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都市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2014-2015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4-2015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八年级下期期中考试八年级生物试题(命题人:审题人:)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通过对古代生物化石的研究,人们认识到生物进化的哪些事实?()A.生物的生存年代和环境 B.各种生物间的进化关系C.生物进化的趋势和结果 D.以上皆是2.下列有关距今6亿年左右地球上生物的描述有误的是()A.海洋中出现了多细胞生物 B.陆地上还没有大量的动物C.海洋中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藻类 D.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蕨类植物3.中生代陆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苔藓植物4.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B.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D.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5.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先发展的是()A.两足行走B.大脑发达C.使用语言D.使用工具6.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A.智人和能人B.能人和直立人C.南方古猿和能人 D.直立人和智人7.下列原生动物中能使人生病的是()A.草履虫B.眼虫C.疟原虫D.变形虫8. 下列关于原生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个体都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B.能从外界环境摄取食物C.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D.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9. 所有藻类的细胞里都含有的色素是( )A.叶绿素和藻黄素 B.藻黄素和类胡萝卜素C.叶绿素和藻红素 D.叶绿素和类胡罗卜素10.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有()①监测空气污染②涵养水分,保持水土③防风固沙④拓荒先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植物有真正的根开始于()A. 苔藓植物B. 蕨类植物C. 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12.种类最多、等级最高、分布最广的植物类群是()A. 藻类植物B. 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13.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俄罗斯D.澳大利亚14.下列动物中都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蚯蚓和血吸虫B.蚯蚓和沙蚕C.蚯蚓和蛔虫D.蛲虫和水螅15.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A. 蜘蛛B. 虾C. 天牛D. 蜈蚣16.下列各项所列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的是()A.青蛙、乌龟B. 蟾蜍、扬子鳄C.大鲵、鲸鱼D.青蛙、大鲵17.蜥蜴、龟、蛇以及绝灭的恐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①体温不恒定②体内受精③用鳃呼吸④体表覆盖有鳞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是()A.节肢动物B.爬行动物C.鸟类D. 哺乳动物19.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20.下列哪一项符合食物链的概念()A.草→狐狸→狼 B.阳光→草→兔→狼C.羊→兔→狐狸→狼 D.草→昆虫→青蛙→蛇21.构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生物因素是()A.生产者和分解者 B.各种消费者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2.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A.蘑菇与腐木 B.蛔虫摄取肠道中的营养 C.蚕吃桑叶 D.狼吃兔子23.我们吃的面包暄软多孔,制作面包时主要使用的是()A. 乳酸菌B. 醋酸菌C. 曲霉D. 酵母菌24.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细胞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了,科学家应用的这种生物技术属于()A.克隆技术B.转基因技术C.发酵技术D.组织培养技术25.与克隆羊“多莉”的细胞核基因完全相同的是()A.提供去核卵细胞的甲羊 B.提供细胞核的乙羊C.产下“多莉”的代孕丙羊 D.提供胚胎早期发育场所的丁羊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生物分门别类,就是生物分类。

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中考生物真题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中考生物真题试题(含答案)

成都市2015年初中毕业考试生物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A.动力B.支点 3.控制 D.杠杆2. 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A.有机物约为2/3B.有机物约为1/3C.有机物多于1/3D.有机物少于1/33. 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以逃避敌害。

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取食行为4. 草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属于A. 分解者B. 生产者C. 消费者D. 消费者和分解者5. 下列属于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是A. 蜘蛛结网B. 蜜蜂筑巢C. 燕子孵卵D. 鹦鹉学舌6.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 孢子生殖B. 分裂生殖C. 营养生殖D. 出芽生殖7.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种微生物引起的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放线菌8.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爱是伟大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主要场所是A. 子宫B. 卵巢C. 输精管D. 输卵管9. 人的新生命开始于A. 婴儿出生B. 精子形成C. 受精卵形成D. 卵细胞形成10. 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开始长胡须、喉结突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激素是A. 雌性激素B. 雄性激素C. 胰岛素D. 甲状腺激素11. 某果农让同一棵桃树的不同枝条上结出了三种不同口味的桃子,他采用的繁殖方式是A. 嫁接B. 扦插C. 压条D. 组织培养12. 每到春暖花开时,蜜蜂都要忙着采蜜。

