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_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的监测分析_刘慕溪

合集下载

基于GAMMA的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GAMMA的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介绍了面向矿区沉降监测的InSAR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通过文献综述 和技术原理分析,阐述了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法。 实验结果验证了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可行性和优势,同时也指出了该 技术在复杂条件下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结论与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将 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1)改进InSAR技术的算法和方法,提 高其在复杂条件下的监测精度和稳定性;2)结合其他传感器和数据源,如GPS、 LiDAR等,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分析;3)拓展InSAR技术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 和土地整治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本内容
然而,基于GAMMA的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该技术依赖于雷达卫星图像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在某些地区可能无法获取 足够的卫星图像;其次,该技术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延迟、地形 起伏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外,DInSAR技术还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勘测手 段,如钻探、物探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矿区地下结构和地质环境。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是一种利用微波雷达干涉测量地表形变的技 术。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土地资源调查、城 市沉降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矿区沉降监测方面,InSAR技术能够有效 监测矿区的微小形变,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大范围监测等优势,为矿区安全 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使用InSAR技术进行矿区沉降监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处理: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载体获取矿区的雷达图像,并进行预 处理,如辐射定标、地理编码等。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k 左 右 , 2是研 究 区在沛 县 的地理 位 置 , 区开 采 区位 于 张 街 居委 会 、 姚 桥 新 飞 地 和 西 姚 桥 居委 会 m 图 矿 东
的地 面下 , 图 2中红色边 框 区域 . 即
图 2 研 究 区 略 图
域大、 快速 、 准确 等.
1 差 分合成 孔径 雷达 ( - S R) D I A 原理 n
合 成孔 径 雷达 差 分 干 涉测 量 ( I S n AR) 术 是 在 IS 技 n AR
技 术 的基础 上发展 起 来 的 , 以合 成 孔径 雷 达 ( AR) 是 S 复数 据 所提 供 的相位及 强 度信 息 为 信 息 源进 行 差 分 干 涉测 量 ,
为例 一5 m, 6c R ̄8 0k 一 般情 况 下基 线 B 2 01 , △R 一2 8c 地 表 形 变就 会 产 生一 个 2( 3 m, ≤ 0 I则 T . m, 的 7 相位 变化 『 . 4 ]
2 研 究 区数 据及 处 理
2 1 研 究 区概 况 .
本文 选 择姚 桥煤 矿作 为研 究 区域 , 姚桥 煤矿 位 于江 苏 省 徐州 市 西 北 大约 8 m 处 , 2k 南距 沛县 县 城 1 7
关 键词 :9IS 1 n AR; 面 沉陷 ;永 久散射 体 ( S - 地 P )
中图法分 类 号 : P 2 . T 72 6
文 献标识 码 : A
0 引 言
煤炭作 为我 国 的主要 能源 , 占能 源消 费总 量 的 7 %左 右. 今 后相 当长 一 个 时 间 内 , 国的第 一 能源 O 在 我
D IS -n AR 技 术 在 矿 区 开 采 沉 陷 监 测 中 的 应 用
付 春 永 ,苗 小 利 ,冯 西 林 .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刘哲;吴洪涛;刘潇鹏【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通过研究D-InSAR技术测量原理以及技术优势,分析了GPS与D-InSAR的技术特点与互补性,探讨了GPS与D-InSAR技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利用GPS与D-InSAR融合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的有效手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w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D-InSAR technology measuring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advantage, it analyzes the he technical features and complementary of GPS and D-InSAR, discuss the GPS and D-InSA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method, using GPS and D-InSAR fusion technology monitoring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effective means.【总页数】3页(P82-84)【作者】刘哲;吴洪涛;刘潇鹏【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0;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 232000;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 2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4;P225.1【相关文献】1.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 戴松2.D-InSAR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应用的探析 [J], 何亚倩;郑宇;何晴倩3.PC机串口通信在矿区铁路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J], 任占营;周勇4.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J], 付春永;苗小利;冯西林5.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J], 刘哲;吴洪涛;刘潇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魏海霞;高照忠;叶长斌【摘要】The satellite revisit cycle of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technology ( D-InSAR) is long,which results in the precise of the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of D-InSAR technology is low. So,it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above shortcomings of D-InSAR technology,taking a min-ing area of Shuangyashan city as an study example,the mining subsidence is analyzed based on D-InSAR technology and Arc-GIS software. Firstly,three TerraSAR images in C bands of October~November in 2014 in the mining area are selected as the interference imagedata,three pairs of interferometry images are obtained;then,according to the defects of baseline error,atmos-phere error,terrain error and time losing correlation of the interferometry images,taking the GAMMA software as the study plat-form,based on the fine two-pass D-InSAR mode,the interferometry images are processed by using registration method,baseline estimation method and phase unwrappingmethod;finally,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interferometry images and mining plane,min-ing plan and leveling measurement data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location of the subsidence mining ar-eas,besides that,the mining subsidence is conduct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taking the interferometry images into ArcGIS soft-ware.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val of the 1,2,3 pair of interferometry image are11,22,33 d respectively,the maxi-mum mining subsidence values of the three intervals are 40,41,45 mm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mining subsidence value is 0. 86 mm/d,the average mining subsidence value obtained by leveling measurement is 0. 92 mm/d in the same period,which further show that the precise of the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ideal.%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存在卫星重访周期较长的不足,导致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精度不高,难以适应矿区开采沉陷动态监测的要求.为此,以双鸭山某矿区为例,将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开采沉陷监测分析.首先选择该矿区2014年10—11月3景C波段TerraSAR影像作为干涉影像数据,构成了3个干涉影像对;然后针对In-SAR干涉影像存在的基线误差、大气误差、地形误差以及时间失相关等,以GAMMA软件为平台,通过精细二轨D-InSAR模式,进行干涉影像对配准、基线估计、相位解缠处理,提高D-InSAR干涉影像精度;最后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与开采平面、开采计划以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矿区开采沉陷区域的空间动态分布位置,并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导入ArcGIS软件对矿区开采沉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干涉影像对1、2、3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1,22,33 d,期间矿区的最大沉陷量分别为40,41,45 mm,平均沉陷量为0.86 mm/d,区内同期水准测量获得的沉陷量平均为0.92 mm/d,可见,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开采沉陷监测方法有一定的精度.【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4页(P128-131)【关键词】开采沉陷;D-InSAR;ArcGIS;干涉影像;GAMMA;相位解缠【作者】魏海霞;高照忠;叶长斌【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510;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510;山东正元数字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6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利用D-InSAR技术可得到具有较高精度的地表垂直变形信息,相对于传统水准测量、GPS差分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覆盖度、全天候测量、低成本等优点[1-4]。

