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民间婚丧风俗

合集下载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北方民众的丧葬礼仪。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广西大办婚丧喜庆典型案例

广西大办婚丧喜庆典型案例

广西大办婚丧喜庆典型案例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婚丧喜庆的习俗也各具特色。

下面列举了一些广西大办婚丧喜庆典型案例,以展示广西独特的风俗文化。

1. 婚礼:广西婚礼通常是一个盛大而热闹的场合。

新娘会穿着传统的壮族婚服,新郎则会戴着红色的头巾。

婚礼上,亲友们会带来丰盛的食物和酒水,共同庆祝。

在新婚夜,还有一项传统的习俗叫“踩马”。

新娘会骑在新郎的背上,然后新郎用力地踩踏着地面,象征着新婚生活的顺利和幸福。

2. 丧葬:广西的丧葬习俗多种多样,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

比如,壮族人在丧葬仪式上会烧纸钱、放鞭炮,并邀请亲友前来送别。

而瑶族人则会在丧葬期间举行舞蹈和歌唱表演,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3. 红白喜事:广西人对于红白喜事非常重视。

红白喜事是指婚礼、寿宴和丧葬等场合。

在这些场合上,亲友们会送上精心准备的礼金,并带来美食和酒水,以表达对主人的祝福和关心。

4. 壮族的“三拜九叩”:壮族是广西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在婚礼上有一个独特的仪式叫做“三拜九叩”。

新郎会在婚礼上向新娘三次下跪,然后再向祖先神位九次下跪,以示对祖先和新娘的尊敬和敬意。

5. 瑶族的“踏青”:瑶族是广西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婚礼上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叫做“踏青”。

新娘和新郎会在婚礼前一天一起去山里采摘草药和野花,象征着新婚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6. 火把舞:广西壮族婚礼上的一项传统舞蹈是火把舞。

新郎手持火把,围绕着新娘跳舞,象征着对新婚生活的热情和祝福。

7. 竹楼宴:广西壮族人在婚礼上通常会举办竹楼宴。

竹楼是用竹子搭建而成的舞台,新人和宾客们会在上面共同享用丰盛的美食和酒水,以庆祝新婚的喜悦和幸福。

8. 龙船赛:广西壮族人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和喜庆活动中会举行龙船赛。

不同村庄的龙船队会在水上比赛,展示他们的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9. 瑶族的瑶歌:瑶族人在婚礼上会唱瑶歌,表达他们对新人的祝福和祝愿。

瑶歌通常由一位歌手带领,其他人则合唱和舞蹈,以庆祝婚礼的喜庆和幸福。

玉林家乡风俗和色作文500字

玉林家乡风俗和色作文500字

玉林家乡风俗和特色玉林人把春节叫“过年”,或“大年初一”。

这是一年中最大最热闹和最隆重的节日。

为了过一个好年,农村习惯于阴历十二月二十四便摆上清茶果品,烧香点烛,送灶神升天,祈求庇佑新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送走灶君,人们开始大扫除,搞卫生,陆川、博白客家人俗称为扫灰尘。

然后是蒸发糕,舂糍粑,打米饼,包粽子,做汤圆,炒米花,炸白散,作为春节待客和走亲拜年礼品。

过年买年货,猪鸡鹅鸭鱼,果品饼干酱醋茶,鞭炮神香,添置衣物家具,应有尽有。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

这一天,人们忙着上红,即贴春联、贴门神、贴利市钱、挂灯笼。

贴上春联门神,人们先是祭记社公,然后祭拜祖宗。

以前敬祖宗胜过敬神,家境好者认为是祖宗庇佑,贫寒者也自认是命运不佳。

祭拜过祖宗,接着是吃团圆饭了。

这顿饭菜特别丰盛,白切鸡、炸扣肉、辞岁鹅成为必定上桌的菜肴。

吃过团圆饭,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坐于厅堂上拉家常,高堂健在的,习惯守岁到零时。