蜜蜂的一生所经历的阶段是A. 卵→蛹→成虫B. 卵→幼虫→成虫C. 卵→幼虫→蛹→成虫D. 卵→蛹→幼虫→成虫13.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A. 原始大气B. 原始陆地C. 原始海洋D. 原始土壤14.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 脑容量增加B. 会使用工具C. 产生了语言D. 直立行走15. 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 体型小→体型大B. 低等→高等C.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D. 水生→陆生16. 制作酸奶时所使用的微生物是A. 酵母菌B. 乳酸菌C. 醋酸菌D. 青霉菌17.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A. 界B. 门C. 纲D. 种18.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 蜻蜓B. 蜜蜂C. 熊猫D. 蜗牛19.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海尔蒙特B. 林奈C. 米勒D. 达尔文20.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 地震因素B. 火山因素C. 战争因素D. 人为因素二、填空题(每空1分。

2020版中考生物大题狂做系列:专题04 被子植物的一生(含解析)

2020版中考生物大题狂做系列:专题04 被子植物的一生(含解析)

被子植物的一生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 分数_____(8道综合题,训练时间40分钟)1.(2015年咸宁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如图1为菜豆的花和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④(有10枚,⑤仅1枚)是菜豆花的蕊;(2)图中,①是被剥脱的种皮,②(含2片)是菜豆种子的,②和③以及胚轴和胚芽共同组成胚,胚是由发育而来的.发育成菜豆幼苗茎和叶的是;(3)把几百粒浸泡过的菜豆种子播于松散的锯木屑层里,每隔5天取20粒正在发芽中的种子(或幼苗)切细并加热烘干到恒重(干重),作幼苗干重对生长天数曲线图(如图2).已知浸泡前,20粒种子的干重为m克,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约在第5天,菜豆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这是因为.【答案】(1)雄;(2)子叶;受精卵;胚芽;(3)此时幼叶的干重开始增加;【解析】试题分析:图1中①种皮,②子叶,③胚根,④是雄蕊,⑤是雌蕊。

种子在萌发的时候要消耗有机物,而萌发后植物长出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的重量要增加。

(1)④有10枚,而⑤仅1枚,所以④是菜豆花的雄蕊;(2)图中,①是被剥脱的种皮,②(含2片)是菜豆种子的子叶,②和③以及胚轴和胚芽共同组成胚,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发育成菜豆幼苗茎和叶的是胚芽;(3)把几百粒浸泡过的菜豆种子播于松散的锯木屑层里,每隔5天取20粒正在发芽中的种子(或幼苗)切细并加热烘干到恒重(干重),作幼苗干重对生长天数曲线图(如图2)。

已知浸泡前,20粒种子的干重为m克,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约在第5天,菜豆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时幼叶的干重开始增加。

故答案为:(1)雄;(2)子叶;受精卵;胚芽;(3)此时幼叶的干重开始增加。

考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2015年内江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下列图1﹣图5均是与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昆虫,其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幼虫圣体的长大而生长,所以在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现象(2)图1和图2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其中图1属于发育,图2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1多了有关[ ] 的发育阶段.(3)图4所示结构是由图3所示结构中的[ ] 发育而成的,当图4所示种子在萌发时,首先突破重皮的结构是[ ] .(4)图5中的结构[11]是由图4中的结构[ ] 发育而来的.【答案】(1)蜕皮;(2)不完全变态;c蛹;(3)4胚珠;6胚根;(4)7胚芽;【解析】(2)1中A为卵,B为幼虫,C为成虫,突中a为受精卵,b幼虫,c为蛹,d为成虫,图1和图2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其中图1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图2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1多了有关[c]蛹的发育阶段。

四川成都中考生物试题及答.doc

四川成都中考生物试题及答.doc

2015年四川成都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中考总结:话题作文与学期梳理课程特色:以写作问题为纲,以解决中高考语文写作问题和讲授踩分词为主,每节课仍会讲解2—3篇阅读题,作为对应练习和提高。

学习时,要求学生熟记理解每一讲的”地图内容”,以便考试时融会运用。

适合学员想扎实写作基础,稳固提高作文水平的初中生赠送《中学语文知识地图—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一本通》第十五章:学期课程融汇与升华课程特色:以解决阅读问题为纲,融会踩分词和阅读答题要求,进行专题训练,侧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踩分词》进行阅读答题运用,二是答题结构与题型,每节课中以阅读概括能力、理解表述能力、判定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题为引导进行学习。

