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老生》有感:写满生与死的哲理
《老生》后记

作者: 贾平凹
出版物刊名: 东吴学术
页码: 62-6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屁股坐;故乡人;金木水火土;十年;唱师;桂树;金盆村;效仿者;一本;似与不似之间
摘要:年轻的时候,欢得像只野兔,为了觅食去跑,为了逃生去跑,不为觅食和逃生也去跑,不知疲倦。
到了六十岁后身就沉了,爬山爬到一半,看见路边的石壁上写有"歇着",一屁股坐下来就歇。
歇着了当然要吃根纸烟。
女儿一直是反对我吃烟的,说:你怎么越老烟越勤了呢?!我是吃过四十年的烟啊,加起来可能是烧了个麦草垛。
以前的理由,上古人要保存火种,保存火种是部落里最可信赖者,如果吃烟是保存火种的另一种形式,。
贾平凹《老生》评论

贾平凹《老生》评论十天读完贾平凹的新作《老生》(刊于《当代》2014年第5期,单行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直觉告诉我,因为这部小说的主要社会历史内容这些年来在他的作品和他人作品中多有呈现,此作可能产生不了如《古炉》《带灯》那样“震撼”和某种程度的“轰动”效果,甚至会招来如“新意不多”的评议。
但我仍以为这是一部对长篇小说艺术有贡献有创造,凝聚着已过60岁的贾平凹的思想、智慧,于混沌、琐细中饱含社会历史感悟和人生命运的深厚之作。
我以为,它对长篇小说艺术的创新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作品主要是以中国最早形成的人文地理著作《山海经》引起串连了现当代发生在这片山、这块地的故事,赋予这些故事以更加深远、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既有结构上大筋脉的作用,又有隐喻的意义。
读了它,我的脑海中总要回响起秦腔《白蛇传》戏词中白素贞所唱的“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掩满面羞”。
社会是进步的,但是祖先的土地山河却总充满着苦难与不幸,人命如蚁,山河如蚀,被贪婪自私的人以一个个伟大的名义毁坏着,作为炎黄子孙,能不反省又反省、羞愧又羞愧?!用一个唱阴歌的唱师的回忆和叙述,让不同历史时代,甚至不在一地一山发生的不同人物命运故事,成为一个结构、一个整体,断中有续、碎中有序,意味深长隽永,诗意盎然,如《山海经》这部古老的著作一般的鸟瞰高度,如它一样的时空视野,没有人敢这样写,也没有人能这样写,写出大悲悯大关怀,让人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莫名其状的感慨、乡愁。
这是《老生》的非凡之处,也是贾平凹的非凡之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谈《古炉》的文章中曾经说过,把当代的故事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文明连接起来,使事件的意义得以突显、深化,造成大江大河般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古炉》中一个村子的“文革”事件与深厚的传统相通,从而使它与许多就当代现实论现实的小说拉开了距离。
《老生》对当代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亦如此,更能给人以贯穿古今的大江大河之感。
邪夫显进,百年生死——贾平凹《老生》之意义

邪夫显进,百年生死——贾平凹《老生》之意义姚宝香一、邪夫显进用邪夫显进这个词似乎有点过于挑剔,用多少“人物”皆“下品”又似乎有些过于温和,不痛不痒,小说塑造的这些“人物”居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权利,他们是百十年来中国的“人物”,也是顺着倒流河回岁时的历史人物,不管是身居要职还是盘踞一村一乡,贾平凹以浓厚的人文情怀给我们指出了这种丑恶与残酷。
1、或隐或显的官网秦岭里最大的人物匡三,其大堂弟、大堂弟的秘书、二堂弟、二堂弟的媳妇、其外甥、妻侄、其老表、表弟的秘书、老表的表哥、匡三的三个秘书、大女儿、大儿子、小儿子、小儿媳、小女儿、女婿、大外孙、二外孙、个个都身居要职,这个家族共出过十二位厅局级以上的干部,尤其秦岭里十个县,先后有八位在县的五套班子里任过职,而一百四十三个乡镇里有七十六个乡镇的领导也都与匡家有关系。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故乡给他最深最难以思议的还是路,路那么多、很瘦很白,在乱山中如绳如索,有时你觉得那是谁在撒下的网,有时又觉得有人在扯着绳头,正牵着群山走过。
路的启示,门路、路数、官路、前途、《老生》中就有了那个匡三司令。
唱师可以用柴棍儿在地里画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图,想必也是如绳如索的官路吧!第一个故事里匡三是秦岭军分区司令,周百华做了岭宁县的副县长,徐老板做了山阴县副县长。
第二个故事里白河的姑父跟匡三是本族人,匡三一个电话,白河的儿子便到县政府当了个烧水扫地跑小脚路的差事,后来是通讯员,再后来从县政府分配到乡政府当了副乡长,而后又从乡政府调到县城,在商业局当局长了,当匡三当上军分区司令时,徐副县长领白石前去拜访,而岭宁城的烂村子——老城村的马生,就是被白石有些无奈的任命为农会副主任的。
第三个故事里过风楼公社书记老皮,是匡三司令还在山阴县当兵役局长时秘书的表弟。
老皮启用刘学仁,提拔冯蟹为棋盘村的村长,提拔黄忠为琉璃瓦村的支书,让闫立本做劳改窑场的负责人,英雄杏树要过生日,生日就是匡三司令的生日。
第四个故事里当归村戏生的爷爷是游击队员,但是一直申请不下来荣誉,老余是镇政府新调来的文书,他的父亲是县人大主任,更重要的是他父亲还是匡三司令的内弟的本家侄子,这内弟又是省发改委的副主任,老余的奋斗目标是三年里要当上正科级,不是镇书记也得是镇长,再三年要进县城完成处级晋升,又三年到市上,又再三年到省里。
不仅是伤怀--读《老生》的随想