D-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中应用

D-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中应用

D-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中的应用摘要:d-insar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微波遥感技术,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覆盖面广、高度自动化和高精度监测地表变形的能力,已成为具有很大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详细推导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d-insar) 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陷监测中的问题,并结合新技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使d-insar技术可以对煤矿区地面沉陷得到更有效的监测。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开采沉陷;监测0 引言我国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开采大国,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形变,不仅对地表的建筑物、道路、农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影响了矿区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及时、准确地监测矿区地面沉陷及其发展过程是煤矿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可以高精度监测地表的微小地形变化[2],是水准测量和 gps 测量的有效补充,将其应用到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当中,可以对地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进行自动化、全天候、连续空间覆盖的监测。

由此可见,应用 d-insar 技术进行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将是今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发展的趋势。

1. d-insar技术提取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d-insar技术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一项技术。

图1是差分干涉测量的成像几何示意图。

假设a1和a2是第一次干涉处理时的卫星成像天线,p点地表未发生形变,则其获得的是不包含地形形变的干涉相位,称其为干涉纹图1; a1和a2′是第2 次干涉处理时的卫星成像天线,且在a2′成像前,地表p点出现了微量形变,其获得的是包含了地形形变相位和其他相位的干涉相位,称其为干涉纹图2;可利用干涉纹图1和干涉纹图2干涉相位之差来获取反映地表沿雷达视线向移动的形变相位。

D-InSAR在济宁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D-InSAR在济宁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D-InSAR在济宁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刘传富【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已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论文选取2景2009-01-10-2009-02-25覆盖济宁矿区的L波段的ALOS PALSAR影像.基于SarScape软件对研究区进行双轨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一系列结果图;选取两个沉降明显的区域进行精细化分析;结合GIS软件得到整个研究区的沉降分布以及各沉降区在监测时间段内的沉降量和沉降面积等信息.研究表明:利用双轨D-InSAR技术可以获取研究区沉降的整体分布情况和具体煤矿区开采引起沉降量和沉降影响范围等信息,从而为治理煤矿区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情况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期刊名称】《北京测绘》【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6页(P239-244)【关键词】矿区;地面沉降;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作者】刘传富【作者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580 引言煤矿开采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毁坏着各种建筑、工程、交通设施和农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采矿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塌陷是矿山开采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破坏性灾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1]。

