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合集下载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2.31•【字号】沪府办规〔2023〕30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沪府办规〔2023〕3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2月31日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速推进本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集聚辐射带动等核心功能,顺应新形势新任务,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原则(一)改革体制机制以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带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效,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早期发现、接续孵化、高质量成长的孵化转化机制。

(二)强化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的作用,秉持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理念,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

(三)提升服务能级优化高校与大学科技园联动发展体系,形成高校科技创新、转化支撑和大学科技园首站承接、企业孵化之间的良好互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提升大学科技园全链条专业化服务能级。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内地29个省市的QCA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内地29个省市的QCA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内地29个省市的Q C A 分析彭永涛,侯彦超(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收稿日期:2020-08-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0209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0S J Z D A 062)作者简介:彭永涛(1986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及供应链管理;侯彦超(1995 ),男,河北张家口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㊂摘 要:以中国内地29个省㊁区㊁直辖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创新基础㊁创新环境㊁产学研联系和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变量,探究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㊂结果发现,存在技术转化型路径㊁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等4条关键路径;R&D 人力投入㊁区域外技术购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且核心条件;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组态中某些条件具有可替代性㊂研究结论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刻画的4条路径对不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㊂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条件组态;路径分析;Q C A 方法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06038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23-0054-09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a l C o nf i gu r a t i o n P a t h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B a s e d o n QC A A n a l ys i s o f 29P r o v i n c e s a n d C i t i e s i n M a i n l a n d C h i n a P e n g Y o n gt a o ,H o u Y a n c h a o (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j i a n g 21201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U s i n g t h e p a n e l d a t a o f 29p r o v i n c e s a n d m u n i c i p a l i t i e s i n C h i n a a s s a m p l e s ,a n d u s i n g f u z z y s e t q u a l i t a t i v e c o m p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f s Q C A )m e t h o d s ,8r e pr e s e n t a t i v e v a r i a b l e s a r e s e l e c t e d f r o m t h e f o u r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b a s e ,i n n o v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l i n k a g e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s p i l l o v e r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m p a c t a r e a C o n d i t i o n a l c o n f i gu r a -t i o n a n d p a t h f o r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a b i l i t y .T h e r e a r e 4k e y p a t h s t h a t a f f e c t t h e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s u c h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p a t h a n d f o r e i g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b s o r p t i o n p a t h ;R &D h u m a n i n p u t a n d o u t -o f -r e g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pu r c h a s e a r e n e c e s s a r y a n d c o r e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e n h a n c i n g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C e r t a i n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e p a t h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t h a t a f f e c t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a r e r e p l a c e a b l e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n o t o n l yr e v e a l s t h e i n t e r n a l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b u t a l s o t h e f o u r p a t h s d e s c r i b e d p r o v i d e g u i d a n c e a n d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i m pr o v e -m e n t o f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i n d i f f e r e n t r e gi o n s .K e y Wo r d s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C o n d i t i o n a l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P a t h A n a l y s i s ;Q C A M e t h o d 