不仅是伤怀--读《老生》的随想
谢有顺;苏沙丽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15(0)1
【摘要】《老生》发表于二。
一四年,是贾平凹的用心之作,我读完之后,最感
新奇的是,作者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史了。
说它是在为一个村庄或一个民族写史,或许有点夸张,但这部作品时间跨度之长,确实在贾平凹之前的长篇小说中所未见。
此前,贾平凹的长篇,即便篇幅浩大,写的也多是几个月或一年的事情。
比如,《废都》里发生的故事,前后时间跨度一年左右;《高老庄》写的是一次返乡之行,前后一个月;《秦腔》、《古炉》所写的乡村变迁,大约一年多;
【总页数】5页(P66-70)
【关键词】老生;随想;时间跨度;长篇小说;《高老庄》;贾平凹;《废都》;《秦腔》【作者】谢有顺;苏沙丽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美国是天使还是魔鬼——读曹明刚同志《旅美随想》的随想 [J], 宋宁
2.传承流派共襄盛举——京剧旦角、老生流派经典演唱专场回顾与随想 [J], 宋官林
3.读《随想录》随想 [J], 杨虎
4.体恤与知情之间的伤怀——刘玉栋小说读想 [J], 施战军
5.做学问,也需补补生活和自然课——读《端午随想》的随想 [J], 刘隆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贾平凹《老生》读书笔记

贾平凹《老生》读书笔记在贾平凹的最新小说《老生》中,他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的宏大与个体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还揭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冲突的深刻见解。
《老生》的故事主线围绕一位名叫“老生”的主人公展开。
老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一个泛指,代表着那些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历经沧桑的老人。
他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
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往往被忽视和遗忘,成为历史的配角。
贾平凹通过老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中的英雄豪杰和领袖人物,老生这样的普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无闻,但却是构成历史的基石。
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是历史的微观体现。
老生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友人的背叛和社会的动荡。
他的命运似乎总是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左右,使他无法摆脱悲剧的轮回。
这种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黄土高原乃至中国历史的缩影。
贾平凹在《老生》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山海经》这一古老的典籍作为叙事的结构和参照。
通过对《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和诠释,贾平凹将现实与历史、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此外,《老生》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社会的冲突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贾平凹通过老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尽管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但老生这样的普通人依然坚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们坚信,只有坚守传统,才能保持文化的根基和民族的认同。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瓦解。
老生这样的普通人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价值观的迷失。
他们既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又无法割舍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这种矛盾和挣扎成为了他们命运的一部分。
贾平凹·《老生》

贾平凹·《老生》《老生》是贾平凹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讲述了一个老人在追求真理和自我解脱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汉,他年轻时为人谦和善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怀疑人世间的一切。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真理,渴望能够得到一种自由和解脱。
于是,他开始寻找真理,努力向外界发问,但他的问题总是得不到答案。
老汉曾经拜访过许多名士,向他们请教人生的意义和真理,但所有人都告诉他要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亲身经历和体会。
老汉深感困惑,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渐渐陷入痛苦之中。
他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一个黑暗的井底,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寻找到真理的光芒。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汉变得越来越孤独和消沉。
他开始迷恋上了酒,并每天喝得醉醺醺的。
在酒精的作用下,老汉倾诉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困惑。
酒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解脱,他仍然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
最终,老汉达到了一个极致的痛苦和迷茫,他不再爱喝酒,也不再寻求外界的答案。
他闭门不出,整日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一天,他突然意识到,真理并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自己内心深处。
他明白了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答案,一切都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去领悟。
于是,老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学会了接受自己的孤独和困惑。
他知道,人生就是一次次的体验和领悟,在每个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真理。
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不再苦恼于找寻真理。
《老生》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的追求真理的过程,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终结性。
通过这个故事,贾平凹告诉我们,真理并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解脱。
人生的真理是多样的,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领悟和体验。
《老生》里的社会人生