适合学员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掌握不够全面,想稳固提高的初中生赠送《中学语文知识地图—中学文言文必考140字》课程特色:全面地检测与分析学生考试丢分的问题,让学生清楚自己问题在哪,并且怎样改,通过思维训练,加以解决,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凭借一张知识地图,去解决所有的语文阅读写作问题。

适合学员想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成绩稳步提高的初中生赠送《学生优秀作品及点评指导(2.0版)》第八章:以小见大与虚实相应课程特色:对考场三大作文类型悉数讲解,针对考场作文,黄保余老师现场充精彩点评得失。

适合学员作文写作水平寻求短期突破的初中生赠送《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图书)第八章:以小见大与虚实相应课程特色:对考场三大作文类型悉数讲解,针对考场作文,黄保余老师现场充精彩点评得失。

适合学员作文写作水平寻求短期突破的初中生赠送《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图书)课程特色: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三种阅读考试能力进行讲解。

该课程两个重心:一是各类题型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分析,特别是易错点的点评;另一个方面是对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训练。

适合学员阅读能力迅速提升的5—7级学生赠送《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小学版)课程特色: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三种阅读考试能力进行讲解。

四川省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中考真题附详细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中考真题附详细解析

2015年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A.动力B.支点C.控制D.杠杆考点: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解答: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所以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支点.故选:B.点评: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2.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A.有机物约为23 B.有机物约为13 C.有机物多于13 D.有机物少于13考点: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据此答题.解答:解:青少年的骨成分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无机物不到2/3,骨弹性大,其柔韧性比较强,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应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故选:C点评: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越多,柔韧性较强,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3.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以逃避敌害.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取食行为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分析: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解答:解: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目的是吸引敌害的注意,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4.草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属于()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答:解:据分析可见:草食动物属于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关键点: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等是分解者.5.下列属于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是()A.蜘蛛结网B.蜜蜂筑巢C.燕子孵卵D.鹦鹉学舌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解答:解:ABC、蜘蛛织网、蜜蜂筑巢、燕子孵卵是生来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ABC错误;D、鹦鹉学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故D正确.故选:D.点评: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特点即能正确答题.6.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孢子生殖B.分裂生殖C.营养生殖D.出芽生殖考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分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解答:解: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故选:B点评: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7.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类微生物引起的()A.细菌B.真菌C.病毒D.放线菌考点: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解答:解: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艾滋病的病因.8.“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爱是伟大的,胚胎在母体发育的主要场所是()A.子宫B.卵巢C.输精管D.输卵管考点:胚胎发育过程.分析:此题考查胚胎发育过程.怀孕是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解答:解:怀孕是从胚胎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当胚胎成功着床后,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其外貌开始像人,从此称作胎儿.母体怀孕280天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成为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可见,胚胎发育的初期在输卵管,当着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体的子宫内.胎儿(母体怀孕第8周﹣﹣第38周)发育的场所是子宫.故选:A.点评:对于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受精卵的发育是中考的热点.9.人的新生命开始于()A.婴儿出生B.精子形成C.受精卵形成D.卵细胞形成考点: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分析: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解答:解:A、人类的新生命开始于受精卵,而不是婴儿,故A错误.B、精子是睾丸产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就不能形成生命,故B错误;C、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故C正确;D、卵细胞是由卵巢产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就不能形成生命,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形成,此题是基础性的题目,较容易.10.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开始长胡须、喉结突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激素是()A.雌性激素B.雄性激素C.胰岛素D.甲状腺激素考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解答:解:A、进入青春期以后,女孩的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控制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A错误.B、男孩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B正确.C、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得糖尿病,C错误.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D错误.故选:B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即可轻松答题.11.某果农让同一棵桃树的不同枝条上结出了三种不同口味的桃子,他采用的繁殖方式是()A.嫁接B.扦插C.压条D.组织培养考点: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分析:无性繁殖的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可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解答:解: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嫁接结的果实具有接穗的优点.因此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桃子,采用的处理技术是嫁接.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嫁接结的果实具有接穗的优点.因此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12.春暖花开,公园里的蜜蜂又忙着采蜜了.蜜蜂的一生所经历的阶段是()A.卵→蛹→成虫B.卵→幼虫→成虫C.卵→幼虫→蛹→成虫D.卵→蛹→幼虫→成虫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全变态发育.解答时可以从蜜蜂的发育过程方面来切入.解答:解:蜜蜂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13.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A.原始大气B.原始陆地C.原始海洋D.原始土壤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14.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脑容量增加B.会使用工具C.产生了语言D.能直立行走考点: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进化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解答时可以从人类进化的过程、直立行走的意义方面来切入.解答: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意义.15.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体型小→体型大B.低等→高等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D.水生→陆生考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2)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解答:解:A、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体型小→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不正确;BCD、低等→高等、结构简单→结构复杂、水生→陆生,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BC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16.制作酸奶时所使用的微生物是()A.酵母菌B.乳酸菌C.醋酸菌D.青霉菌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解答:解:A、制馒头、面包、酿酒用酵母菌,A错误.B、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B正确;C、制醋用醋酸杆菌,C错误;D、霉菌属于真菌,菌体有许多菌丝组成,如从青霉菌中能提取出青霉素,D错误;故选:B.点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并能用以实际的生活中.17.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A.界B.门C.纲D.种考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解答: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18.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蜻蜓B.蜜蜂C.熊猫D.蜗牛考点:动物的分类.分析:(1)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2)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解答:解:蜻蜓、蜜蜂、蜗牛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而熊猫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19.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海尔蒙特B.林奈C.米勒D.达尔文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解答:解:A、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错误.B、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C、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D、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达尔文.20.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地震因素B.火山因素C.战争因素D.人为因素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的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选:D点评: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二.填空题(共20分)21.鲫鱼、乌贼等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以为主.动物利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考点:动物运动的意义.分析: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飞行、游泳、爬行、奔跑等.这些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解答:解:鲫鱼、乌贼等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以游泳为主.动物通过运动能够快速找到食物,也有利于快速躲避天敌,增加活动范围,有利于找到更适合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躲避不利环境,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所以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游泳;生活环境.点评:动物的运动的意义:有利于个体生存、繁衍后代.22.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这些类群包括植物、蕨类植物、和植物等.考点:植物的分类.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解答: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有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其中主要的依据是形态结构.植物主要有四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前三类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故答案为:藻类;苔藓.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点.2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都由外壳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外壳的主要成分是.依据病毒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考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分析:(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2)根据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解答:解: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都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因此病毒外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故答案为:蛋白质;寄生生物.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4.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途径,生物的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适者;多样.点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5.人、鸟类和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亲代产生的结合形成,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分析: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解答:解: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其生殖过程出现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其生殖过程出现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故答案为:生殖细胞;受精卵.点评: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26.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保护、异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等.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分析:(1)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解答: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自。