0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创新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㊁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㊂区域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创新水平的主要指标受到广泛关注[1]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稳定上升,区域分布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㊂首先,由于区域创新能力是产生新知识和商机的隐形能力,在地区间的异质性导致其成功经验难以被复制[2];其次,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不仅取决于创新基础水平㊁创新外部环境㊁创新单位间的联系,还受其它地区创新活动的影响[3]㊂因此,不同区域应该如何针对自身创新条件配置创新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地探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为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借鉴㊂为探究区域创新能力内在影响机理,国内外学者针对区域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㊂M i n等[4]研究发现,创新网络规模和公共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L i u等[5]通过研究欧盟区域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格局间的关系,得出R&D投入对区域创新效率和研究实体均起积极促进作用;曾婧婧等[6]通过研究高校和区域技术转移效应,得出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㊂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各要素对创新绩效产出的净效应㊁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忽视了影响创新绩效产出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内在机理[7]㊂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较多学者关注单一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鲜有学者从整体角度研究各要素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㊂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复杂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整体角度探寻影响因素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内在关系㊂定性比较分析法基于小样本分析,擅长处理复杂变量之间的多重并发关系,具有完整解读案例的特点㊂因此,基于整体论的Q C A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㊂基于此,本文从组态视角,围绕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一议题,运用f s Q C A,从创新基础㊁创新环境㊁产学研联系㊁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对我国内地29个省㊁区㊁直辖市进行组态分析,通过刻画导致区域创新高绩效产出的组态路径,揭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内在机理,为各省份如何配置创新资源以提升其创新能力提供借鉴㊂1文献综述1.1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由创新强度和创新效率决定,创新强度取决于区域创新基础条件,其与经济规模㊁R&D 活动投入等因素正相关;而创新效率更多依赖于区域特定因素,如产业集群环境㊁产学研联系㊁外部技术溢出[8]㊂区域创新强度多用发明专利数量表示[9-10],漆艳茹等[11]利用专利申请影响因素特征指标构建我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㊂国外在衡量创新能力时更加关注创新质量,通常通过专利引用次数加权反映创新质量[12];区域创新效率通过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衡量[13]㊂较多国内外学者采用区域创新强度或区域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衡量,鲜有学者从集合论角度整体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水平㊂本研究借鉴L e x u t t[14]的集合论方法,对Q C A的结果变量进行集合运算,用既具备高区域创新强度又具备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组态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组态㊂区域创新强度代表区域创新的基础条件,而区域创新效率则体现了区域对创新的吸收与转化效率㊂因此,只有两者同时达到高绩效水平,才认为该区域创新能力较强㊂1.2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从创新基础㊁创新环境㊁产学研联系㊁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进行分析㊂创新基础基于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产业创新环境基于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国际技术溢出基于尼尔森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㊂具体而言:①创新基础维度㊂F r i t s c h等[15]通过分析区域创新效率差异,得出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区域创新效率往往低于平均企业规模较小的区域;王志祥等[16]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是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可能存在 倒U 型 关系;李燕(2019)通过研究R&D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发现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产业创新环境维度㊂B r o e k e l[17]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区域创新效率与区域组织协作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 倒U型 关系;郭将等(2019)将产业结构进一步划分,得出相关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而无关多样化则阻碍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㊂区域创新又能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引入市场化调节可以显著加强这种促进作用[18]㊂制造业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也可以正向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19-20];③产学研联系维度㊂陈洪玮(2020)以创新平台为主要视角,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㊁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生产力促进中心3类创新平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溢出效应;④国际技术溢出维度㊂孙凤娥等[21]㊁徐文斌等[22]发现,外贸企业主导出口贸易开放㊁国际技术购买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㊂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较多关注某一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23]㊂只有少数学者从外源路径变量与内源路径变量角度实证回归分析了两类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鲜有学者从整体论视角探究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间的内在机理㊂1.