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现象 专题
逆温现象专题

A.一6℃以下 B.6℃以下 C.一4℃以下 D.4℃以下
25.右图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C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7.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
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 C)
8、右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为东南风
B.b为下沉气流
C.c为西南风
D.d为下沉气流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4.下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 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 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 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回答: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
要上升到 10 ℃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 这时的时间约为 8 时。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的一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 考察。在分析根据考察成果绘制的等压线和等温线示意图(箭 头表示空气流动)时,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1、2、3、4中, 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D
A.8:30—9:30 B.11:00--12:00
C.14:00--15:00 D.22:00--23:00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逆温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地球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与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随高度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形成原因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都是我们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逆温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它与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存在使得温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逆转。
逆温通常出现在地表和大气的接触层,如地面或海洋表面。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逆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逆温:夜间和清晨,尤其是无云、无雨、风速低的天气条件下,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形成逆温。
2. 部分压缩逆温:当冷空气压缩暖空气时,由于逆温层中空气密度较大,导致压缩后的冷空气在逆温层上移时受到逆温层的限制压缩,形成逆温。
3. 平流逆温:冷空气的平流接触和紧密接触温暖的地表,此时地表辐射热收入小,地表温度相对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原因和空间分布特征,逆温可分为以下几类:1. 辐射逆温:辐射逆温主要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和清晨,由于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从而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
2. 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由于高空有冷空气下沉,与地表的接触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大气垂直冷却,但低层大气条件不利于逆温消散。
3. 平流逆温: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平坦开阔的地表上,冷空气在地表平流下沉并接触地表,导致地表温度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较高。
四、逆温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逆温对气象、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大气扩散: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流动,限制了底层空气的上升和污染物的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1. 温室效应:白天太阳能照射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能后会升温,导致地面温度较高。
夜晚地面会释放热量,降低地面温度。
然而,地面上的气体(包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易散热,会保持一定的温暖,导致夜晚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现象。
2. 地形效应:在山谷、盆地等地形地区,地面会吸收更多太阳能,导致地面温度更高。
而盆地等地形地区周围则是高地,周围空气流动不畅,难以将热量带走,使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形成局部逆温现象。
3. 大气辐射:在夜晚,地面上的物体会向周围空气辐射热量,使地面温度升高。
然而由于夜晚地面空气没有湍流对流,导致地面温度远高于地面以上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现象。
4. 地面表面状态:干燥的土壤和砾石能够更快地吸收和释放热量,而湿润的土壤和植被覆盖的地面能够更好地保持热量。
因此,地面的覆盖物和土壤湿度也是形成逆温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逆温现象的影响1. 大气环流:逆温现象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在一定高度以上空气温度会逐渐升高,形成温度递减层,阻碍大气的上升运动。
这对气压系统和风向风速产生影响,形成静稳天气,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
2. 污染物扩散:逆温现象会导致大气环流不畅,使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特别在城市盆地等地形地区,逆温现象容易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3. 气象条件:逆温现象通常伴随着无风的晴朗天气,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湿度降低,使得气象条件干燥,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管理产生影响。
4. 农业生产:逆温现象使得地面温度较高,在冬季可以防止霜冻的产生,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夏季逆温现象也可能导致热浪天气,对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的监测与预警1. 温度监测:逆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夜间,通过地面和空气的温度监测可以发现逆温现象的发生。
特别在冬季寒冷的夜晚,逆温现象容易发生。
2. 大气环流监测:通过气象雷达、探空仪等设备监测大气环流情况,可以发现逆温现象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提前预警污染物扩散不利的情况。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逆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逆温 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锋面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 逆温 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 逆温 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4.逆温的危害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
(4)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如果某地等温 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 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如果某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 海洋对该地区气温的影响较大;如果某地等温线向高值区方向 凸出,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低,若该地在陆地上, 有可能地势较高,若在海洋上,则有寒流经过。
典题例证
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回答(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 要因素是( B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人为因素 D.距海远近 (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B )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考点1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 在一定条件下,对 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 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 象, 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 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
A、B、C同纬度,B 处内陆,夏温B>A、 C,冬温B<A、C
海陆分布(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逆温现象专题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回答1-2题。
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一6℃以下 B.6℃以下 C.一4℃以下 D.4℃以下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下图是某地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读后回答3-4题。
3.图中四种气温垂直变化善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A.甲B.乙C.丙D.丁4.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A. ①④B. ③⑥C. ②③D. ⑤⑥5.某城市常出现下图所示的气温分布,该城市的地形最有可能的是()A.平原B.盆地C.高原D.丘陵6.读某城市春季气温变化图回答:⑴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__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
这时时间约为______时。
⑵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______时以后。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右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越接近地画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8.四条曲线依次表示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的是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C.甲、丙、丁、乙D.甲、乙、丙、丁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微专题 逆温与风(共18张PPT)

【知识拓展】 "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 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 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液体在管中流动,经 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 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 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 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 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 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二、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 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 (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 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向箭头为东北 指向西南,即为东北风。
5.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 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
力大小
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起伏大,风力小;地面平坦开阔,风力 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逆温现象专题

16.6℃ 16.8℃ 21.0℃ 20.9℃ 20.8℃ 20.6℃ 14.8℃ 14.7℃
4.下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 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 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 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回答: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 要上升到 10 ℃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 这时的时间约为 8 时。
一、含义: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的长 波辐射。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 米。如果出现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 米或者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上升都可以看作是 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与分类: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 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 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 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 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出现逆温现象的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理由是
②
,
此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
2、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烟雾事 件,这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气象原因:下冷上热,出现逆温,不利于气流的对流与扩散。 地形原因:商业居民区地处洼地,不利于气流扩散、自净. 人为原因:工厂排放污染物多。
3.读下表,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 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该地某工厂78 米高的烟囱烟尘扩散的是(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温问题”练习
1.(2006年江苏地理)图1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2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A.东北方 B.西南方C.东南方 D.西北方
(2)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A.50米 B.75米C.100米D.150米
2.从气温随高度变化而影响大气稳定的角度考虑,下面图3中所示地点容易出现大气污
染现象
图3 图4
3.读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对图中气温分布情况的说明,正确的是 ( )
A.abc曲线均符合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B.a曲线表示2 000米以内有逆温现象C.b曲线表示对流层底部有逆温层存在D.c曲线表示对流层中的气温分布规律(2)逆温是大气环流发生变化的表现,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 )
A.逆温时空气稳定,给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利于人类生活和健康
B.逆温时空气对流强烈,不利于飞机飞行
C.逆温时近地面会出现烟雾,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
D.逆温时空气水汽凝结较多,大气比较湿润,利于人们生活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4.下列四幅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反映北半球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