分析全球多个引力波探测器的数据,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引力波源,并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2. KAGRAKAGRA是日本的一台新型引力波探测器,采用了超导技术和地下探测设施。
这一设计可以有效抑制地面噪声,提高信号的灵敏度,从而使其能够探测到更远距离和更低频率的引力波。
KAGRA的加入标志着国际合作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也使得全球引力波观测网络逐渐形成。
二、技术革新与性能提升随着观察量及试验次数的增多,引力波探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新的科技进步使得探测器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1. 设备灵敏度的提高LIGO和VIRGO在运行期间定期进行升级,以提高其灵敏度。
例如,在2019年,LIGO完成了其二期升级项目,使得其灵敏度相较于初始运行期间提高了一倍以上,这意味着它能够检测到更小幅度的时空扰动。
2. 先进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为了解释从引力波信号中提取更多信息,科学家们开发了新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例如机器学习算法。
通过庞大的训练数据集,这些算法能够更好地从背景噪声中分辨出信号,有效提高信号提取的准确性。
科学家发现引力波的新应用

科学家发现引力波的新应用1.引言自从2015年科学家首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以来,这一重大突破一直在科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预测的一种天体物理现象,它是由于星体或其他天体的质量引起的空间弯曲而产生的。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引力波不仅仅是一种观测天文现象的工具,还可以被用于更多的应用。
2.引力波的探测为了能够探测引力波,科学家们建造了一系列高度精密的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能够测量到光束之间微小的长度变化,从而检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通过分析引力波的特征,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到很多有关宇宙的信息,例如黑洞的合并、中子星的碰撞等。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引力波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
3.引力波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引力波探测技术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改进。
由于引力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科学家可以通过监测引力波的到达时间来提前发出地震预警信号,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采取安全措施。
此外,引力波探测技术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震活动的本质和机制,为地震预测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4.引力波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引力波的探测不仅对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的问题。
例如,通过观测引力波,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性质和行为。
引力波的探测还为宇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此外,通过引力波的探测,科学家还可以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宇宙中的神秘现象,揭示宇宙的奥秘。
5.引力波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除了地质学和天文学,引力波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工程领域,引力波技术可以用于精密测量和控制系统。
例如,在建筑结构的监测和评估方面,引力波探测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帮助工程师检测结构的变形和损伤,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此外,引力波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导航系统的改进,提高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力波”发现带来的专利创新思维
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海洋的声音;声音专利,叩响发明者挖掘专利技术的声音。
引力波的发现,使人们多了一个除了观测光之外,能更好地探究宇宙本源的角度;那么,除了人眼可见的技术方案外,能不能实施可闻的“声音专利”,通过“喜闻乐见”来更好地拓展和补充专利技术方案的实施角度呢?《专利三十六计》一书的作者董新蕊,创新性地提出了“声音专利”这一概念,并从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作了简单论证,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各位专家和老师的共鸣。
丙申猴年正月四、公历2016年2月11日。
“砰砰piu砰砰piu,我们能够…听见‟引力波,我们能够…听见‟宇宙,这是引力波最美妙的事件之一。
我们将不仅…看见‟宇宙,我们还将…倾听‟它,这个声音源自于13亿年前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执行主任戴维·赖茨在华盛顿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
这是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的预言百年之后,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
依照科学家的说法,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听”到宇宙的“声音”。
宇宙以光的形式向人类传递了太多信息,如今引力波在时空中向我们传递着类似声音般的新信息。
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期间(1902—1909年)提出引力波的预言后(1905年),不知曾经在瑞士专利局仅用6年就做到了二级专利审查员(国知局的二级审查员基本要博士入局15年左右才能差额获得)的爱因斯坦想过没有,专利除了以可见的形式向我们展示技术方案外,能不能以“声音”的形式向我们展示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让我们对专利“喜闻乐见”呢?作为爱因斯坦的同行,董新蕊将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对该可能性进行大胆地探讨。
一、实施“声音专利”的可行性论证
(1)对声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会发展过程所必需的大趋势。
我们知道,保护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是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版权),且著作权和商标权已经对声音进行了保护。
著作权方面对声音的保护例如有音乐著作权,它是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复制权、广播权、网络传输权等财产权利和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权利。
著作权法规定的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期甚至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合作作品截止
