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泥沙课程设计
探究河流含沙量大小的项目式学习

探究河流含沙量大小的项目式学习
河流的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的河水中所携带的泥沙的重量,是衡量河流输沙能力和沉积、侵蚀作用强弱的重要指标。
要探究河流含沙量大小的话题,你可以尝试通过以下的项目式学习来进行:
1. 调查和收集资料:收集有关河流的含沙量数据和相关资料,可以查阅学术论文、地理标本、水文年鉴和相关研究报告等。
2. 选择研究区域: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河流或河流流域,可以是流经你所在地区的河流,或者是具有特殊地理、气候条件的河流。
3. 野外实地考察:前往研究区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河流水质、河道形态以及周围地质、植被等情况,以了解研究区域的特点。
4. 采集样本和实验: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河流水样进行采集,并返回实验室进行相关分析。
可以使用标准的水质检测方法和沉积物样本处理方法,测量河流的含沙量。
5.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使用图表、图像和统计方法来展示结果。
可以比较不同河流的含沙量大小,进一步探究其影响因素。
6. 结论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关于河流含沙量大小的结论,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可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保证安全和合法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确保所采集的样本和数据仅用于科研目的,不涉及违法行为或侵犯他人利益。
河流整治课程设计

河流整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河流整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学生能掌握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河流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河流整治的政策、措施及成功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污染原因,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
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法,对河流整治工程进行初步设计。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河流整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生命,关爱自然。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勇于探究、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喜欢实践性活动。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河流整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河流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河流整治的目标、原则与方法2. 我国河流整治政策与实践- 国家及地方河流整治政策概述- 河流整治工程案例分析- 河流整治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3. 河流整治工程设计- 河流整治工程前期调查与评估- 河流整治工程方案设计- 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的评估与优化4. 实践活动与小组讨论- 实地考察学校周边河流,了解河流现状- 资料搜集,分析河流污染原因及整治措施- 小组讨论,设计河流整治工程方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介绍河流整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让学生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河流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河道污泥脱水课程设计

河道污泥脱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河道污泥脱水的相关知识,理解污泥的来源、性质以及脱水的原理和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河道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河道污泥处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应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同时,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河道污泥的来源和性质介绍河道污泥的来源、成分和性质,使学生了解污泥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2.第二章:污泥脱水的原理和方法讲解污泥脱水的基本原理,介绍常用的脱水方法,如机械脱水、生物脱水等。
3.第三章:污泥脱水设备及工艺介绍污泥脱水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不同工艺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4.第四章:河道污泥脱水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污泥脱水工程的设计和运行要点。
5.第五章: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探讨污泥处理后的出路,介绍污泥资源化的途径和前景。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要符合教学实际,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河道污泥脱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讲解污泥脱水的原理、方法和设备,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污泥脱水工程的设计和运行要点。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大班河流项目课程设计

大班河流项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在不同季节的水文特征,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流域内的自然资源。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关注河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项目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大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对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和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基本概念:河流的定义、形成过程、河流系统的组成。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2.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等,以及季节性变化。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3. 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河流对农业、交通、发电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流域内的自然资源: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资源利用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中国地理,第二节 中国的主要河流。
5. 实践活动:观察学校周边的河流,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小组合作分析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利实验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目标:1. 理解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泥沙的沉降、悬浮和推移等运动形式。
2. 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对象: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水利实验室教学工具:1. 河流泥沙运动规律实验装置2. 摄像机3.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4. 实验记录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河流泥沙运动?它对水利工程建设有何影响?2. 引导学生回顾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二、实验原理讲解1. 讲解河流泥沙运动的物理原理,包括泥沙的沉降、悬浮和推移等运动形式。
2. 介绍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包括模拟河流的水流、泥沙等。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3-4人,明确分工。
2. 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观察与记录1. 观察泥沙在河流中的运动情况,记录沉降、悬浮和推移等现象。
2. 使用摄像机记录实验过程,以便后续分析。
3. 填写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数据。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学生利用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2. 分析泥沙在不同流速、泥沙粒径等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3. 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六、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河流泥沙运动规律的理解。
3. 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七、课后作业1.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流泥沙运动规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评分标准为优、良、中、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评分标准为优、良、中、差。
3. 团队合作意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沟通与合作,评分标准为优、良、中、差。
小流域综合治理课程设计