因此,对煤矿区进行有效的地面沉降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是在InSA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面状监测、穿云透雾、覆盖面积大、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大量研究与应用实例表明,其能够应用于矿区长期缓慢的地表形变监测[2]。

2008年,张景发等[3]处理了河北省武安矿区1992年以来的数十景JERS-1和ENVISAT数据,分析了该矿区沉降区域和沉降量的演变过程。

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2020 年第 3 期
159
西部探矿工程
D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焦 昊*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要:公路、铁路、地铁、煤矿等工程施工过程对地层造成一定的扰动,从而导致地层应力和承载力
发生变化,导致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到生产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施工地面沉降监测。DIn⁃
计掘进进尺为 92301m,累计产量为 1772.5×104t。见图
前常用的方法行差干涉方法有两轨法、三轨法和四轨
1。
法。两轨法是使用两幅雷达的影响资料和对应地区的
山西霍尔辛赫煤矿连续开采七年以后,矿区采空
外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对比,先将两幅雷达影像信息
区出现地面沉降问题。每开采 4000t 煤就要塌陷土地
增强后的差分干涉图(图 5)、相干图(图 6)、相位解缠图
(图 7)以及沉降图(图 8)。
图1
通过图 4 和图 6 可以看出沉降区对应的影响相干
矿区划分示意图
表1
ALOS PALSAR 影像参数
干涉对象
时间
中心经度(°)
中心纬度(°)
中心斜距(m)
中心入射角(°)
主影像
2010-02-25
116.492
中图分类号:P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20)03-0159-04
DInSAR 技术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 SAR
图。三轨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三幅雷达影像信息组成两
与天文测量技术结合是地形+形变对,两
修回日期:
2019-07-26
作者简介:焦昊(1987-),男(汉族),山西长治人,

D_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的监测分析_刘慕溪

D_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的监测分析_刘慕溪

D-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的监测分析刘慕溪1刘冬2(1.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测绘院广东广州510800;2.株洲市规划设计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文章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相比较于传统监测手段的优势,作者采用二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西山煤电古交矿区2个时段的TerraSAR-X数据,获取了该矿区试验时间段内的地面形变图,指出了处理D-InSAR数据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该技术用于监测矿区地表沉降进行展望。

关键词:D-InSAR;二轨法;矿区地面沉降;数据处理0引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是由雷达影像复数据推导出的雷达信号的信息作为信息源,并利用这些相位信息提取地表三维信息的一项技术。

InSAR技术是利用获得的同一区域的SAR复数影像,对同一个地物的回波信号进行干涉,确定该地区的干涉纹图,并且对相位信号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DEM或是形变信息。

D-InSAR是在InSAR技术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通过比较两幅或多幅同一地区的SAR影像的相位变化(干涉图),从干涉图导出视线方向距离的变化,从而反推出地表形变,因此可以用来监测地表目标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广覆盖、高分辨率等优点,在地表形变的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89年美国人Gabriel等人利用Seasat L波段SAR数据测量了加利福尼亚东南部的英佩瑞尔河谷灌溉区的地表形变[1],首次论证了D-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厘米级的地表形变。

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通过实验证实D-InSAR技术对地球表面形变监测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但是目前来看,D-InSAR技术具有仪器噪声、卫星轨道误差、大气延迟、时间去相干、空间去相干、外部DEM估计误差、残差地形相位以及处理过程中的误差等;煤矿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引起的地表反射特性变化,导致干涉相位在时变和地面散射体失相关,有时甚至得不到有用的干涉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的监测分析刘慕溪1刘冬2(1.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测绘院广东广州510800;2.株洲市规划设计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文章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相比较于传统监测手段的优势,作者采用二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西山煤电古交矿区2个时段的TerraSAR-X数据,获取了该矿区试验时间段内的地面形变图,指出了处理D-InSAR数据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该技术用于监测矿区地表沉降进行展望。

关键词:D-InSAR;二轨法;矿区地面沉降;数据处理0引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是由雷达影像复数据推导出的雷达信号的信息作为信息源,并利用这些相位信息提取地表三维信息的一项技术。

InSAR技术是利用获得的同一区域的SAR复数影像,对同一个地物的回波信号进行干涉,确定该地区的干涉纹图,并且对相位信号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DEM或是形变信息。

D-InSAR是在InSAR技术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通过比较两幅或多幅同一地区的SAR影像的相位变化(干涉图),从干涉图导出视线方向距离的变化,从而反推出地表形变,因此可以用来监测地表目标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广覆盖、高分辨率等优点,在地表形变的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89年美国人Gabriel等人利用Seasat L波段SAR数据测量了加利福尼亚东南部的英佩瑞尔河谷灌溉区的地表形变[1],首次论证了D-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厘米级的地表形变。