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从区域创新过程看,我国区域创新一般依托于直接利用区域内自身资源和要素积累㊁间接吸收区域外创新要素两种路径(赵庆,2017)㊂侯健敏等(2010)运用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解释了研发合作内容要素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路径;J u c e v i c i u s等[24]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通过有效创造和利用知识㊁寻求共同目标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该过程尤其重视技术吸收能力㊂同时,产业聚集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水平,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发挥外部性机制的路径并不相同(赵婷婷等,2020);王雪薇等[25]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由东到西依次递减且各区域差距较大㊂当前,传统实证研究将解释变量间的关系独立[26],即在假设因果对称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研究某一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㊂因此,传统方法难以解释复杂变量间的因㊃55㊃第23期彭永涛,侯彦超: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果关系[27-28],而定性比较分析法具有对样本量和数据来源要求低㊁更好应对前因复杂性㊁适用于因果非对称性问题㊁具有完整解读案例的特点[29],结合评估多重因果关联变量的组合效应[30],对刻画不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较为适用㊂本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相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且不同地区依托的创新条件不同,导致区域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难以模仿㊂传统线性回归依托对相关个案的归纳和逻辑演绎,难以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特点提出较为具体的指导意见㊂因此,本文以不同区域发展特点为基础,通过Q C A 方法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对前因变量进行组态构型,研究其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因果关系,可为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区域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㊂2 研究设计2.1 研究方法Q C A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查尔斯㊃拉金[30]于1987年提出,它通过小样本分析找出复杂因果关系,强调通过实证及理论关联解决相关问题㊂定性比较分析法(Q C A )运用组态逻辑,研究多种复杂变量组合对结果变量的影响㊂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组织间要素通过多因素间的集合对结果产生影响[31]㊂而集合理论和Q C A 方法适用于理论方法的匹配,可运用Q C A 解决社会科学中的复杂变量问题㊂本文采用Q C A 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方面,该方法适用于小样本数据分析,对样本数量要求较低,而本文将我国2018年内地29个省㊁区㊁直辖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作为样本,样本数量符合该方法要求;另一方面,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众多且实现过程复杂,该方法通过对比条件变量组态集合关系,确定实现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变量组合及核心条件,可为具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区域提升其创新能力提供参考㊂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我国内地29个省㊁区㊁直辖市作为样本收集数据(因西藏㊁贵州数据缺失,故未纳入统计),初始数据来源于2019年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㊁‘中国科技统计年鉴“㊁‘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㊂具体来看,区域创新效率㊁区域创新强度㊁R&D 经费投入规模㊁产业结构特征㊁产业与大学合作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㊁‘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年鉴,进出口贸易㊁区域外技术购买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支持来源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㊂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创新效率㊁区域创新强度两个结果变量取交集衡量㊂2.3 变量2.3.1 结果变量本文基于集合视角,用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 1)表示区域创新发展速度和质量,用创新强度(I n n o 2)表示区域创新发展基础能力,通过I n n o 1与I n n o 2进行f s Q C A集合运算,将两变量的校准结果取交集表示区域创新能力变量,据此测得的区域创新能力(I n n o )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㊂I n n o 1参考王志祥等[16]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效率的测量结果,运用前沿生产模型(S F A )(投入指标为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㊁产出指标为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量)㊂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区域投入产出效率㊂最后,用F r o n t i e r 4.1软件对函数进行估计,测算出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㊂I n n o 2用2018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专利授权数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㊂表1 中国内地各省㊁市㊁自治区区域创新效率及区域创新强度结果地区(东部)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 1)区域创新强度(I n n o 2)地区(中部)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 1)区域创新强度(I n n o 2)地区(西部)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 1)区域创新强度(I n n o 2)北京0.398106948山西0.17511311重庆0.23134780天津0.22141675吉林0.18911090四川0.22864006河北0.12735348黑龙江0.21918221云南0.16914230辽宁0.23126495安徽0.24558213陕西0.25334554上海0.36772806江西0.18533029甘肃0.1279672江苏0.263227187海南0.24355407青海0.0921580浙江0.312213805湖南0.25146369宁夏0.1124244福建0.15768304湖北0.21337916新疆0.1658094山东0.216100522内蒙古0.1076271广东0.362332652广西0.22515270海南0.2432133全国均值0.21858596东部均值0.263122574中部均值0.21533945西部均值0.17519270由表1可以看出,东部两项指标均高于中部与全国水平,西部两项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强度发展不均衡㊂区域创新效率也呈现此规律,导致我国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㊂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多重影响因素复杂交互的结果,且不同地区地理位置㊁发展环境㊁创新基础条件各异,难以有针对性地刻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㊂因此,本研究通过Q C A ,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条件变量)进行组态分析,针对不同地域发展特点,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路径指导㊂㊃65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年2.3.2 条件变量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综合评价体系㊂N a s i e r o w s k i 等[32]认为,区域创新力影响因素可从创新基础条件㊁行业外部环境㊁创新主体与产业集群关系3个维度进行分析㊂‘欧洲创新计分牌“从框架条件㊁投资㊁创新活动和影响4个维度构建了欧盟国家创新绩效影响指标体系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指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㊁居民收入㊁教育水平㊁研发投资㊁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使用结构等㊂本文综合借鉴魏守华等[8]㊁N a s i -e r o w s k i 等[32]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变量集的分析㊂传统线性回归因R R D 与J R