小流域综合治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流域水文循环、土壤侵蚀过程及影响。
2. 学生能够描述至少三种常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3. 学生能够解释综合治理对小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小流域的地形、水文特征,为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进行模拟实施和效果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实施方案。
二、教学内容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与意义:流域水文循环、土壤侵蚀类型及影响、综合治理对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流域管理概述”,第三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与任务”。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介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固坡等治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第一节“植被恢复技术”,第二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
3.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运用GIS分析小流域地形、水文特征,设计综合治理方案,并进行模拟实施和效果评估。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第一节“GIS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第二节“案例分析”。
4.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设计:分组讨论,设计简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包括技术选择、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
自然课程设计沙水

自然课程设计沙水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沙与水的自然属性,掌握其物理特性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描述沙与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3. 学生能了解沙与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技巧;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沙水利用方案,提升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责任感;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勇于尝试的精神;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实践探究为主,结合理论讲解,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特点: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以下教学重点:1. 沙与水的物理特性:介绍沙与水的组成、状态、密度等基本物理性质,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属性。
2. 沙与水的相互作用:讲解沙与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作用,如沙土流失、水分蒸发等,参考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沙与水的生态系统作用:探讨沙与水在生物生存、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课本第三章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沙与水的物理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掌握基本概念。
第二课时:沙与水的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时:沙与水的生态系统作用,以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探讨其在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河流模拟课程设计—水库一维泥沙-淤积计算【范本模板】