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通过实验证实D-InSAR技术对地球表面形变监测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但是目前来看,D-InSAR技术具有仪器噪声、卫星轨道误差、大气延迟、时间去相干、空间去相干、外部DEM估计误差、残差地形相位以及处理过程中的误差等;煤矿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引起的地表反射特性变化,导致干涉相位在时变和地面散射体失相关,有时甚至得不到有用的干涉图[2]。

由于煤矿开采沉陷区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如矿区地表条件复杂、地面植被密集、地表覆被变化迅速、开采沉陷范围较小而变化缓慢等问题,专门针对煤矿区的D-InSAR沉陷监测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3]。

笔者采用二轨法对西山煤电古交矿区的SAR影像进行干涉差分处理获取了该矿区的沉陷信息,并列举出了在处理D-InSAR数据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指出了PS-DInSAR与CR-DInSAR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

1D-InSAR技术的特点与传统的监测手段GPS[4]相比,D-InSAR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全天候监测的能力,覆盖面积广,数据获取快,成本费用较低。

(2)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监测方法难以监测到的地区的数据,而且可以进行与传统监测技术相比拟的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

(3)对于地面形变的变化非常敏感,具有高精度的地面形变测量能力与高空间分辨率探测能力,可用于监测地面沉降。

为了更好的体现出D-InSAR技术的优势,将其与精密水准、GPS技术进行比较,见于表1。

表1D-InSAR技术与精密水准、GPS技术的比较2D-l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监测分析2.1现状测量方式沉降信息量精度周期/速度作业条件成本数据处理精密水准点线信息毫米长/慢看天气高慢GPS点线信息毫米较短/快全天候较高快D-InSAR点线面信息亚毫米、毫米短/快全天候低快国内有许多的学者对此做了很多成功的实验研究,包括邓喀中等人利用SAR影像对沛城矿、大屯地区、兖州矿等采矿区进行了开采沉陷监测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与地面实测相近的地面下沉值,从而证明D-lnSAR用于开采沉陷监测是可行的[5];汪云甲等人利用ALOS PALSAR影像获取了钱营孜煤矿与淮南矿区的地面沉陷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与地面站水准测量的结果一致,说明使用该技术能够完成矿区地面沉降监测[6]。

早期吴立新等人就选择中国东部典型工矿区(唐山市及开滦矿区)为试验区进行了矿区地表沉陷D-lnSAR监测试验研究,利用该地区的SAR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了间隔时间超过半年的地下采矿及采水引起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图[7]。

虽然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是仅仅局限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将此技术真正的应用于实际,但是D-l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

为了克服D-InSAR的局限性,意大利的Ferretu 等人提出了对雷达信号具有稳定散射特性的地面目标,即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s,PS)的差分干涉相位方法来监测地表形变。

PS技术可以间接的克服干涉相位失相关和大气效应负面影响,即使在无法获得干涉条纹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多时SAR影像和相位稳定像素点集的PS技术取得毫米级的地表形变精度。

但是PS技术也有其缺点:需要有目标区域大量的SAR数据(20~30景);需要在目标区域有相当数量的PS点;不同PS点的雷达散射截面不同,不利于后期解算。

根据其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一种人工角反射器(Corner Reflector,CR)技术(Corner Reflector,CRInSAR)来监测矿区的地表沉陷。

可以人为地布设一定数量尺寸、规格严格统一的并具有稳定散射特征的金属角反射器,通过对这些反射器的回波相位进行干涉测量,从而获得高精度的视线方向形变量。

这些人工角反射器(CR点)的后向反射强度远远大于周围的参照物,在SAR图像上会呈现出一个个明显的亮点。

通过在试验地区布设一定数量的角反射器,结合GPS和水准观测,尽量使GPS和水准观测与卫星观测同步,利用观测值对干涉结果进行校正,能够消除卫星轨道误差、时间与空间失相关、大气延迟等的影响。

因此,融合GPS,PS,CR,水准测量与D-InSAR数据之间的相互协作将是主要的研究方向[8]。

2.2D-lnSAR监测古交矿的沉降选取2011年12月13日和2012年1月4日的两幅TerraSAR-X原始影像中一定的范围区域采用二轨法进行处理,利用已知的地形数据消除干涉纹图中的地形因素影响,从而得到变形信息。