接着是爆竹烟花震天动地响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年初一,进入欢度新年的高潮。

客家人过去年俗说: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剩余肉,耕个耕,读个读。

初一这天人们起得特别早,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大家都说吉利话。

饮过早茶,人们又互相拜年道贺。

小辈见长辈口称恭喜发财,长命百岁,长辈给后辈打发红包。

再祭拜先祖后,兄弟叔侄,几家人合吃饭,共享天伦之乐。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在农村对于红白喜事最为重视,因此有着诸多的禁忌与讲究,前段时间回寨子里参加了一场白事,感觉好多规矩啊,我们这些年轻人都不懂了,今天说一下我们这边的丧葬习俗。

1、在我们这边如果有老人去世,那么孝子会在门口放两包鞭炮,注意不能放长鞭炮,意思是家里有人去世升天了,然后通知理事会的成员来家里开会,我们这边有老人去世是每户去一个人帮忙的,我们寨子有70多户人,等寨子里的人到齐后就开始抓阄,我们这边会把工作内容写在纸上,你抓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我抓到不想干的就不干,然后就各自去做各自的工作。

2、从老人咽气后,就要点上香了,点上长明灯,要注意的是,香不能断掉,就是要一直有香烧着,长明灯也是不能灭的,要一直亮着。

3、让人去亲戚家报丧,我们这边不用自己去的,寨子里的人谁抓到报丧的工作,谁就去报丧,主家只要告诉他亲戚家地址是哪里的就可以了,现在报丧不比以前了,以前没有电话,都是全靠人去的,现在有电话了,一般的表亲都是直接电话通知,只有娘家这些是必须人去报丧的。

4、等采买的人回来后,孝子贤孙就要披麻戴孝了,但是现在也简化了,都是头上戴白布就可以了,女士要把头发放下来披着,腰系麻绳,一般看见白布很长差不多拖地的就是逝者的儿子,亲戚只有一小节,都是扎在手臂上的。

5、我们这边要砍“哀杖”,有的地方用的是柳树,我们这边用的芦苇杆,这个是不可以乱丢的,要随着逝者一起下葬的,会铺在逝者的棺材旁边,人家看这“哀杖”就知道墓主人的儿孙数量。

6、孝子贤孙要跪在路边迎客,不能一直呆在灵堂里,亲戚来的时候吹唢呐的师傅会提醒的,你只要听见唢呐声音就是有亲戚朋友来吊丧了,亲戚没有让你起来,你不能自己战起来,有的亲戚是很会哭丧的,你得陪着他们一起哭。

7、我们这边是在晚上进行入殓仪式,以前古代人入殓的时候会在逝者嘴里放玉石,现在都是放硬币,道公会在棺材里面放上铜钱,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在这时候孝子贤孙一定要大声哭出来,盖棺之后会用一块新的被子盖在棺材上,我们这边都是用红色的被子居多。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农村地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是在农村社会中进行婚姻、丧葬和嫁娶等重大事件时所遵循的一套仪式和规范。

这些礼仪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尊重和传统,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除了婚礼,农村社区也非常重视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是给予生者一个机会来表达他们的哀思和悲痛。

在丧葬仪式上,家人和亲友通常会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服,戴上白色花圈或鲜花,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在仪式期间,亲友们会一起哀悼,并为逝者献上纸钱和供品。

在丧葬仪式结束后,通常还会进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如为逝者建立纪念碑或墓地,以便人们随时前往纪念和悼念。

另一项重要的农村礼仪是嫁娶仪式。

嫁娶是指一个女子离开自己的家庭成为别人的妻子。

嫁娶仪式通常由男方家族筹备和主持,包括聘礼、迎亲和回程三个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族给女方家族的礼品和金钱,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支持。

迎亲是男方亲友前往女方家庭迎接新娘,之后一起返回男方家。

回程则是新娘正式加入男方家庭的过程,她需要向家庭长辈们行礼,并参加由男方家族筹备的迎亲宴席。

嫁娶仪式在农村社区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传承的表现,也是两个家庭之间团结和友谊的象征。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农村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尊重。

