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2每课一练5.16 亚洲第一共和国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选修2讲义:第5单元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岳麓版历史选修2讲义:第5单元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教材整理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1.背景(1)民族危机严重;戊戌变法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

3.内容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4.观点(1)革命派:以武力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改良派:实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5.评价(1)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条件,但未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

(2)革命派: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6.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深度点拨]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异同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都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主要在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政体上存在分歧,其论战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教材整理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背景(1)20世纪初,改良派广泛宣传立宪思想。

(2)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民情,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出台时间:1908年。

3.内容(1)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

(2)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

4.评价(1)进步性①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②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2)局限性: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

(3)实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深度点拨]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原因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实行“预备立宪”是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教材整理3帝制终结1.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激起全国各界的普遍不满。

革命党趁势。

2012高二历史每课一练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岳麓选修2)

2012高二历史每课一练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岳麓选修2)

第 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解析:选C。

本题考查清末的社会思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解读漫画信息的能力。

漫画中的文字“政府视百姓之程度低,百姓视政府之程度更低”,反映了百姓与清政府之间的尖锐对立;题干中的“民智未开”观点源自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这一观点事实上是保皇派和清政府阻碍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借口。

据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

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选A。

从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由轻视、敌视西方到重视西方的过程,这实质上是中国人对西方认识逐步深入的结果。

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民贼政体”即封建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之下,人民毫无权力可言,即没有民权。

4.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取代清王朝的是民主共和国而非新的封建王朝的因素有() 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②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④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清朝末年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当时世界历史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2亚洲第一共和国同步练习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2亚洲第一共和国同步练习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 2 亚洲第一共和国同步练习岳麓版一、选择题1、以下内容不切合改进与革命论战的是A、要不要反满B、要不要革命C、要不要改革教育制度D、要不要成立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命迸发的时间A、1911 年10 月 10日B、1912年1月1日C、1912 年2月 12日D、1912年2月15日3、南京暂时政府的成立不可以说明A宣布了中国二千多年帝制的终结B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标记C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期间D共和代议制的法律形式确实立4、《中华民国暂时约法》不可以说明A近代中公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B近代中国第一部拥有财富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C中国二千多年君主制度的结束D比较完好意义上的财富阶级宪法5、中国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的时间A1912 年末B1912年8月C1915 年D1916年3月6、以下活动不属于袁世凯的A 派人暗害宋教人B护国运动C 解散公民党和国会D复辟制二、非选择题7、简述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民主力量为成立和保卫民主共和制度与反动权益斗争的主要史实。

8、简述《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专心爱心专心119 号编写1[ 参照答案 ]一、选择题1、C 2、A 3、D 4、C 5、A 6、B二、非选择题7、民主力量:财富阶级革命派与改进派进行论战,有力地促使了民主和思想的流传;1911年 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迸发,清政府快速堕入分化崩溃的境地。

1912 年 1 月 10 日中华民国成立,3 月 11 日孙中山公布了《中华民国暂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公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张里程碑。

1912 年 8 月联盟会正式改组为公民党,宋教仁等对袁世凯政府严加责备。

1912 年末,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国会选举。

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宣布撤除复辟帝制,后忧惧而死。

8、《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确定了财富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益和严格修宪程序;确认了保护私有财富和保障人民民主权益的原则。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当我们评价一次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时候,可以用主观尺度进行评价,即观察这一革命是否完成了其领导者预先为之规定和设计的任务。

以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为尺度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比较合理的结论是辛亥革命( )A. 基本失败B. 基本上取得了胜利C. 完全失败D. 取得了完全的胜利2.“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护国运动B. 武昌起义C. 五四运动D. 二次革命3.某同学在学习晚清政局时对清末“新政”特别感兴趣,但发现下列措施中有一项不在其列,请你帮助选出来(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 派遣留学生C. 奖励实业D. 编练新军4.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下列选项直接暴露袁世凯后来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

A.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C.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D. 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 实行总统制D. 实行责任内阁制6.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

”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B. 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C. 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D. 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7.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A.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C. 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D.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8.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名师精编作业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名师精编作业

