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地质环境与疾病

合集下载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库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

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主要的蓄库。

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蓄库中放出。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的。

在一个具体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磷在水体中的含量是一个库,在浮游生物体内的磷含量是第二个库,而在底泥中的磷含量又是另一个库,磷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浮游生物对水中磷吸收以及生物死亡后残体下沉到水底,底泥中的磷又缓慢释放到水中)就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速度为了表现物质循环的快慢,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两个重要指标。

周转率是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周转期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

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库的更新称为更新率。

某段时间末期,生物的现存量相当于库存量;在该段时间内,生物的生长量相当于物质的输入量。

不同生物的更新率相差悬殊,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的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l,更新期为1年。

森林的现存量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所以比年净生产量大得多。

如某一森林的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 /hm2,其更新率为28.6/324,即0.088,更新期约11.3年。

至于浮游生物,由于代谢率高,生物现存量常常是很低的,但却有着较高的年生产量,如某一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现存量为0.07t/hm2,年净生产量为4.1t/hm2,其更新率为4.1/0.07,即59,更新期只有6.23天。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Waverip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 盆地和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 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 (生物碎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 70% of terrigenous suspended load provided by SE Asia Milliman and Meade, 1983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凹槽
2、海蚀作用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 海岸。
b.砂质海岸:地形较为平坦,波浪和潮 汐形成的进流带动沙粒向岸运动,退流又 把部分沙粒带回海中。
中立点:进流和推流带动的沙粒往返数量相 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沙质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中立点上,进流和退流动力与沙粒重力 沿斜坡的切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沙粒只绕各自的平衡点作往复运动。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基础生态学--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基础生态学--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分类
(2)沉积型:矿物元素贮存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开采 冶炼,从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吸收,并沿食物链转移,经微 生物的分解再返回环境。一部分在土壤中,一部分随水汇入海 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 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
这类循环缓慢易受干扰。沉积循环通常无全球性影响。
1)生物圈: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湿地,陆地生物区变化。 2)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加重;影响牲畜食。 ●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干旱、增加森林大火风险。森林害虫增加,影响森林对物质的吸收。 ●水生生态系统:使海洋静水层和沉淀层的微生物活动加快,水中含氧量减少,影响许多海洋动物的
生存;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加快,使鱼类产量减少。
3、磷循环 (2)磷循环的环境问题。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在农 业生态系统中取走收获物,使土壤供磷能力下降,人工施用的 磷肥补充了有效磷,但可溶性磷酸极易与金属离子结合使不 溶性降低所以磷肥的利用与土壤酸度关系很大。另外,水土 流失也使肥料流失,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效地控制生物固 氮的速度。
4、水循环 从总体上说,水可以分为五部分,即大气中的水、地表水、地 下水、土壤中的水和动植物的蒸发水。地球上的水时刻都在 运动。水从一个系统输出,必然会为另一个系统输入。海洋 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的变化,不 停地进行着交换,这种交换称为水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 来加以概括,库是由存在于生态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 洋相联系,循环迅速,具有明显的全球性。
如 CO2、N2、O2 和水等。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

(完整版)8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完整版)8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湘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第一节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散布.第二节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祸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加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徙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区家产活动第一节家产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区.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区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区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地区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地区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地区发展阶段第三节地区发展差别第四节地区经济联系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第一节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地区农业的可连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地区可连续发展第六节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世界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大海和海岸带第二章大海开发第三章大海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大海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行和旅行资源第一节旅行概括第二节旅行资源第三节旅行资源的形成和散布第二章旅行景观的赏识第一节旅行景观赏识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赏识第三节外国名景赏识第三章旅行规划第一节旅行规划概括第二节旅行资源评论第三节旅行规划第四章文明旅行第一节做合格的旅行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行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行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散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祸概括第一节自然灾祸的观点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祸的种类与散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祸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祸第一节我国自然灾祸的特点与散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祸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祸损失的地区差别第二节我国自然灾祸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祸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括第二节环境问题概括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均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荒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括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系统第三节中国环境法例系统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世界定位系统(GPS)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 、 GPS、 GIS) 技术综合应用览( 新课标 ) 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必修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第一节创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气压带微风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常有天气系统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必修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区种类第一节人口的数目变化第四章工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节工业地区的形成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不一样样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三章农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以栽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种类第二节中国的可连续发展实践必修 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区为例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第二节丛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究中的应用热带林为例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第三章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第二节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省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地区协调发展西河流域为例第一节资源的跨地区分配──以我国西第四章地区经济发展气东输为例第一节地区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第二节家产转移──以东亚为例区为例选修 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二节探究宇宙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恒星的一世和宇宙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初期演化和地质年月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二节板块结构学说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 2大海地理第一章大海概括第二节海底地形的散布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二节人类对大海的探究与认识第三章大海水体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三节大海能的开发利用第一节海-气互相作用及其影响第四节大海空间的开发利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六章人类与大海协调发展第五章大海开发第一节大海自然灾祸与防备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大海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二节大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保护大海权益增强国际合作选修 3 旅行地理第一章现代旅行及其作用第二节旅行景观赏识的方法第一节现代旅行第三节中外有名旅行景观赏识第二节现代旅行对地区发展的意义第四章旅行开发与保护第二章旅行资源第一节旅行规则第一节旅行资源的分类与特征第二节旅行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二节旅行资源开发条件的评论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旅客第三节我国的旅行资源第一节设计旅行活动第三章旅行景观的赏识第二节参加旅行环境保护第一节旅行景观的审美特征选修 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村夫居环境第三节城乡特点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备与生活环境选修 5 自然灾祸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祸第一节自然灾祸及其影响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祸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祸的影响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祸第一节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第一节中国自然灾祸的特点第二节自然灾祸的求助与求助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祸第三节自然灾祸中的自救与互救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祸选修 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一节我们四周的环境第二节固体荒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二节今世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人类面对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门路第三节可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五章环境管理及民众参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一节丛林及其保护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民众参加第三节湿地干枯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选修 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四章精准定位的现代工具——全世界第一节席卷全世界的数字化浪潮定位系统( GPS)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一节什么是 GPS第二章记录和传达地理信息的工具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地图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系统( GIS)第二节不一样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一节什么是 GIS第三章人眼的延长——遥感( RS)第二节GIS 的基本功能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三节GIS 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得和办理第四节GIS 的发展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编制中的应用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 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学设计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教学设计作者:学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五章第三节一、课程标准: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项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教学目标:1.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2.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3.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