龙源期刊网 《老生》里的社会人生作者:俞澜天来源:《新阅读》2018年第02期我不是陕西人,却深深迷恋这位陕西作家的作品。
因为这些作品,让我对黄土高原有了情感上的认知。
这位作家的陕西故事,能够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心中产生共鸣,让人们对周围熟悉的一切拥有新的想法。
这位陕西作家便是贾平凹,这部引起新思考的作品便是《老生》。
人寿之极,七十已是古来稀;苍柏至劲,千年还得几树存?不变者,山川河海。
打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定位于黄土高原,记载的山水仍存。
但打开历史书籍,在有记载的两千多年里,兴于斯亡于斯的政权更迭不穷。
变革,是最高频的词汇。
通过近代不同时期的四个故事,作者表现了变革时期的生活情景。
从战乱时期游击队的血腥斗争,到土改时期农村社会的纷繁变化;从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的风貌,到新时代个人经历的起起落落。
故事中的每一種人群,都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浮沉辗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历史最宏高的变革。
回望过去,我们越发感觉到与先辈们的一脉相承。
我们的先人在他们生活的世界里无意识地改变了世界,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现在的世界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世界?我们以历史的眼光衡量过去,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活在历史中?故事中的人物,尽管特色鲜明,但总带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苦难。
这个人人避讳的标签却被作者无比醒目地展示出来。
客观地说,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苦难史,苦难是人类无法躲避的经历。
在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里,无数人都曾有着苦难的经历。
作品中努力突出“苦难”二字,用意无非有二:一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二是祝福人们脱离苦难。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写苦难是为了告别苦难”。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忘记过去的苦难无异于背叛历史。
我们也不能忽略当今生活的幸福,忽略幸福无疑是走向苦难的开端。
历史不是一个冰冷的词汇,不是一个晦涩的学科。
它是昨日真实发生过的生活,它是有血有肉的灵魂集合。
回顾近代历史的百年风霜,我们更应当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人性与历史的伦理批判——评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

人性与历史的伦理批判——评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庞昕 宝鸡文理学院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伦理批判研究》,项目号:YJSCX18ZD02。
摘 要: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伦理书写主要集中于对经典革命伦理的颠覆,正义伦理视域下对人性异化的思考以及消费主义下社会伦理秩序失范这三个方面,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探析复杂人性,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小人物在面对生存困境,个人私欲与经济利益等因素导致的人性异化和伦理秩序的混乱,对社会底层的关注饱含着贾平凹在创作过程中深深的人道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责任感。
关键词:伦理书写;人性;历史;现实主义作者简介:庞昕,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导师:赵德利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9-02长篇小说《老生》是贾平凹继《秦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充满着对人性的思考,饱含着人文关怀。
小说截取的四个历史节点流露出作者对于家国人伦的关注与对人性道德的反思。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历史、人与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成熟的小说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从不掩饰自己对政治,信仰,苦难,拯救,罪恶,惩罚以及爱和希望等伦理的焦虑和关注。
”[1]贾平凹将自身独特的伦理观通过文学呈现出来,小说里贯穿始末的唱师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着作者的道德意味和伦理态度,伦理书写特征明显。
本文试图从革命伦理,正义伦理,以及社会伦理三个角度,结合复杂文化背景对《老生》的冲突性情景进行分析,探索人性的复杂,还原革命历史现场。
一、经典性革命伦理的颠覆《老生》是一部回顾革命起源的小说,这部小说所书写的革命伦理却与正统革命历史小说甚至革命党史截然不同,它摒弃了宏大历史叙事和阶级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所谓革命也是在混沌模糊的社会环境中瞎子一般的蹚水过河。
小说中没有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是被命运所操纵的卑琐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贾平凹《老生》有感:写满生与死的哲理
贾平凹佳作颇丰,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为他的新作,以浓郁
的陕南风情,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如“横看成
岭侧成峰”一样,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老生》.在笔者看来,贾
平凹洋洋洒洒地讲述陕南农村一百多年的民间故事,看起来纷纷杂杂,其实无非是在阐述生与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处于“生死两界”的唱丧人.一个人
能像庄子那样,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庄子那样看透了生死.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砥砺,经历了人间的众多悲欢离合,唱丧人才能
淡然于生死,不追随世风的变幻,不理会众生的毁誉,甚至不追求强加
于生命之上的尊严、成功、财富、意义等各种主观评判.也许正是因
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为他不恋生,所以他才能
长久不死.生死就是过一座桥,来自大自然的人终归要回归大自然.这
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以跳出.那些写于生与死之上的重于泰山抑
或轻于鸿毛、惊天动地抑或贱如蝼蚁,如此等等,在生与死的铁律面
前都显得那么虚无缥缈.唐朝诗人李白面对生与死的哲理,发出了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读《老生》,生与
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让人更加珍爱生命,也更加藐视死亡.
《老生》对《山海经》的解读,正是在大视野里俯瞰万物的生与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总总.但是,此物之生与他物
之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蕴藏宝物
之地.这是五行相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尽管世间的万物既
不是从来就有的,又不是永远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驹”般短暂的人生,还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有
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是任何人难以逆转的.
《老生》中描写的人物,生命或长或短,或贵或贱,但都有着自身
的传奇.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无涯的人流,他们在人事更替中铸就了历史.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把无涯的人流紧紧地箍在
一起,让人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经度上,与山川草木形成的空间纬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历史的天空.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其实,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儿,单论哪个也都是勉为其难.想绕过死来阐述生的道理,孔老夫子想得倒美,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与之相反,贾平凹的《老生》既说生又说死,把生与死的哲理阐述得风生水起,叫人不得不服.
(本文作者为河南省淇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徐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