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逆温现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逆温学案

大气逆温学案

《大气逆温专题》学案知识回顾:一、逆温的含义:两种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气温下降,但幅度小于每上升1000米,温度降低6°C 。

(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二、逆温的类型(按成因分)1、辐射逆温 ①发生条件:②出现的地区:2、锋面逆温:①发生条件: ②出现的地区:1、右图中属对流层的是( )2、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特点:温度 高度高度①② ③ ⑤ ④ 逆温生成 逆温消失 温度(°C )温度(°C )高度 10003、平流逆温: ①发生条件:②出现的地区:4、地形逆温: ①发生条件:②出现的地区:三、逆温的温度确定如果T 实际温度>T 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如果T 实际温度≤T 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例题:地面温度至少上升到 摄氏度以上时,才会消失。

四、逆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利处有: (1)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强对流运动。

(2)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1)出现多雾和晴干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

五、典型例题解析:1、下表,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 、B 、C 、D 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该地某工厂78米高的烟囱烟尘扩散的是(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逆温现象教案教学目标

逆温现象教案教学目标

逆温现象教案教学目标教案标题:逆温现象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逆温现象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影响。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逆温现象的特征,并能够解释其形成原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提高对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逆温现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 逆温现象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2. 学生能够分析逆温现象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逆温现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如温度计、水杯、冷热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逆温现象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是什么现象?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逆温现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2. 结合实际案例和图表,说明逆温现象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个水杯和一定量的冷热水。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将冷热水倒入水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逆温现象。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享观察和发现。

2. 引导学生总结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3. 结合课堂讲解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逆温现象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逆温现象的研究和应用。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进行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逆温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高中物理逆温现象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逆温现象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逆温现象教案人教版本课时为高中物理第十一单元第二节课,预计用时 40 分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逆温现象的定义和原理;掌握逆温现象的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体验逆温现象的实验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逆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逆温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难点:逆温现象的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透明水杯、水、温度计。

2. 实验器材:玻璃板、灼热的电热丝。

3. 实验材料:冷水、热水。

4. 实验工具:夹子、计时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逆温现象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对逆温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理论讲解1. 介绍逆温现象的定义:逆温现象是指两种相距较近的物体温度出现颠倒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验证。

2. 解释逆温现象的原理:逆温现象是由于热传导方向和速率的不同导致的,热传导速率较小的方向可能会出现逆温现象。

Step 3:实验演示1. 将一根电热丝固定在玻璃板上,并将玻璃板放置在两个水杯之间。

2. 在一只水杯中倒入冷水,在另一只水杯中倒入热水。

3. 通过对电热丝通电使其加热,观察玻璃板上的水滴现象。

Step 4:数据分析1. 记录玻璃板上水滴的变化过程和位置,分析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对逆温现象的影响。

2. 总结实验结果,并与逆温现象的原理进行对比和讨论。

Step 5:总结与拓展1. 导出逆温现象的实验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逆温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与逆温现象相关的实验和应用案例。

【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逆温现象的原理和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

气象学第4周教案

气象学第4周教案

第4周教案(第三章第七、八节第四章第一至五节)课时:4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大气中的逆温。

2.理解并会运用作用在气块上的力。

3.熟练掌握自由大气中的风(包括地转风和梯度风)。

4.掌握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周教案内容分配:第一次课:(第三章 7、8节)2014.09.22第二次课:(第四章 1节)2014.09.251.本周教学学生课下学习量:22.本周大作业设计:思考题第四周第一次课(2课时)第三章第七、八节第四章第一节时间:(具体时间2014年月日)课时目标: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大气中的逆温,理解并会运用作用在气块上的力。

备注:师生互动:采用问答式讲授教学重点:大气中的逆温。

教学难点:作用在气块上的力。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与提问:回顾上次课主要内容,提问:1.什么是湿绝热?2.什么是焚风?新课导入: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大气中的逆温,大气中的逆温是一种强稳定的大气层节,他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使近地面大量的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它的下面,能见度变坏。

因此,逆温也是对农业资源环境影响较大的一种天气现象。

新课讲授以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三章第七、八节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的教学活动。

