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合集下载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梳理(陈欣韵)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梳理(陈欣韵)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梳理】:1.大气的组成和作用注意: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②大气组成物质的作用。

③二氧化碳与水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水汽与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中间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2、对流运动显著(高空对流层)几乎没有臭氧电离层电离状态气体(又叫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有人造卫星和极光散逸层稀薄的大气一些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散逸到宇宙空间受地球引力最小有极光和宇宙火箭穿越注意:①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对流层厚度不同: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越多。

纬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小。

夏季对流层厚度比冬季大。

②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的原因:气温下高上低,大气不稳定。

③对流层天气变化显著的原因:水汽杂质含量多,易成云致雨;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④平流层成为最佳航空飞行层的原因: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尘埃少,大气能见度好。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1)防弹衣:可防止陨石或者流星体撞击2)遮阳伞:大气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几乎削弱一半)①反射:无选择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尘埃将其一部分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从而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云的白天温度低些)②散射:大气中小颗粒的成分将太阳辐射散射向各个方向,有选择性(蓝天的形成)③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

3)保温被: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并释放长波辐射,使地表保持一定的温度。

(多云的夜晚温度高些、霜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可补充:4.太阳辐射强度(1)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和大气的厚度和透明度(2)世界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总体上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3)世界年太阳辐射量最大区: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控制,降水少,大气的透明度好。

赤道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不是最多的原因:虽然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但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多,大气的厚度大,透明度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辐射 宇宙空间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1.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反射 (云)、散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的
达标练习: 1。读右图,回答:
(1)ABC分别表示大气垂直分层 的( 对流 )层、( 平流 )层和 ( 高层大气 )层。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 是(对流 )层,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上升的是( 平流 )层。
一、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干 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O2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O3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 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 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干洁空气组成图
(体积分数)


20.94%
50千 米以 上
升—臭 平流 12-50 氧吸收 运动 千米 紫外线 为主
对 12千米降—地 对流
流 以下 面是热 运动

源 为主
天气 与人类 状况 的关系
天气 晴朗
天气 复杂 多变
电离层 反射无 线电波
臭氧保 护生物, 利于高 空飞行
最为 密切
二、 大气的 受热过程
地球上能量源泉——太阳辐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应用实例
• (1)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增强
大气逆辐射) •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因为没大气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③天气现象复杂 ③集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人类关系
多变
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最密切
上海地区 对流层厚度
夏季 16千米
冬季 11千米左右
分析数据:对流层的厚度随什么发生变化?为什么?
结 论: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发生变化,夏季厚,冬 季薄,原因在于夏季近地面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 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对流运动不显著。
对流层中的 二氧化碳、 水汽、云和 尘埃可直接 吸收相当部 分的红外线
分分析析表表格格::大太气阳对辐太射阳的辐能射量的集削中弱在作哪用一表部现分为?什么?
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 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吸 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 大气对可见光几乎透明, 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达 到地表。
削弱作用 的方式
吸收
离子态气体:<0.175微米的紫外线 臭氧:0.175—0.4微米的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尘埃、云等:>0.76微米的红外线
理性思维: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同时,是否 会随着纬度而发生变化呢?
下列有两幅对流层高度的示意图,哪个正确?
8~9km
10~12km
17~18km
10~12km
8~9km
90S
60
30
0
30
60
90N
2、平流层
读图描述:据图,请你描述 气温如何变化?
读图分析:你认为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
热量来自 热量来自地面辐射
地面长波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辐射
厚度与纬度和季节有关
天气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当堂达标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D )

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组成 %
78 21
主要作用
蛋白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减弱氧化 生物呼吸、氧化剂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
干 洁 空 气
氮 氧
臭氧
二氧化碳 0.003
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 直射的地方温可达 127°C,夜晚降至— 183°C。

② ③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际问题
• 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__,因 为_______________ •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__,因 为_____________ • 综上,多云的日子比晴朗的日子气温_ ___小 • 冬半年晴朗的夜间易出现霜冻
实际问题
• 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地球表面大? • 同纬度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 游平原,何处太阳辐射量最多?最少?为 什么 • 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效应


尘埃
因时 因地 而异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干 洁 空 气 组 成 图
散 逸 层
散 逸 层
电热 离层 层 )
热 层
(
中 间 层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反射无线电短波
中 间 层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距地面80—500千米高度范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氧和氮分子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 状态,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帮助人们进 行无线电短波通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讲解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讲解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把 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除二氧化碳和水汽外,还有 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氟里昂等。
材料(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
人类社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 加了一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浓度在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太阳辐射 A
射向宇宙大气辐射
H
到 达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


太 阳
B
辐 射
G



收 地
E



射向宇宙地面辐射
F
D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
直接 热源
地面
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直接 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大气
保温作用
通过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表的平均温度为-230C, 实际为150C,也就是说,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 地表温度升高了380C。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3)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排入 空气中的硫、氮等氧化物不断增加。
大气组成的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5)30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度以上,但在
(3)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和地面反 射、散射34%
太阳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19%