2015年四川理综卷生物部分答案解析

2015年四川理综卷生物部分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卷1.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A.Mg2+吸收B.O2扩散 C.光能转换 D.DNA复制2.精子的顶体由溶酶体特化而来。

精卵识别后,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顶体储存的溶酶体酶是在精子的溶酶体中合成的B.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C.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3.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5.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存在抗原-抗体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D.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6.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肚链。

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详解

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详解

成都市2015年初中毕业考试生物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A.动力B.支点 3.控制 D.杠杆2. 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A.有机物约为2/3B.有机物约为1/3C.有机物多于1/3D.有机物少于1/33. 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以逃避敌害。

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取食行为4. 草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属于A. 分解者B. 生产者C. 消费者D. 消费者和分解者5. 下列属于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是A. 蜘蛛结网B. 蜜蜂筑巢C. 燕子孵卵D. 鹦鹉学舌6.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 孢子生殖B. 分裂生殖C. 营养生殖D. 出芽生殖7.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种微生物引起的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放线菌8.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爱是伟大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主要场所是A. 子宫B. 卵巢C. 输精管D. 输卵管9. 人的新生命开始于A. 婴儿出生B. 精子形成C. 受精卵形成D. 卵细胞形成10. 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开始长胡须、喉结突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激素是A. 雌性激素B. 雄性激素C. 胰岛素D. 甲状腺激素11. 某果农让同一棵桃树的不同枝条上结出了三种不同口味的桃子,他采用的繁殖方式是A. 嫁接B. 扦插C. 压条D. 组织培养12. 每到春暖花开时,蜜蜂都要忙着采蜜。