主要步骤如下:(1)首先对两幅SLC影像进行精确配准。

(2)通过精确配准得到的偏移量及相关系数对副影像重采样,生成干涉图,如图1所示,去除平地效应后,干涉条纹图中包含地形信息和形变信息。

图1干涉图(3)计算配准后的DEM的点间距与干涉图像元间隔之间的比值,对DEM点进行过采样,基于多普勒方程、斜距方程和椭球方程,利用轨道参数将DEM转换到雷达坐标系统,结果如图2到图6;再将DEM数据转换为相位值,并形成模拟干涉条纹图,如图7所示。

图2初始DEM图3研究区域DEM图4地理几何中的模拟SAR图像图5雷达几何中模拟SAR强度影像图6雷达坐标系下的DEM图7DEM模拟相位图(4)从主辅图像生成的干涉条纹图中减去利用DEM模拟的干涉条纹图,得到SAR强度图(图8)。

图8差分干涉图(5)将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处理,获得地表形变量,如下图9所示。

图9形变图(6)将获得的地表形变图转换到地理坐标系中。

图10地理坐标系下的形变图(单位:毫米)2.3试验分析本次实验为了对最终的差分干涉结果进行分析,只对试验过程中的干涉以及结果比较明显的地表形变地区进行了截图显示。

该地区主要生产土焦煤,过量的开采导致地面的严重沉降,根据图10形变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差分干涉结果与该矿区的地表形变相符,差分干涉条纹较好地反映了形变量的大小,其中部分地区出现了上升,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出该矿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沉陷量最大3.4cm。

因此,D-InSAR技术监测煤矿地表沉陷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尽管在分析前进行了相关的基线精密处理,但差分干涉结果还包含大气效应、残余的基线误差和DEM误差等,只有精确地获取了当地DEM数据并对ENVISAT图像的轨道进行优化,才能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3问题分析(1)精度问题。

由于D-InSAR技术对矿区开采沉陷监测受到大气效应、相位差、平地效应、热噪声等误差的影响,该技术自身很难消除这些误差,因此,监测结果的精度有待提高。

另外,矿区地表的植被也比较茂盛,对雷达信号的干扰也较大。

目前提高精度的方法和措施有PS和CR技术,PS-DInSAR与CR-DInSAR将是以后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方向之一。

(2)相位解缠问题。

虽然目前关于相位解缠的算法有很多,但在相干性较低的区域的相位解缠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另外,还需要分析相位解缠算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保证相位解缠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实现相干性较低区域的相位解缠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气效应。

大气效应是困扰D-InSAR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气效应的研究,建立CGPS网对InSAR观测结果进行改正,提高InSAR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矿区布设一定数量的CR点能够去除大气的影像。

(4)精度评定问题。

虽然通过差分处理能够得到矿区的形变图,但是目前缺少一个精度评定模型,所以并不能确定所得结果的精度。

(5)矿区的沉降是长期缓慢的过程,由于InSAR 观测周期以及空间和时间基线的限制,多数情况下无法将D-InSAR单次离散的观测连接起来,不能获得时间上连续的沉降场,无法得到研究区域的沉降发展和演化情况。

(6)D-InSAR侧重于研究短时间间隔的单次形变,使用的SAR图像较少,缺乏多余观测,当形变相位与相位噪声相差不大时,无法将形变相位进行有效分离,因而计算的形变可靠性难以保证。

4结束语差分干涉处理中存在许多误差和不确定性,导致对最终结果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采用二轨法得到了古交矿区的形变图,可以看出D-InSAR技术监测矿区开采沉陷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PS-DInSAR与CR-DInSAR技术可望较好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将是以后应用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1]Gabriel A K,Zebker H A,Goldstein R M.Mapping small eleveation changes over large areas:Differential radar interferometry[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ch,1989,94(B7):9183-9191.文件,再按最浅点进行数据选取,生成点距为2米的*.XYZ 文件、*.DAT 文件及*.TXT 文件,再利用南方CASS9.0成图软件生成扫海水深图。

(4)航迹线图利用HYSWEEP 模块后处理软件自动生成扫海航迹线图,再利用南方CASS9.0成图软件编辑多波束扫海航迹线图。

2.7资料整理及成图汇编外业结束后,利用HYPACK 软件进行测线处理,依据测深仪原始记录纸检查所采集的水深,剔除伪值,并利用所观测潮位对水深进行改正,改正后对所采集数据进行过滤,生成*.xyz 格式的数据文件,将所生成的*.xyz 文件读入AutoCAD2008成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