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宏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教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教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出示:?登华山?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二〕学习第二段一、出示多媒体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自由读。

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学生自由练读。

〔读出华山的高〕。

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

〔指导有感情朗读〕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

指名背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冲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认真学习语文〕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5、师小结: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华山是我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追捧的名胜之地。

本次课程将以咏华山为主题,通过学习相关的诗歌赏析,了解华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

一. 教学目标1.了解华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掌握相关的诗歌赏析。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华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掌握相关的诗歌赏析。

2.难点:如何将文学欣赏与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三.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华山的照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华山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华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2. 授课环节(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与华山相关的诗歌,并进行赏析。

如:•李白《上华山》•白居易《题华山南天门》•刘禹锡《题西林壁》•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望岳》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每一首诗歌,体会其中的文学语言、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3. 活动设计(40分钟)教师分组给每组学生几幅华山的照片,让学生用五个感官感受华山的大气磅礴、险峻壮美、雄奇秀美等自然风光,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用华山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或散文。

4.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所写的诗歌或散文,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欣赏和点评,提供改进建议,从写作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 作业布置让学生打照一个诗歌或散文《我的华山之行》,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出自己对华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作业要求: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形象鲜明,字数不少于200字。

五. 参考文献1.《中华名山·华山》,黄少华主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

2.《美丽华山诗词选》(精),成都数字出版社,2015年。

3.《华山-中国山岳之首》,华山风景区,2014年。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指名读课题――齐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二、借图初解: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

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

(出示挂图)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三、品读感悟:1、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

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

(指名读)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

(指名读)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17个生字,会写真、间、与、首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教学难点:
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自己真高山间云朵
2.复习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诗文对对碰
1.课文有些句子和古诗的意思一样,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3.这些的说明了华山的高。

4.读好这句话:华山真高啊!
学习生字真
用真啊!说句子。

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三、我也来描绘
1.华山怎么高呢?说一说。

2.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用图画画出来吗?再配上几个句子。

3.自由完成绘画。

4.展示并介绍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随机教学间
5.我们只是读文看插图就都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小寇准身临其境更有自己深刻地体验了。

我们一起来跟着小寇准来吟诵这华山的高吧。

四、学写生字与首。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③指导朗读.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

(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

点拨:“情不自禁”⑦学习古诗: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找一找,并用“”划出。

( 师巡视)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

(评价)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⒊齐读第四自然段。

相机进行思想教育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

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附板书:22 咏华山白云低红日近高除了……都……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第二课时之二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之二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之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指名读课题——齐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二、借图初解: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

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

(出示挂图)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三、品读感悟:1、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

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

(指名读)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

(指名读)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山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华山的历史文化;2.华山的自然风光;3.华山的旅游资源;4.走进华山:感受华山的神秘力量。

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旨在通过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课程设计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实地考察、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

三、教学流程1.热身活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一张华山的大海报,并进行展示讨论。

2.课堂讲解:通过PPT来介绍华山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华山。

3.实地考察:请同学们前往华山实地考察,感受华山的自然风光,并和当地居民、游客交流,了解华山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的文化、生态和经济环境,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围绕华山的旅游产业,以及它们对华山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影响。

5.总结讲解:通过总结讲解来总结学生在华山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及评估1.在华山考察中,同学们需要拍摄景点照片并写下景点感受,并在PPT中制作分享。

2.课后,老师会在班级里布置华山导游手记的书写任务,学生们需要按照实地考察的内容来书写导游手记,并提交到班级里评审。

3.通过学生考察、报告和书写任务的综合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效。

评价项包括:考察报告的准确度、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导游手记的书写规范性、语言表达和主题连贯性。

(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2份

(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2份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2份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二、学习第二段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生:我觉得华山很高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师:谁来说说?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

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

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

(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

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

(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

(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

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