蜜蜂的一生所经历的阶段是A. 卵→蛹→成虫B. 卵→幼虫→成虫C. 卵→幼虫→蛹→成虫D. 卵→蛹→幼虫→成虫13.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A. 原始大气B. 原始陆地C. 原始海洋D. 原始土壤14.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 脑容量增加B. 会使用工具C. 产生了语言D. 直立行走15. 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 体型小→体型大B. 低等→高等C.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D. 水生→陆生16. 制作酸奶时所使用的微生物是A. 酵母菌B. 乳酸菌C. 醋酸菌D. 青霉菌17.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A. 界B. 门C. 纲D. 种18.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 蜻蜓B. 蜜蜂C. 熊猫D. 蜗牛19.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海尔蒙特B. 林奈C. 米勒D. 达尔文20.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 地震因素B. 火山因素C. 战争因素D. 人为因素二、填空题(每空1分。

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真题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真题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真题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5•成都)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A.动力B.支点C.控制D.杠杆考点: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解答: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所以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支点.故选:B.点评: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2.(2015•成都)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A.有机物约为23 B.有机物约为13C.有机物多于13 D.有机物少于13考点: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据此答题.解答:解:青少年的骨成分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无机物不到2/3,骨弹性大,其柔韧性比较强,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应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故选:C点评: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越多,柔韧性较强,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3.(2015•成都)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以逃避敌害.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取食行为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分析: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解答:解: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目的是吸引敌害的注意,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4.(2015•成都)草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属于()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答:解:据分析可见:草食动物属于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关键点: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等是分解者.5.(2015•成都)下列属于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是()A.蜘蛛结网B.蜜蜂筑巢C.燕子孵卵D.鹦鹉学舌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解答:解:ABC、蜘蛛织网、蜜蜂筑巢、燕子孵卵是生来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ABC错误;D、鹦鹉学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故D正确.故选:D.点评: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特点即能正确答题.6.(2015•成都)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孢子生殖B.分裂生殖C.营养生殖D.出芽生殖考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分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解答:解: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故选:B点评: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7.(2015•成都)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类微生物引起的()A.细菌B.真菌C.病毒D.放线菌考点: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解答:解: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艾滋病的病因.8.(2015•成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爱是伟大的,胚胎在母体发育的主要场所是()A.子宫B.卵巢C.输精管D.输卵管考点:胚胎发育过程.分析:此题考查胚胎发育过程.怀孕是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解答:解:怀孕是从胚胎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当胚胎成功着床后,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其外貌开始像人,从此称作胎儿.母体怀孕280天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成为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可见,胚胎发育的初期在输卵管,当着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体的子宫内.胎儿(母体怀孕第8周﹣﹣第38周)发育的场所是子宫.故选:A.点评:对于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受精卵的发育是中考的热点.9.(2015•成都)人的新生命开始于()A.婴儿出生B.精子形成C.受精卵形成D.卵细胞形成考点: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分析: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解答:解:A、人类的新生命开始于受精卵,而不是婴儿,故A错误.B、精子是睾丸产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就不能形成生命,故B错误;C、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故C正确;D、卵细胞是由卵巢产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就不能形成生命,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形成,此题是基础性的题目,较容易.10.(2015•成都)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开始长胡须、喉结突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激素是()A.雌性激素B.雄性激素C.胰岛素D.甲状腺激素考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解答:解:A、进入青春期以后,女孩的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控制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A错误.B、男孩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B正确.C、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得糖尿病,C错误.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D错误.故选:B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即可轻松答题.11.(2015•成都)某果农让同一棵桃树的不同枝条上结出了三种不同口味的桃子,他采用的繁殖方式是()A.嫁接B.扦插C.压条D.组织培养考点: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分析:无性繁殖的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可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解答:解: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嫁接结的果实具有接穗的优点.因此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桃子,采用的处理技术是嫁接.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嫁接结的果实具有接穗的优点.因此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12.(2015•成都)春暖花开,公园里的蜜蜂又忙着采蜜了.蜜蜂的一生所经历的阶段是()A.卵→蛹→成虫B.卵→幼虫→成虫C.卵→幼虫→蛹→成虫D.卵→蛹→幼虫→成虫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全变态发育.解答时可以从蜜蜂的发育过程方面来切入.解答:解:蜜蜂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13.(2015•成都)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A.原始大气B.原始陆地C.原始海洋D.原始土壤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14.(2015•成都)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脑容量增加B.会使用工具C.产生了语言D.能直立行走考点: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进化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解答时可以从人类进化的过程、直立行走的意义方面来切入.解答: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意义.15.(2015•成都)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体型小→体型大B.低等→高等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D.水生→陆生考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2)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解答:解:A、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体型小→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不正确;BCD、低等→高等、结构简单→结构复杂、水生→陆生,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BC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16.(2015•成都)制作酸奶时所使用的微生物是()A.酵母菌B.乳酸菌C.醋酸菌D.