4. 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2.发展绿色经济3.提倡可持续消费《导入新课》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5.17)。

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城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人卫第八版《卫生学》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二部分)PPT课件

人卫第八版《卫生学》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二部分)PPT课件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TSH
碘离子
脱碘
活性碘 + 酪氨酸 (甲状腺蛋白分 子) 一碘酪氨酸 二碘酪氨酸
偶合
过氧化物酶
甲状腺激素
2. 碘在人体内的代谢
碘的排泄
(1)80%以上的碘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2)10%左右由粪便排出 (3)极少部分可经乳汁、毛发、皮肤和肺 组织排出
3.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
世界:受碘缺乏威胁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28.9% 我国: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国家之一 流行影响因素:岩石、土壤、水质、气象条件 病区地理分布特点:山区 > 平原
4.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
2)压迫症状
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 同侧瞳孔扩大,严重者出现Horner综合征(眼球 下陷、瞳孔变小、眼睑下垂)。 胸壁静脉怒张或皮肤淤点
4.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
(3)诊断 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
Mo、Cr、I、Se、F
非必需微量元素:无明显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
一、地质环境与疾病
1995年FAO/WHO将微量元素中铁、 铜、
锰、锌、钼、铬、钴、碘、硒、氟等10种
列为必需微量元素;将硅、镍、硼和矾列 为可能必需微量元素;而将铅、镉、汞、 砷、铝、锡和锂列为具有潜在毒性,但低 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水平
之间明显相关
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的
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
(一)碘缺乏病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IDD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

卫生学第七版教学大纲济宁医学院

卫生学第七版教学大纲济宁医学院

《卫生学》教学大纲(供临床精神护理专业本科使用)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二零一零年一月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刘琥开课单位:卫生学教研室课程编码:课程中文名称:卫生学课程英文名称: hygiene《卫生学》课程是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卫生学》以预防工作为逻辑起点,以临床精神护理专业学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预防医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预防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从而胜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点,正确认识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改造环境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培养预防工作的能力打下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基础医学本课程计划86学时,5学分。

选用教材:卫生学教学手段:讲授考核方法:考试教学进程安排表: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了解预防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预防医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绪论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绪论卫生学的含义及相关概念: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以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预防医学的发展及其内容,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及其成就;三级预防措施与三级预防保健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意义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内容和具体任务;我国预防保健措施和目标.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现代医学目标,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三级预防(二)难点提示:医学模式的转变〔三〕教学手段:演示法案例教学四、思考与练习1、现代医学的目标2、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三级预防的内容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人和环境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生态平衡等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对健康的影响.计划学时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人和环境第一节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强化训练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强化训练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到西南云贵高原的地形剖面及其对应的土壤和植被,甲、乙、丙、丁代表典型植被类型。

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A.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草原B.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C.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草原D.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2.棕壤和红壤都有大量凋落物进入,但棕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远高于红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成土母质B.地形C.气候D.植被类型2022年4月18日,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

2022年7月11日,我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成立。

国家植物园计划收集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将承担起遏制植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丧失等重任。