水库一维泥沙淤积计算课程设计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3-3-15目录一、目的与要求 (1)二、基本原理 (1)1、基本方程 (1)2、方程离散 (1)3、公式补充 (2)三、计算步骤 (3)四、计算框图 (4)五、计算结果 (5)1、历年输沙量特征值 (5)2、各年淤积总量 (5)3、各年水位库容关系 (6)4、水面线的变化 (7)5、深泓变化 (8)6、坝前断面变化 (9)六、结果分析 (12)1、剖面形态分析 (12)2、库容损失合理性分析 (12)七、计算程序 (13)一、 目的与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掌握一维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过程和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水流、泥沙方程为基础,构建恒定流条件下的河道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编制出完整的计算程序,并以某个水库为实例,进行水库泥沙淤积计算。
水流条件:恒定非均匀流。
泥沙条件:包括悬移质,推移质的均匀沙模型,推移质计算模式为饱和输沙,悬移质计算模式为不饱和输沙,水流泥沙方程采用非耦合解。
二、 基本原理1、 基本方程水流连续方程:0=∂∂+∂∂xQt A ①水流运动方程()f i i gA x hgA AQ x t Q -=∂∂+⎪⎪⎭⎫ ⎝⎛∂∂+∂∂02②或 034222=+∂∂+⎪⎪⎭⎫ ⎝⎛∂∂+∂∂RA n Q g x z gA A Q x t Q ③泥沙连续方程()())(*S S QS xSA t --=∂∂+∂∂αω ④ 河床变形方程)(*00S S xG t y b--=∂∂+∂∂αωρ ⑤ 推移质平衡输沙方程G=G * ⑥水流挟沙力公式采用张瑞瑾公式,推移质输沙率公式采用Mayer —_Peter 公式,MAYER—PETER 公式中的能坡J 按均匀流曼宁公式近似计算(每个断面不同)。
2、 方程离散方程 ①在恒定流情况下有0=∂∂xQ,离散为:Q=const 方程 ③变形为034222=+∂∂+⎪⎪⎭⎫ ⎝⎛∂∂R A n Q x z A Qx gA Q 或 023422222=+∂∂+⎪⎪⎭⎫ ⎝⎛∂∂R A n Q x z gA Q x 上式离散为0)1((213434221212121222121=ψ-+ψ∆+-+⎪⎪⎭⎫ ⎝⎛-++++++jj j j j j j j j j j j R A Q R A Q xn z z A Q A Q g 方程(4)去掉时间项得到)(*S S qx S --=∂∂αω 该方程的解析解为:()()⎪⎪⎭⎫ ⎝⎛⎪⎪⎭⎫ ⎝⎛∆--∆-+⎪⎪⎭⎫⎝⎛∆--+=+++q x x q q x S S S S S S j jjjj j αωαωαωexp 1exp 1***1*1 由方程(4—5)可得()()00'0=∂∂+∂∂+∂∂ty B x QS x BG b ρ 对2 号断面以下,上式可以离散为:()()()()0)1(1010'0=⎪⎪⎭⎫⎝⎛∆ψ+ψ-+∆-+∆-++ty B y B xQS QS xBG BG j j j j b b ρ对于进口断面,推移质不考虑,悬移质采用单点离散 方程(5)可离散为: '01*10)(ραωtS S y ∆-=∆3、 公式补充mgR u k S ⎪⎪⎭⎫ ⎝⎛=ω3*K 取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道及海岸整治》
课程设计计算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林源 251303238 水利水电 2 班 蒋北寒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2
一、设计课题
惠安县东港溪清淤整治工程
二、设计资料
1.东港溪水系图,河道地形平面图、断面图及特征桩号布置图 2.项目概况
惠安县东岭镇东港溪清淤整治工程位于东岭镇前厝村,系属东港溪流域。东 港溪发源于东岭镇荷山村西南角的小山丘(海拔 55.9m)。流经荷山村、大坵村、 彭城村、赤石村、西头村、大吴村后,于路竹下东部汇入湄洲湾。东港溪的流域 面积为 16.13km2,主河道长度 8.20km,平均坡降 3.41‰,为独立入海河道。
本工程主要清除河道河床及两岸淤积的淤泥、粉质粘土等,清障整治内容为 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阻碍行洪的河道水生植物、岸坡灌木从、岸坡杂草等,野生 植物沿途分布在整条河道上。 8.挡墙稳定计算参数
墙后填土参数:墙后填土容重 γ=19.5KN/m3,墙后填土浮容重 γ’=9.5KN/m3, 内摩擦角 Φ=25.3°,内聚力 C=16.4kPa。
根 据 《 水 工 挡 土 墙 设 计 规 范 》( SL379-2007 ) 和 《 堤 防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 (GB50286-2013)等规范中的: 4.2.7 挡土墙的墙顶宽度应根据墙体建筑材料和填土高度合理确定。混凝土或钢 筋混凝土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应小于 0.3m,砌石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 0.5m;墙后填土不到顶时,墙顶宽度宜适当放宽。
������0
=
∑������������ ∑������������
=
(������
+
������ay)
× 1.59 + ������土 ������ax × 1.66
×
3.99
=
(170.2
+
2.19) × 1.59 + 29.86 8.76 × 1.66
×
3.99
= 24.14 > 1.40
最大最小应力比值:
(m3/s) 程(m) (m) (m/s)
积
现状 现状 整治后 现状 整 治 m2
后
DG0+080 26.95
4.51
7.82
1.91
17.86 14.11 0.00
DG0+120 26.95
4.97
7.61
2.7
13.20 9.98 0.00
DG0+160 26.95
4.83
7.41
1.01
13.97 26.68 12.71
DG0+200 26.95
4.94
7.27
1.33
13.66 20.26 6.60
DG0+240 26.95
4.8
7.14
0.74
13.54 36.42 22.88
DG0+280 26.95
4.49
7.1
0.94
19.36 28.67 9.31
DG0+320 35.79
4.43
7.04
0.83
28.66 43.12 14.46
2.19 + 8.76
3.5)
×
0.35
=
8.22
> 1.05
各截面对于前趾底求矩如下表所列:
DGO+360 1.00 2.00 3.00 4.00
合 土
面积 a 3.50 0.92 1.53 1.45 7.40 1.53
Y 2.25 1.67 1.67 0.25