青霉菌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解答:解:A、制馒头、面包、酿酒用酵母菌,A错误.B、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B正确;C、制醋用醋酸杆菌,C错误;D、霉菌属于真菌,菌体有许多菌丝组成,如从青霉菌中能提取出青霉素,D错误;故选:B.点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并能用以实际的生活中.17.(2015•成都)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A.界B.门C.纲D.种考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解答: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18.(2015•成都)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蜻蜓B.蜜蜂C.熊猫D.蜗牛考点:动物的分类.分析:(1)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2)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解答:解:蜻蜓、蜜蜂、蜗牛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而熊猫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19.(2015•成都)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海尔蒙特B.林奈C.米勒D.达尔文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 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解答:解:A、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错误.B、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C、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D、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达尔文.20.(2015•成都)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地震因素B.火山因素C.战争因素D.人为因素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的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选:D点评: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二.填空题(共20分)21.(2015•成都)鲫鱼、乌贼等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以为主.动物利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考点:动物运动的意义.分析: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飞行、游泳、爬行、奔跑等.这些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解答:解:鲫鱼、乌贼等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以游泳为主.动物通过运动能够快速找到食物,也有利于快速躲避天敌,增加活动范围,有利于找到更适合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躲避不利环境,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所以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游泳;生活环境.点评:动物的运动的意义:有利于个体生存、繁衍后代.22.(2015•成都)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这些类群包括植物、蕨类植物、和植物等.考点:植物的分类.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解答: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有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其中主要的依据是形态结构.植物主要有四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前三类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故答案为:藻类;苔藓.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点.23.(2015•成都)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都由外壳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外壳的主要成分是.依据病毒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考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分析:(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2)根据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解答:解: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都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因此病毒外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故答案为:蛋白质;寄生生物.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4.(2015•成都)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途径,生物的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适者;多样.点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5.(2015•成都)人、鸟类和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亲代产生的结合形成,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分析: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解答:解: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其生殖过程出现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其生殖过程出现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故答案为:生殖细胞;受精卵.点评: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26.(2015•成都)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保护、异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5•成都)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A.动力B.支点C.控制D.杠杆考点: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解答: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所以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支点.故选:B.点评: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2.(2015•成都)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中的含量中()A.有机物约为23 B.有机物约为13 C.有机物多于13 D.有机物少于13考点: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据此答题.解答:解:青少年的骨成分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无机物不到2/3,骨弹性大,其柔韧性比较强,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应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故选:C点评: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越多,柔韧性较强,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3.(2015•成都)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以逃避敌害.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取食行为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分析: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解答:解: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动断落,目的是吸引敌害的注意,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4.(2015•成都)草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属于()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答:解:据分析可见:草食动物属于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关键点: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等是分解者.5.(2015•成都)下列属于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是()A.蜘蛛结网B.蜜蜂筑巢C.燕子孵卵D.鹦鹉学舌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解答:解:ABC、蜘蛛织网、蜜蜂筑巢、燕子孵卵是生来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ABC错误;D、鹦鹉学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故D正确.故选:D.点评:明确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特点即能正确答题.6.(2015•成都)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孢子生殖B.分裂生殖C.营养生殖D.出芽生殖考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分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解答:解: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故选:B点评: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7.(2015•成都)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类微生物引起的()A.细菌B.真菌C.病毒D.放线菌考点: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解答:解: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艾滋病的病因.8.(2015•成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爱是伟大的,胚胎在母体发育的主要场所是()A.子宫B.卵巢C.输精管D.输卵管考点:胚胎发育过程.分析:此题考查胚胎发育过程.怀孕是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解答:解:怀孕是从胚胎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当胚胎成功着床后,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其外貌开始像人,从此称作胎儿.母体怀孕280天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成为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可见,胚胎发育的初期在输卵管,当着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体的子宫内.胎儿(母体怀孕第8周﹣﹣第38周)发育的场所是子宫.故选:A.点评:对于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受精卵的发育是中考的热点.9.(2015•成都)人的新生命开始于()A.