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版九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doc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doc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学习4个生字,会写“涕、巫”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地图等读懂古诗的意思,横向叠加“喜”的意象,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地图等读懂古诗的意思,横向叠加“喜”的意象,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板块一知人论世,走进古诗1.了解故事背景——安史之乱。

同学们,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吗?今天和老师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走进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资料。

(出示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安史之乱带给国家的是动乱不安,带给百姓的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杜甫也和家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难,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生平。

2.了解作者,默读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学习古诗,还要了解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

那谁来交流作者的信息?(指名交流) 3.读读诗题。

公元763年3月,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极了,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这首诗也成了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板块二诵读诗,理解诗义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刚才同学们读了古诗,读得字正腔圆,很好!但还不够,还要怎样读呢?(预设:读出节奏、韵律.)2.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可以用“四三”的节奏读,最后一句“便下襄阳向——洛——阳”更带余韵。

随着诗人的心情,读出了起伏,节奏和韵味就出来了。

大家自己练习练习吧。

(生自由读后再指名读)3.读懂诗句意思,读出诗人的情感。

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现实主义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概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2.2 诗歌内容解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战争”、“百姓”、“痛苦”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章:战争与人民3.1 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本章通过讨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3.2 和平的重要性学生思考和平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讨论如何维护和平、反对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诗人杜甫本章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杜甫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

教师可以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

4.2 战争背景学生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时期的战争背景,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机。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本章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解析的过程,强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5.2 课后拓展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反映战争主题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2.能够分析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清朝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3.能够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清朝统治者长期侵略、压迫汉族人民,加上外族入侵,使得清朝统治逐渐失去民心。

同时,内忧外患日益加剧,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不断地被外国列强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更是加速了清朝灭亡的进程。

2. 收复河南河北的过程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指1850年至1864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河南、河北两省的局面被清朝击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两省的历史事件。

这个历史事件具体的过程如下:1. 官军收复河南1850年,太平天国军占领了郑州,随后又进攻开封,攻占了开封。

这个时候,清朝对太平天国军进行反击,派出了大军收复了郑州和开封。

随后,清朝军队又收复了商丘和洛阳等地。

2. 官军收复河北1851年,太平天国军占领了保定和正定,随后又进攻北京。

在此期间,清朝政府在距离北京近的地方组建了围城防御队伍,使太平天国军困守在保定、正定两地。

之后,清朝军队发起总攻,收复了保定和正定,太平天国军最终被清朝打败。

3. 对政治的影响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清朝政治带来了重大影响。

受到痛失地盘的打击,太平天国军的威势被打压,清朝政府得以重建了自己的统治。

同时,这场战争也加速了满清灭亡的进程。

4. 对经济的影响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河南、河北两省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场战争使两省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许多地方破产,人民生活水平也降低了很多。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3.互动学习法:利用团队合作、信息收集、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教学中来,开展合作学习。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篇1(一)板书课题(二)教师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四)理解诗意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㈠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到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㈡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①读中体会(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喜欲狂㈢细读,品诗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2、学生自由体会3、学生自由表达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教材分析: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1、请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1、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文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文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明代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提炼课文的核心信息。

2. 难点: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与评价。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课文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明代末年战乱频发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的思考。

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学生课前阅读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提炼关键信息。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经历了什么?b) 课文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c) 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寓意?3. 观赏与分析(15分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或图片,展示明代末年战乱的场景,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与所见的素材进行对比,并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出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

4. 理解与评价(15分钟)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见解并用相关描写或情节进行支持。

a) 你认为课文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让读者对于战乱的影响产生共鸣?c) 课文中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何寄托?d) 你对于课文的感受和评价是什么?5. 拓展阅读(10分钟)推荐学生阅读与明代末年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其他文学作品,扩大他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与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a)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明代末年的历史有了哪些新的理解?b) 你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有何感悟?c) 你对于文学作品在表达历史事件及情感方面的作用有何思考?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明代末年的历史事件,展开独立的研究项目,并进行成果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学习,体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中心小学来了这么多的领导来看望我们,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开心吗?
此外,还有一个好消息,明天是国庆节,从明天开始,连续放假7天,由于今天上午大家的突出表现,本次放假,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
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
快乐到怎样的程度?
有一个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快乐,不过,他远比你们更快乐!这个人就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你知道杜甫为何比你们更兴奋吗?引出课题:《闻军收河南河北》
二、杜甫知多少
提到杜甫,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说杜甫
教师归纳: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

因此,他大部分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三、背景:安史之乱
要学好这首诗,首先我们得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谁能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七年之久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经历了安史之乱。

在那段日子里,他度日如年,由于战乱,杜甫和很多老百姓都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在那苦难的日子里,杜甫曾写下这样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亲眼目睹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悲惨。

他的诗真
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被誉为“诗史”。

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渴望和平!
对,和平!渴望和平!今天,这和平终于盼来了!
请大家一起齐声读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闻:听说,听到
官军:朝廷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南北两岸
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黄河南北两岸的喜讯
这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个怎样的消息?(激动,振奋)
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是如何表达他的快乐、兴奋的。

三、体验情感
1、初读古诗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书,正音。

小黑板展示:古今词意
衣裳:yi chang 古人上为衣,下为裳;今指衣服
妻子: qi zi (第三声)是指老婆和孩子;今指老婆
青春:指绿意盎然的春天;今指青年时期
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把整首诗通顺流利地读下来。

现在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杜甫的快乐,兴奋,激动!能给我这个机会吗?
老师读得如何?从中你听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作者的这份心情也试着读出来。

学生再读古诗,
2、细读品味
这是地名,文中有6个表示地名的词,你能把他们一一找出来吗?
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读了这一句,说说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出来,错了没关系。

杜甫听说收复蓟北的喜讯,为何哭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呀,杜甫为什么反而哭了呢?
喜极而泣,这是激动的眼泪,是心酸的眼泪,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终于迎来了这盼望已久的喜讯,怎能不激动得哭呢?
第二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先看上半句。

妻子和孩子曾有怎样的忧愁?为流离失所而愁。

为国土的破碎而愁。

为家乡的亲人而愁。

如今忧愁还在吗?
再看下半句
漫卷诗书是怎么个卷法,你能来卷卷看吗?
是漫不经心地卷,还是胡乱地卷?那种情况跟杜甫此时的心情比较吻合?
杜甫是个大诗人,平常他是极爱书的,如今为何胡乱地卷一卷?
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

对,太高兴了,高兴的几乎发狂了,才不管它书不书的!
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会“喜欲狂”?你能表现一下这种情绪吗?如果把“愁”和“喜欲狂”重读的话,效果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

你在极度高兴是会怎样庆祝?来看看杜甫诗如何表达他这种“喜欲狂”的心情的:
第三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在干什么?
你知道杜甫此时几岁吗?52岁,这个年龄本来并不适合放歌、纵酒。

可杜甫却这么做了,为什么?
快乐是要分享的人越多越快乐,人们奔走相告,互相聚在一块,尽情喝酒,放声歌唱。

尽情放纵自己享受这快乐。

天下太平了,杜甫终于可以回家了,过了7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回家的心情非常急切。

你能从诗中看出来吗?
第四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已经定出了回家的路线,看到这一句,不由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