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
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微专题——逆温附答案解析

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3)影响1.逆温的弊(1)对环境影响:①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②加重大气污染(2)对天气影响:①易产生大雾天气阴雨天气(锋面逆温)和冻雨天气。
(3)对交通影响:①能见度降低;②地面湿滑。
2.逆温的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高考题再现】(2015四川文综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图2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图2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3~4题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考点突破一】锋面逆温1、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低温、大雪、冻雨等气象灾害。
《逆温现象》 讲义

《逆温现象》讲义一、什么是逆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然而,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反常的现象,那就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气温不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而是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就好像是大气中的一层“盖子”,把下方的空气“捂”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垂直方向上来看,正常情况下,大气的温度分布是底层温度高,高层温度低,就如同一个“头重脚轻”的结构。
但在逆温出现时,这个结构发生了反转,变成了“头轻脚重”。
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类型。
二、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失去了太阳的短波辐射加热,同时自身又不断向外辐射长波能量而冷却。
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降温较快,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较慢,这样就形成了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逐渐升高的逆温层。
这种辐射逆温在日出后会逐渐消失。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底层空气受冷降温,而上层空气仍保持原来的温度,从而形成逆温。
比如,在冬季,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向大陆时,有可能会出现平流逆温。
3、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的区域,空气下沉压缩增温。
由于空气下沉过程中,绝热压缩升温比辐射冷却升温要快,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通常出现在高气压区。
4、锋面逆温在锋面附近,冷暖空气交汇。
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在这个过渡区内就可能出现逆温现象。
三、逆温现象的影响逆温现象对大气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
这就像是给污染物加了一个“盖子”,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聚集,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
在一些城市,逆温现象频繁出现时,往往会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出行。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逆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冷空气的下沉,使得作物在冬季免受冻害。
例如,在一些果园,夜间的逆温可以保护果树免受严寒的侵袭。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复习备考也进入紧张阶段。
地理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学科。
其中,逆温是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逆温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温。
逆温是一种与常规温度垂直相反的气象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于高层大气温度。
这种情况一般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例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中较为常见。
逆温现象会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逆温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具有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逆温对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有何影响?逆温会导致气温在地表附近下降得很慢,甚至上升,而在高空达到大气稳定后才开始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温度垂直递减率变小,从而形成温度倒挂的情况。
逆温现象会造成地表温度与高空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影响空气的垂直对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雨的分布。
二、逆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逆温会导致地表温度大幅升高,形成较高的地表温度,使得植被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蒸发量增加。
同时,逆温还会影响气象条件,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逆温现象还会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何差异?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山谷地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山谷地势使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导,从而导致逆温现象的产生。
而在盆地地区,受到地势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逆温现象更加明显。
此外,逆温现象还会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原等地出现。
总结起来,逆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了解逆温的定义以及对气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考生在地理考试中的备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中第一个图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况;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逆温现象的原理及应用引言逆温现象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指的是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非典型情况。
在逆温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与常规的温度递减情况相反。
逆温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在多个领域中展示出重要价值。
逆温现象的原理逆温现象的形成原理主要与大气层中的垂直温度梯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高度的升高,大气温度会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空气受到的压力减小,分子速度增加而导致的。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垂直温度梯度可能会发生反转,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
温度逆转层逆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大气中的某个特定高度范围内,这一范围称为温度逆转层。
温度逆转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空气在该层内很难上升或下沉,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屏障的效果。
这也是逆温现象在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例如航空领域的气流管制和高空作业等。
形成机制逆温现象的形成机制有多种可能性。
其中一种常见的形成机制是地面散热不足,地表温度比较高,在上层的空气温度却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受晒后,减少辐射散热而温度上升。
另一种形成机制是通过风向和山脉等地形特征的影响,将暖流隔离在冷流之上形成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的应用逆温现象在很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空气污染治理逆温层的存在能够限制大气的垂直混合,导致臭氧和其他污染物在低层积累,进而影响空气质量。
因此,研究和监测逆温现象对于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时监测逆温层的高度和变化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减排措施,提高空气质量。
无人机技术逆温现象对于无人机(UAV)的飞行具有重要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会对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和高度控制造成挑战。
研究逆温层的高度和特性,可以帮助无人机通过逆温层或避开逆温层,以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气象预测逆温现象对天气和气候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可以影响低层大气的稳定性和风向风速的分布,从而对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逆温现象Word 文档