D 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而将R R D 省略,但Q C A 组态分析不受前因变量共线的影响,故将R&D 人力投入规模指标保留㊂此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支持㊁大学和企业科研合作经费㊁政府科技投入㊁F D I 技术溢出影响效应不显著,但随着服务型制造业的推进,我国珠三角及长三角区域服务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故本文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支持的指标保留㊂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条件变量定义为4个维度8个变量,见表2㊂表2 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变量描述变量类型测量维度细分变量变量标签测度方法结果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 n n o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 1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率区域创新强度I n n o 2区域专利授权数条件变量创新基础R&D 人力投入规模R R DR&D 人员全时当量R&D 经费投入规模J R D R&D 经费支出知识存量K D 人均G D P创新环境产业结构特征I S C 制造业增加值占区域G D P 的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支持K S I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产学研联系产业与大学合作I U C 大学科研经费中企业经费比重国际技术溢出进出口贸易I E T 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占G D P 的比重区域外技术购买O T P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占G D P 的比重(1)创新基础维度㊂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基础直接相关㊂地区R&D 人力投入规模表示该地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程度,R&D 经费投入规模表示该地区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不同省份创新资金的配置,知识存量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基础,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量密不可分㊂本文借鉴F u r m a n 等[33]的做法,用人均G D P 代表区域知识存量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R&D 努力程度以及对知识存量的利用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R R D ㊁J R D从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两个角度表示R&D 努力程度,K D 代表地区知识存量㊂(2)创新环境维度㊂创新环境通过影响创新活动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㊂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环境变量可由区域产业结构㊁区域产业集中度㊁区域产业间的联系表示;区域产业结构变量可通过I S C(制造业增加值占区域G D P 的比重)反映;区域产业集中度㊁区域产业间联系可由K S I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支持)反映㊂(3)产学研联系维度㊂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一个区域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但由于不同地域经济水平不同,因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同,如北上广因为政治经济地位凸显更能吸引其它省份创新型人才㊂因此,本文不考虑基础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㊂由于产业与大学合作直接促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本文用该指标表示产学研联系维度㊂(4)国际技术溢出维度㊂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知识跨国传播速度加快,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引入外商投资㊁中外合资办厂㊁加快进出口贸易等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㊂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国际交流中技术溢出极大地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㊂国内外学者对该维度变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外商投资㊁进出口贸易㊁区域技术购买3个方面㊂我国子公司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43]㊂因此,本文选取进出口贸易㊁区域外技术购买两个变量表示国际技术溢出维度㊂进出口贸易用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占G D P 的比重表示,区域外技术购买用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占G D P 的比重表示㊂2.4 变量描述性统计本文结果变量(I n n o 1㊁I n n o 2)样本数据来源于表1,条件变量(R R D O T P )样本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㊁‘中国科技统计年鉴“㊁‘中国工业经济年鉴“㊂通过表2测度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赋值,其中R R D ㊁J R D ㊁K D 三个变量可由统计年鉴直接查出,其它5个变量通过年鉴数据间接计算得出,如K S I 通过一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相除得出㊂本文运用f s Q C A 3.0软件对全国内地29个省㊁区㊁直辖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均值㊁标准差㊁最小值㊁最大值测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㊂区域创新效率最大值为0.398,最小值为0.092,区域创新强度最小值为1580,最大值为332652,说明不同省份创新效率㊁创新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态势㊂从影响因素看,8个变量离散程度较大,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要素投入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省份发展特点,提出可以指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㊂2.5 数据校准与转换使用模糊集Q C A 分析的是集合关系而非变量,因㊃75㊃第23期 彭永涛,侯彦超: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变量校准,并将样本从变量维度转化为集合维度㊂本文运用f s Q C A3.0软件,分析步骤如下:①应用四分位点法确定锚点,将样本数据上四分位点(75%分位值)㊁均值(50%分位值)㊁下四分位点(25%分位值)作为校准的完全隶属点㊁交叉点㊁完全不隶属点[28-31],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②运用3个锚点对2个结果变量(I n n o1㊁I n n o2)和8个条件变量(R R D O T P)进行校准;③将校准后的结果变量I n n o1f z和I n-n o2f z进行交集运算,其结果I n n o f z作为最终组态构型变量,表示区域创新能力㊂表3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变量标签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10.2180.0740.0920.398区域创新强度I n n o258349750461580332652人力投入规模R R D1335511479505656565287经费投入规模J R D624691192546知识存量K D624642728828497128994产业结构特征I S C0.1550.1150.0110.43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支持K S I0.4530.0520.3530.56产业与大学合作I U C0.2340.110.0390.453进出口贸易I E T0.1180.1640.0010.842表4各变量校准锚点变量定位点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点结果变量区域创新效率(I n n o1)0.24350.220.169区域创新强度(I n n o2)59661.253495111311 R&D人力投入规模(R R D)140356.759352336857 R&D经费投入规模(J R D)592.75467.5140知识存量(K