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动力基础实验指导书

合集下载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第一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第一版)

实验一温度测量温度测量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实验之一。

本实验目的是用热电偶测温仪和红外线测温仪分别测量高温、中温、低温物体的温度。

分析其测量结果的异同。

并了解热电偶测温和红外线测温原理异同。

【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表面温度计、HI98701热电偶测温仪(打印式)、雷泰红外线测温仪LRL3、时代红外线测温仪的使用方法,以及热电偶测温和红外线测温原理异同。

2、使用表面温度计、HI98701热电偶测温仪的四种探头、雷泰红外线测温仪LRL3、时代红外线测温仪测量人体表面温度、过热蒸汽温度、锅炉炉膛温度、分析测量结果的异同。

【实验原理及装置】1、实验原理热电偶测温工作原理:参照《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本热电偶测温一节。

红外测温原理:红外测温仪与人眼很接近,红外测温仪中有一组透镜,该透镜将物体发射出的红外辐射汇聚到探测器上,探测器被汇聚光线照射便产生信号,该信号被传到后面电路;而人眼是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视网膜受到阳光的刺激向大脑发出信号。

后面电路在对其进行处理并计算出物体的温度。

物体所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强度与其温度呈正比例,物体温度越高,所发出的辐射能量越强。

一般用黑体来标定非接触式温度测量仪器。

黑体是极好辐射源,它可发射或接收所有的辐射能量而无反射或透射,黑体的辐射率为1.00。

下图为黑体的辐射能量随温度及波长的变化曲线。

许多物体的发射率小于1,但在红外波段中的所有波长处的发射率值是非常一致的,此类物体称为灰体。

测量时应调节发射率值使之与所测物体的发射率相一致,这样测得的温度为真实温度。

附录3列出了常见物体(金属和非金属)的发射率值。

便携式红外测温仪无需接触物体即可测量物体表面温度。

它接受所测目标辐射的红外波段能量,然后计算其表面温度。

也可计算出测量过程中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差值,并将其在显示板上显示出来,单位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其数字/模拟输出可用于数据记录、调节其他仪器设备或工艺控制器,也可实现温度测量值和发射值的远程显示。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教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教程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实验二热电偶测量 及虚拟仪器的应用
实验一导热系数测 定
实验三煤的工业分 析
1
实验四煤中全 硫含量的测定
2
实验五煤的发 热量测定
3 实验六水(油)
煤浆流变特性 测定
4
实验七煤的着 火点的测定
5
实验八粉体摩 擦特性测试
01
实验九燃气 快速热水器 燃烧特性测 定
02
实验十烟气 污染物监测 实验

实验二十八油品馏 程的测定(自动减
压蒸馏仪)
作者介绍
这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教程》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教程》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教程》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 教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专业
分析
能源
基础
动力工程
煤焦
特性

动力工程
测定
试验
燃气 煤
烟煤
指数
内容摘要
专业实验是专业知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 化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适应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 了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教材。本书围绕煤质及生物质分析及工艺性质测定、热工测试技术试验、 制冷技术试验、传热学及燃烧学等相关内容设置实验,包含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提高实验三部分共28 个实验,是化工特色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典型教材。本书适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同时可作为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和创新实验的实验指导书,也可供从事能源转化行业的专业人士使用和参考。

(教材)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教材)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是工程热力学实验,分2章。

第一章介绍具体的工程热力学实验,对每个实验,着重于阐明其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内容。

每一实验均附有思考问题,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第二章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介绍了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动力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亦可供有关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在编写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安排热力学实验时参考。

工程热力学实验教程是依据《工程热力学》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的。

它可供开设实验课、编写实验指导书的教师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参考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实验教程以工程热力学实验为主,并据此编写了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书中每一项实验的内容着重于阐明她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结构系统、基本测试方法、数据整理以及某些技术问题等。

每项实验都附有思考问题,以期使读者能进一步分析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本书由朱强编写。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汪健生教授许多有意义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感谢为本书提供各种资料和帮助的其他专家教授们以及参与修改和校对工作的人员。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教材和文献的内容,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受时间和作者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疏漏和错误,可能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读者们批评指正!以后将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以使本书的修订趋于完善。

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实验1.1饱和蒸汽p-T关系曲线测量实验 (1)1.2CO2临界现象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 (6)1.3绝热节流效应的测定实验 (15)1.4 喷管中气体流动实验 (22)1.5 压气机性能实验 (31)第二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1 误差 (40)2.2 测量不确定度 (44)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45)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实验1.1饱和蒸汽p-T关系曲线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加深对饱和状态的理解,从而树立液体温度达到对应于液面压力的饱和温度时,沸腾便会发生的基本概念。

