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模仿你(刘智刚教育工作室)

合集下载

孩子的模仿行为及其意义

孩子的模仿行为及其意义

孩子的模仿行为及其意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认为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控制孩子的学习,也就是说刻意的去让他学到某方面的知识。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那么我们就多给他灌输这一领域的知识,以此期待他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发展。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目标导向型学习方式”。

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在婴儿及儿童时期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

但这些知识很少是通过刻意学习来实现的。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对父母从事的职业和领域感兴趣,并且以后也有极大的可能从事父母所处的行业。

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长大后,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言语、处事方式。

在模仿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学习相关知识。

但是大多数家长不知道这种模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背后的机制和意义是什么?早在1978年,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就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有模仿行为。

比如他们会模仿大人吐舌头这一动作。

可以说,模仿行为从孩子出生就贯穿了整个童年。

一开始科学家只是觉得,孩子的模仿行为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镜像神经元”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孩子只是从父母那里简单的复制所观察到的现象。

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科学家了解到孩子的模仿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背后有着复杂的机制。

孩子在模仿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所看到的行为,他会去思考这个行为发生的原因。

他们还会将这些信息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甚至比成人还做得更好。

心理学家把我们的学习方法分为两类:观察学习和证词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见证学习是指通过他人谈论世界来学习。

大多数孩子通过观察学习,而成年人通过见证学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客串一把时事评论)拿这次疫情来说,在疫情刚刚发生时,网上很多言论认为这是美国故意制造的病毒并散播到中国。

结合2003年的SARS病毒亚洲人感染的比例比较大的情况,以及中美之间近年来的各种矛盾,大家都把矛头指向美国,认为是美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生化战争。

宝宝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宝宝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宝宝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

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一、模仿的形式1岁以内,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兴趣。

他会听你说话,模仿你的语言。

所以,你要面对宝宝说话,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他不仅能尽早学会说话,甚至连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到了2岁,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洗脸、梳头、推车等,有时甚至有些创造性的模仿,喜欢玩过家家类的游戏。

但是,模仿毕竟有好有坏,家长要懂得控制和规避风险。

一定要把药品、清洁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3岁之内,有些动作绝对不能让他模仿。

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二、模仿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儿童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

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也不能模仿,两岁左右最明显。

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

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

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模仿有利于宝宝理解他人的情感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

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像模像样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像模像样

【导语】⽗母是孩⼦的第⼀任⽼师,常⾔道“什么样的⽗母养育什么样的孩⼦”真是⼀点都没错,由于⼩孩⼦天⽣的好奇⼼,所以常常会模仿⼤⼈的⾏为与⾔语,以下就让我们⼀起来具体的看⼀下吧!案例:⼀天,波波爸爸刚从外⾯跑步回家,在⾛廊⾥做舒展运动。

刚学会⾛路的⼩波波站在爸爸⾝边,歪着脑袋仔细地看着爸爸,过⼀会⼉他开始重复爸爸的动作:先是弯腰触摸⼀下脚尖,然后再把胳膊举过头顶,甚⾄⽤他那娇嫩的⼿臂顶住墙,学爸爸做俯卧撑。

在旁的⽗母都看呆了。

⼩波波却丝毫不理会,仍然认真地做着动作。

从那时开始,⼩波波简直成了⼀个模仿专家,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妈妈打电话,他就会在边上,也举着他那只玩具电话,喋喋不休;爸爸看球赛,⼤声⾼喊、举⼿顿⾜,⼩波波也会把这种激动重复上⼀两天。

有⽬的地模仿在1岁亲⼦教育许多新⽣⼉就会条件反射地模仿⼤⼈脸部的动作,譬如吐⾆头。

不过,据研究发现,只有当宝宝在1岁时的模仿才标志真正模仿的开始,或者说是具有⾃我意识和⽬的的模仿开始了。

提⽰:男孩⼦⽐较爱模仿⽗亲的⾔⾏,⼥孩⼦则更倾向于把妈妈的⼀切拷贝过来。

但有时男孩也会喜欢玩妈妈的⼝红,⽽⼥孩会拿着爸爸的电动剃须⼑假装刮胡⼦。

事实上,在1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就是喜欢学做他们所看见的东西,只有当他在3岁左右才能体现性别上的差别。