D)66024.754899444047条件变量产业结构特征(I S C)/%24.26513.686.63知识密集型服务(K S I)/%47.15254542.96产业与大学的合作(I U C)/%29.61756.682.77进出口贸易(I E T)/%10.8856.680.01区域外技术购买(O T P)/%0.470.220.073数据分析结果3.1必要性分析必要性检验是Q C A的重要步骤,用于检查结果是否依托于某一变量㊂该检验过程包括两个指标:①一致性是指样本检验与集合关系的一致程度,通常当变量一致性大于0.9时,说明该变量为必要条件;②覆盖度是衡量某一条件变量组合重要性的直接指标,该指标由特定案例数量除以实例总数得出,具体如表5所示㊂从中可见,R&D经费投入规模变量和区域外技术购买变量的一致性均大于0.9,表明这两个变量对结果有较强的解释力,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条件㊂R&D经费投入规模变量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性条件㊂W a n g等[35]验证了区域创新环境要素㊁创新基础㊁区域外技术溢出㊁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链状结构关系,即创新基础通过影响区域外技术溢出和产业创新环境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㊂区域外技术购买变量通过两种渠道作用于区域创新,一方面为企业带来外部知识和技术,促进内部研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对外风险投资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6]㊂表5单因素必要性分析结果测量变量一致性覆盖度人力投入规模0.8416860.775092经费投入规模0.9212410.685207知识存量0.7112170.676760产业结构特征0.6626890.617494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支持0.5457440.482419产业与大学合作0.7430390.627267进出口贸易0.7454260.709311区域外技术购买0.9061260.661825 3.2组态分析本文通过运行f s Q C A3.0软件,遵循F i s s[31]和杜运周等[36]的建议,将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8,案例阈值设定为1,P R I阈值选定为0.75,进行标准化运行,得出复杂解㊁中间解㊁简约解㊂通过对中间解㊁简约解进行布尔代数运算,得出组态结果如表6所示㊂表6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组态结果变量组态1234R&D人力投入规模ӘʏӘR&D经费投入规模ӘӘӘӘ知识存量ӘʏӘӘ产业结构特征ʏ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支持ӘӘ产业与大学合作ӘӘӘ进出口贸易ӘʏӘӘ区域外技术购买ӘӘӘӘ一致性0.9726770.8743720.9196890.986063覆盖度0.1416070.1384250.2824180.225139总体一致性0.939107总体覆盖度0.552108注:遵循R a g i n[30]和F i s s[31]对Q C A结果的呈现,实心圆表示条件存在,Ә表示核心条件,ʏ表示边缘条件,ʻ表示条件缺席,空格表示一种模糊状态,即该条件可存在亦可缺席通过对我国内地29个省㊁区㊁直辖市进行Q C A组态分析发现,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939,远高于一致性可接受程度0.8,总体覆盖度为0.55,表明4种组态解释了55%以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㊂因此,4种组态可视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组合㊂通过对4个组态条件变量进行对比发现,4种条件㊃85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组态可以归纳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4条路径㊂组态1不具备创新环境维度变量,资源投入层包括产学研联系维度和国际技术溢出维度变量,可以看出该组态通过外在技术吸收和内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该区域创新能力,因此可将其命名为技术转化型路径;组态2不具备产学研联系维度变量,资源投入层存在创新环境维度和国际技术溢出维度变量,可见该组态创新主要来源于国外技术,同时注重产业环境优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因此将该组态命名为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组态3㊁组态4包含创新基础㊁创新环境㊁产学研联系维度和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7个变量,组态3未包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支持变量,组态4未包含产业结构特征变量㊂因此,组态3主要通过制造业对技术进行吸收与转化,组态4技术吸收与转化的媒介为服务业㊂因此,组态3对应的路径为制造主导型路径,组态4对应的路径为服务主导型路径㊂(1)技术转化型路径㊂R&D 经费投入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与大学合作*进出口贸易*区域外技术购买构成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充分条件,归属于该路径的区域为:辽宁㊁天津等地区㊂其中,R&D 经费投入规模㊁知识存量㊁产业与大学合作㊁进出口贸易㊁区域外技术购买为核心条件,其它为边缘条件㊂该路径依靠外在技术吸收与内在科研成果转化两种模式,主要将R&D 人力与财力投入到外来技术吸收与科研成果转化上㊂地处沿海㊁外贸发达㊁外企数量多的区域可以考虑该路径,通过区域外技术购买和增加进出口贸易引入先进技术,促进区域内创新成果转化,将外来技术内在化㊁先进科研成果实用化㊂在配置创新资源时应将外在创新引进与内在科研转化并重,对外将创新资源配置到区域外技术购买和进出口贸易领域,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对内鼓励当地产业与高校㊁研究所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地区高校资源,促使创新成果转化及产学研有机结合,双管齐下提升该地区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㊂图1 技术转化型路径(2)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㊂R&D 人力投入规模*R&D 经费投入规模*知识存量*产业结构特征*知识密集型服务对创新的支持*进出口贸易*区域外技术购买3个维度7个变量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符合该路径的地区为广东㊁山东㊁福建等㊂该组态表明,通过创新基础㊁创新环境和国际技术溢出3个维度变量组合可以完成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构型,反映了该地区高校创新资源转化不足㊁制造业未能形成聚集性㊁服务业较发达㊂因此,具有以上发展特点的区域可将创新基础维度R&D 经费用于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将R&D 人力与R&D 经费优先投入到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其余资源配置于当地制造业,促使外来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被充分吸收,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体如图2所示㊂(3)制造主导型路径㊂R&D 人力投入规模*R&D 经费投入规模*知识存量*产业结构特征*产业与大学合作*进出口贸易*区域外技术购买㊂该路径除知识密集型服务对创新的支持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不起作用外,其它条件对结果变量均有影响㊂归属于该路径的地区为江苏㊁浙江等省份,该地区制造业与高等教育发展良好,经济贸易发达,地理上靠近长江三角洲工业集聚区域,凭借地理位置和城市资源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人才集聚,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㊂该组态只有R&D 人力投入为边缘条件,其余均为核心条件,由此可见,该区域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可放在第二层次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拉动的区域可以考虑该路径,可将创新基础和国际技术溢出两个维度变量作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㊂具有这些发展特点的区域可采取以下策略:①鼓励制造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将制造业创新作为该区域创新的主导力量,通过产学研结合,确保科研成果在制造业中充分转化;②注重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布局与规划,促进制造业转型与先进制造业形成,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正向作用;③通过加强进出口贸易促进外贸产业创新发展,将区域外购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㊃95㊃第23期 彭永涛,侯彦超: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条件组态路径研究。

