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九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古代农业发展·历程:㈠耕作制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㈡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㈢灌溉技术:·土地制度的演变㈠过程: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制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㈡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㈢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措施:①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②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小农经济㈠条件: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支持㈡缺陷: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①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1)古代手工业发展·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的突出成就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出现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又称水排)㈡制瓷业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明朝——出现五彩瓷,青花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清朝——出现珐琅彩㈢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出现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出现较大规模的织市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清——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时间:明中后期地点: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表现:“机户出资,技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并以商品盈利为目的的机房特点:规模小,仅局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发展非常缓慢历史地位:始终没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代表社会进步,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充足的货币条件②技术优势发展障碍:①自然经济的阻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2)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人大多善经商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隋唐时期——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纸币出现,出现娱乐性的机会场所(瓦子、勾栏等)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晋商等)·城市及其发展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政府对交易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唐朝——出现“草市”(乡村贸易场所)宋朝——打破了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多个商业名镇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国家收入,巩固封建统治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行: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②西汉初年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经济政策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㈠历程两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贸易逐渐兴起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貌港口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对外贸易渐趋萎缩㈡特点:①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②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②客观原因:防止西方殖民侵略③直接原因:对付倭寇及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①限制民间外贸的发展②将沿海居民内迁③限制造船业的规模④减少外贸港口的开放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思想落后,不能与时具进⑤从根本上不能抵挡外国的殖民扩张1.古代农工商业的特点A38188 952C 锬27557 6BA5 殥26579 67D3 染37380 9204 鈄36933 9045 遅M38550 9696 隖8Wf29620 73B4 玴439974 9C26 鰦28281 6E79 湹。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

【易错防范】 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演变及地位 从经营的方式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 转变;至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 导地位,但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易错防范】 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 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的是一种雇佣关系。 思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雇佣关系出现,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田庄)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应的变化。
2.棉纺织业的兴盛 史料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御寒”“生暖”“无不赖之”主要反映了棉布的功能及地位。 思考 史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私田大量出现
②直接原因: A齐国管仲“相地 春秋时各国的 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 法化,促进土地制度
税制改革
B鲁国“初税亩”
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 化。
③其他原因 :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
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C.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2、条 件: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4、弱点: 脆弱性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
2、不利:
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
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
17
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
18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 而衰 征
春秋时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期齐国 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 亩
编户 制度
租调 制
春秋时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 期鲁国 税
7
1.井田制:
(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2)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4)瓦解
A.时间: 瓦解——春秋时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专题一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概括 农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推广 2、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收割技术等) 3、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与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 4、农业收成的好与坏;政府收入的增加与否 5、土地资源的开垦与否(如江南经济的开发等) 思考: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 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 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思考:通过学习,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哪些?
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 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 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 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 ③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 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 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 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
P5
3、封建社会:形式多样
(1)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人地矛盾,引 起社会动荡不安。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保护自耕农经济。 (2)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内容、前提、 作用: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 土地兼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管理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
生产产品
流通 方式
政府和皇帝专用 不在市 场流通 物品
市场 流通 剩余部 分出售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产品 农家的副业
家庭 手工业
自己消费
• 1.(2012年江苏历史,2)《周礼· 考工记》载:“攻 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 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 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1)《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 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 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 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历史时期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清 概况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 与十几个国家进行贸易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只准广州“十三 行”
2、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B
A.朝代时间长短 C.疆域面积大小
B.王朝力量强弱 D.经济格局变化
D
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
行业
时期
成
就
冶 铜 技 术
冶 金 冶 业 铁
炼 钢
原始社会 已掌握冶铜技术 晚期 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 商周 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已有铁器 西周晚期
D
• 2.(2010· 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B
•
图1
图2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B.耕犁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3.(2010· 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 其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4.(2009全国文综一)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 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耒耜 青铜农具, 石器 排水、沤肥 粟、稻、黍、 石器锄耕 除草、治虫 稷、麦(五谷) 商、周 木器骨器为主
桑、麻等
3、意义: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4、特点: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②植主畜辅
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秦半两 (秦朝)
五铢钱 (汉)
开元通宝 五铢钱 (唐朝铸) 白银 (明朝开始成为普 遍流通的货币)
古代商业的发展
纸币“交子” (宋)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 (生产力低下) 2.奴隶社会:奴隶制国有制(私有制) ----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井田制
国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
奴隶庶民集体耕种 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3. 封建社会: 土地地主私有为主
春秋时期垦荒私有、化公为私
形成
鲁国初税亩(前594年)加速私有化 战国各国政策、秦商鞅变法正式承认 土地私有 国有土地
封建 土地制
地主土地制(主要) 农民土地制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含义:
土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地 原因: 兼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并 限制兼并 政策:抑制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按亩纳税(明清) 结果:无效(原因?)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座落于 “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大街的繁华地段,日升昌 票号创立后,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 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 经济迅猛发展 。掀开了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 期各种铜币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灌钢法
至16世纪 冶铁炼钢技术和产石器时代
商朝
成 就 发明陶器(陶是源 ,瓷是流) 烧出原始瓷器 烧出成熟的青瓷 烧出成熟的白瓷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秘色瓷
东汉 北朝
制 瓷 业
唐朝 宋朝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五大名窑 (汝哥定钧官)
(1) 朝贡贸易的定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 朝贡贸易的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 价
(3)朝贡贸易的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
原因:唐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 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2)以友好为主。 (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时: “商人”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比较艰难 4、秦汉至隋唐: 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人已富贵矣” 5、隋唐时期: (原因、表现)
6、宋元: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7、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D
4.(2012年上海历史,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 (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 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涿郡
永 济 渠 通 长安
608年
洛阳 605年
宋代的市:
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 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 视 3、打破时间的限制 (夜市、早市)
四大商业名镇
• • • • 广东佛山镇 江西景德镇 湖北汉口镇 河南朱仙镇
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 安、大都。 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中心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
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以铁犁牛耕为主;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礼记· 月令》 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 “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 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 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 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 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 唐朝长安城
北宋汴京城
宋代以前的市:
1、在城中特定位置、 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 3、有时间控制
探究三: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
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本 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又不同,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 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 (2)内部分工: (3)耕作方式: (4)耕作技术: (5)基本模式: (6)土地制度:
A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 波罗在描述中国某 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 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A
• 3.(2012年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 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 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 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元朝 明清
出现青花瓷
明朝:五彩瓷;清朝:珐琅彩; 瓷都“景德镇”
行业
时期
距今四 五千年
成
就
丝 织 业
商朝 西周 西汉 唐朝
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世界最早养蚕缫丝) 出现织机,多种丝织品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长安设东西织室(素纱禅衣) ; 远销海外 (丝绸之路、“丝国”) 技艺高,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封闭性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有利条件: 1 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
• 2 劳动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 • 3 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提高 • 4 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落后性
• 制约小农经济发展因素(不利条件) • 1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 备能力,抗灾能力薄弱 • 2 统治者腐朽的统治,沉重剥削
济
渠 邗 605年 沟 江都 江 610年 南 余杭 河
隋 朝 大 运 河 的 开 凿
这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 通用的铁钱携带极不方便,于是商人们 发行“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使用,宋 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由政府发行, 交子就成了国家发行的纸币。这是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为宋代商业发展提供了 便利条件,方便了人民的贸易和市场繁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