这些礼仪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变化。

尽管现代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冲击,但农村人们对婚丧嫁娶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仍然根深蒂固。

这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农村社会和社区稳定的一种保障。

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

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

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
标题: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
一、前言:
红白事,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喜庆的婚礼,还是庄重的丧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矩。

本文将对红白事的办理流程及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二、红事(婚礼)办理流程及标准:
1. 提亲:男方家长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提亲。

2. 纳采:男方家准备彩礼,送到女方家。

3. 问名:双方家长商定婚期。

4. 纳吉:男方家在选定的吉日送“过门帖”到女方家。

5. 迎娶:新郎迎娶新娘,举行婚礼。

6. 回门:新娘回娘家省亲。

三、白事(丧葬)办理流程及标准:
1. 殡告:家人对外发布讣告,告知亲友逝者去世的消息。

2. 守灵:家人在家中设置灵堂,守夜悼念。

3. 出殡:亲友送逝者最后一程。

4. 下葬:将逝者的遗体或骨灰安葬于墓地。

5. 哀悼:家人和亲友进行哀悼活动,如烧纸钱、祭祀等。

四、注意事项:
1. 在办理红白事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规定,不可随意更改或忽视。

2. 在举办婚礼时,要注意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3. 在办理丧事时,要保持冷静,尽量减少对逝者家属的二次伤害。

4. 在红白事中,要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言语或行为上的冒犯。

五、结语:
红白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不仅要遵守相关的流程和标准,更要尊重和传承这种文化,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简述婚丧食俗

简述婚丧食俗

简述婚丧食俗婚丧食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死、婚姻等重大事件的态度和观念,也是社会道德、礼仪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婚丧食俗的概念、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现代变迁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一、婚丧食俗的概念婚丧食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婚姻和葬礼方面的饮食习惯和仪式。

它包括婚礼上新郎新娘和家族亲友之间交流情感的饮食活动,以及葬礼上亲友送别逝者时所进行的各种饮食仪式。

二、历史渊源1. 婚礼中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其中“六礼”就包括了订亲、问名、纳采、问期、请字和迎亲这六个环节。

而在这些环节中,饮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在订亲时要请女方吃“定情酒”,在迎亲时要准备“喜酒”迎接新娘。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有“拜堂酒”、“过门酒”等仪式。

2. 葬礼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十分讲究,其中就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饮食仪式。

比如,在送别逝者时要准备“送行酒”、“送终酒”,在祭祀时要献上“祭品”。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有“拜坟宴”、“敬祖宴”等仪式。

三、地域特色1. 婚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婚丧食俗也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广东地区,新娘出门前要喝下一碗姜汁水;在江苏地区,新郎要提前吃下一碗汤圆以示团圆之意;在河南地区,则有“三朝九礼”的繁琐程序。

2. 葬礼不同地区的葬礼习俗也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广东地区,除了送别逝者和祭祀之外,还需要进行“白事酒”和“七七四十九天祭”等仪式;在四川地区,则有“送灵饭”、“祭扫坟”等仪式。

四、现代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婚丧食俗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新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性,婚礼上的饮食活动也更加多样化。

而在葬礼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比如“绿色葬礼”、“海葬”等。

总之,婚丧食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死、婚姻等重大事件的态度和观念,是社会道德、礼仪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得以永久传承下去。

论玉林民俗及其旅游价值

论玉林民俗及其旅游价值

玉林民俗与文化130111A02X51 谢胜秋玉林的传统民间文艺,姹紫嫣红、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1 玉林年俗舞狮是玉林人庆贺新春的主要民间文艺活动。

舞狮必有武术队相随,意为打了狮即能逢凶化吉。

解放前,两个舞狮队相遇,一般都有一场争斗。

原本时逢佳节,相遇后双方佯斗逗乐,后发展为争强斗胜,两不相让,终酿成恶斗,形成一种陋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形成了互敬互让之风,打斗的现象已近绝迹。

