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一、教学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通过教学这首古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军事背景,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
2.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领会古代诗人的感怀和写作手法。
3.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古代抗战精神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欣赏其意境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结合:通过朗读、解析、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再现古代军事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
2.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诗歌解析:解读诗歌内容,讲解古代军事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二课时1.诗歌默写: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测他们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2.情景模拟:分组模拟古代战争场景,让学生感受诗歌背后的历史氛围。
3.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内容和背景,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境。
2.学会朗读这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古代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古诗中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2.学生准备:笔、纸、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描写的景物和情感,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朗读练习(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练习语音语调和表达力,提高朗读技巧。
6. 总结反馈(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收获和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课堂作业1.背诵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尝试用自己的话解读古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4)》的教学内容及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诗。
2024年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篇)

2024年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篇)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
谁来说说?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
请看要求: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
(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 (反馈)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
)“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篇1【片段】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生:由于他在剑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师: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
生:"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7年。
7年,2500多天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希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家乡。
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
那一天,他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成功喜讯(同学齐读古诗)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熟悉呢?你又明白了什么?生: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这也是喜悦的泪。
一切苦难最终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最终可以重返家乡了,他喜极而泣。
生: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师:他是怎样"狂'的呢?生:他"漫卷读书',胡乱地将书籍和诗稿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一点。
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我感觉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生:从杜甫的"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杜甫已经52岁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尽情唱歌,又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生:杜甫还想象了详细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动身,穿越巫峡,立刻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
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适用年级:高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对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深入理解。
2. 相关历史资料。
3. 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学生:1. 预习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引导学生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
2.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
3. 历史背景:讲解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诗的社会背景。
4. 鉴赏方法:教授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运用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并在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诗句解析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能力和对诗中意象、情感的理解。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杜甫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杜甫诗歌及古典诗词的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 学习诗词结构和表达手法;3. 分析诗词内容并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相关内容,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
2. 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讲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包括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等。
2. 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歌结构:诗歌的韵脚、句式等。
2.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四、诗歌内容理解(20分钟)1. 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国家的忠诚。
五、文学鉴赏(30分钟)1.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给自己的感触。
2. 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并能够从文学角度给出理由和反驳。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2. 鼓励学生平时多读诗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随机抽查几个学生回答本节课的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教学评价:1. 课堂小组讨论记录;2. 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拓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陆游的诗词作品,深入了解这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五通镇中心校郑勇
设计理念: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仍是传唱不衰。
而作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语言更是高度凝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好运用……”,“应让学生在积极中东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安史之乱迫使诗人一家过着艰辛的逃亡生活,几经辗转后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
想到患难与共的妻儿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诗人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奔放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息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所以在“爱国”这个主题上,抓住“喜悦”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通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进诗人,走进诗人的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
通过对话、感悟、对比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好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流程:
一、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诗人的相片引入,通过学生的交流中认识诗人、了解诗题,意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
二、初读感知觅诗心
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
1、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指名学生读,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信息的习惯,提高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细读品味悟诗意
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
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2、回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
作补充。
(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①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
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②出示杜甫的《春望》。
③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齐读《春望》。
④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书:悲喜交集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①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
的听,然后
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②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③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
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书:欣喜若狂
④角色朗读颔联两句。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①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②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
③读颈联两句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①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③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④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诗句。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言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
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悟—说—读”为基本的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能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
四、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两次整体朗读古诗。
2、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配乐美读古诗,尾联重复一次。
4、趣读古诗,(剑外忽传忽传收蓟北……)。
(设计意图: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与诗人同喜。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使人产生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意识倾向,能使学生处在愉快满意,兴致淋漓甚至心向神往的状态。
致使人的主动性充分体香,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对诗歌韵味的体验。
)五、拓展阅读,懂诗人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这里是几首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杜甫的诗作,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
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
《登楼》、《宿府》、《登高》、《阁夜》。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诗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
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
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而意无穷。
)
六、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悲喜交集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