黑龙江高校简介

黑龙江高校简介

黑龙江省高校简介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

办学70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

学校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哲学学科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评为B类,化学学科评为B-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2个学科评为C+类,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学科评为C类,数学、生态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6个学科评为C-类,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于省属高校前列。

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外国语言文学获批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

学校拥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中心6个、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及俄罗斯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院等3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

“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5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项,连续多年被SCI、EI、CSSCI 收录的论文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6000余项,其中有1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2项。

装配式房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装配式房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1.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5
1.7 综合评价..............................................................................................................................5
2.2 本次项目发起缘由..............................................................................................................8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9 2.3.1 满足装配式房屋产业发展的需要........................................................................9 2.3.2 有利于完善竞争有序、服务高效、发展有力的装配式房屋市场................. 10 2.3.3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10 2.3.4 项目建设可新增就业岗位.................................................................................. 10 2.3.5 大力促进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及产业加速融合的需要......................................10 2.3.6 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1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还不完全成熟,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大学科技园自1991年起步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模式日益多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有大学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三种模式。

为了给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国家科研事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税收、人才引进以及创新优惠等相关政策来激励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中国特设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国内大学科技园区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2个大学科技园区。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共建成并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1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累计创办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

《2020-2026年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30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其中华东、华北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京、沪、苏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比在37%以上,空间分布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北京和江苏分别拥有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排名榜首,分别占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的13.04%,其次为上海,拥有13家科技园,占比为11.30%,其他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在10家以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完善转化和孵化机制,有力促进园区在孵企业稳步增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10127家,总收入达到325亿元,其中2018年新孵企业数为2720家,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重要载体之一,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一批经过孵化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毕业”,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毕业企业10733家。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招商思路探析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招商思路探析