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过了保护期的音乐作品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保护作品的完整权、修改权等人身权永远受保护。
声音商标是非传统商标的一种,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
声音商标在市场营销领域应用的比较早,但是由于声音商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商标,具有不可视的特点,通常不被作为商标看待,因此,声音商标的保护问题一直是个难题。
《TRIPs协定》第15条对保护客体部分约定为“任何标记或标记的组合,只要
能区分一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货物或服务,就应可构成一个商标。
”为顺应商标注册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需求,2013年新修改的中国商标法将声音商标纳入可申请注册的范围;新修改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13条对声音商标申请注册的具体要求作了规定。
笔者近日得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节目开始曲”成为中国初审公告拟核准注册的首个声音商标。
另外,声音标识是属于声音商标的一种,随同广告用短乐、品牌主题音乐和一连串的品牌题材使用。
成功的典型例子如英特尔芯片广告“等灯等灯灯”、诺基亚开机短乐、摩托罗拉的“hello moto”、马自达的“zoom zoom”、BMW的“bengbeng”等等,都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了独特的画面,将这些旋律与他们的所属商家建立了唯一联系。
专利,作为工业产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有关声音的专利方面自然也不甘落伍。
早在1857年,法国人马丁维利就发明了声波记振仪,提交了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其是留声机的前身。
1878年,爱迪生针对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在美国提交了专利申请并获得了授权。
1928年,德国人F·弗勒姆首次将磁粉涂在纤维带基上,并在德国提交了专利申请,后获得授权。
1967年,日本广播协会(NHK)技术研究所最早提出并实施了音响设备的数字化,率先将早已在通信领域中应用的脉冲编码调制技术(PCM)引入音响设备,并在日本提交了专利申请,后获得授权。
但是,如果仅仅坚持只能对涉及声音的装置申请专利,而声音本身并不能申请专利,难免难以适应知识产权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需求,也不利于“大众创业、万种创新”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美仑曼妙声音。
(2)有先例可循,对声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专利权保护的一种有效延伸,是对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虽然根植于近代专利制度的土壤中的现代专利制度,难以免俗地仍将专利权的客体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实体的产品之上,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有新生事物出现的现象,虽然可专利性的主体也一再被补充,但是无一例外均被打上了“实体”的烙印。
这在专利保护中是有多个先例可循的,例如:软件专利本身并不是保护软件,而是保护以软件作为媒介的装置,并对软件进行延伸保护;商业方法专利本身并不是保护商业方法,而是保护以商业的方式为媒介的可“实体化”的客体,并对商业方法进行延伸保护。
软件和商业方法专利均为抽象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形式被执行而得到可实用的效果的。
“我们愿意把它称为一种声音,但引力波并不是声音,”LIGO的数据分析专家魏因施泰解释说,“声音以音速在空气中传播,而引力波则是以光速传播,可以在
真空中传播。
两者都是一种震动,但引力波是一种全新的震动方式。
LIGO天文台将探测器连接到扩音器,从而“听到”引力波的声音。
”
同样的,实施声音专利并不是用专利的方式来保护一种纯粹的声音,而是以专利的方式来保护一种以声音的形式体现的“实体化”的客体技术方案本身,即以一种“可闻”的技术现象来达到“可见”的技术效果,进而能起到突出的实质性贡献和显著的进步。
(3)保藏更方便,备案有依据。
至于声音专利的保藏和取证,国家知识产权局可自己成立相关部门,亦可或委托第三方的声音保藏中心,作为用于专利程序的声音保藏单位。
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参照2015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材料
保藏办法》正式施行,但是相对于生物材料保藏,声音保藏更方便、更灵活、更机动,通过几台服务器和一定的数据存储空间就能实现。
二、实施“声音专利”的必要性
(1)实施声音专利保护,是对方法和工艺类专利的很好补充。
我们知道,方法和工艺类专利的侵权举证一直是诉讼中的难题,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1条还专门规定了举证责任的倒置: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即对于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侵权诉讼,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是说,对使用不同方法的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身上,如果被告不能举证或者举证不足,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时,如果把“声音专利”作为侵权举证的一个有效证据,将会大大降低举证的
难度,例如冶炼钢铁专利工艺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会有不同的声音(波长),这也是一些传统工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关键点;在比如养殖类的专利中,声音驯
兽一直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方案;菌群的培育和抑制方法中,各种细菌也都用特定的“声音”进行交流。
在专利工艺申请的过程中,配合“声音专利”备案,遇到纠纷时,从保藏的声音库中提取出原被告双方相关的工艺波长进行对比,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无中生有,构建全方位的声音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面临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现状,如何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如何面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带来的新的知识产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办法尤其关键。
将声音保护作为试点,在著作权、商标之外,补充声音专利的保护模式,尝试全方位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总而言之,引力波的发现不光全面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了我们探究宇宙之源的契机;对于知识产权从业者而言,也给了我们以全新的、二次元的启示,除了人肉眼可见的专利技术方案外,也能实施可闻的“声音专利”,来更好地拓展和补充技术方案的实施角度。
这说不定是专利制度不断进步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必然趋势,也说不定能得到知识产权合理性理论的有力支持,in any case,实施声音专利将会是专利制度不断完善的有益尝试。
正所谓
天外飘来引力波,爱因斯坦果不错!
声音补充光波测,宇宙之谜或可破。
版权商标有先例,声音专利也能做!
瑞士二级审查员,当年未尝未想过。
中国四级审查员,喜闻乐见新蕊拓。
来源:IPRdaily
作者:董新蕊(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专利三十六计》一书的作者)
编辑:IPRdaily 王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