本次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三章大气热力学第七节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第八节大气中的逆温第四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作用在气块上的力课程小结:总结本次课主要内容,强调本次课重点与难点部分。

布置课下活动内容及下次课课前预习内容课时内容(教学内容): 详案附后教学参考资料推荐:《气象学与气候学教程》葛朝霞学生课下活动设计:1. 真正使空气质点运动的力有哪些?哪些力可使得已经运动的空气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2. 水平地转偏向力具有哪些性质?3. 什么是气压梯度力?它的大小方向如何?时间限制:1课时; 考核方式:作业。

课后反思:课时内容(教学内容):课前给出问题,学生自学,课堂以提问方式总结主要知识点 3.7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一、热流量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流量方程:其中, 为单位时间内流入气块的热量,即热流量。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3.理解逆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教学重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逆温的成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年有关气候大会的内容一直是高考地理命题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考查大气里面的温室气体,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以及逆温现象。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学习这一问题。

【探究新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转换过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指点迷津: 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 2、CH 4、O 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逆温(一)什么是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但在一定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广义上,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逆温现象教学设计虞建荣大气的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

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这种情况称为气温逆温,简称逆温。

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出现逆温现象时,不能产生垂直对流,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浓度显著升高,形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一、逆温类型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

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无逆温逆温生成逆温消失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下沉逆温:因整层空气下沉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当某气层产生下沉运动时,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气层向水平方向扩散,使气层厚度减小。

若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过程,且气层内各部分空气的相对位置不变。

这时空气层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致使其顶部绝热增温的幅度大于底部(图中H>H′)。

因此,当气层下沉到某一高度时,气层顶部的气温高于底部,而形成逆温。

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地区,其范围广,逆温层厚度大,逆温持续时间长4. 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地形效应。

山区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但在山脚到山腰间往往有一段温度是随高度而升高,这就是山脚逆温想象,青藏铁路沿线也有逆温存在。

)二、逆温的利与弊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

如果连续出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气污染中毒事件。

如美国的工业小镇多诺拉,于1948年10月连续4天逆温,工厂及居民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硫氧化物和烟尘不能及时扩散,使只有14000人的小镇,4天内有5900人患病,20多人死亡。

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与大雾和逆温有关,工厂和千家万户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滞留在城市上空,4天内有5000人死亡。

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等均与逆温天气有关。

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

应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避开下午6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这个污染高峰时间。

逆温天气,生煤炉取暖者应格外小心煤气中毒。

有逆温时,室内的空气污染物外排受阻,取暖煤炉产生的一氧化碳在室内越积越多,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要格外小心,检查风斗是否好用,必要时开窗通风。

逆温天气,年老体弱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不要到室外活动。

有逆温出现时,室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浓度要比非逆温时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

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患者、妊娠妇女、婴幼儿等对这些污染物非常敏感,易受其害,因此更应引起重视。

练习题: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

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处(1000M)为﹣10℃,当A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④1261824小时①②③AB气温A.4℃B.0℃C.-4℃D.-6℃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① B.②C.③ D.④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C.16时30分~7时D.23时~5时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

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A.多云的夜晚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C.晴朗的白天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A.温带沙漠气候B.高山高寒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 “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0.该地为利马(12.5°S,77°W),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逆温层最厚时为气温最低时)A.6时前后B.11时前后C.14时前后D.19时前后11.假设此逆温层常常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有雪,则此山海拔至少在A.3000m以上B.4000m以上C.6000m以上D.5000m以上练习题:1-5CCACC6-10BBDAD 11D教后反思在课堂上我重点强调了辐射逆温和地形逆温的利与弊,运用了大量习题进行讲解,但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依然错误率很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不明白地面和大气的热力性质,学习缺乏数学分析的方法和灵活性,只一味的静态学习,不会动态的分析。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课题名称设计者(姓名、通讯地址)一、概述·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概述学习内容·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

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

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微课教学设计上传: 李庆陆更新时间:2013-1-9 11:32:19微课教学设计学校:教师: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