项 目的集聚效应上 , 可能 对本项 目 形成 比预 期更大的招 商竞争。
因此 , 该 项 目较适 合以 “ 电子 信息 、 移 动互联 ”等信 息服 务业作为  ̄ J 1 2 0 1 5 年年底 , 努力将 大学科 技园打造成 为产业 特色鲜 明、 浙 江省 国家 大学 科技 园 ( 以下简称 : 大 学科 技 园) 成 立于2 0 0 2 年3 招商重点 。 月, 2 0 0 5 年 被认定 为国家级大 学科 技园。 由浙江 工业大 学、 浙 江理工大 创新带动 强劲、 经济贡 献显著 的国内知 名、 省内一流 的国家 级大学 科技 学、 中国计量 学院 、 杭州市江干区人 民政 府共建 。 被省政府 列入 “ 省级 自 园。
( 二) 招商 情况 : 大学 科 技园 1 #楼现 定价5 4 元/ 方・ 月, 物 业费 约 第一阶 段 : 启 用阶段 , 以完成 大学 科技 园1 期1 #楼 招商为主 , 入 驻 4 . 5 元/ 方・ 月, 现1 #楼 已有入驻企 业4 0 余家 , 使用面 积占l #楼招商面 积 企业应 能满足国家级孵化 器考 核要 求 ; 至2 0 1 4 年6 月, 该 楼人住率 应不低 近4 O %。 引进的重 点企业 中有热 谷科技 、 赫瓦机 器人 、 赛 龙化 工、 匡伦科 于5 0 %, 入驻 企业 家数超 5 0 家, 并先期 形成一批 潜在意 向入驻 企业 , 商 务办公楼 宇氛 围形成 , 并做好3 、 4 #楼 项 目 储备。 技 等, 产业涵盖移动支付、 网络游戏 、 新能源开发、 机 器人应 用等 。
( 三) 运行情况 : 通过 积极努力, 前 期配 套物业、 过 渡食堂 、 超市、 第二 阶段 : 蓄 势阶段 , 以扩 大范 围和提 升服务 为抓手 , 以3 、 4 #楼 代办 中介已入驻 。日 常 招商 中, 接 洽 的部分 优 质项 目, 对办 公环境 要求 招 商为重点, 用两年 时 间, 迅速聚拢 几家标 杆性 企业 入驻 , 至2 0 1 5 年年 均比较 高, 租 金成本 很敏 感, 但大学 科技 园的租金 成本 、 区扶持政 策不 底 , 3 、 4 #达到入驻率7 0 %, 企业 总数超 8 0 家( 含1 #楼) 的目 标, 明( 未出台) 、 办公氛 围尚缺 , 主要 靠项 目申报 、 税收奖 励等 远期政 策招 第 三阶段 : 扩 招阶 段, 至2 0 1 6 年年 底 , 完 成2 #楼食 堂等 基本 配套 引, 企业落户意 向不高。 同时, 少量 已人驻企 业因高租金 产退意 。 服务机构 引进 , 保持 整体入驻率达9 0 %, 二 项 目招 商存 在的 问题 分析 ( 二) 招商具体对策 该项 目位于杭州城市东 部 , 地处江干 区科 技 园区内, 随 着城市东 扩 为加 快大学科 技 园招商进度 , 尽快形成 高层次人 高新技 术产业 和城市化 快速 推进 , 项 目作为城 东新兴 、 稀 缺的 商务写字楼 , 该 地块 商 集 聚氛围 , 有必要 拟对 空 间布局 、 租金 设置、 招商宣传、 平 台打 造、 配套 务价值 未来将愈加 显现 , S WOT 分析如下: 建 设进行分块 实施计划 , 详见附件I - 4 。 1 优 势 分析 。 一 是 区位 优 势 明显 : 毗邻 地 铁 l 号线九和路站 ( 约 1 、 功能布局方面 3 0 0 M) 。 紧邻 沪杭 甬高速 、 杭 州绕城 公路 , 倚靠杭 州东站 交通枢 纽 , 近 交萧 山国际、 上海 、 宁波, 附 近高校 云集 , 是 重要 中心枢 纽 , 地理优 越 。 二是产 业环境 浓 厚: 项目 紧邻规 划 中的九乔 国际商贸城 , 周边 聚集了西 子奥的斯 、 巨星科技 、 新星 光电、 纽 冠电子、 中奥科技等 一批高 质信息类 企业 , 产业氛 围浓 厚 ; 三是 政策环 境优 势 : 大学 科技 园是杭 州仅有 的3 个 国家级 大学科 技 园之一 ; 上 层政策倾 斜力度 大, 且拥 有合 作院校 及政府 资源 , 本项 目可以充分利 用 “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 园” 品牌优势。 劣势 分析。 一是楼 宇集聚 方面 , 该项 目区块 现较 为孤立 , 与周边 通 达大 厦九 和大 厦、 海富 大厦及 在建 地铁九 和路 站综 合商务楼 等楼 宇 物理 空 间上有一定距离; 且该 项 目 暂无法真 正 “ 拎包办公” 、 周边 工业产

大学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大学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工程中创恒发集团有限公司2004.4目录1. 工程情况简介 (2)2. 合作条件 (4)3.工程经济分析 (5)一期分析 (5)二期分析 (12)三期分析 (18)4、结论 (21)5. 附件 (21)一.工程情况简介1.1工程地理位置及区域交通状况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地处北京市市区北部、北京理工大学南校区,总用地面积51946平方M,园区东临新街口外大街,西至文慧园北路,南通文慧园路,北依学院南路,交通便捷,出入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园区位于北京海淀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腹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周边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大学等著名高校。

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万人,人才技术优势十分明显,有良好的文化科技氛围。

园区基础设施发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金融、旅游等现代化城市功能完备,其良好的社区环境,对科技人员有强大的吸引力。

