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典故大全 精华

合集下载

廉政典故40则

廉政典故40则

1、公仪休拒鱼鲁国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有一天,公仪休正和他的学生交谈,有人送来两条鲜活的大鲤鱼,公仪休婉言谢绝了。

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答道:“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就自己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2、房梁挂钱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到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4、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5、二不尚书明朝范景文,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

6、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

成语典故里的廉政

成语典故里的廉政

成语典故里的廉政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其中,有很多成语以廉政为主题,反映了我们历史上对廉政的高度重视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些成语典故里的廉政。

一、以“廉”为主题的成语典故1. 廉洁奉公成语“廉洁奉公”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中的一句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亦可奉公,如充耳。

赞乎,其不亦说乎。

”意思是说学习上不敢懈怠,工作上要忠诚奉献。

这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人廉洁自律,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工作。

2. 廉洁自律成语“廉洁自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礼亦敏而廉亦敦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性格敦厚,但仍能自我约束,保持廉洁正直的作风。

这成语在强调个人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廉政建设提出了要求。

3. 廉洁正直成语“廉洁正直”源自《左传·昭公元年》:“衡有若曹公,其直若蒯通,公曰:‘居,必戒之。

’”这里的“若蒯通”指的是战国时期蒯通,他是一个官员,因为廉洁正直而受到赞誉。

这成语意指官员廉洁自律,公正无私,是一种绝对的政治品德。

二、以“政”为主题的成语典故1. 整顿政风成语“整顿政风”以廉政为主题,意指清除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

它源自《易·复卦》:“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这句话隐含着要对政风进行整顿、确立纯正廉洁的政治氛围。

2. 思政务实成语“思政务实”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吾闻君怀其宝而祸之,背约失信,祸及其身。

”这句话指的是史书里的负面故事,告诫我们要真正思考政务,讲究实际的做事方法,建立廉政为主导的政务思想。

3. 保持清正廉洁成语“保持清正廉洁”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乐忠信,亲仁善,齐礼乐,居清静。

”这句话中的“居清静”指的是清正廉洁的生活态度。

这成语倡导官员们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受利益诱惑,恪守职责,为人民服务。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1. 包公审案: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官之一,他一生坚持廉洁公正,不受贿赂。

有一次,他审理一起官员受贿案,被告人贿赂了包公的手下,但包公不为所动,最终依法严惩了罪犯。

2. 赵盾拒礼:赵盾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在位期间一直保持廉洁,拒绝收受贿赂。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带着一份厚礼,但赵盾坚决不受,最终老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3. 范仲淹还书: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坚持廉洁正直,不贪污受贿。

有一次,他的一个同僚送给他一本名贵的书籍,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赞赏,但范仲淹坚决不收,还将书籍原样归还给了同僚。

4. 李时中拒礼:李时中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他在位期间一直保持廉洁,拒绝收受贿赂。

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带着一份厚礼,但李时中坚决不受,最终老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5. 王阳明还银: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坚持廉洁正直,不贪污受贿。

有一次,他的一个部下送给他一批银子,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但王阳明坚决不收,将银子原样归还给了部下。

中华传统廉洁典故

中华传统廉洁典故

中华传统廉洁典故清正廉洁小故事1于谦,可以作为是清正廉明的代表。

他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

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

皇上因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着,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

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嘱咐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

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

”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

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

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于谦办事铁面无私,清廉正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贪官。

皇帝也觉得于谦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心中老是不快,于是在贪官的诬陷下,皇帝寻了个罪名,撤了于谦的官,还要问他的罪。

于谦在牢里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廉洁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要廉洁自律,同时还要敢于同违反廉洁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为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清正廉洁小故事2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廉洁历史典故

廉洁历史典故

廉洁历史典故历史典故1、羊续悬鱼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

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

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

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

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

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

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北宋包拯,他为官清正廉洁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

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

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

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

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

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

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

廉政教育典故

廉政教育典故

廉政教育典故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廉政教育典故是通过历史人物和故事传递廉洁自律、公正执法、勤政爱民等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廉洁经典故事

廉洁经典故事

廉洁经典故事
1. 《钟馗捉妖记》:俗称《钟馗嫁妹》。

讲述了唐朝名将钟馗为求赏格真相,决心嫁女儿给一个民间千金,最终发现了真相并捉拿了邪恶的妖怪。

2. 《白蛇传》:故事描述了白蛇为了找回丈夫许仙,冒险用自己生命去换取仙草,并最终重获新生的经典故事。

3. 《窦娥冤》:故事以唐代女子窦娥为主角,揭示了当时官场丑恶的一面,窦娥为保全自己的贞洁,不畏强权,最终因冤屈而死,表达了廉洁正直的精神。

4. 《雷雨》:故事讲述了清朝末年上海滩的贪污腐败现象,以雷电的隐喻暗示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金钱与爱情、道德与利益之间的选择问题。