舞狮一般要大型锣鼓的打击乐来配合其动作,动作幅度很大,除了逐户上门拜年,还在公共场所定点表演。

表演程式一般是这样:舞狮人站丁字脚,拜四大方向后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狮",继而找青、舔青、吞青、剔牙、舔身、困觉。

此时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风趣的动作,然后是狮子的翻身、醒狮、拜四大向、回山。

舞狮结束后是"打狮"武术表演,刀叉剑戟十八般武艺尽显风采,常常博得观者阵阵喝彩。

舞龙在玉林各县(市)区也很活跃。

一条龙长约三四丈,分为五、七、九戴,需五-九人共舞。

在鼓乐声中,打头一人撑着圆形能灵活转动的"龙珠","螺螺"作响,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头即在空中跟着上下翻飞,龙身龙尾随之协调舞动,蔚为壮观。

1.1 麒麟拜年春节至元霄节,玉州、博白、陆川、兴业皆有舞麒麟出街入村拜年赐福之民俗。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

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

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

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

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

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

舞麒麟为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其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

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于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婚礼日,民间谓之“日子”。

现在的婚礼日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或春节前后。

玉林民间传统规例:嫁女家上午办送嫁酒,娶女家下午迎亲宴。

新娘出嫁前一两天便须“开面”,即用棉线夹去脸毛;上“轿”前梳妆打扮,须在嫁衣上缀以针线,挂上柏枝,取其种其吉利含意。

迎亲队伍由新郎、“礼生”(傧相)及其他多人组成,通常配以八音乐队。

在交通不太便利的乡村,一般以单车为“轿”;在城镇,则多用小型汽车。

新娘必有送嫁人,通常由新娘之“舅”(兄弟)、妹或朋友充当。

娶亲队伍在行进途中,新娘之间则须互换手帕,以示喜不相撞。

到了男家,在进行“进门”、“拜堂”、“铺床”等仪式时习惯上兴“配四句”,即边进行仪式边有一人唱祝福诗。

喜宴间兴“捧新人茶”,即由新郎新娘为每一宾客逐个敬茶。

“闹洞房”在玉林地方是比较文雅的,全在乎大家高兴逗东而已。

婚礼后的第二天,新郎家习惯上还要“请生亲”,即把女方家所有亲戚全请来,摆上酒席,借以大家见面相识。

婚后第三日,是新娘的“回门”日。

是日新郎新娘带上礼物双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

丧俗,丧事玉林人又称为“白事”。

玉林民间的治丧活动,主要由“守孝”和“出山”两分组成。

凡居家有年老长者逝世,必须将遗体安置于厅堂中央,洁体并换上寿衣,布置好灵堂,谓之“装厅”。

然后在灵床两侧地上铺以干稻草或草席,共子女亲属则按男左女右之分戴孝(通常为佩戴黑纱)列坐于两旁,定好时辰,供上“三牲”,烧纸鸣炮后即一齐放声痛哭,俗谓“开声”。

守孝自此正式开始,一般要延续二、三天。

在此期间,乡村女性凡死者亲属多有唱哭丧歌的习俗,其声悲词哀至极,足令闻者动容而涕下。

守孝毕,即举行出殡仪式,玉林俗谓“出山”。

先装殓死者遗体,日“入木”,然后排好仪仗,燃放鞭炮,由数人“抬轻”(玉林人称扛棺材为“抬轻”),所有亲属及其他“送山”人等一律随后,直奔墓地而去。

“送山”归来,民间有“过醋锅”的习俗,即在回来必须的路口用铁锅烧上热醋,凡送山回来的人必须从锅上跨过,谓为驱除阴邪之气。

其后,凡送山之人皆可得一“利市”(用红纸包好的钱币),视为吉利。

在玉林的丧俗中,如逝世者为高寿之老人,则往往把丧事当喜事办,有“作斋”数日的,故玉林人有“红白喜事”的说法。

其出殡仪仗中往往配以八音鼓乐,甚至有舞狮的表演。

丧葬结束,往往分发“寿碗”,以使得碗者增寿。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