1.2工程规划工程占地面积为51964平方M,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0.212万平M,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5.584万平M:其中:办公楼20370平M实验楼5028平M公寓式办公46150平M交流展示用房9416平M孵化大厦40398平M专家大厦32154平M展览中心1260平M附属用房325平M保留建筑734平M地下建筑面积4.63万平M:其中:设备用房9226平M办公辅助5021平M车库(含人防)32038平M总停车位1250辆其中:地上停车位73辆地下停车位1177辆,地上建筑层数为218层地下建筑层数为1—3层建筑高度为12.50---60.00M绿化率35%容积率 3.0工程分三期开发:一期为:孵化大厦经济技术指标如下:总建筑面积:54260平M地上建筑面积:40398平M地下建筑面积:13862平M总停车位:323辆,地下298辆、地上25辆地上建筑层数:2—15层地下建筑层数:3层建筑高度:12.5—60.0M二期、三期如下图所示:目前已取得各项立项批复和设计图纸,近期可完成拆迁任务。

2024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分析现状

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分析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潜力,提供参考和建议。

市场规模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持续增长,覆盖范围不断扩展。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超过100家,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

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升级,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业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业务包括科技创新孵化、技术转移、科技服务等领域。

科技创新孵化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之一,其通过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支持等资源,帮助创新型企业和科技项目实现快速发展。

技术转移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另一个重要业务,通过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还提供科技服务,如知识产权咨询、技术咨询等,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市场竞争力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和优秀项目的入驻。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不断优化,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各个地区和高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不同地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差异化优势,相互之间进行着积极的合作和竞争。

市场发展趋势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 多元化服务:国家大学科技园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包括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等,助力企业全面发展。

2. 国际化合作: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科技园的合作,促进国内外科技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3. 专业化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将进一步细分领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不同需求的企业和项目。

4. 创新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更多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的政策,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孵化基金总额,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
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现
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占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同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指标分析 (7)
一、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6-2017)变动分析 (8)
六、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5-2017)统计分析 (9)
七、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6-2017)变动分析 (9)
八、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同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
第四节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指标分析 (11)
一、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现状统计 (11)
二、全国孵化基金总额现状统计分析 (11)
三、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占全国孵化基金总额比重统计分析 (11)
四、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12)
五、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12)
六、全国孵化基金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13)
七、全国孵化基金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13)
八、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同全国孵化基金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
第五节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指标分析 (15)
一、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现状统计 (15)
二、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现状统计 (15)
三、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占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比重统计 (15)
四、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5-2017)统计分析 (16)
五、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6-2017)变动分析 (16)
六、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5-2017)统计分析 (17)
七、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6-2017)变动分析 (17)
八、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同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18 第六节东部地区场地面积指标分析 (19)
一、东部地区场地面积现状统计 (19)
二、全国场地面积现状统计 (19)
三、东部地区场地面积占全国场地面积比重统计 (19)
四、东部地区场地面积(2015-2017)统计分析 (20)
五、东部地区场地面积(2016-2017)变动分析 (20)
六、全国场地面积(2015-2017)统计分析 (21)
七、全国场地面积(2016-2017)变动分析 (21)
八、东部地区场地面积同全国场地面积(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22)
图表目录
表1:东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 (1)
表2: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4: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占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比重统计表 (3)
表5: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5-2017)统计表 (4)
表6: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5-2017)统计表 (5)
表8: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东部地区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同全国入统大学科技园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2: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比重统计表 (7)
表13: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5-2017)统计表 (8)
表14: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5-2017)统计表 (9)
表16: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东部地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同全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表18: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现状统计表 (11)
表19:全国孵化基金总额现状统计分析表 (11)
表20: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占全国孵化基金总额比重统计表 (11)
表21: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2015-2017)统计表 (12)
表22: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
表23:全国孵化基金总额(2015-2017)统计表 (13)
表24:全国孵化基金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5:东部地区孵化基金总额同全国孵化基金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表26: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现状统计表 (15)
表27: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现状统计表 (15)
表28: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占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比重统计表 (15)
表29: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5-2017)统计表 (16)
表30: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
表31: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5-2017)统计表 (17)
表32: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
表33: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同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比上年增长%)表33:东部地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同全国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
表34:东部地区场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9)
表35:全国场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9)
表36:东部地区场地面积占全国场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9)
表37:东部地区场地面积(2015-2017)统计表 (20)
表38:东部地区场地面积(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
表39:全国场地面积(2015-2017)统计表 (21)
表40:全国场地面积(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
表41:东部地区场地面积同全国场地面积(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