婴儿出生B.精子形成C.受精卵形成D.卵细胞形成考点: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分析: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解答:解:A、人类的新生命开始于受精卵,而不是婴儿,故A错误.B、精子是睾丸产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就不能形成生命,故B错误;C、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故C正确;D、卵细胞是由卵巢产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就不能形成生命,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形成,此题是基础性的题目,较容易.10.(2015•成都)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开始长胡须、喉结突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激素是()A.雌性激素B.雄性激素C.胰岛素D.甲状腺激素考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解答:解:A、进入青春期以后,女孩的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控制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A错误.B、男孩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B正确.C、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得糖尿病,C错误.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D错误.故选:B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即可轻松答题.11.(2015•成都)某果农让同一棵桃树的不同枝条上结出了三种不同口味的桃子,他采用的繁殖方式是()A.嫁接B.扦插C.压条D.组织培养考点: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分析:无性繁殖的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可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解答:解: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嫁接结的果实具有接穗的优点.因此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桃子,采用的处理技术是嫁接.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嫁接结的果实具有接穗的优点.因此一棵树上能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12.(2015•成都)春暖花开,公园里的蜜蜂又忙着采蜜了.蜜蜂的一生所经历的阶段是()A.卵→蛹→成虫B.卵→幼虫→成虫C.卵→幼虫→蛹→成虫D.卵→蛹→幼虫→成虫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全变态发育.解答时可以从蜜蜂的发育过程方面来切入.解答:解:蜜蜂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13.(2015•成都)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A.原始大气B.原始陆地C.原始海洋D.原始土壤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14.(2015•成都)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脑容量增加B.会使用工具C.产生了语言D.能直立行走考点: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进化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解答时可以从人类进化的过程、直立行走的意义方面来切入.解答: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意义.15.(2015•成都)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体型小→体型大B.低等→高等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D.水生→陆生考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2)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解答:解:A、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体型小→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不正确;BCD、低等→高等、结构简单→结构复杂、水生→陆生,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BC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16.(2015•成都)制作酸奶时所使用的微生物是()A.酵母菌B.乳酸菌C.醋酸菌D.青霉菌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解答:解:A、制馒头、面包、酿酒用酵母菌,A错误.B、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B正确;C、制醋用醋酸杆菌,C错误;D、霉菌属于真菌,菌体有许多菌丝组成,如从青霉菌中能提取出青霉素,D错误;故选:B.点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并能用以实际的生活中.17.(2015•成都)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A.界B.门C.纲D.种考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解答: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18.(2015•成都)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蜻蜓B.蜜蜂C.熊猫D.蜗牛考点:动物的分类.分析:(1)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2)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解答:解:蜻蜓、蜜蜂、蜗牛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而熊猫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19.(2015•成都)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海尔蒙特B.林奈C.米勒D.达尔文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 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解答:解:A、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错误.B、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C、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D、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达尔文.20.(2015•成都)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地震因素B.火山因素C.战争因素D.人为因素考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的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选:D点评: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二.填空题(共20分)21.(2015•成都)鲫鱼、乌贼等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以为主.动物利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考点:动物运动的意义.分析: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飞行、游泳、爬行、奔跑等.这些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解答:解:鲫鱼、乌贼等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以游泳为主.动物通过运动能够快速找到食物,也有利于快速躲避天敌,增加活动范围,有利于找到更适合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躲避不利环境,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所以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游泳;生活环境.点评:动物的运动的意义:有利于个体生存、繁衍后代.22.(2015•成都)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这些类群包括植物、蕨类植物、和植物等.考点:植物的分类.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解答: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有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其中主要的依据是形态结构.植物主要有四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前三类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故答案为:藻类;苔藓.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点.23.(2015•成都)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都由外壳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外壳的主要成分是.依据病毒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考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分析:(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2)根据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解答:解: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都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因此病毒外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故答案为:蛋白质;寄生生物.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4.(2015•成都)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途径,生物的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适者;多样.点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5.(2015•成都)人、鸟类和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亲代产生的结合形成,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分析: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解答:解: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其生殖过程出现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其生殖过程出现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属于有性生殖;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故答案为:生殖细胞;受精卵.点评: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26.(2015•成都)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保护、异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等.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