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名词解释

高原现象名词解释高原现象是指在高原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特殊自然现象和气候特征。
高原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由于高原地处海拔较高,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含量少,湿度较低,光照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出现一系列独特的现象。
首先,高原现象包括青藏高原的高山和冰川现象。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稀的物种。
青藏高原的高山现象表现为高山峻岭层层叠叠,山峰参差不齐,常年积雪,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冰川现象是指高山上的积雪在长时间的堆积压力下形成的冰川,千姿百态,壮丽蔚然。
其次,高原现象还包括高原的气候特征。
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低,氧气含量少,空气稀薄,所以高原的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高原地区的日照时间长,阳光直射角度大,光照强度高,因此高原晴天的辐射强度和明亮度比较大。
高原地区的湿度相对较低,空气干燥,不易形成降水。
此外,高原地区还有强烈的风力,常见的有针对高原地区的华北西南风和针对藏区的天险多风。
再次,高原现象还包括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
高原地区由于地处海拔较高,光照强度大,气温低,湿度低,氧气含量少,土壤贫瘠等特点,导致高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多样,有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被。
一些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湖泊、湿地等特殊的生态系统在高原地区得以保留和繁衍。
高原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如高原地区的盐湖、石墨、煤炭、铜矿等。
总之,高原现象是指在高原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特殊自然现象和气候特征。
高原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和地貌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现象,也给高原地区的发展和保护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和挑战。
高原现象的研究和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利用高原资源,促进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高原现象的名词解释

高原现象的名词解释
高原现象是指人们在高原地区长期生活、工作、学习或旅游时,
由于高原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而引起的身体、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变化,通常包括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高血压综合症、高原脑水
肿等。
高原反应是指人体在进入高原地区后,由于大气压力降低、氧气
含量减少、海拔高度增加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等。
高原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身体代谢率、海拔高度和氧气含量等因素有关。
为了避免高原反应,人
们需要适当休息、饮食健康、加强锻炼,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反应
症状,如喝氧、呼吸新鲜空气等。
高原肺水肿是指肺部受到高原湖泊中的水分子积聚引起的水肿
和炎症,是一种严重的高原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与海拔高度、氧气含量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为了防止高原肺水肿,
人们需要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吸氧和急剧气候变化等,同时需要及时
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高原高血压综合症是指高原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成为
一种高原疾病。
高原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与高原环境、身体代谢率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为了防止高原高血压综合症,人们需要注意饮
食健康、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高原脑水肿是指脑部受到高原湖泊中的水分子积聚引起的水肿
和炎症,是一种严重的高原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高原脑水肿的发
生与海拔高度、氧气含量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为了防止高原脑水肿,人们需要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吸氧和急剧气候变化等,同时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练习曲线 高原现象

练习曲线高原现象
练习曲线,有时又称学习曲线,人们为了知道学习进程中的现象和进步的快慢的详情,作为以后努力的指针,应用统计图的方法作一条线,把它表示出来。
通过练习曲线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的效率、速度、准确性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学习的进步,练习成绩的提高,虽然一般说来是逐步提高的但由于学习内容的性质和难易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以及学习者的能力、知识经验、学习动机和意志努力不同等原因,学习的进步情况也就不同,表现在学习曲线上也就有不同的趋势。
其中一种表现就是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指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
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
但是,在高原期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示练习成又可以有所进步。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当练习成绩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进步需要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新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新的方式方法。
二、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由于身体疲劳太丰富大容量的而导致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必须说明的是,高原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明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极限,相反,它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
同时,高原现象并非不能再进步的代名词,只要突破这一关,学习者获得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并且创造性的成果也往往发生在高原期。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摘要】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高原现象”,即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状态停滞,无法继续进步的情况。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等。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定期检查学习进度、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等。
通过努力克服高原现象,我们可以保持学习状态的持续进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学习、高原现象、原因、克服办法、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学习中“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退等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学习时间较长或学习任务较繁重的情况下,给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那么,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学习中“高原现象”往往是由于学习者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中的压力和焦虑也是造成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者在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时,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那么,如何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呢?学习者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者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提升,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加学习的乐趣。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只要学习者能够找准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克服,就可以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希望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克服高原现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 正文2.1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的一种表现,即原本进步顺利的学习状态突然停滞不前或者产生困难的现象。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高原现象是指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学习或工作时,由于气压减低、氧气稀薄以及气温较低等因素造成的身体不适现象。