地理必修件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地理必修件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风的类型:微风、和风、 狂风、暴风等
风的影响:影响气候、影 响交通、影响农业等
风的利用:风力发电、风 帆航行、风洞实验等
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锋面:冷暖空气 交界面,形成降 雨、大风等天气 现象
锋面类型:冷锋、 暖锋、静止锋
锋面过境:气温 、气压、风速等 气象要素的变化
锋面影响:影响 天气、气候和地 理环境
例子: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 发生在对流层中
平流层
定义:位于对流层之上,距离地面约10-50公里 特点:空气以水平方向流动为主,垂直方向运动较弱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直至平流层顶部 作用:对流层中的污染物和尘埃难以到达平流层,因此平流层中的空气较为纯净
高层大气
热层:电离层之上的大气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固体杂质
组成:包括尘埃、 烟雾、盐粒等
影响:影响空气 质量和能见度
来源:自然过程 和人类活动
治理:需要采取 措施减少固体杂 质的排放和污染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定义:大气的最低层,距离地面约 8-15公里
影响: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如降 雨、降雪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 气对流运动显著
气候变化的证据: 历史记录、考古 发现、冰芯研究 等
应对气候变化的 措施: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发展 可再生能源、保 护生态环境等
THANK YOU
汇报人:
地环流等
影响:影响全 球气候、天气 变化、海洋环
流等
风的形成
太阳辐射:太阳 辐射导致地球表 面温度差异,形 成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气压 梯度导致空气流 动,形成风
地球自转:地球 自转影响风的方 向和速度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京都议定书》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各国领导人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承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997年,旨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达成 协议,签署的国家和地区有141个。但按照议定书的规定,需要占1990年全球 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该议定书才能正式生效。这一 责任自然主要落在发达国家身上。

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三、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 1 )氮气: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稳定剂;
( 2 .03% )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温室气体,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大量热量滞留在地表
雷雨过后,人们感到空气清爽,在吮吸大自然清新空
气的同时,身心受到爽爽快快的“洗浴”。这是为什么?
( 4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持地面生物免受伤害
臭氧洞:臭氧层厚度 < 220个多布森(1大气压下厚度2.2毫 米)
臭氧减少的危害
a)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发育停滞
2、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里昂、臭氧
3、原因:燃烧矿物能源、砍树、生活工业排放
按现今的趋势,50年后,哪种气体的威胁最大?
二氧化碳 甲烷 在大气中 维持时间 温室作用 中的比例 20世纪80 年代的增 长率 主要来源
50—200 年
一氧化二氮 氟利昂
CFC-11 为75年 CFF-12 为11年 20 4.5
(2)粗粒散射
晴朗的白天与多云的白天,天空的颜色?
4)透射 (1)47% (2)主要是可见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梳理】
1.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注意:
①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对流层厚度不同: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越多。

纬度越
高,对流层厚度越小。

夏季对流层厚度比冬季大。

②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的原因:气温下高上低,大气不稳定。

③对流层天气变化显著的原因:水汽杂质含量多,易成云致雨;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④平流层成为最佳航空飞行层的原因: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尘埃少,大气能见度好。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防弹衣:可防止陨石
或者流星体撞击
2)遮阳伞:大气对到达
地表的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几乎削弱一半)
①反射:无选择性,太
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大气中
的云层和较大尘埃将其一部
分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从而削
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云
的白天温度低些)
②散射:大气中小颗粒的成分将太阳辐射散射向各个方向,有选择性(蓝天的形成)
③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

3)保温被: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并释放长波辐射,使地表保持一定的温度。

(多云的夜晚温度高些、霜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
可补充:
4.太阳辐射强度
(1)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和大气的厚度和透明度
(2)世界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总体上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3)世界年太阳辐射量最大区:
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控制,降水少,大气的透明度好。

赤道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不是最多的原因:虽然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但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多,大气的厚度大,透明度差。

(4)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大区:
最高,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其次,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大气透明度好。

(5)我国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区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多阴雨云雾,大气的厚度大。

【图表解读】
1.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左图反映了大气困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

图的横坐标表示气温,纵坐标代表垂直距离。

图中的曲线表示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在对流层内,近地面气层的温度大约在18℃左右;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是逐渐下降的,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样,在对流层顶平均气温下降到大约-55℃。

不过在图上表示的仅是一个平均状况。

从对流层顶到50~55公里的高度范围内,为平流层。

这一层中,从图上的温度曲线看,总的趋势是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逐渐增高,是由于这一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紫外辐射,而使气温增高。

中间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情况与对流层大致相同,所以,这一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暖层(电离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迅速上升。

这一层之所以温度特高,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结果。

2.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用箭头表示了三种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部属于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很少的一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部分射向地表,使地表温度增高。

增温的地表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即图中右侧的地面辐射。

其中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地球周围的大气所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小,但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很大。

大气吸收了大量的地面长波辐射,使本身的温度升高。

大气本身也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能量射向宇宙空间,而大部分能量则是射向地球表面,因为它的方向正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叫大气逆辐射。

大气通过逆辐射的方式又把热量还给了地面,使地面又从大气得到热量,在一定程度上就补偿了由于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表的温度变化不致于特别剧烈。

3、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

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在大陆上常年可见。

夏季夜短,逆温层薄,消失快,冬季夜长,逆温层厚,消失慢。

(2)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

应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避开下午6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这个污染高峰时间。

逆温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为了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影响,保护人类环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一方面必须详细了解低层大气中的逆温层,找出其规律性,这样才能对于防止大气污染提供可靠的气象依据。

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想方设法防止逆温层的产生,这就是要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大力种树、种草、种花等,绿化美化环境。

【重点、难点分析】
1.考试重点:
1)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平流层大气运动的主要特点:选择题或者综合题皆有可能考到,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顺序以及每一层的特点等基础知识。

2)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意义:综合题可能性较大,主要考查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和对流层的热源。

2.考试难点:
1)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和对人类的影响。

2)通过大气圈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环境的意义。

3.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大气的垂直分层为专题9“行星风系”中的“大气环流”提供必备的知识和原理;“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对地球生命环境的形成提供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