2.83
X 1.53 0.85 2.32 1.45
东港溪干流河段 DG0+000.0~DG0+290.0,两岸为农田,现有河宽较窄。桩 号 DG0+290~DG0+380.0 左岸为省道 201,右岸为农田,现状河道左岸护岸为公 路砌石挡墙,右岸护岸为土质边坡,本次左岸护岸可保持不变。桩号 DG0+380~ DG1+337.0,两岸为农田,现状河道两岸护岸均为土质边坡。 7.清淤、清障工程
本设计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 (1)《防洪标准》(GB50201-94);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3)《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 (4)《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5)《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1-1997); (6)《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3.设计任务及规模 东港溪河道较窄,河底淤积又严重,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减小,目前,东港 溪基本能够满足 2 年一遇的洪水标准。通过本次河道清淤整治后,河槽的行洪能 力大大增加,提高到了 5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惠 安 县 东 岭 镇 东 港 溪 清 淤 整 治 工 程 整 治 河 道 长 度 1440m , 桩 号 范 围 DG0+000.0~DG1+400.。主要是通过河道的清淤、清障、岸坡整治等措施,达到
经过计算后得到从 DGO+080 至 DG0+440 共 10 个断面的清淤总量 100.36������2。 各个断面的清淤方式如下图:
DGO+160
5
DGO+200
DGO+240
DGO+280
6
DGO+320
DGO+360
DGO+400
7
DGO+440
注:上图中画阴影的区域为清淤的部分。
3. 护岸形式选择:
主动土压力系数:������������
=
������������������2
(45������
−
������)
2
=
������������������2
(45������
−
25.30)
2
=
0.401
被动土压力系数:������������
=
������������������2
(45������
3
河道功能恢复、水质洁净优良、生态系统良性的目的。 4.水文
根据水面线计算,得东港溪干流的现状及整治后水面线,详见表 1 所示。 5.工程地质
堤基分布的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层,下部为残积土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晚 期侵入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层。根据钻探揭示,按照从上至下顺序依次为:人工填 土层、粉质粘土、细砂(局部夹淤泥)、中粗砂、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花岗 岩、强风化花岗岩。沿线堤基大多为单层结构,局部为双层结构。 6.河岸概况
+
������)
2
=
������������������2
(45������
+
25.30)
2
=
2.493
墙面与墙后填土夹角:β=14.040
土压力计算:
12
h0
=
3.5 19.5
=
0.18������
h������
=
2×16.4 19.5×√0.401
=
2.66������
h3 = ℎ + h0 − h������ = 4 + 0.18 − 2.66 = 1.52������ E������ = 0.5 × γ × h32 × ������������ = 0.5 × 19.5 × 1.522 × 0.401 = 9.03 ������������⁄������ 竖直土压力计算:������ay = E������ × sin(β) = 9.03 × sin(14.04) = 2.19 ������������⁄������
方案一:复合式护岸型式
8
方案二:斜坡式护岸型式
方案三:直立式护岸
挡土墙的形式应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选择。①从占地面积上 来看,方案 2 的占地面积最大,其次是方案 1,最后则是方案 3。②从经济角度
9
看,方案 2 的造价最低因其只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稳定不需要修建较大的建筑物、 方案 3 因需要建立一个较大的护岸建筑因此其造价最高、而方案 1 则是介于两者 之间。③从环保角度来看,方案 2 对于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是最好的、方案 1 虽然 破坏了一部分的环境但是也提供给人们一个较好的亲水平台,从最终的效果来看 也是不错的、方案 3 对于环境的破坏是最大的而且也没法提供一个很好的后期效 果。
2.61
YA 7.88 1.53 2.55 0.36 12.32 4.34
XA 5.34 0.78 3.55 2.10
11.77 3.99
型心 Y 1.66
型心 X
1.59 2.61
抗倾稳定性: 如《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表 3.2.12 所示:
13
抗倾稳定性������0应大于 1.40。
4.3.7 当挡土墙墙前无水或水位较低而墙后水位较高时,可在墙体内埋设一定数
10
量的排水管,排水管可沿墙体高度方向分排布置,排水管间距不宜大于 3.0m。 排水管宜采用直径 50~80mm 的管材,从墙后至墙前应设不小于 3%的纵坡,排 水管后应设级配良好的滤层及集水良好的集、排水体。 7.4.5 堤顶应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坡度宜采用 2%~3%。 根据上述规定,我设计的护岸如下图:
综合上述几点和当地的条件,选择方案 3.:直立式护岸 是比较好的。
4. 护岸高程设计:
考虑到河道宽度较小,受风浪爬高影响甚小,因此不考虑波浪爬高和风壅水 面高度。护岸高层 H=断面设计水面高+安全超高(0.5m)
H������������0:160=2.50+0.5=3.00m ������������������0:240=2.70+0.5=3.20m H������������0:320=2.90+0.5=3.40m H������������0:360=3.00+0.5=3.50m 5. 护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