主动模仿能提⾼⾃信宝宝⼀般到15个⽉左右,就已具备了⾜够的能动性和认知能⼒,这时他们需要去发掘⼀些可⽤来让他们模仿的东西。

并且在这个年龄,宝宝也已有⼿眼协调能⼒,只要他们发现或捕捉到的东西,就会产⽣兴趣,就会去拷贝⼀把。

提⽰:通常模仿分四个步骤:看或听——消化吸收——尝试模仿——练习。

拿语⾔学习为例,当孩⼦能够说出“爸爸”、“妈妈”这样的简单词汇时,他们只是在单纯地模仿他们听到的⾳节。

时间久了,他们从⽆数次的反复“练习”中,明⽩了这个词的意义,并且把它应⽤在他的对话中,于是,他的模仿也就取得了“终极”的成功。

同时,模仿能⼒还是孩⼦认知和发展独⽴性的垫脚⽯,通过模仿孩⼦会从中发现,他可以控制⼀些事情,于是他将模仿成为了⼀种⾃觉意识。

对待孤儿要做到诚心

对待孤儿要做到诚心

对待孤儿要做到诚心、耐心、爱心、关心他/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孩子,所以要用真心和关爱去对待他/她们,他/她们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就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愿那是他/她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遭受这些。

您用意从事这个行业,首先我很敬佩您,也很感谢您能为这些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无限的关爱就是对这些孩子们最好的方式。

让他/她们走出阴霾。

你就是成功的。

将来您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的回报。

相信自己,你会做好这份工作的。

伟大的“母亲”!!爱心,首先必须有一颗爱心,尤其是对福利院那些不幸的孩子,对他们是老师同时也是母亲,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以后当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付出爱,得到的爱的回报会是如此之多.多的让你自己都不敢相信,那样你也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啦.大大的爱心和耐心,还要以平常心对他们,不可以是同情及可怜心,那样对他们成长不利。

要象亲人似的!多到孤儿院去看看他,这种没有父母的孩子从内心来说是很孤独和无助的,并不是你从金钱上资助了他,他就会感激你的.他们应该是很渴望亲情的,你应该慢慢感化他,如果你能给予他一些母爱(我想你是个女的吧),并时常买点吃的或者书这些去关心一下他的生活学习,他应该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没有遗弃他,至少还有你这样的一个亲人,如果你对他好,他会把你当成亲人的,会珍惜你对他的帮助的.但首先来说你的关爱要发自内心,就把他当成你的孩子那样来疼,那样我相信他会好好学习来报答你的孤儿心态一假装坚强许多成为孤儿的小朋友都遭遇过家庭突变的过程,原本过着安定无忧的生活,但是一下子因为各种变故而失去挚爱的双亲,因而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状态,所以这些小朋友们会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这时候,身边许多关心他们的人们不断在他们身边鼓励孩子要坚强。

于是,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学会收起眼泪,告诉自己绝对不要在人前落泪。

所以在别人眼中,许多这样的孩子由此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坚强的孩子”,但是,事实上孩子们的内心依然伤痛。

孩子是镜子教育随笔(10篇)

孩子是镜子教育随笔(10篇)

孩子是镜子教育随笔(10篇)孩子是镜子教育随笔1老师要时常观察幼儿,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发现污点,不要怕孩子笑话,主动承认不足之处,及时擦掉污点,擦亮镜子,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影响下,个个成为老师的小影子,成为有礼貌、有能力的好孩子。

这是一件发生在午睡室里的一件事情,当我说:'小朋友们,下午好!起床了。

'孩子们一个个都起来了,大家都挤在小床的走廊里,有的在穿衣服,有的在聊天。

我急着去帮一些动作稍微慢的小朋友穿衣服,就匆忙的从果果的身边走了过去,身体没把握好平衡,差点摔跤,就听惜筠宝贝说了一句:'康老师,你要小心呀,下次走路的时候要看好,别摔跤!那样会很疼的。

看着孩子半是责备,半是担心的样子,心里头温暖极了。

这些幼儿在班级虽然才一个多学期,有时还会不肯来上学,有时还会哭哭闹闹,但他们已经与我们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他们关心老师,就像老师关爱他们一样。

孩子说的这句话,不就跟我们平时教育、嘱咐孩子差不多嘛。

模仿是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他们更愿意模仿与自己亲近和喜欢的人。

有些孩子对于班级老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还有穿着打扮,都很留意。

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关心比我们还细心。

他们会注意我们的每一个变化,有时还会很天真地请爸爸妈妈都来学一学。

在孩子的`眼里,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对的、好的。

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言行举止。

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幼儿成为模仿的对象,并在他们的行为中反射出来。

所以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里怎样表现,孩子就用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我们。