据此完成3~5题。

3.从地带性来看,华南国家植物园收集的植物应主要来自()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4.北京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最适宜收集的植物种类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壤B.光照C.降水D.热量5.与北京国家植物园相比,华南国家植物园()A.单位栽培成本更高B.影响范围更广C.植物科研价值更高D.可栽种植物种类更多(2023·浙江6月卷)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进行野外考察。

图1示意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6~7题。

图1图26.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有()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7.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A.①B.②C.③D.④(2024·惠州模拟)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森林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氟在体内的代谢
• 氟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 • 吸收率与氟化物的水溶性有关。 水溶性高的氟化物吸收率非常高, 但受到体内钙、镁、磷等水平的 影响。 • 氟化物颗粒和气溶胶可以通过呼吸道吸收, 其吸收率与颗粒大小和水溶性有关。
氟的分布
• 氟进入体内后迅速向全身各组织分布,体 内99%的氟分布在牙齿和骨骼。 • 母体中的氟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 氟主要通过尿排泄:
氟中毒的高危人群
(3)工业氟污染地区: 某些加工厂如:
– 铝厂 – 钢铁厂 – 硫酸厂 – 磷肥厂等
都可排出大量含氟废气污染环境。 居民通过呼吸可吸入一定剂量的氟。
氟中毒的高危人群
(4)因饮用或摄入含氟量高的粗制茶及粮食、蔬菜 等使人均日摄氟总量增加而引起氟中毒。 茶可富集氟: • 世界茶氟含量平均为97mg/kg • 我国的红茶、绿茶及花茶平均氟含量为125mg/kg • 我国砖茶可高达493mg/kg,最高为1175mg/kg
严重性---“傻子村”
• 在严重碘缺乏地区,整个村庄选不出一位合
格的会计和拖拉机手,甚至无兵可征,全村
被称为“傻子村” “一代肿(甲肿)、二 代傻(克汀病)、三代断根芽(人口逐渐减 少)”来形容“傻子村” 智力缺陷儿童生 活不能自理,成为父母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三)碘缺乏病的病因
1. 2. 3. 土壤因素 饮水因素 膳食因素
1. 第一级预防
碘盐:食盐加碘是首选方法。每人每天碘 的供给量150μg。
碘油 :长效、经济、方便、副作用小。 对非缺碘性碘缺乏病流行区,查清原因, 针对性防治。
为了避免碘的丢失,炒菜、煮汤时应在出锅时再加碘 盐,碘盐储存容器放于避光处,并加盖
补碘的重点人群一儿童、新婚妇女,孕妇和哺乳 期妇女
十世纪人们才普遍认识到可以用碘来预防碘缺乏 病并获得成功 。
克汀病 碘缺乏时,出现胎儿早产、 死产、先天畸形、单纯聋哑、 甲状腺肿及痴呆、矮小等, 即克汀病(Cretinism)。克汀病 是涉及机体神经系统、内分 泌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肌 肉系统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呆小病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丧失,使发育过程受阻,尤 其表现在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因而出现侏儒症。本病的主要 表现是软骨生长和骨化延迟,骨化中心的出现和愈合均延迟。 长骨的长度和宽度均不正常,10岁儿童的长骨长度仅相当于正 常23岁儿童的长度。四肢长骨与躯干骨的比例亦不相称。
起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统称。
碘为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到成人期由于碘摄入 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或生理障碍。 缺碘不仅可导致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还 可引起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 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种全身性疾 病。 在1983年第四届亚洲营养学会上,Hetzel等 人提出用碘缺乏病 的新观念取代原来局 限于地甲、地克病的旧概念。
﹡地方性克汀病:
胚胎发育期及出生后早期严重缺碘所致,
主要表现为:矮小、痴呆、聋 哑、神经系统症状 等 (聋、哑、傻、瘫、矮)。 见于古老的严重病区。
﹡亚克汀病:
发育迟滞,人数远多于克汀病患者 智力轻度落后,神经系统轻微受损
正常儿童, 亚临床克汀病 儿童与地方性 克汀病儿童
地方性甲状 腺肿,正常人 和地方性克汀 病病人
药物: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碘的有机化和偶联 过程;治疗精神病的碳酸锂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洋地黄可能抑制促钠钾转换的三磷酸腺苷酶而影响 甲状腺对碘的浓集。
发病原因
﹡缺碘:
缺碘 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血液T3 、 T4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
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
﹡高碘:占据过氧化酶活性基,妨碍酪氨酸氧化
(四)、碘缺乏病的预防
(一)、碘的生理需要量和供给量
• 碘是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 。 • 正常人的甲状腺能够耐受供应量的波动范围较大, 碘在很大程度上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加速调节, 使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一般根据尿碘来制订其推荐的每日碘供给量。 10岁以下儿童为40~120µ g/日,成人为150µ g/日,孕妇、 乳母为200µ g/日(该标准仅适用于非碘缺乏地区)
碘缺乏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甲病(Endemic Goiter)
主要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 个别地区也可因摄入过量碘所致。 主要表现是甲状腺增生和肥大。
History 我国在公元前七世纪就有文字记载,称为瘿(Ying) 病,晋代的葛洪首次提出用海藻、昆布治疗地方
性甲状腺肿(碘缺乏病中的一种疾病)。直至二
18
(二)、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 山区,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雨水冲刷 严重,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大、土壤 中碘极少。 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
