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 温度(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2.了解三种形态的不同特征及原因;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可以发生变化.3.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5.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1.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学难点】1.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的特征的原因。

2.会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制造温度计。

【教具准备】烧杯,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不同状态的物体图片、课件等。

【新课引入】大自然很神奇,冬天水会结冰,湿衣服在太阳底下会晾干,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会变少,水变成什么了?问题:水、冰、水蒸气,它们该怎么分类呢?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态及其变化出示物体的图片(如铁钉、冰块、水、牛奶、气球等),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物态变化现象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与实验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验演示:进行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态变化现象。

5. 案例分析: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物态变化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态变化现象。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

3.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全章完整教案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态变化全章完整教案

单元整体说明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结构: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5、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6、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应用。

7、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

重点: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4、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2 、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3、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温度——————————————————1课时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课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复习检测————————————————————1课时讲评总结————————————————————1课时第三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题:温度教学目的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4篇作为一名物理初二老师,你知道如何写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初二物理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希望你喜欢。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教学后记: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能做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

第二章物态变化(讲义)教学内容:温度的测量;三类物态转换教学重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三类物态转换知识梳理: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比如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态的转变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为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温度的测量进行学习。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热物体温度高,冷物体温度低。

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为℃。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 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摄氏度。

例题:(1)生活中几个常见的温度:令人感觉舒适的温度为。

人体正常的体温为。

(2)下面对0℃的说法正确的是()A、0℃是指没有温度。

B、0℃是指最低的温度。

C、0℃标准大气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无法确定2、温度计(1)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正确使用温度计,一定要到“两看清,一注意”。

①测量前要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②使用温度进行测量时,要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了,再来读数;读数时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上表面相平. ③注意不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例题:(1)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灵敏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玻璃管内颈细一些B.玻璃管内径粗一些C.玻璃泡容积小一些D.以上都不正确(2)小丽测量烧杯中热水温度时,将热水倒入另一杯中少许,然后像图所示的那样测量和读数,她这样做被小宇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的有问题,请你把它找出来()A、不应将水倒入另一烧杯,这会使温度降低• *B、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C、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D、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放在水中读数(3)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A.-4℃ B.-6℃.C.6℃ D. 16℃(4)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面鱼儿仍在游动为了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李刚同学在冰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只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种方法测水温,正确的做法是()A.用线将温度计栓牢从洞口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里提出, 数。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态变化物理教案2. 课程年级:八年级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 难点:物态变化的本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物态变化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蒸发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介绍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棍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下来。

4. 小组讨论和汇报:各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

5. 总结和拓展: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本质进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4.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水、蒸汽等。

2. 讲解: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状态的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

4. 讲解物态变化的特点: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并强调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5.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讨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汽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蒸发和沸腾通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
2、知道蒸发现象,体验蒸发过程要吸热.
3、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
4、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
能力目标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2、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酒精、棉球、温度计、烧杯、试管、纸锅、课件、投影片、秒表、
火柴、铁架台、石棉网、三芯酒精灯若干个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设计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
学习难点: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交流回忆]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酒精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
问: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由液态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板书)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学生讨论,抢答举例:
地上积水变少,晒麦子,湿衣服变干,等等.)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
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学生观察:纸燃烧了起来.用纸锅
烧水,纸锅中水烧开,纸没有燃烧.过一会儿水变少了.)
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
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学生理解识记.)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板书)
一、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同学们思考:在晒粮食时,要使粮食干的快些,怎么办? (学生抢答:在太阳晒下、
推开晒、在通风处粮食会干的快些.)
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粮食干的快呢?(学生讨论回答:在太阳晒下粮食中
的水温度高;推开晒时水的表面积大;在通风处粮食上面空气流动快些,加快蒸
发,所以粮食干快些)
同学生们看这是半试管酒精要想使它蒸发快些,我们采用哪些措施?(学生抢答:
加热、吹风、摊开等等.)
谁能总结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要减慢液体蒸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交流总结:液体的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蒸发的特点
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水能蒸发,蒸发的比较慢,这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
都能发生,并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蒸发吸热
小实验: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觉?(学生体验:手背感到冷.)
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观察:温度计示数降低.原因是:蒸发吸热.)
大家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社会.
放映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学生观看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
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坎儿井用到了哪些知识?(思考回答)
二、沸腾
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能用纸锅烧开水了吗?(学生讨论回答,互相补充:给纸锅
加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达不到纸的着火温度,所以水能沸腾,而纸不
燃烧.)
1、条件
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水沸腾时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不沸腾说明了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2、沸点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我们把液体沸腾时温度称做沸点.请同学们阅读几种液
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达
到沸点,继续吸热.)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
有哪些相同之处呢?教师可适时点拨,让学生概括.(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吸热.
不同点: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3、蒸发是缓慢汽化,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汽在生产上有没有应用呢?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你能获得哪
些信息?(学生自学,并思考回答.)
[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
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__了,并在这个过程中__(填“吸热”和“放热”).
3、水沸腾时将炉火拿开,水的沸腾现象__.要使水继续沸腾,需要__.
4、夏天扇扇子时,空气的温度下降了吗?人为什么感到凉快?有同学说煮饭时,多沸腾一些时间可以提高水的温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层作业]
1、课堂作业:《课课练》第1、2题.
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的形状及作用.
第2课时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课前准备:两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热水、冰块
教学方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二、自学指导(一)
1、师述:你知道天上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我们来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书P.37的活动2.5
2、做一做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比谁观察得仔细,说的实验现象多而准确
想一想烧杯中的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有的话主要来自于哪里,当水蒸气
(上升/下降)在瓶口附近遇(冷/热)时,水蒸气变为
比一比谁能叙述一下如何做“模拟雨的实验”并演示给大家看
3、生看书,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师巡视,然后指名回答
4、师述:“雨”就是这样形成的,水蒸气变为水(液),这种现象是液化,什么叫液化?为什么要遇冷,遇热却不能液化?指名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师述:所以液化需要放热,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在标准大气压把那些物质降到表格中的温度以下就可使其液化,而打火机里的在常温下是气态,为什么能以液态出现在打火机里呢?
下面我们来看
三、自学指导(二)
1、做一做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想一想你观察到的现象
2、生先看书然后去自己动手做实验,师巡视,指名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师评讲:我们看到了液态的乙醚,我们有没有去降低温度,那么我们是采用什么办法
使其液化的,指明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生积极地去想生活的其他的例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师评讲
四、当堂训练
1、汽化有、两种方式,液化有、两种方法。

2、戴眼镜的人从温度较低的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这是室内
的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而附着在镜片上的。

3、居民使用的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使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4、为什么对手吹气感到凉而哈气却感到暖和
5、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
A、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B、夏天潮湿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
C、冬天室内玻璃壁上上附着水珠
D、湿衣服晾干了
6、夏天要下雨时,水缸外壁从水面往下部分“穿裙子”,这是怎么回事?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1)什么是液化?液化需要什么条件?液化有什么特点?
(2)液化有哪两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