热能与动力工程教材资料

热能与动力工程教材资料

热能与动力工程教材资料实验五气孔率、吸水率、体积密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气孔子率、闭口气孔率、真气孔率、吸水率、体积密度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2.分清体积密度与真密度的不同物理概念;3.了解气孔率、吸水率、体积密度与陶瓷制品理化性能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陶瓷制品或多或少含有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气孔。

浸渍时能被液体填充的气孔或和大气相通的气孔称为开口气孔;浸渍时不能被液体填充的气孔或不和大气相通的气孔称为闭口气孔;陶瓷体中所有开口气孔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值称为显气孔率或开口气孔率;陶瓷体中所有闭口气孔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值称为闭口气孔率。

陶瓷体中固体材料、开口气孔及闭口气孔的体积总和称为总体积。

陶瓷体中所有开口气孔所吸收的水的质量与其干燥材料的质量之比值称为吸水率。

陶瓷体中固体材料的质量与其总体积之比值称为体积密度。

陶瓷体中所有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的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值称为真气孔率。

测定陶瓷原料与坯体烧成后的气孔率、吸水率,可以确定其烧成温度与烧成范围,从而制定烧成曲线。

陶瓷材料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与其气孔率有密切关系。

(三)仪器设备液体静力天平;电子天平;烘箱;抽真空装置;带有溢流管的烧杯;吊篮、镊子、小毛巾等。

(四)实验步骤①刷净试样表面灰尘,放入电热烘箱中于105—110℃下烘干2小时至恒重。

并,精确至0.01g。

于干燥器中自然冷却至室温。

称量试样的质量m1②试样的浸渍:把试样放入容器内,并置于抽真空装置中,抽真空至其剩余压力小于20mmHg。

试样在此真空度下保持5分钟,然后在5分钟内缓缓地注入供试样吸收的的液体(工业用水或工业纯有机液体),直至试样完全淹没。

再保持抽真空5分钟,停止抽气,将容器取出在空气中静置30分钟,使试样充分饱和。

③饱和试样表观质量测定:将饱和试样迅速移至带溢流管容器的浸液中,当浸液完全淹没试样后,将试样吊在天平的挂钩上称量,得饱和试样的表观质量m,2精确至0.01g。

热能动力基础实验指导书.(DOC)

热能动力基础实验指导书.(DOC)

热能动力基础实验实验指导书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编写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0年10月前言工程流体力学是力学的基本原理在液体和气体中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融合国内外最新教材的特点,侧重于基础性和工程应用性。

主要介绍了流体静力学中流体静止或相对静止时流体内压力分布、压力测量、作用在平面和曲面上的静压力;流体运动学中流场、流线、速度分析、有旋与无旋流动、流函数、热函数和流网;流体动力学中不可压缩流体与可压缩流体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管道内部和物体外部流动中的实际应用。

本课程可作为能源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石油和化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以及生物工程等专业和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还可以作为人事与流体流动相关的研究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设置了两个专项实验,一是雷诺实验(常规实验),另一个是伯努力能量方程实验(综合实验)。

在雷诺实验中,主要让学生观察水流的流态,即层流和紊流现象,然后测定上、下临界雷诺数,最终使学生了解流态与雷诺数的关系。

在伯努力能量方程实验中,主要是观察流体流经能量实验管时的情况,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并最终掌握测量流体流速的原理。

目录目录 (3)实验一综合传热性能实验 (4)实验二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 (9)实验三雷诺实验 (16)实验四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19)实验五CO2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 (22)实验六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28)实验七液压泵性能实验 (34)实验一 综合传热性能实验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表面状态及气流条件下管道的综合传热系数,观察和分析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对传热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仪器综合传热试验台、温度计、秒表。

热工实验指导书集控、热动

热工实验指导书集控、热动

热工学理论基础实验指导书(集控、热动专业)前言本实验指导书是为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及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指导。

通过实验帮助广大学生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锻炼基本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

本实验指导书由于编写时间、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漏谬误之处,热切期望实验指导老师与学生们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实验要求及方法热工实验包括预习,讲解与实际操作,实验总结与考核等,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应遵守如下规则:1.明确实验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参加实际操作,并在指定岗位上进行实操,服从实验指导教师的指导。

2.注重操作技能,认真听取实验指导教师讲解,仔细观察示范操作,将理论联系实际。

3.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能严格按实验要求计算,整理实验数据,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4.注意节约实验材料,爱护设备,并应正确使用与妥善保管,因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设备损坏应照价赔偿。