地区分布的总规律:
山区发病率高于平原 内陆发病率高于沿海 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
2、人群分布 儿童期开始出现,青春发育期升高,40岁后下降; 女性最高患病率在12~18岁,男性在9~15岁。以后随年 龄的增加而降低; 男性成年后,患病率下降,而成年女性仍保持在较高水 平。 在流行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发病年龄一般在青春期,女性早于男性; 越是流行严重的地区发病越早 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越是流行严重的地区,男女患病率差别越小; 重病区到轻病区男女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可从1:1到 1:8
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健康
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健康
• 地球表层各种环境要素均是由化学元素组 成的。由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 原因,在地壳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各种化 学元素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某些化学元素 相对过剩,某些化学元素相对不足,以致 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比例失调等,使人体从 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过多或过少,超出人体 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从而引发某些地方 病,又称“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地方病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1.分类
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Natural biological endemic disease)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地球化学性地方病,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 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 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 一种世界性疾病,其流行最广,病人最多,危害最 严重。 • 1994年WHO儿童基金会指出,全球IDD流行国家 有110个,病区人口16亿,由缺碘造成智力低下的 约3亿人,占病区人口的18.7%,因母体缺碘每年至 少有3万流产或死胎,每年约有12万新生儿发生不同 程度的智能损伤,智力障碍人群中的80%是缺碘所致 中国是IDD流行严重的国家,全国除上海市外,所有地 区都有该病的流行,山区是重病区分布集中的地方. 全国4.25亿病区人口,新生儿智残者每年以100万人 的速度增长.
2. 第二级预防
• 1.进行碘盐含碘量的监测, 保证碘含量的稳定; • 2.注射或口服碘化油时, 应随访,以确定无甲亢或 甲低; • 3.进行定期调查和比较食 用碘盐前后人群甲状腺肿 发病率动态变化; • 4.必要时,进行碘代谢和垂 体甲状腺系统功能状态的 检查。
(二)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外环境中氟 元素过多,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 和氟骨症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雨水冲刷是大部分病区土壤缺碘的主要原因。 土壤碘含量也与岩石、土壤性质相关。 饮水碘越低,碘缺乏病发病率越高。 人体碘主要来自食物。60%来自植物性食品,海产品含 碘量最高。 不合理的膳食:低蛋白低热量膳食可以影响甲状腺激 素合成。钙可妨碍碘吸收。
4. 致甲状腺肿物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地区环境中并不缺碘, 对患者补碘后甲状腺肿的患病率无明显下降,提 示还存在除碘以外的其他病因,即所谓致甲状腺 肿物质。 硫氰酸盐(SCN-):杏仁、木薯、黄豆、核桃仁等含有。 (抑制甲状腺对碘的浓集能力) 硫葡萄糖苷:芥菜、卷心菜、甘蓝等蔬菜中
如甘孜藏族居民中发现有因饮茶而致的氟中毒者。
氟中毒的高危人群
不同地区引起氟中毒的原因可能不一样, 居住在以下几种地区的居民将成为氟中 毒的高危人群。
(1)饮水氟含量较高的地区: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病区类型。我国国 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水中氟含 量应地域1mg/L。
4.氟中毒的表现
一般认为,适量的氟能维持机体正常的钙 磷代谢,促进牙齿和骨骼钙化,从而保护牙 齿和有利于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氟的防龋作用已为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 氟对于神经传导和代谢酶系统都有一定的作 用。
4.氟中毒的表现
• 氟的每日最高摄入量为4~5mg
• 如果超过6mg/d,就可能引起氟中毒 • 氟中毒损害全身各个系统 • 临床表现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
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健康
•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 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地方病。地 方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 资交流少以及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 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 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等。
据2001年卫生部统计资料:
• 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区)418个,现症病 人82万人; • 克山病病区县326个,现症病人4.25万人; • 大骨节病病区县352个,现症病人81万人; • 碘缺乏病监测县2702个,现症病人871万人; • 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1069个,现症病人 134万人; • 煤烟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201个,现症 病人159万人;
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 世界5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该病 我国目前除上海市和海南省外都有该病分布,病情严 重 到2000年,全国有病区县1306个,占全国总县数的 46.54% 病区村150445个,病区村人口11241.52万人 现有氟斑牙患者4066.32万人,氟骨症患者260.32万人, 其中残疾氟骨症约有几十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