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在孩子面前老师要三思而后行!孩子是镜子教育随笔2挥别已经过去的,全新的在冬日暖阳的陪伴中悄然来到。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我开心于与他们一起走过的每一天。

有了他们的陪伴,每天都是充满了美好和幸福。

记得有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正沉浸在区域有趣的氛围中。

指南解读幼儿模仿行为

指南解读幼儿模仿行为

指南解读幼儿模仿行为示例文章篇一:《幼儿模仿行为,你真的懂吗?》嘿!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事儿——幼儿的模仿行为!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那些小不点儿,像小跟屁虫似的,大人干啥他们就干啥?我就见过!我邻居家有个小弟弟,才三岁,有一回他看到他爸爸刮胡子,嘿哟,不得了啦!他也拿起一把塑料小梳子,在自己光溜溜的下巴上比划,那模样,简直让人笑掉大牙!这难道不就是在模仿吗?咱再想想,幼儿园里,老师唱歌,小朋友们就跟着哼;老师跳舞,小朋友们也跟着扭屁股。

这模仿的力量可真强大啊!幼儿为啥这么爱模仿呢?这就好比小种子要吸收阳光雨露才能长大一样,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和探索这个大大的世界。

他们的小脑袋瓜就像一张白纸,看到啥新奇的,就想照葫芦画瓢。

比如说,看到妈妈做饭,他们也会拿着玩具锅碗瓢盆,假装炒菜做饭。

这难道不是他们在努力理解大人的世界,想要快快长大的表现吗?有一次,我表妹看到电视里的公主穿着漂亮的裙子跳舞,她马上就穿上自己的小花裙,转起了圈圈,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也是公主!”你说可爱不可爱?而且啊,幼儿模仿可不挑,好的坏的都学。

这可就需要大人们多留神啦!要是大人总发脾气,说脏话,那小朋友们很可能也跟着学。

这就像一颗坏种子,一旦种下去,可不好收拾啦!我记得有一回在公园里,一个小朋友看到别人随地扔垃圾,他也跟着扔。

他妈妈赶紧拦住他说:“宝宝,可不能这样,乱丢垃圾不文明!”小朋友眨眨眼睛,好像明白了。

所以说呀,咱们大人得给小朋友做好榜样。

要是咱们天天读书学习,小朋友们肯定也会爱上读书;要是咱们尊老爱幼,小朋友们也会变得有礼貌。

这就像一面镜子,咱们什么样,他们就照出什么样。

小伙伴们,你们说幼儿的模仿行为是不是既有趣又让人操心呢?咱们是不是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小朋友们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呢?反正我觉得是肯定的!咱们得让小朋友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模仿到好的东西,这样他们才能长成有爱心、有知识、有礼貌的好孩子!示例文章篇二:《幼儿模仿行为,你真的懂吗?》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那些小小的幼儿,他们就像可爱的小猴子,整天这儿模仿那儿模仿的?今天,我就想和你们好好聊聊幼儿的模仿行为,这可有意思啦!你看,幼儿园里,小明看到老师微笑着和小朋友打招呼,他也有样学样,奶声奶气地说:“早上好!”这难道不可爱吗?小红看到其他小朋友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自己也跟着把乱丢的玩具放好。

指南中关于幼儿的模仿

指南中关于幼儿的模仿

指南中关于幼儿的模仿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幼儿通过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地获取知识、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一切。

比如,新生儿会模仿大人的面部表情,稍大一些的幼儿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动作和行为习惯。

这种模仿并非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他们试图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模仿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模仿,幼儿能够快速地学习新的事物。

他们可能会模仿大人使用工具,从而学会如何操作;模仿大人的交流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规律。

幼儿的模仿也具有情感和社交方面的价值。

当幼儿模仿他人的友好行为时,他们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比如,看到大人互相帮助,幼儿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这不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增强了他们在社交中的自信心。

然而,幼儿的模仿并非总是积极和有益的。

他们可能会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或习惯。

例如,如果身边的人经常说脏话、发脾气,幼儿可能也会跟着学。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在幼儿的模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幼儿最亲近、最常接触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如果家长能够展现出积极、健康的行为和态度,幼儿就更有可能模仿到好的方面。