5.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保持实验岗位的干净,整洁。

实验考核方式以实验的各项实际操作过程考核为主,结合实验报告及学习态度评定。

实验一:换热器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换热器性能的测试方法;2.了解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的差别;3.加深对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换热器换热能力差别的认识;二.实验装置;换热器性能测试试验,主要对应用较广得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三种换热: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

其中,对套管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而列管式换热器只能作一种流动方式的性能测试。

1.热水流量调节阀 2.热水螺旋板、套管、列管启闭阀门组 3.冷水流量计4.换热器进口压力表5.数显温度计6.琴键转换开关7.电压表8.电流表9.开关组10.冷水出口压力计11.冷水螺旋板、套管、列管启闭阀门组12.逆顺流转换阀门组13.冷水流量调节阀换热器性能试验的内容主要未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就不同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物理热学动力学实验

物理热学动力学实验

物理热学动力学实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热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温度、热量、内能等物理量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掌握进行热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装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 学生能通过实验数据,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热学实验装置,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热学计算,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简单的热学实验,验证相关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热学动力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热学动力学基本概念:温度、热量、内能的定义及关系,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2. 实验原理及装置:介绍热传导实验、比热容实验、热量计算等,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分析实验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习使用温度计、热量计等仪器,掌握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4. 热学计算与应用:运用物理公式进行热学计算,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引入热学动力学基本概念,解释温度、热量、内能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 结合教材章节,介绍实验原理及装置,指导学生了解并分析实验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习使用相关仪器,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结合实例,进行热学计算,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与教材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讲解热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2、掌握本实验热工参数温度、压力、湿度、热量、流量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可将本实验装置的本体部分简化为一开口稳定流动系统,本体部分保温非常好,近似无散热损失,且系统对外并无功的输出,当系统达到平衡时,工质的焓变等于电热器的放热量。

即:()Q t t c q P m =-12()[]12t t q Q c m P -=式中:c p 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 ·℃)t 1为空气在本体部分的入口温度,℃ t 2为空气在本体部分的出口温度,℃ Q 为电加热器的放热量,kW q m 为空气的质量流量,kg/s本实验测定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容,因此需额外测定湿空气的参数。

将水蒸气的影响从总量中除去,则利用上式可计算干空气的热容。

实验过程中要求测定三个不同温度下的定压比热容值。

测量与计算过程涉及参数较多,具体过程如下:1、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度空气的焓湿图查出含湿量(d,g/kg 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622/1622/d d r w +=(1)2、电热器消耗的功率可由功率表读出,则单位时间电热器的放热量为:Q=kW IV 310⨯ (2)3、干空气流量为:s kg t h P r T R q p q b w og v g mg /)15.273(06.872100010)81.9)(1(0+⨯∆+-==τ (3)4、水蒸汽流量为:s kg to h P r T R q P q b w w vw mw /)15.273(51.614100010)81.9(0+⨯∆+==τ (4)5、水蒸汽吸收的热量为:()()[]kWt t t t q dtt q Q mw mw w 2122122100021.0850.1)00042.0850.1(-+-=+=⎰ (5)6、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为:⋅--=-=kg kJ t t q Q Q t t q Q cmg wmg g t t pm ()()(121221℃) (6)三、实验设备1、整个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测量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能动力基础实验实验指导书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编写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0年10月前言工程流体力学是力学的基本原理在液体和气体中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融合国内外最新教材的特点,侧重于基础性和工程应用性。

主要介绍了流体静力学中流体静止或相对静止时流体内压力分布、压力测量、作用在平面和曲面上的静压力;流体运动学中流场、流线、速度分析、有旋与无旋流动、流函数、热函数和流网;流体动力学中不可压缩流体与可压缩流体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管道内部和物体外部流动中的实际应用。

本课程可作为能源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石油和化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以及生物工程等专业和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还可以作为人事与流体流动相关的研究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设置了两个专项实验,一是雷诺实验(常规实验),另一个是伯努力能量方程实验(综合实验)。

在雷诺实验中,主要让学生观察水流的流态,即层流和紊流现象,然后测定上、下临界雷诺数,最终使学生了解流态与雷诺数的关系。

在伯努力能量方程实验中,主要是观察流体流经能量实验管时的情况,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并最终掌握测量流体流速的原理。

目录目录 (3)实验一综合传热性能实验 (4)实验二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 (9)实验三雷诺实验 (16)实验四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19)实验五CO2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 (22)实验六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28)实验七液压泵性能实验 (34)实验一 综合传热性能实验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表面状态及气流条件下管道的综合传热系数,观察和分析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对传热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仪器综合传热试验台、温度计、秒表。