5. 《神雕侠侣》:讲述了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故事,故事里小龙女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毅然放弃了和杨过在一起的机会,并最终选择了修行。

此故事体现了廉洁、忠贞的精神。

6. 《老舍自传》:故事以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他在社会动荡时期坚守廉洁原则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作家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个人的尊严而奋斗的经典形象。

中办历史上 廉洁自律 典故

中办历史上 廉洁自律 典故

中办历史上廉洁自律典故在中办历史上,有许多廉洁自律的典故,这些故事彰显了党员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的坚守与自觉。

廉洁自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党的纯洁性和推进政府廉洁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同时也是党中央长期以来提倡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中办历史上,有很多充满教育意义的典故。

1. 乌鸦喝水乌鸦喝水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故事。

据说,在古代的某个地方,有一只口渴的乌鸦发现了一只瓦罐,瓦罐里装满了水,但是水面距离乌鸦的嘴巴很远。

乌鸦为了解渴,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往瓦罐里投掷小石子,让水位逐渐上升,最终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怕吃苦,不怕辛劳,用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贡献。

2. 张公岭张公岭是廉洁自律的典范。

据传,张公岭是中办组织中的一名干部,他始终以一身正气和白手起家的努力精神为榜样,被誉为“廉洁自律的典范”。

张公岭在工作中无私奉献,以勤政廉洁为己任,对待工作毫不马虎,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

他还时常教导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3. 潘大岗潘大岗是廉洁自律的典型代表之一。

他是一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将廉洁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潘大岗在工作中始终恪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严禁收受任何形式的财物,坚决杜绝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

他坚守原则,不与不法之徒勾结,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

潘大岗的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应当遵守的底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成为廉洁自律的模范。

4. 钟云山钟云山是中办历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干部。

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高度的廉洁自律精神。

在面临困难和诱惑的时候,他坚守原则,拒绝了一些违法违纪的利益诱惑,以廉洁自律的榜样影响了周围的同事。

钟云山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人们,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实际行动践行廉洁自律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胆忠臣”范仲淹廉洁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少有志操,苦心学习,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进第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

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

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后,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停止了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以仲淹为忠”。

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敢于斗权贵。

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

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

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

没想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

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做法,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疏奏给宋仁宗。

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

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

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

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了任职考核,很快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

同时,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只要是克己奉公者都被提拔到重要位置。

同时,为保证官吏正确使用权力,他还上奏朝廷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为仁宗时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五胆:勇于不留财。

范仲淹为政清明,个人生活十分节俭。

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他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

晚年时,范仲淹没有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

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治第于洛阳,然后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辞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

”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者有了安身之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

他64岁去世时,“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

”1、公仪休拒鱼鲁国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有一天,公仪休正和他的学生交谈,有人送来两条鲜活的大鲤鱼,公仪休婉言谢绝了。

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答道:“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就自己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2、房梁挂钱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到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4、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5、二不尚书明朝范景文,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

6、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大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

汤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而于世却像人参汤那样补,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

7、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

”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

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8、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棉。

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9、县令拉纤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

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

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

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

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何易于答:“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

我虽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

”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

10、斛律光持身节俭北齐左丞相斛律光严于律己。

带兵上前线时,部队安营扎寨不完毕,他就不走进自己的军帐。

若两军交战,他必身先士卒,冲杀在前。

在朝理政时,他谨慎、务实,事必躬亲。

平日生活十分俭朴,远声色,杜馈赠,罕见宾客。

后因仇敌离间,后主高纬疑其谋反而将其杀害。

抄家时,仅得弓15张,箭百枝,刀7口,枣木杖20束,以及朝廷赏赐的槊2根。

11、烧船称钉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饱私囊。

造船官员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

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

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

船烧过后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

从此,以此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

12、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13、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15、诸葛亮以俭养德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高位显,身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至俭,力戒奢侈。

他的家业仅有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

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奉资之外,分文不取。

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时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16、季文子戒奢华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简朴。

他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

有人讥之为“吝啬”。

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

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有听说用自己的美食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

”17、苏琼悬瓜南北朝时,清河太守苏琼,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未受赠。

郡中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赵颖,给他送来几个西瓜,苏琼把赵颖送出门外,马上叫家人将西瓜装入竹篮,悬于屋梁之上。

听说太守收下了送去的西瓜,郡中一些人便纷纷携带时鲜瓜果前来奉献。

苏琼遂从梁上摘下竹篮,只见篮里西瓜原封未动,有的已经腐烂,送礼者面面相觑,羞愧而走。

18、悬丝尚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清正廉洁。

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后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山涛府上查询,那真丝仍悬挂在梁上,“尘埃封印如故”,众人钦佩山涛为官清廉,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19、四铁御史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

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

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

’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

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遂号‘四铁御史’。

”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20、风月尚书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

《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21、量禀教子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

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

”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

”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

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22、李贞皇后拒收贡献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

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份钱财。

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

”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