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永遇乐》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永遇乐》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永遇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永遇乐》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理解诗歌的抒发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文和注释材料;2.学生准备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与《永遇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永遇乐》的背景故事,包括作者林则徐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的背景等。

2.诗歌分析:(1)首先,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并对诗歌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押韵等方面。

(3)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探究诗人通过境界的描绘来表达人生境界的抒发,同时,学生可以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4.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课堂演讲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永遇乐》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其他相关诗歌,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理解。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对《永遇乐》的理解。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对《永遇乐》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诗歌赏析;2.选择一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够深入分析诗歌和提出合理的观点;2.作业评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永遇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4.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上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文学知识,为学习《永遇乐》做铺垫。

2.理解语篇(1)询问学生是否学过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学生可能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2)简要介绍白居易, 帮助学生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这是为学生理解《永遇乐》做铺垫。

了解到白居易的潮州出生地和选为进士后的历经。

(3)简要介绍《永遇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这是为学生研究诗歌意境做铺垫。

提到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期,住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每天欣赏江水。

(4)阅读诗歌原文。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然后整体了解诗歌的构成和言外之意。

(5)小组讨论,边读边分析。

(6)全班共同探讨全文,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主要思想。

3.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点首先让学生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诗:一、诗的体裁《永遇乐》是一首七绝。

七绝是唐代的一种诗体,每首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分为前后两句。

其中,前两句句意对仗,后两句为对仗句。

二、诗的结构第一句:一别音容两渺茫第二句:相思似海深这两句句意对仗,属于诗的开头,很好地表达了离别的悲凉之情。

第三、四句为对仗句。

第三句:五陵年少争红第四句:羽扇猎猎向春风这两句通过描写男女青年的纷扰忧虑,表现了对性爱的渴望以及爱情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描写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展现了唐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主题。

三、诗的内容1. 离别之悲“一别音容两渺茫,相思似海深。

”此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深,通过构思交叉呼应的语言形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世界。

2. 爱情之美“五陵年少争红,羽扇猎猎向春风。

”此句描写了男女青年的纷扰,并通过羽扇、春风等自然现象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爱情的美妙和它给人类带来的欢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她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李清照,了解她的作品等。

第二步: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和节奏等。

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词,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他们理解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深层次问题,如作者的情感、诗歌的象征意义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步:创作活动(20分钟)1. 鼓励学生以《永遇乐》为题,创作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描绘自然景色等。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诗歌,提高创作的质量。

3.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分享给全班。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永遇乐》的知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创作,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2. 《永遇乐》的诗歌原文3. 诗歌分析和创作的提示4. 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探讨李清照的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2.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永遇乐》中的经典名句和诗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

2.分析《永遇乐》的题材和结构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永遇乐》的题材是什么,结构如何安排的,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境是什么。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通过对《永遇乐》中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鉴赏《永遇乐》通过学生的朗读、诵读,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永遇乐》的美。

5.创作《永遇乐》引导学生参考苏轼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写一篇自己的《永遇乐》。

可以选择另一个题材,但要求保持苏轼的写作特点和意境。

6.总结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

2.学生对《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永遇乐》教学内容: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鉴赏《永遇乐》5.创作《永遇乐》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永遇乐》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理解诗歌的题材、结构和意境,培养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创作互动,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积极氛围。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

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

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权、刘裕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