逆温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却很强。
因此,大气近地层内的温度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空气温度随地面温度的变化而自下而上的变化。
一般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大气温度层结逆转的现象,即r-rd=0及r-rd<0。
①定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②分类:根据逆温的生成过程,分为五类a.辐射逆温:晴朗、少云无风的夜间,风速<3m/s(二级)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温下降快,较高气层冷却慢,气温下降慢,形成自地面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条件:晴朗、微风、无云或云层很薄很高,使地面失去保温层,散热快又多,因而降温激烈,微风有助逆温层向上扩散,但风速<2~3m/s,如风大,上下层空气间的湍流交换加强,热量下传,不利于逆温层的形成。
(a)正常温度层结(b)逆温开始生成,随地面辐射增强,迅速冷却,逐渐向上发展(c)辐射达到最强时为黎明前(d)日出后,地面增温,空气自上而下增温,逆温逐渐消失(e)上午10时左右,逆温消失这种逆温冬季最强,中纬度地区可达200~300mb.下沉逆温(压缩逆温)高压控制区较大气团下沉运动时,常使原来稳定层结的空气压缩成逆温层结。
假定某高度有一气层ABCD,厚度为h,当它下沉时,由于周围大气对它的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水平辐射作用,该气层被压缩成A¢B¢C¢D¢,厚度减小为h¢(<h)。
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的,则CD下沉到C¢D¢的距离h¢比AB到A¢B¢的距离大,使气层顶部的绝热增温大于底部,若下沉距离很大时,就可能使顶部增温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气温。
形成逆温。
如原在1000米高度(AB)稳定层结(中性)为10℃的气块,下沉到500米时(A¢B¢)底部温度上升到15℃,顶部温度上升到16℃。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阅读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一.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 ≥T 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 <T 时,逆温现象消失二.成因类型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
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着,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着,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逆温的利与弊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
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
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
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20世纪世界6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有关,小的污染事件就更多了。
很多大气污染物在排放出来时都比周围空气热(汽车尾气、工厂烟囱的烟气等),热空气比重较轻,因此一般情况下,较热的污染气体从冷空气中上升并在上部逐渐扩散。
如果存在逆温现象,暖空气层覆盖在冷空气层之上,较热的污染气体仅能上升到热空气层的底部。
在那里,污染气体的比重没有上部空气轻,也就不再上升,这样它们被局限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并在那里聚集。
有时冷暖空气的交界十分明显,可以看到污染空气有一个子坦的顶界。
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山谷曾发生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就是逆温诱发的。
当然,即使不存在逆温现象,大气污染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逆温却使污染物浓度大大增强。
而且,一旦形成逆温,由于空气不易对流上升,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使近地面冷空气的密度增大,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很难越过上部较轻的热空气。
逆温现象可能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特定的地形对形成逆温现象特别有利。
如美国洛杉矶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受山脉阻挡,插人大陆的暖空气之下。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就在一条大山谷中,当暖锋通过山脊平面时,冷空气仍滞留在山谷之中,形成逆温。
德国煤田丰富的鲁尔山谷在1984年~1985年冬季,长久的逆温现象造成大气污染,许多学校和工厂被迫关闭,私人汽车也被禁止使用,一直持续到空气重新洁净,在大多数天气状况下,除了等待逆温现象自行消失,别无办法。
有些天气状况,如逆温,能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反过来,大气污染也能改变天气条件,如降低能见度,改变气温,增加雨水的酸性等。
这在粉尘造成的大气污染中表现特别突出。
美国密歇根湖的西南方是个工业区,有芝加哥市等工业城市以及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和哈蒙德市。
这些工业区的烟雾向东北方向吹过湖面。
起初,这些烟雾几乎难以察觉,随着水蒸气的凝结,开始出现云雾,最终形成雪晶。
密歇根湖大片降雪区就位于污染烟雾从西南方向向东北延伸的直线地带上。
这说明大气污染会引起降水的变化,当然这些降水是受污染的酸性降水。
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地区性气候也会发生影响,主要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的煤烟、粉尘等污染物改变了大气成分,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
燃烧煤、石油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
二氧化碳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也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使大气吸收更多的辐射与逸散的能量而使地面增温。
因此,局部地区产生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专题练习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 、B 、C 、D 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2006年·江苏]上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C.丙D.丁5.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A ①④B ③⑥C ②③D.⑤⑥6.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B 谷地C 平原D 丘陵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图示地区创建洛杉矶镇。
这里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在人口不太多时,是宁静、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据此回答7—9题:7.图中两座山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90千米B150千米C115千米D230千米20m 40m 60m 80m 100m A16.3℃ 16.6℃ 16.8℃ 17.0℃ 17.1℃ B21.0℃ 21.0℃ 20.9℃ 20.9℃ 21.0℃ C20.9℃ 20.8℃ 20.6℃ 20.2℃ 20.0℃ D 15.2℃ 14.8℃ 14.7℃ 14.9℃ 15.2℃8.这里经常出现逆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盆(谷)地地形B .大气层上冷下热C .人为释放的废热多D .大气逆辐射作用强9.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
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混合物。
下列时间最容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是 A .春季早晨B .夏天中午C .秋天傍晚D .冬天晚上参考下列材料,完成10—12题。
材料一:我国某特大城市2000年7月8日、7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天气状况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 物 空气质量 级别 空气质量 状况7月8日 晴 158 NOX Ⅱ 轻度污染7月9日 晴 178 NOX Ⅱ 轻度污染材料二:图9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0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10.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A .石油燃烧B .汽车尾气C .煤炭燃烧D .工厂废气11.该城市上空() A 盛行下沉气流 B 气流扩散条件变差C .出现逆温现象 D12.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A .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B .臭氧浓度增加C .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D .氮气浓度增加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13.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弱B.大气逆辐射减弱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14.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19∶00~22∶00B.04∶00~07∶00C.07∶00~10∶00D.13∶00~16∶0015.右图(图3)中曲线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图4中甲、乙、丙、丁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与④处最为接近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00 500 10001000200 3560 2435121o 120o 119o 118o 117o 34o 35o 0 50 100km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回答16—17题16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一6℃以下B.6℃以下C.一4℃以下D.4℃以下17、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8—19题18..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19.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C.③D.④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