比如,家长热爱阅读,孩子也可能会对书籍产生兴趣;家长经常表达感谢和赞美,孩子也会学会感恩和欣赏他人。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

当幼儿模仿了不良行为时,家长不能简单地批评和制止,而应该耐心地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

另外,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正面的模仿对象,比如优秀的绘本故事中的角色、身边的优秀小伙伴等。

教育者在幼儿的模仿教育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自-如何明白别人的话语意思

自-如何明白别人的话语意思

如何明白别人的话语意思——知道发脾气不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了,怎么办?——怕影响不好,忍住不发脾气,造成自己忐忑不安,怎么办?——怎么为自己的情绪做沟通和规划,让情绪产生正面影响而不是负面影响。

有效沟通线上课程有效沟通工作坊学员(芳芳)分享因为和老公的相处很不愉快,好像要到了哪种无话可说的地步,离婚的念头都出现很多次。

我是想瞒着老公来参加这课程的。

期待着老公看到我的变化他可能就默认了。

但是很担心我瞒着他参加课程他就会埋怨我乱花钱,而且休息还不带儿子。

我告诉刘老师我有这样的困惑,他只是告诉我,要和平和气的跟先生沟通好,他心甘情愿让你参加课程。

去了解你先生的担心,表达你自己需要参加课程的原因以及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我挣扎了有些天才找到一个双方都比较舒服的氛围去跟先生沟通,因为跟家人相处不是很愉快很担心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所以很想去学习。

先生是跟我预想的一样,反对,花钱就算根本不学,上班就可以学到这些,为什么还要花钱。

以下就是我们的对话。

我:老公,你在担心我乱花钱吗?老公:你本来就乱花钱,那个课程跟你上班学的有什么不同呀,回来说的还不都是一样?我:你在担心我学不到吗?我是下定决心改变。

老公:你要改变就是你的拖拉,你的不专心。

我:是的,我觉得也是,但是我找不到很好的方法。

老公:这不需要找,你改就是。

整天回来就给我说一大堆的,就不见你有去做。

我:哦,你在担心,我学了不做吗?我看重这课程是因为给时间我实践,实践中运用了才能让我学到,而且实践中的疑问可以在课堂清晰。

老公:上多久?我:三天是周日上的,那就需要你周日帮忙带一下儿子。

老公:你自己衡量。

别一回来就跟我说一大堆这些不懂的东西,我没兴趣别烦我就行了。

我:哦,好的。

谢谢你!(沟通中感觉到其实先生更加担心的是我不断的说这些,他很害怕自己不懂,害怕自己与我的看法不一样会影响到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往日我早就生气走掉了,但是那天我跟先生能谈那么多,是我有克制自己,但是更多的是我真的想试试看根据刘老师的去做我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我其实想验证一下这是否真的有效,结果我成功让先生同意我参加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在模仿你
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不需要任何原因,因为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孩子很努力让自己成为父母的“模样”,无论是样貌还是行为、思想模式,所以我们常常惊叹孩子长得很像自己的父母,动作、神态都像极了(但是有些父母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全部交给保姆了,而保姆对孩子非常好,孩子跟她很亲近,慢慢孩子的样样子就有可能长得很像保姆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必担心孩子是保姆的,因为孩子会长成自己认同的人那个样子。

父母看到孩子长得像保姆,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孩子跟父母已经有了“距离”了.哈哈,这个有点像笑话,但是可是真真的会有可能哦)
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不会拒绝任何我们我们为他们提供的信息,无论我们的行为、语言、态度、情绪和相处模式,都会把他们深深“吸引”。

父母对孩子有无限的“魅力”,处理吃喝拉撒外没事做的宝宝,会观察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怎么相处的,将来就会成为父母的样子了
为父母提出的忠告:
1、有效和负责任的教育是孩子出生前父母就需要先学习;
2、孩子刚出生时会不加评判地学习我们的模式
3、我们控制孩子的时候(批评、指责和忽视都是一种控制),孩子开始会接受,稍长的就开始反抗
4、孩子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教育过程,我们“制造”出来的
5、等待孩子有“问题”再补救并不是明智的教育方法
6、等到孩子问题激化才察觉,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
7、负责任的教育是现在我们需要思考:什么做法更有利于我们的家庭教育
8、……
——摘自刘智刚家庭教育顾问·新浪博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