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 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表达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 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 宋统治者的无能。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 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 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当年北魏拓跋焘南侵后建 的行宫如今竟然有普通老百姓把它当作社日祭祀 之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 了战败受辱历史的心疼与无奈之情。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7.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回到南方后,对这几十年来扬 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历历在目, 永生难忘。
❖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8.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年老却依然希望能为国立 功的八字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与曹操《龟虽寿》里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一、课文解析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辛弃疾词两首”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弃疾的诗词与家国情怀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向,即使命运多舛,且受到诸多排挤,也依旧未动摇他的爱国信念。
他将自己满腔激情以及对国家兴亡等都寄托于词作中。
他的词作以豪放为主,也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留下许多经典豪放词,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每一首豪放词,都将壮志难酬与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除此外,与苏轼一样,辛弃疾的词作中除了大量的豪放词外,也包含着一些婉约词,而某些婉约词中也依旧能看出他心中深深的爱国之情。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些感情太深刻,只好深埋其中~~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六首婉约词,柔情中依旧不忘爱国《念奴娇》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高二语文+第2章+2.6+辛弃疾词+Word版含解析.doc

第2章2.6 辛弃疾词一、《辛弃疾》解读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
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
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
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
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
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的爱国事迹丰富而感人。
以下是一些关于辛弃疾的爱国事迹素材:
1. 奋勇抗金: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中国北方被金国占领。
他深感国家的耻辱,积极主张抗金救国。
他亲自率军奋勇抗敌,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打败金军,展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
2. 诗词抒发爱国情:辛弃疾的诗词多抒发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恢复的渴望。
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烽火戏诸侯事,一入赋税家犹在。
唇齿相依关外天,长使英雄泪潸潸。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的痛心疾首和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
3. 提倡尚武精神:辛弃疾非常重视尚武精神,他认为这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条件。
他积极推广武术,提倡强身健体,以备战时之需。
他自己也精通武艺,以身作则,鼓舞士气。
4. 忧国忧民:辛弃疾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也深深忧虑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他主张改革社会弊病,减轻人民负担,以改善民生。
5. 坚守气节:在面对金国的诱惑和威胁时,辛弃疾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
他拒绝金国的招降,宁死不屈,展现了一个真
正爱国者的坚定立场。
这些事迹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质,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新郎
•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 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江左沉酣 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 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阅读下阕,说说辛弃疾如今的境况。
• 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知己。
意中人站在什么地方? 这说明 “她”和我有什么品质?
“灯火阑珊处”,即灯火稀疏、人群稀 少的地方。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本词运用了托寓手法。请根据“我”的 这一特点,说说辛弃疾借本词表达了什 么样的志向。
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 不肯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 报国的高洁品格。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 青玉案 元夕 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 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 更吹落,星如雨。 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④玉壶:指月亮。 一夜鱼龙舞。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仪态美好的样子。 灯火阑珊处。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上阕写了作者“壮岁”时的什么往事?
• 青年时期参与统领抗金义军,活捉叛将, 投奔南宋朝廷。
英雄本色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 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 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 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 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 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 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 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 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公所作……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 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 秦郎之下。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 “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 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 义理想,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是辛 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 也正是因为这种爱国精神,辛弃疾超脱 了这个时代,成为了民族的英雄。
英雄影片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 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 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4. 愁余:使我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 哥哥”。
背景介绍:
• 题序“书江西造口壁”说明这是一首登临 词。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 • 据有关文献记载: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 江西,南宋的隆祐太后从江西沿赣江南逃。 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 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 和屠杀。 此事距离胡艳
爱国词人辛弃疾
英 雄 本 色
悲 歌 慷 慨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 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 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 ①锦襜:(chán)锦衣。 ②燕兵:指金兵。 ③娖:(chuò)整理,此处为“取”的意思。 ④银胡簶:(lù)箭袋。 ⑤金仆姑:箭名。
• 投闲置散,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 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 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 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 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 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
• 有人说此词在情感上“一波三折”。 • 1、试分析作者在上阕中的情感。 • 2、下阕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 传诵千古的名句。但清江这一段的流向明明 不是向东,而是向南的。你觉得它寓含着什 么深层含义? • 3、末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蕴含 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上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国 耻未雪的悲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破阵子:词牌名。 ②挑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有一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炙(zhì ):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 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 )卢:一种烈性快马。 ⑦霹雳: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2、下阕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去。”寓含着什么深层含义?
寓意: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 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 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 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蕴含
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 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 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 宛曲之美。
◆辛弃疾与苏轼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 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 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 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 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弃疾总 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 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主观 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 辛词的一大特 色。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 黄而陨。”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 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 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 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 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 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 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用了什么修辞?说明当时的战争情 况怎样?
用了互文的手法。说明南奔时和金兵 的战斗很激烈。
立志报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 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 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 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 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 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 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 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 侠义之气。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 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 “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 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 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 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
E:\子午书简\子午书简_宋词十家_辛弃疾.rmvb
◆辛弃疾与陆游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洗雪国耻、收 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 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 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 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 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 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 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 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 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 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总结:
•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 毕其终生,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 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 的追求。 • 悲剧的时代,只能产生悲剧的英雄。
歌曲羽泉_辛 弃疾.wmv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 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一寄 之于其词。” ------清· 黄梨庄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 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 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 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 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 好官。
归居田园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 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 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 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 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 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 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 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 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 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 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