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一课一练1、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2、孙中山曾进说过:“我门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门的本意”,下列关于此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B 他认为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C 他认为“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D 从中我门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三民主义是个完整的体系,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的创立民国与维新派主张的兴民权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C.要不要推翻清政府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4、护法运动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A.提出革命的纲领B.寻找革命的真正力量C.重建革命的政党D.确定革命的任务5、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A权力之争B共和与专制的矛盾C日美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质意义在于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制定时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②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③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⑤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促进了中国的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8、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岳麓版历史选修2亚洲第一共和国同步测试

岳麓版历史选修2亚洲第一共和国同步测试

岳麓版选修2 5.16.1 亚洲第一共和国基础训练题戊戌变法之后,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展开了思想论争。

请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B.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论战的中心C.改良派的政治主张有一定合理性D.论战的结果是改良派明显占优势2.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就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C.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延续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清廷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

请回答3~6题。

3.《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仿效哪国宪法而颁布的( )A.日本B.英国C.法国D.德国4.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约法》颁布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钦定宪法大纲》颁布D.三民主义提出5.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立宪派参政的愿望B.维护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制D.限制立宪运动6.宪法大纲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为宗旨,宣布皇帝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议院的任务是“协赞”立法,政府负责“辅弼”行政,法院则“遵律”司法。

这段材料反映了《钦定宪法大纲》的实质是( )A.议院、政府、法院分别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大权B.皇帝的权力受到议院、政府、法院的限制C.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朝廷要员共商大计辛亥革命的胜利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请回答7~9题。

7.(2005·江苏文综·15)清王朝统治结束的标志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C.宣统帝下诏退位D.护国运动的兴起8.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主要原因是( )A.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B.开启了中国现代化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9.下图从实质上反映了( )A.清王朝的结束B.清朝皇帝溥仪退位C.封建君主专制的终结D.满族统治者退出中国统治舞台10.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不包括( )A.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B.要不要革命C.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D.要不要发展资本主义(2)在政体方面,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实行__________,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__________。

历史ⅱ岳麓版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每课一练

历史ⅱ岳麓版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每课一练

历史ⅱ岳麓版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每课一练(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就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C.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延续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解析: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他们的阶级本质是一致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政治主张: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改良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答案:A2.(2018·北京高考)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解析:“革命党”应指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可排除A、B两项。

“南北和谈”指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并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清政府为遏制革命,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是借“立宪”之名,消灭革命党人,维护封建专制。

应选C项。

答案:C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

这说明中华民国()A.实行议会共和制B.权力过于分散C.注重权力的制衡D.实现了全国普选解析:临时参议院具有临时国会性质,拥有立法权。

这样就形成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的格局。

答案:C4.以下宪法中,最为其后行政权力所蔑视的是()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从宪法中透视资产阶级代议制内在的结构层次,此题切入点是辨析四部宪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制度的形成有赖于法律的执行。

此题涉及美、法、德及中华民国宪法,尤其是考查学生对其社会影响力的认识与理解。

答案:D5.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A.“政府”是指南京临时政府B.“革命有功者”是指袁世凯C.讽刺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妥协D.褒扬了袁世凯为革命所做的贡献解析:漫画具有讽刺意味,这幅漫画是对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批判与讽刺。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5.16 亚洲第一共和国每课一练 岳麓版选修2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5.16 亚洲第一共和国每课一练 岳麓版选修2

训练16 亚洲第一共和国一、选择题1.1905年,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如图)。

这一年,清政府采取的所谓“立宪”措施是 ( )A.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下诏宣布“预备立宪”D.设立“责任内阁”2.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 ) 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 A.武昌起义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内容的是 (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国民一律有被选举权5.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写道:“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全靠个班底的。

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

”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其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6 亚洲第一共和国
一、选择题
1.1905年,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如图)。

这一年,清政府采取的所谓“立宪”措施是()
A.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下诏宣布“预备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
2.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 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
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
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
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武昌起义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内容的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一律有被选举权
5.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写道:“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全靠个班
底的。

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

”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其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
意义?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8.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照相技术成为保留历史瞬间的重要手段,历史图像成为历史的重要载体。

观察下列历史图片,完成相关问题:
图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图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图三《临时约法》颁布现场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有什么重大意义?
(2)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图二、图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部分
请完成: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
争?
(2)材料二中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

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答案
1.A2.A3.C4.C5.A6.C
7.(1)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原则,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2)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
务,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8.(1)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南方革命党人同意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等。

(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临时约法》。

9.(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了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
制度的进步意义。

(3)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

资产阶级
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