这种现象会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了解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对于在高原地区学习或工作的人员至关重要。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氧气稀薄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由于气压减低,致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导致人体吸入氧气的量减少。
这会导致人体血氧含量降低,出现头晕、气促、乏力等症状。
二、气温较低高原地区的气温通常较低,尤其是夜晚气温更低。
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容易引发感冒、感冒等疾病。
三、紫外线辐射在高原地区,紫外线的辐射强度较大,容易导致皮肤晒伤、晒黑等情况,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四、高原反应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由于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困扰,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增加液体摄入在高原地区,人体更容易失水,因此需要增加液体摄入量,以保持机体的水分平衡。
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人体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因此要务必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二、适当休息在高原地区,由于氧气稀薄,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调节身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高原反应的症状。
三、适应性训练在进入高原地区之前,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提前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
可以通过低氧循环训练、有氧运动等方式,提高身体的耐受力,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
四、补充维生素在高原地区,由于食物资源有限,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需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五、合理饮食在高原地区,应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护胃肠道的健康。
六、注意防晒在高原地区,紫外线的辐射强度较大,容易导致皮肤损伤。
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做好防晒工作,使用防晒霜、遮阳帽等保护措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高原现象的名词解释

高原现象的名词解释篇一:高原现象是指在某些地区,由于大气压力和海拔高度逐渐增加,气温、气压和氧气含量等环境指标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
这种下降是由于高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阻挡了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发,导致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气压下降。
高原现象通常出现在高山、高原和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这些地区的海拔高度较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环境条件会逐渐恶化。
由于大气压力的降低,气温和氧气含量都会下降,同时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环境恶化。
高原现象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在缺氧的环境中,人们常常出现高原反应等症状。
此外,高原现象也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大雪、暴雨、洪水等。
因此,对于开发、建设和维护高原地区,需要注意高原现象的影响和限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当地居民和环境。
除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外,高原现象还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
这些人类活动也可能导致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一步加剧高原现象的发生和影响。
高原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现象,对于保护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高原现象的研究和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篇二:高原现象是指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后,导致高山地区出现的一种生态环境变化。
高原现象的名称源于高山地区的海拔高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与当地低地相对应的海拔高度。
这种海拔高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地形地貌,还会对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进行影响。
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高原现象的原因之一。
例如,大规模的冰川消融、人类活动的扩张和开发等因素都会加速高原地区的海拔高度变化。
2. 自然环境: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是导致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包括高海拔、寒冷、干燥、缺氧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中“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一、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登山中常见的衍生品:刚开始登山时,人们的速度总是很快;随着高度不断增加、体力不断消耗,速度也会随之减缓;攀登到5000米以上的高度时,由于体力不支、高原缺氧等原因,想要再上新的高度则十分困难,甚至有上不去、马上就想躺下等念头,这就是登山运动中的高原现象。
引申到心理学领域,我们通常会用高原现象来形容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停滞不前、迷茫无助等状态。
尤其是在学习活动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末尾,成功在即之时,很多人都容易忽然感觉前行艰难,无法再将成绩有所提升。
不惟是高中生备战高考容易遭遇高原现象,学武术、玩复杂的电游、习字绘画、练习游泳等复杂性技能时都会不时受到高原现象的侵扰。
在高三备考方面,表现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明明也很努力的学习,成绩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其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开始学习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劲,提高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者因此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3、学习高原期:学习者这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能力、水平,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进步速度比较缓慢,尽管学习者很用心学习,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会下降,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之中。
4、克服高原阶段: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探索、改进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掌握了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能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般来说,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要经历以上四个阶段,“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迟早都要面临的,当进入高原阶段,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跃上另一个台阶,取得新的成绩,反之则徘徊不进,难以突破旧有局限。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 精选文档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精选文档浅谈教师高原现象-精选文档论教师高原现象一、引言“高原”现象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即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往往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进度下降。
在曲线上,它表明它保持了一定的水平,没有上升甚至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1] “高原期”是一个相对停滞的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教师实现专业跨越的酝酿期和积累期。
突破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将走向成熟和超越。
但是当“原始期”到来时,许多教师对“高原期”感兴趣根本没有理解。
一般来说,他们的发展是及时的,这可能最终会停止他们的职业生涯。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和高原现象,分析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2、教师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教师的高原现象并不是某一个时刻或者是对某一种特定事物产生的反应,是在个人对工作的理解和环境约束的双重碰撞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