三、实验原理传热过程是指高温流体通过固体壁面将热量传给低温流体的过程。

常见的传热过程是管道中的高温流体通过管壁将热量传给外界环境(空气作为低温流体)。

传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热量由高温流体传给管内壁,包括辐射和对流(一般通过加大对流换热系数将辐射折算在对流中);第二阶段,热量以导热方式从管内壁传给管外壁;第三阶段,热量由管外壁传给周围环境,包括辐射和对流。

在稳定传热情况下,可得到热流量为:(W) 121112112212112122121121ld d d In l l d t t A d d In l A t t Q παπλπααπλα++-=++-= 式中:21A A 、分别为管内、外侧的传热面积;21t t 、分别为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的温度;21d d 、分别为管内、外径;l 为管道的有效传热长度;λ为管子材料的导热系数;21αα、分别为内、外壁的对流传热系数。

对管外侧,令)()(212212t t l d K t t KA Q -=-=π由此可得以管外侧面积为基准的综合传热系数为)( 12122122112C).W/(m d d In d d d K ︒++=αλα将干饱和蒸汽通过一组试验铜管,管子在空气中散热而使蒸汽冷凝为水,由于铜管的外表状态及空气的流动情况不同,管子的凝水量也不同,通过单位时间内凝水量的多少,可计算每根管子的总传热系数K 。

试验装置由电热蒸汽发生器、一组表面状态不同的六根铜管(岩棉管、锯末管、镀铬管、光管、涂黑管、翅片管)、配汽管、可计量的冷凝水蓄水器及支架等组成。

电热蒸汽发生器的加热开关有六个,分别控制六个加热器。

蒸汽发生器带有弹簧微启式安全阀,以防蒸汽压力和温度过高而发生危险,另外蒸汽发生器还配有电接点压力表,也可以限制实验压力。

试验台可进行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的传热实验。

强制通风时,配有一组可移动的风机,用它对管子吹风。

通过试验,可对各种影响传热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影响传热因素的初步认识和概念。

四、试验台参数试验铜管外径: d=0.025m铜管计算长度:自然对流时 l=0.65m强迫对流时 l=0.5m最大蒸汽压力(表压力): 0.04MPa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打开电热蒸汽发生器上的供气阀,然后从底部的给水阀门(兼排污)往蒸汽发生器的锅炉中加水,当水面达到水位计的三分之二高处时,关闭给水阀门。

2.按需要用螺丝扳手调定电接点压力表的限压范围,以控制饱和蒸汽的饱和压力,一般表压力小于0.05MPa 。

3.打开蒸汽发生器上的电加热器开关(手动、自动),指示灯亮,表明内部的电锅炉加热。

待电接点压力表达到调定压力时,电接点压力表动作,通过继电器使自动加热器断电。

此时,将手动电热器关闭,由电接点压力表控制继电器,使加热器在一定压力范围内进行加热,以保证实验所需的蒸汽量和饱和压力。

4.打开配汽管上所有阀门(或按试验需要打开其中几个阀门)和玻璃管蓄水器下方的放水阀。

然后打开供汽阀缓慢向被试管内送汽(送汽压力略高于试验压力),预热整个试验系统,并将系统内的空气排净。

5.待蓄水器下部的放水阀向外排出蒸汽一段时间后关闭全部放水阀,以排除在胶管内和配汽管中的凝水,直到全部冒出蒸汽时再关闭,保证进入试管中的为干饱和蒸汽,以确保试验精度。

6.按需要调节送汽压力,即开始试验。

为防止玻璃管蓄水器破坏,试验时的表压力一般取0.02~0.04 MPa ,最大不超过0.05 MPa 。

7.进行自然对流试验时,将蓄水器下部的放水阀全部关闭,注视蓄水器内水位变化,待水位上升至玻璃管蓄水器的“0”位时开始计时(若水位已超过“0”位,可打开蓄水器下部的放水阀放水,使水位刚好对准“0”位时开始计时),实验正式开始,等玻璃蓄水器中凝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记下对应的冷凝时间和凝水量。

