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合集下载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加快推进,新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风起云涌。

新课程的推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指导,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首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新课程中,学生被要求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创设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新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新课程中,学生将以探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感知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倡导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区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德。

综上所述,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指导,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出一代代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何理解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如何理解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如何理解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对学生的整体发展。

什么是整体发展?即整体的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和谐、协调统一的发展。

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一、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

就是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之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显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就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境学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其学习知识的任务不可能维持。

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知识的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根本。

本身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企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迎春镇中心学校陈宪金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和能力要求。

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体系,也就是说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并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四个层次: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

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

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4 、是实践与综合应用。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浙江省象山中学李彩琴315700一、知识目标的确立、落实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也是其他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和落实知识目标是首要的任务。

1、知识目标的确立依据首先,教师应根据新的要求,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理清知识体系,确定教材的主干知识;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结构和谁知规律,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知识目标的落实(1)重组、拓展教材知识,使其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结构相吻合,为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以使他们能用现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

(3)强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知识内化。

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有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

二、能力目标的确立、落实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其确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其中最主要的作为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的确立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确立框题能力目标。

其次,根据教材知识,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

最后,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2、能力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应让学生亲历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然后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接着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关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

(2)重视课堂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下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底

新课程下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底
Zt IONGX E J A UE CA U I OX NKAO
专题 论析
新 课 程 下 将 三 维 目标 落 实 到 底
安徽 宿城 第一 中学( 3 0 0 刘继 祥 24 0 )
化学新课 程确 立 了“ 识 与技能 ” “ 程与 方法 ” 知 、过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 ” 的三维 目标 。三维 目标 是 教师设 计实施 、 评价 和领导 管理教 学 的基本依 据 , 多元互 动 是 教学程序 的基本依 据 。它使 教育 更符 合学 生身 心发 展 规律 , 适应 社会 和时代发 展 的需 要 , 体现 以人为 本 更 更 的人文情怀 。新课 程 倡导 三维 目标 的最 主要意 图是 落 实 以学生 发展 为 本 的核 心理 念 , 认学 生 是 学 习 的主 承 人, 形成和谐 、 友善 、 民主 、 融洽 的教学氛 围 , 真正促 进学 习方式 置于突出位置 , 为课堂教 学改革 和创 新拓展 了空
参 考 文 献
滤后得到澄清透 亮 的“ ” 学 生体验 到 了成功 ; 油 , 当地 沟 油通 过 甲醇 化反应 后得 到接近 无色 、 度 比甘 油小 、 密 黏 稠度 明显变小的生物柴油 , 并用生物 柴油 与地 沟油作 油
灯燃料进行点燃灯芯对 比, 当学生看 到 自己制取 的生 物 柴油更为易燃并火焰更为猛烈时 , 学生能强烈 体验 到科 学成功 的快乐 , 而不只是简单的实验感 官刺激 。 在“ 课堂课题” 研究中让学生 真正地参 与其 中, 真 并
[] 波 , 1屈 程哲 , 忠. 于 自主性 学 习和研 究性教 马 基 学的本科教 学模 式的研 究 与 实践 E ] 中国 高教研 究, J.
2 1, 4 : 5 01 ( 2) 8 .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与发展的整体关怀。

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则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重要理论。

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对于知识目标,新旧变化不大,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节课都有具体的知识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学“有用的知识”。

关于能力目标,我们并不陌生,很久以前,重点抓了“双基”教学,后来的教学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能力”来进行。

在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5种基本能力,即:计算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所说的方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提出之前,我们常把“教法”作为研究重点,较少关心“学法”。

新课标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巴班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演变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前教学过程是“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即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

这一理论在现实教学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我们的教改重点也是围绕这一过程展开的,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只不过是在各环节上小修小补,使其变得更合理些。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

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

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现象一]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

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现象二]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

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

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一)三维目标的内涵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它是内隐的,而其形式常常又是外显的,它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

今天,我把我收集、整理的有关这些问题与大家交流。

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考虑教学目标,往往直接设计教学过程,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

(2)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无非是从教参到教案,照搬照抄。

(3)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因此,往往导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如何确立三维目标
首先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而知识
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其次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例如,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一条十分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二、三维目标的落实
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奇怪,在谈理论的时候,总觉得三维目标是不可以分割开的。

但是从课堂的效果看,又总觉得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

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

”这恰好表明了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三维目标如何整合和落实的困惑。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注重科学。

科学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

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

”“不对。

谁再
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2、注重明确。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

老师的评价只有不流于空洞,不失之泛滥,只有适时、适当、具体、切实,才能起到对学生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许多著名的教师他们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你的猜想很有道理,有时候合理的猜想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你特别注意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

”这样的评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蕴含着做人道理、学习方法的引导与点拨。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实际上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至关重要。

不可设想,一个对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常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
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老师们也感觉挺棘手:这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我想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

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要在各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就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不能简单地以“你真棒!”“你说得真好!”这样的语句来评价。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

“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给了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
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将三者分开的。

还有前面讲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像“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这样的评价既教给了朗读的知识,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有效整合,落实三维目标。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

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

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

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会了赞美,也就意味着一个老师的教育工作成功了一半。

我想改一改成为今天这个话题的结束语:学会了评价,也就意味着三维目标落实了一半。

希望大家都学会比较艺术地评价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