1.个人因素。
当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时,他们在教育教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方面都是优秀的。
一些教师因其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此期间,随着教学水平和外部评价的提高,一些教师逐渐提高了专业期望,导致自我提高的动机水平有所下降,影响自己对工作的热情。
还有一些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较大的优势。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成果,个人的职业期望与现实中的矛盾之间,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
2.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投入程度和教师教育职业的忠诚度。
学校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特点有很多的限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完成每学期国家颁布的教学任务、课堂的教学要求、作业的批改等等,还要完成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
这在无形中也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
教师还面临着年复一年的升学压力,使教师情绪低落,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对目前的职业生活产生厌烦和心力交瘁之感,从而直接导致工作绩效的直线下降,进而产生高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一、什么是学习的“高原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
(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
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
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
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
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于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
处于“高原期”的考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
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
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
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
1、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身心均感到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2、其次是各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3、个体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
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缺乏新意,形式单调、枯燥是难免的。
这时就很容易减弱学习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4、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
不少学生日以继夜,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同学搞题海战术,最后晕头转向、心情烦躁,复习效率降低。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5、复习方法不当。
有的学生没有在复习上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全程只
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
6、对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的担忧,思想负担越来越重
高考对自己至关重要,我必须考好,否则……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这一信号越来越强,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
7、成就感越来越小
巨大的压力会使大部分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但也会使学生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往往是一个题目还没有真正弄懂,就开始做另外一个题目,缺少必要的反思、归纳和总结,一心钻研所谓的高考试题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这样,对于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缺少真正的成就感,即感觉不到自己在提高。
学生一方面感到一场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一天天临近了,另一方面却感到自己没有什么提高,于是陷入一种更为严重的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
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一天学下来必然是身心疲惫。
循环往复,长时间持续,容易产生神经衰弱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四、克服“高原现象”的有什么科学方法?
让自己走出“高原”的方法——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对高考的紧张和恐惧
1、增强意志力和乐观态度的培养
考试是一道坎,不仅考验学科文化知识,而且考验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勇者无惧,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抱着坚持到底的决心,顽强奋斗的品质,百炼成钢的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同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2、头脑冷静,适当放松
设法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不要着急。
要明白“高原期”是下一个飞跃的前奏。
你可以适当休息,合理使用大脑,听听轻音乐,打打球,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增加大脑的活力。
当然,也决不可放松复习。
3、变换和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越临近复习后期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
如果仍然沿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不相适应状况,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4、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学习时间,不同科目、做习题和阅读交叉进行。
5、在完成各阶段复习目标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提高,逐步走出“高原”。
6、在看重结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备考过程的美丽,做到“三最”: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打算。
7、应该克服急躁情绪,打好坚实基础。
这样就能增强自己继续学习的底气,缩短“高原反应”存在的时间。
8、改善营养,保证睡眠,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善于交替运脑,学会根据心境及大脑状态来安排学习内容。
9、要坚持忘我应战心态,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高三冲刺阶段要重视学习,高考时藐视试题,达到平常心,定能正常发挥。
10、越是到高三最后阶段越要放慢学习的节奏
越到最后越是要加做练习量、练习的难度,这是一种思维定势。
我们不要忘记,多做题目可以提高成绩,是在训练都有效果的前提之下,如果训练的效果急剧降低,甚至为负数,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11、强化“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要心理上充满自信,尝试每天告诉自己:我真的很不错!我能行!我肯定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到了高三最后阶段,学生自己如果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会焦虑、不安。
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自己感觉到我在不断提高,我能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
①要每天力求做成一些事情
作为高三学生,应该每天不求做很多事,但求做成一些事。
学会每天放弃一些难题,选择一些自己经过努力就能做的题目,并且留下一点时间回顾一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就会获得这样的心理暗示:我每天都有收获,我每天都在进步。
这样,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②要看到我们掌握的知识已很厚实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高考之前已经掌握了各学科的绝大部分知识,当然,肯定还有一些“盲点”。
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每门学科试卷中都有一些“把关题”,这是为考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学生而出的,所以有一些题目不会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将学过的课本回顾一遍,将一学年的试卷集中起来,看着这厚厚的课本、试卷,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一学年没有虚度,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这样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参加高考。
当遇到“高原反应”情况时,不要惊慌,要清楚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抑制所造成的,是暂时的。
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
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