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逆温选择题专题训练有详细答案

大气受热过程逆温选择题专题训练有详细答案

高三选择题练习(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冬半年林木朝阳面受日夜温差巨变使树干内外温度不一样,缩短不一样,致使树皮破碎的现象,称为冻裂。

只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门路。

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以下图),达成以下问题。

1、图示地区中,树木冻裂灾祸最轻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某晴日上午9~ 10 点绕山巡逻树木冻裂状况,光照最充分的一段路是()A.① -- ②段B.② -- ③段 C .③ -- ④段D.④ -- ①段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节能环保型建筑物。

以下图是我国东部农村某地太阳房对太阳辐射汲取和室内空气循环表示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当玻璃墙倾角60°时,该地冬天太阳房集热成效最正确。

达成第3小题。

四幅图中,能正确反应冬天白日室内热力循环的是()。

A. 图 aB.图bC.图cD.图d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合茶树的生长,但春天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电扇”(如图4)。

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电扇会自动翻开,进而减少霜冻对茶树的损害。

图 5 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表示图”,据此回答4~5 题。

4.“防霜冻电扇”最适合的安装高度为()。

A 、 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5.对于电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选项是()。

①电扇能够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电扇吹出的热风能够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电扇的转动能够加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④电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挡上层冷空气下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批细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常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达成以下6~7 小题。

6 以下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色符合的是()。

7.图中甲地山谷浓雾洋溢多日不散,主假如因为()。

A: 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分D:风力较弱以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表示图,据此回答8~10 题。

逆温试卷

逆温试卷

2014年2月6号傍晚,厦门现神奇的平流雾,犹如仙境,十分壮观。

平流雾是暖湿空气移到较冷的陆地或水面时,因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通常发生在冬季,持续时间一般较长,范围大,雾较浓,厚度较大,有时可达几百米。

1.根据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民间“早晨地罩雾,尽管晒谷物”中的雾指的就是平流雾B.平流雾在空间中自上到下逐渐形成,越往上雾越浓C.冬季南下冷空气遇到温暖的河湖面时也可能在河湖面上形成平流雾D.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

此地的雾多数都是平流雾2.海洋上有些地区四季皆可出现平流雾,上图中最不易出现平流雾的地点为A.A B.B C.C D.D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湖水逆温是指距离湖面一定距离内,湖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升高的分布形式。

读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3.维持湖水表面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能反映该湖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A.① 7月 B.② 7月 C.① 1月 D.② 1月4.下列关于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 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C.湖底在此时因为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 D.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5.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1月份晴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A.190米 B.260米 C.330米 D.400米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逆温现象持续时间约为8个小时B.8时逆温层厚度达到一天中最大C.该地逆温形成仅与夜晚吹山风有关D.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冷湖”是在丘陵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2逆温 带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2逆温 带详解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32逆温一、单选题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时间和高度范围为()A.5~8点之间,1000米以下有逆温现象,1000—2000米之间也有可能发生逆温现象B.5~8点之间,逆温现象一定在1000米以下C.13-24点之间,1000米以下有逆温现象D.5-8点之外的时间段,一定没有逆温现象发生2.导致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A.日出前后,地表温度低B.暖低压控制C.冷锋控制D.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1.A 据图分析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知,5~8点之间,1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说明存在逆温现象,1000—2000米之间也有可能发生逆温现象,故A项正确。

2.B 暖低压控制地区,气流垂直上升,会出现降水天气,不易出现逆温现象,故B项正确。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百米),完成下列问题。

3.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C.16时30分-次日7时D.23时-次日5时4.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5.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3.C 注意图中垂直温度梯度(℃/100米)知,图中所给的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

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对流运动减弱,不利污染物的净化。

图中所给出的垂直温度梯度(℃/100米)并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说明随着高度升高气温是升高的,就说明出现逆温现象。

读图可知,图示16时30分-次日7时区间内容,发生逆温现象,选C。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逆温每日一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逆温每日一题

逆温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该地可能为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参考答案】1.B 2.A 3.B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

故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2018届南昌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高中地理 逆温21

高中地理 逆温21

逆温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一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该地可能为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答案】1.B 2.A 3.B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本题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3.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以下图为例)(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逆温典型题

逆温典型题

例1[2006年·江苏变式题] 右图是某地气
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
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3.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逆温的判读、逆温的成因以及逆温的分布规律,要求提取图像资料中的信息进行判读。

根据图像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判断逆温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甲图气温是随海拔上升而不断递减,因此可以判断乙、丙、丁三地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乙图从近地面开始出现逆温,丙图逆温层进一步上升,丁图逆温开始从近地面开始渐渐地消失,这种逆温层的出现与地形、辐射、平流、锋面等原因有关。

【答案】 1. A 2. C 3. B。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逆温现象和雾习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逆温现象和雾习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逆温现象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 A 2. C【解析】1.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4题。

3. 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4.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答案】3. B 4. C【解析】3.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 A 2. C【解析】1.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 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4题。

3. 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4.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答案】3. B 4. C【解析】3.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④ 12 624 小时 ① ③ A
B 气温
320班专题辅导小页资料——逆温现象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

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 处(1000M )为﹣10℃,当A 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 .4℃
B .0℃
C .-4℃
D .-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 .① B .②C .③ D .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
-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
时~16时30分 时~23时
时30分~7时 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
A.空气对流更加显着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

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0.该地为利马(°S,77°W),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逆温层最厚时为气温最低时)
A.6时前后B.11时前后C.14时前后D.19时前后
11.假设此逆温层常常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有雪,则此山海拔至少在
A.3000m以上B.4000m以上C.6000m以上D.5000m以上12.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判断的理由
是。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气象原因
是;地形原因是。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
是。

13.读中纬某地气温垂直示意图,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正受天气系统的影
响。

若P处出现降水,则其降水形式应
为。

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天气系
统的剖面示意图(包括天气状况)。

(2)P是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

工业生产过程
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酸雨气体等,则:①工业排
放的大气污染物对降水的影响
是;
②降水的影响是。

(3)若图示天气系统向A方向移走,则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明显改善为什么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3.(1)冷锋降雪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酸性气体随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
(3)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

原因:锋面向A侧移走后,P 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3.(1)冷锋降雪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酸性气体随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
(3)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

原因:锋面向A侧移走后,P 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3.(1)冷锋降雪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酸性气体随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
(3)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

原因:锋面向A侧移走后,P 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