一般让各实验管冷凝相同高度的水量,而得到各试验管对应的冷凝时间。

注意:在试验过程中要观察水蒸气压力表的读数,使其压力基本保持在试验所需压力,若压力降低可打开手动加热器开关,增加水蒸气量,压力回升后及时关闭。

另外,要定时打开配气管底部的放水阀,排放在胶管内和配汽管中的凝水,保证进入试验管中的为干饱和蒸汽,以确保实验精度。

8.如果进行强迫对流实验,放掉积存在蓄水器及管路中的水,开动风机对被试验管进行强迫通风。

试验方法同上。

9.实验完毕,关闭电源,打开所有的放水阀、放汽阀,待蒸汽和水排净后再将所有阀门关闭,切断电源和水源。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所有被试管均以基管(铜管)表面为准,则有传热面积为 )( 2m dl A π=传热量为 )(W Gr Q = 综合传热系数为 ))./(( 2C m W tA Q K ︒∆= 式中: d 为铜管外径,0.025m =dl 为被试管的长度,自然对流时,0.65l m =强迫对流时,m l 5.0=G 为凝结水量,)/( 601000s kg hg G s ⨯=τ r 为汽化潜热,根据试验表压力求得水蒸气的饱和压力,再查饱和蒸汽表,即可得到此压力所对应的汽化潜热值。

h 为玻璃管蓄水器的水位高度 (cm )s g 为蓄水器的凝结水量系数,即每格(cm )的凝结水质量 (g/ cm )τ为试验管的冷凝时间 (min )f s t t t -=∆s t 为试验压力(水蒸气饱和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同样可查饱和蒸汽表。

f t 为试验时的室内温度,可由温度计直接读数。

数据记录表七、思考题1.影响综合传热的因素有哪些?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避免?3. 对六根铜管的传热性能进行比较。

实验二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实验学时:4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节流调速回路是由定量泵、流量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和执行元件(液压缸)等组成,它通过改变流量控制阀阀口的开度,即通流截面积来调节和控制流入或流出执行元件的流量,以达到调节其工作速度。

节流调速回路按照其流量控制阀安装位置的不同,分为进油路节流调速、回油路节流调速和旁油路节流调速三种。

其中进油路节流调速、回油路节流调速称为定压式节流调速,旁油路节流调速为变压式节流调速。

每种回路中流量控制阀采用节流阀或调速阀时,其回路性能各有自己的特点。

通过本实验要求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对采用节流阀的三种节流调速(进、回、旁)回路的实验,得出它们的调速回路特性(速度—负载特性和效率—负载特性)曲线,并分析比较它们的调速性能;2、通过对采用节流阀和调速阀节流调速回路的对比实验,并分析比较它们的调速性能(速度—负载特性和效率—负载特性);3、了解每种回路中流量控制阀通流截面积变化对回路调速性能影响的因素。

二、实验内容:1、测试节流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调速性能2、测试节流阀回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调速性能3、测试节流阀旁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调速性能4、测试调速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调速性能三、实验原理(参看图2-3 QCS003B 型液压实验台的液压系统原理图)由课堂教学已知,在节流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中,通过节流阀5的流量,全部进入液压缸17的无杆腔。

当节流阀5的节流口面积调定后,活塞运动速度是活塞杆上施加负载的函数。

负载越大,活塞杆运动越慢;在调速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中,通过调速阀4的流量,全部进入液压缸17的无杆腔,当调速阀4的节流口面积调定后,由调速阀的工作原理可知,负载对活塞运动速度影响很小。

负载变化,活塞杆运动速度几乎不变;在节流阀回油路节流调速回路中,液压缸17有杆腔排出的流量(注意有杆腔排出的流量比无杆腔进入的流量小),全部进入节流阀6,当节流阀6的节流口面积调定后,活塞运动速度是活塞杆上施加负载的函数。

负载越大,活塞杆运动越慢;在节流阀旁油路节流调速回路中,通过节流阀7的流量,直接回到油箱,其余的流量才进入液压缸17,因此,通过节流阀的流量越大,则液压缸的运动速度越慢。

当节流阀7的节流口面积调定后,活塞运动速度是活塞杆上施加负载的函数。

负载越大,活塞杆运动越慢。

本实验就是对不同的调速回路,将节流元件的节流口分别调定到不同开度,对不同的开度,改变施加到液压缸17上的负载,得出该调速回路的速度-负载特性。

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速度-负载特性曲线和效率-负载特性曲线。

四、实验中的几个注意事项1、加载方法本次实验,采用液压缸对顶的方法给工作缸加载。

载荷大小是由加载系统中溢流阀9调节决定的。

2、开口大小的调节节流口大小的调节是该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调节的不合适,调速系统就达不到调速的目的。

工作缸在无负载时,全部伸出需要的时间大约为2秒,要使系统工作在调速状态,在定压调速回路中,必须使溢流阀分流,以减少进入工作缸的流量。

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调节节流元件的开口度,然后测量工作缸无负载时的伸出时间,要保证该时间大于2秒,不同的开口度时间应明显不同;在变压式节流调速中,节流元件是分流元件,只有当节流元件的开口打开,才能够实现调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